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漫谈语文教学与悟性培养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那种岁月跋涉的艰辛,那种命运燃烧的激情,那种无以言说的真诚,那种博大精深的超远,那种崇高脱俗的境界等等,学生多依赖教师的"传授"而获得,其实,学习效果怎样,很大程度应是取决于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悟性”的培养正是学习者能动性形成的必要条件,忽视,抑或是不能满足这个条件,学习的主体者学生感性经验的升华与飞跃,无疑都是不可实现的,高考语文试题融于阅读能力检测而得分率一直绯徊在较低的事实说明:语文教学中的“悟性”培养意义非常,我以为,悟性培养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悟性培养的基础应"入境"
  据统计,语文教材中80%以上的文章是文学作品,均是从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中筛选出来的精品。要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把握其精要,首先要引导学习能进到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去,将语言符号“还原”成作家所建构起来的具象,然后让他们置身于其境之中。《荷塘月色》中有这样几个句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妙的梦。初读这段话,学生多只能说出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这只是对这段文字的表面意义的理解,如果再细读,他们就会觉得不只比喻用得好,而且动词“泻”,“浮”,“洗”,“笼”用得更妙,再进一步朗读,品味,又会觉得这几个动词展现了一种幽清,宁静而又朦胧恍惚的境界。于是,学生即可感知这段文字所描绘的艺术画面,也领略了作者的内在情感。
  “悟性”培养的基础其方法一般是通过表情朗读或绘声绘色的转述。因为“声音信号比文字信号更具有音乐性,形象性和感染性”所以,它能很快地引人进入作品创设的艺境。WWW.11665.CoM要说明的是,一些文章,象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要想“入境”,非需教师指津不可。因为那些看似轻描淡写的地方,却是学生最容易忽略处,也许恰是“入境”的最紧要的地方,试看文章中的一段:“……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禅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假如教师在引导学习阅读这段文字时,对所加点的词和短语能略作点拨,学习便会很快地进入“角色”,“身临其境”。如此,才能真切参悟到鲁迅先生写此文的思想感情,才能领悟到这位伟人记录这一伟大和卑劣并存的历史画面的真谛。
  二、悟性培养的重点应“察情”
  1、寻找动情点。一些作品在表现作者感情时,往往有画龙点睛之笔,抓住它,就能感悟作品浓烈的感情。茅盾的《风景谈》在描绘了“沙漠驼铃”的画面后,情不自禁道:“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从景语入手,感悟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深情,这样的景语,有时需要“寻觅”。
  2、设身处地的感受。有的作品,要悟出其中的精妙来,需让阅读的学生“以当境者一员的身份,调动和发挥自身巨大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再创造潜力,认真思索,切实体验,全身心地投入……”用王尚文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求同学通过想象把自己置身于所描写的情景之中”,去感受作品的情意,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就要努力使学生进到1934年作者写此文所处的时代中去,并感悟作者当时的处境,体察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客观描绘,正是作者当时心灵的折光和映射。
  3、换角度思考。实是一种对作品的语言作增,删,调,换,从而悟出原作表情达意的精妙的方法。高中教材《守财奴》中写到葛朗台赞美女儿,说:“你真是我的女儿!”他为何不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呢?鲁迅先生在描绘祥林嫂手里拄着的竹竽“下端开了裂”,将这五个字删去行吗?培养学生擅长使用这种方法,对把握作者在作品中的感情脉搏很有帮助,它势必能引导学生体察到作家创作作品那种特有的观察,感受,体验和情感。
  三、悟性培养的升华应“悟理”
  1、让学生不断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成为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南;指导并帮助学生能在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面前,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它们的诸多侧面,让“悟性”的灵性戴上哲学的光环。
  于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摸索出自己“悟理”的规律性的东西来。以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可以先让学生“入境”,以感知到作者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夏夜清华园内的一幅明丽,恬静的画面,接着在欣赏“荷塘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画面中,学生便可以领悟到作者所处在那个白色恐怖年代里那种“颇不宁静”的心绪,体察到他彼时彼地内心那种淡淡的哀愁和难得的淡淡的喜悦的感情,进而,经过一定的思索和联想,学生也就自然领悟了一位民主爱国主义者不满当时黑暗现实而尚未找到出路,幻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超脱的复杂矛盾,苦闷彷徨的心迹。


  “悟性”的培养是一个心智活动的过程,是阅读主体者学生直觉力,想象力,知解力的三位一体,在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培养,应该深引我们教师的充分注意。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谷晓雪 [标签: 语文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艺术的探讨
    点亮“对话”,引导语文教学走向自由
    反思高中语文教研工作的误区
    构建大语文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新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改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讨
    语文自主课堂的建构与效能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浅析如何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情感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