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多视角解读思想品德课教学

摘要:多视角解读的思维,是依据思想品德学科育人的特殊性和学科时代的特色性,分析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因素。本文是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多视角解读。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拓宽视角;社会生活;探究认知

        教师的教学视角思维决定着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及质量的优劣。教科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全新的思维编排了思想品德学科的内容和教与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时代性的挑战。如果我们“穿新鞋,走老路”,用传统的思维认知新课改,无疑会阻碍教育改革的发展,影响教材的有效实施。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老教师,应反思过去,解读现在,设计未来,用宏观的社会大背景、大教育观、大视角思维提高思想认知,研究教育对象,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拓宽教学途径。
        一、拓宽认知学生视角
        思想品德教学不仅要重视了解学生主观意识行为的表现,而且更要重视探究影响学生发展的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的因素
        首先是家庭父母的因素。wwW.11665.cOm家庭教育始于父母,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常言道“一个母亲,胜过100个老师,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因为父母的言行举止、思想动态直接影响着孩子品德行为的成长和发展。故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家长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职业精神等综合性素质,及时协调、引导、教育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
        其次是家庭环境的因素。现实社会中生成了很多“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留守监护家庭”,“隔代抚养家庭”,“寄养家庭”,“重组家庭”等,教师面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多研究他们的情绪、性格、人际交往、学习态度、志趣爱好等心理问题,适时与家长进行联系、交流、合作,探究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2.学校的因素
        学校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导致或影响学生德育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群体的不全面发展。若学校忽视师德师风教育,致使教师不尊重学生,只教书不育人;若学校忽视或放松德育教育,只重视升学率的提升,致使部分学生成为思想行为上的困难生;若学校只重视校内德育教育而忽视对校外德育教育的延伸和落实,致使学校德育教育不能全面,不能巩固。由此可见,学校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重视师德师风教育,重视既教书又育人的双线教育。重视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的教育,使学生的德育思想行为正确地、全面地发展。
        3.社会的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教育环境呈现多元化,致使教育空间更广阔。面对社会生活纷繁现象,西方不良习潮、就业压力、文化市场的浑浊等影响,构成的是未成年学生无能明辨是非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社会生活和学习环境,针对问题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呼吁建言社会,优化育人环境。
        总之,认知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对象,要多视角综合性研究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处境,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共性去认知,又要面对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和学生的个性去认知。以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主题,力求使认知他们的过程成为他们生命存在和成长的过程。
        二、拓宽内容视角
        1.教材整合科学化
        首先,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具有科学的整合性。一是人本化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生活育人的理念,引导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学习的目标三者的结合;二是教材内容适应性的整合,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需求,既满足不同区域和城乡学生的不同的教育资源需求,又力求使不同区域和城乡学生交融了解,享用不同的教育资源,调节了教育不平衡发展的现状,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三是教材始终贯穿着对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教学在每册、每单元、每课中有机结合。
        其次,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实施目标多维性的统一。一是将课程目标、德育目标、教育目标横向发展;二是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目标纵向发展;三是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价值观目标交替发展;四是将感性目标、理性目标、内化目标升华发展。总之,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能在科学整合的基础上以多维目标统一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
        2.教学内容学科网络化
        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将社会、自然、人文等学科综合化,把道德、伦理、法律、政治、经济人文、国情、历史、地理、技能、艺术、心理等学科知识与思想品德学科有机结合。将学科之间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科学地渗透在整个义务教育教材之中,体现了生活的全息性和知识的全面性,突破了以往学科编排内容的局限性。
        3.教学内容外延化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很具综合性的社会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学科。教学应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中的鲜活内容,将静态书本知识与动态的社会知识相结合,将非生命知识活化成有生命的物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编排的内容、素材、活动手段挖掘校本教材,可要求学生关注国家时政大事、节日纪念等,培养健康的德育意识;可要求学生走访孤寡老人、贫困户、残疾人,凸显学生道德需求;可要求学生学习身边感动的人,了解身边感动的事,提升道德素养;可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募捐活动,进行道德体验;可要求学生参与班级和社区管理建言献策,升华德育价值。通过上述诸多社会教学内容的开发和落实,既落实了思想品德教学内涵,又使学生德育养成在认知、明理、感悟、内化、践行过程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生成发展。                                    4.教学内容能力化 
        思想品德教学要重视能力的过程化,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
        一是引读、依事寻理。学生将教材中所读的典型事例和材料与相关的理论和观点相联系,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论证理解其理论和观点,寻觅合乎逻辑规律的理性结合,在过程中体验,提高归纳和演绎能力。
        二是引理、由点到面、连面成体。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在单元主题、课题、主要内容的结构上,是点线面的结合,综合渗透知识点,能力点和教育点内在要素之间的联系,将德育知识、能力、情感统为一体。在概念与原理的内在联系中,着眼培养学生认知因果的联系能力。
