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论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与课堂教学的重构
摘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训练使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深入分析转变为感悟性培养、训练为主转变为积累为主等方面,从而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阅读入手,倡导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教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的双重建构。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动阅读;感悟性培养
   
  引言
  多年来,传统语文教育模式始终以教师为主导,以传递知识和传递价值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传统语文教学课堂模式有五个阶段的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复习和课后作业。尤其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阅读或者学生阅读,之后就是分段教学,提炼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然后是课后作业。这样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种禁锢,教师课堂教学没有新意,学生自然难以获得新的启发和感受。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也正好体现了如今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及其与时俱进,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教学环节中去,逐步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对教师则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题的引导者,同时师生关系转变为平等、民主以及合作与对话关系。与此同时,《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WwW.11665.CoM”本文从阅读入手,倡导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教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的双重建构。
  一、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课文教学要以‘读’为本,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精读细思的习惯。”[1]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学生的阅读时间非常少,大多数学生回家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家务劳动,有效阅读仅仅限于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在内容上也仅仅限于语文课本上的课文,至于大纲规定的阅读书目,偏远的农村地区的学生手上也没有这些书籍。如何实现由被动的阅读为主动的阅读呢?
  首先,学生的阅读基于自己原有的思想和知识,阅读体验是建立在自己的体验基础之上,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和把握,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文,才能做到有所收获和体会;对于教师来说,引导学生可以多角度进行,比如在教《陋室铭》的时候,可以从文章的环境、文章的房间布置情况和文章里的人物等角度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地分析这篇文章的形式、语言和思想内容等。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文中所体现的“唯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对我们有何启示,我们今天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是否需要这种淡泊名利、热爱生活的追求呢?在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讨论辍学问题,让学生们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产生共鸣,实现阅读和体验的理解重构。
  其次,要充分发挥泛读的作用。泛读并非随意地阅读,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浏览,结合语文课本后面的制定书目,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相关书籍或者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这是补充阅读的有效方式之一,也能实现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泛读的要求在于大概浏览主要内容或者了解书籍的基本思想或者大致情节就可以了,因此对于读不懂或者内容太多的书籍不作深入的阅读,由于中小学时间比较紧张,不允许进行深入、耗时的阅读,因此泛读只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主动阅读的培养离不开关注学生的兴趣。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阅读的首要动机,对于不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学生很难真正意义上去精读或者反思性阅读。学生有着阅读的欲望,就会主动去接触各种课外读物,尤其是制定书目中的名著经典,教师也可适当推荐一些文学名著。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妨开设名著阅读课,充分利用学生手上的名著,在课堂上阅读,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和点评学生阅读的名著,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与同学分享感受,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阅读。


  二、变刻板分析为悟性培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那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的刻板模式,无异于给学生一种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悟性的目的。悟性培养决定着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和个性成才的关键。“感悟性阅读教学在于使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提升生命的价值,从而使生物学上的个体生命转化为文化学意义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2]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悟性呢?
  首先,要把阅读与思维紧密结合。古人讲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古人所强调的心到就是强调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了学生阅读的有效性,也决定了学生阅读后的总结与提炼,对于文章背后的含义是否能准确地把握,直接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否。
  其次,要把阅读与想象紧密结合。想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分为随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有意想象的能力,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想象能力,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把文章的场景再现在脑海里,或者口述这种经过想象的场景。比如“社戏”中偷吃罗汉豆的描写:“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搓着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场景进行充分想象,并口述这种欢乐的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回到了故事的现场,从而实现理解和感悟的深入。
  再次,要把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想起来。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基础之上,通过联想实现对于生活的理解重构。对于文章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与实际生活进行比较,从而对于文章中的内容产生更多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实现培养学生悟性的教学目的。
  三、变以训练为主为以积累为主
  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一种想象就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训练,把语文训练简单归纳为音、字、词、短语、句子、段落和篇章。这种划分在小学阶段是有其一定道理的,但是在中学语文阶段则过于简单化和模板化。我们强调,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把这种简单化的语言训练转变为以阅读和写作为主的积累教学。
  积累就是一种积淀,一种长期形成的习惯。《汉书·叙传上》:“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之业,然后精诚通於神明,流泽加於生民。”由此可见,积累是强调主动性和一个长期习得的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积累有很多方面,其中,阅读和写作算是其中之重。语言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是在阅读和写作的积累中形成。古人的私塾里被描写为常常有朗朗之声传出,这是在强调反复阅读的重要性。然而,如今让学生背诵课文已经很难了,首先是学生的阅读途径的多样化,大众媒体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各种诱惑也阻碍着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书籍,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是如今所有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无论是欣赏诗歌还是散文,还是小说,要求学生从感情上、艺术手法等方面去感悟文章背后的深层意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提倡阅读的感悟性积累。从泛读到阅读,从阅读再到积累,逐步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得到提高,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此外,语文教学中不仅阅读占了很大比重,而且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方面也是重中之重,在阅读中注重记录自己心得体会或者写日记等方式来积累知识,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通过写作,不仅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也内化了阅读的积累。因此,读写结合是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倡导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我们现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每天都在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中的信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大众传媒中有用的信息进行组合,为学生展示一个全方位的阅读环境,从而帮助学生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人生体验,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积累渠道。同时大众传媒中的“视听阅读中也有一部分广告词极富语言张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培养语感,让学生的心灵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接受创新意识的碰撞,激起学生心灵的倾诉的渴望。”[3]


  结语
  语文学习就是一个积累和运用的过程,新课标提倡的语文教学中的多方面、多渠道的阅读体验以及语言的运用,就是为了让语文教育回归到实践运用中去。因此,阅读由被动阅读转为主动阅读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只有认识到主动阅读的意义才能有效实施课堂阅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泛泛分析并不能适应如今信息更新过快的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感悟能力是面对各种信息的一种重要考验,能否快速区分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是今天信息时代给我们的教育提出的一个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纯的训练并不能达到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目的,只有综合各种方法才能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的重构。
  
  参考文献:
  [1]张美珍.更新阅读理念 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s1):43.
  [2]姜新生.感悟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实施要略[j]. 中国教育学刊,2010,(6):46.
  [3]蔡领娣. “阅读积累”的三种状态[j]. 新课程(综合版),2009,(8).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张阅清 [标签: 论语 转变 重构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艺术的探讨
    突显“过程性”,追寻英语课文教学的原味
    点亮“对话”,引导语文教学走向自由
    反思高中语文教研工作的误区
    构建大语文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新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改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讨
    语文自主课堂的建构与效能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浅析如何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