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关于数学新教材新教法的思考

    摘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这就要求教师对新教材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新的学习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教材;新教法;数学教学;教师
 
  新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列举了许多真实的数据,插入了许多有趣的图片并提供了大量有趣的数学题型,课本还在提供学习材料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和交流机会,例如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观察与思考”、“做一做”、“探究”、“大家谈谈”等栏目,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在合作与思考中获得新知识。教科书还力图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引用都从相关问题的研究开始,这是学生了解和学习的出发点。
  新教材在编排体系、知识结构上做了大幅度的改进,突出了知识形成的探索过程,内容注重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难易适中,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内容直观易懂。课程在编排上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和探索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的需要。因此,笔者就新教材的特点在新的教学方式上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1.教学的本质是学
  课程改革将学习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扩大,教学的任务必然发生变革。wWW.11665.com教学的主体不是单一的教师或单一的学生。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的使命是承认学生的权力、成果,提供支持和引导,学生的差异决定了教学的差异。教转化为学、教的目的、教的过程的核心、教的实际价值的体现,全在于学。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教育就是手把手的教,耳提面命的教。我们叙述怎么教,我们争论怎样教,以为抓住了教,就是抓住了教育教学的关键。学生就是教子,躲在“教”字的左下方,小小的。他的灵魂也由人类灵魂的工程——教师去设计。为改变这种以教为本的观念,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这次课改,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注重经历获取知识、结论的过程,并从中去发现问题,逐步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从方法论上去体验学习和研究的全过程。显然,这种方式有助于克服限于接受、模仿、练习、照本宣科而导致的呆板、没有兴趣等不利于思维发展的问题。
  二、备好每一节课
  备课,即教学设计,写好教案。既要满足一般常规的要求,又是教师个人的创造。写教案一般考虑三个因素:明确教学目标,形成设计意图,制定教学过程。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1.理清知识及其结构
  一节好课首先看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否正确、适度,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在认真钻研、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理出本节课的知识技能领域内的事实、概念、规律、方法等,并对这些知识分析、综合,形成结构性关系,由此去往复递进、螺旋上升,逐步产生新的知识结构。面对新教材,做好这一工作并不轻易。要经历阅读、分析教材(包括练习)的过程;要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联系延伸;要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思考更一般意义上的作用。对知识形成结构性的认识更是一种分析、归纳和思辨过程,有意义的知识必然存在内在的结构,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要建立在对知识结构的把握上。这是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挑战。
  2.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认知,即“知”的过程,认识知识的过程,不仅是记忆,还有领悟、设想、推理、解决问题等。不仅知道“学什么”,更重视“学得怎样”、“为什么这样学”,这是对学习更深层的认识,能起到学生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作用。在备课中,弄清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才能做好教学设计,想学生之所想,真正触及学习的深层问题,使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3.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设定之后,还需要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剖析教学内容中的难点,设法突破。
  对学习起基础作用、纽带作用,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起核心作用的内容是教学重点。如事实、概念、规律、公式、法则、学科思想方法、基本技能等,重点对全体学生而言是相对统一的,要切实设计好保证重点达标的做法。
  难点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往往出现在思维深化和体验领悟的地方。有理解性的难点、抽象性的难点、方法性的难点、结构性的难点、技巧性的难点等等,往往因人而异。要从教材本身、教学过程的矛盾、学习障碍等方面找出形成难点的因素,对症下药,分类分层逐步解决。
  4.设计好教学流程
  讲授式——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大容量、快节奏,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在新课改中不提倡这种传统模式。
  讨论式——这种方式可以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提问问题,回答或交流等方式来完成,师生的位置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相对平等,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但容易走极端或“满堂问”。
  活动式——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获得知识,这种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时间上不好把握。
  发现式——通过教师的提示,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得到相关知识,这种方式在新课改中是比较倡导的,但时间上也将会费时比较多。
  探究式——这种方法适用于教材中的探究性学习或课题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高效课堂。
  三、上好每一节课

 上课,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器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就注重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能力大小不在于只“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2.变“学”为“用”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
  因此在教学时,笔者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比如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3.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在教学中,笔者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笔者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教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郑毓信.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with the deepening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extbooks, 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make a research on new teaching method and new learning method for new textbook. this paper throws some light on it.
key words: new textbook; new teaching method; mathematics teaching; teachers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杨鸿芳 [标签: 数学 教法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关于大别山山地浅变质岩层地质成因的探究
    关于家庭清扫装置的创新研究
    以“间隔排列”为例 谈数学思想渗透
    让数学学习更有趣
    数学教学中注重情境教学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转化数学后进生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应用问题的探讨
    关于外国语学院学生就业对口现状及分析
    关于校园女生篮球教育的思考
    关于降低高压输电线路跳闸次数的讨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