        三是引析、解析求真。思想品德课要解析贵懂,价值求真。教者要引导学者,学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解析,将识记的内容融会贯通,获取真知、真情、真法。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四是引通、贯通致用。教学中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自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实际问题,能自用道德思维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教育引导和影响具有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是引深、灵活创新。思想品德教学过程,要以“灵活”设计教学流程,以“自创”作为教学的延伸。教师要灵活自主创设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灵活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多样性的活动,灵活组织学生进行生生、师生、生校、生社之间的互动对话及思想精神的讨论交流。只有如此多视角、多方位、多手段地提供给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活动、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展示平台,才能培养学生灵活自主的创新能力。
        三、拓宽空间视角
        拓宽空间视角,是指将德育教育目标化,德育教学效能实践化,德育教学课堂外延化,在社会生活大空间里认识和教学思想品德课,使德育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德育。
        1.拓展目标空间
        德育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学生自身德育成长的教育,而且是人回归于社会服务的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源于社会生活,依于社会环境,又回归于社会服务,应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故而要以学生的建康成长为出发点,以学生回归社会服务为落脚点,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进行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了解社会,感知社会,认知情感,提升能力,从而达到回报社会的目的。
        2.拓展效能空间
        思想品德课效能的落实具多维性,据其社会学科而言,着力点应放在如何把握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度上,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历选择性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社会生活的认同感相融,亲近生活,体验生活,借助社会生活的教育效能,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开启学习动力的钥匙,在参与社会活动时激活运用已有的社会生活技能,用大自然的奥秘和社会物象诱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拓展课堂空间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课堂具有外延性。教师在灵活调整好教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出教室,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社会生活,走进农家社区,工厂企业,各类市场,行政部门,爱国教育基地等社会大课堂。在大视角,大思维,大背景,大空间中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实践学习活动,把感性认知付诸在实践中进行理性认知,使德育教育成为个人与社会相融的完整的德育,使教学课堂具有丰富的空间生命力和吸引力。
        四、拓宽途径视角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途径与其它学科的教学途径具有共性之处,但更具其特殊性及其特殊要求。下面就其谈几点认知:
        1.学科特殊性及要求。思想品德学科就其职能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学科。要让学生成其才,必先立其身。故而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应当育人为先。
        2.任课教师的特殊性及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负有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德育发展和民族精神传承发扬的重任,必须具备优于其他教师的厚德范行素质,以德垂范,以行作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3.学校德育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及要求。学校教育“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要重视师德教育,重视活动育人环境的优化,扭转思想品德课为副课的观念,不要阴差阳错,张冠李戴地对思想品德课进行补位,坚决杜绝无德有才之师任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重师德,优先配备思想品德课任课教师,保证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4.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及要求。素质教育是人人发展和全面发展人。思想品德教育为素质教育之首。国家应规定在各大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作为其它专业的必修课进行教学,从而培养更多的思想品德课教育专业人才,普及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应加大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总之,国家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者的专业化,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的不断更新和提高。
        5.社会育人环境中的特殊性及要求。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中存在着负面性、消极性、不公正性、不公平性、不合理性、虚假性、伪劣性等现象,均致使社会、家庭、学校以及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处于尴尬境地。故呼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尽其能,履其职,躬其身,净化社会育人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在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abstract: the thought of multi-angles analysis is to analyze objective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orals and ethic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ity of politics subject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subject era. this paper is the multi-angles analysis of politics teaching.
key words: politics teaching; broadening angles; social life; inquiry cognition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董德成 [标签: 视角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刍议文化视角下的初中英语教学
    论德性伦理视角下的团结
    设计市场学的视角:透过消费者心理看设计
    国际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研究
    价值链视角的制造业服务化分析
    宪政视角下的南京国民政府县银行制度史论
    转型社会生态视角下的近代法国激进民主主义…
    多维视角下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浅析
    联合分析法视角下家用轿车购买决策的中日比…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现代化视角下…
    审视与反思——对“小悦悦事件”的多视角剖…
    基于搜寻匹配视角的代言人负面信息影响机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