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关于我院公共体育课生理负荷的测量与分析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生理负荷;心率
  论文摘要:目的研究公共体育课生理负荷对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56个班级的公共体育课生理负荷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公共体育课生理负荷的分布符合人体生理的变化规律;各项目之间的生理负荷由大到小分别是足球、健美操、田径、武术。结论:足球、健美操和田径能更好地发展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高校体育课应使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宗旨。而生理负荷的大小是评价体育课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评价生理负荷的指标有摄氧量、心率、血乳酸浓度、无氧阈、呼吸频率等,而心率是国内外最常用的一个指标。本文利用心率指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生理负荷进行了测量和分析,为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提供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宝鸡文理学院一、二年级共56个班级(25个男生班,31个女生班),于2007~2008年度第一学期的第六、七两周时问,测量其公共体育课(田径、健美操、武术和足球4个项目)的生理负荷指标。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
  测量仪器:心率遥测仪,芬兰polars710(跑l步系列)。WwW.11665.COM
  测量方法:将心率遥测仪胸带配戴于胸前心尖搏动处,松紧度适宜。心率遥测仪戴于左腕部,并将心率信号接通,接收机显示正常。在每个班级中,随机抽取一名学生,测量课前相对安静的心率、课中每5min和每个练习前后相结合的心率、下课后即刻的心率。上课时间为90~100min。
  1.2.2数理统计
  测量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心率后,以时间为x轴,以心率为y轴,绘制体育课心率变化测量图。计算以前后两次心率为上下底,以时间为高的梯形面积。再将每个面积相加为课的心率总数,心率总数除以上课时间即为平均心率。课的心率指数为平均心率除以课前相对安静心率,利用心率指数评定表,分析体育课的生理负荷是否合理。采用excel2003和spss11.0对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一次公共体育课的生理负荷
  随机抽取了数学系2007级本科一年级1、2班女生的田径课,绘制该次课心率变化测量图(图1)

  计算平均心率x:

  式中:xi对应图i第个区域(曲边梯形)的面积,t为上课总时间。
  计算心率指数y:

  式中:z为课前安静心率。


  从图1可知,课的心率总体变化由小变大,再由大到小,符合体育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出现了两次峰值分别在课教学内容的基本部分,属于双峰型,是体育课生理负荷分布的较理想类型之一。基本部分前段生理负荷强度出现峰值,给内脏系统各机能的刺激加强,使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得以改善。基本部分中间段生理负荷强度出现低谷对机体机能调节、防止机体疲劳起积极作用,基本部分后段生理负荷强度再出现高峰,使机体机能刺激进一步加强。生理负荷的合理交替,使机体功能得以加强和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负荷的调节,可以使情绪和注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一定的生理负荷是体育运动增强体质的重要因素,要使健身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确定有效的运动负荷指标。运动负荷价值阈就是按照一定的心率区间确定运动负荷的计量标准。在这一心率区间进行运动,可以使身体锻炼收到良好的效果。心搏量极限负荷被认为是科学锻炼方法中理想的健身负荷,通常把健身效果的最佳区间定在120~140次/min的心率区间,在此强度下运动时,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已达到或接近最高水平,对于心脏泵血功能的影响较大。已有研究表明口,少年男子(14岁)心搏量极限心率为130次/min,男大学生最大搏出量的心率为123次/min,女大学生为120次/min,超过最大搏出量的负荷,每搏输出量均减少,此时心输出量的增加主要靠心率的加快来完成,而在“心搏峰”(即最大搏出量的心率)之前,心输出量的增加则是由每搏输出量的增加和心率的加快共同完成。因此,在心搏峰出现的范围内,持续负荷一定的时间,对于发展心肌的泵血功能是十分有效的。对于本课的心率计算结果表明,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心率为111.75次/min,最高心率可达156次/min,并且出现两次心率高峰,已经达到或接近最大搏出量的心率水平,说明该田径课对于发展学生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十分有益。
  根据以前研究表明,心率指数在1.8以上为大生理负荷,1.5~1.8为中等负荷,1.5以下为小负荷,因此该课生理负荷属于中等。
  2.2各公共体育课的生理负荷
  通过同样的方法,计算出所有田径和其它项目公共体育课的心率指数(表1)。结果表明,田径课生理负荷评价等级为小的有2次课,占总课数的14.3%,生理负荷为中等有12次课,占总课数的85.7%;健美操课生理负荷为小的有4次课,占总课数的28.6%,为中等的有7次课,占总课数的50.0%,为大的有3次课,占总课数的21.4%;武术课生理负荷为小的有14次课,占总课数的100%;足球课生理负荷为中等4次课,占总课数的28.6%,为大的有10次课,占总课数的71.4%。

  运动生理学家把心率180次/min的运动强度定为健康价值阈的上限。而生理负荷等级评价为小的体育课,最高心率都在180次/min以下;评价为中等的课,出现至少有一次心率在180次/min以上的有9次课(3次田径课,2次健美操课,4次足球课),占该等级课的30.4%;评价为大生理负荷的课,出现至少有一次心率在180次/min以上的有7次课(2次健美操课,5次足球课),占该等级课的53.8%。中等生理负荷以下的课,主要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适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中等生理负荷以上的课,充分挖掘身体各系统的潜能,促进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发展。由此可见,中等以下的课主要发展学生的健康水平,兼顾了体质的提高;中等以上的课主要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兼顾健康的发展。大学生都处在身体发展的高峰阶段,适当地挖掘身体潜能,增强体质,对于其健康水平的提升和以后的维持,均有极大作用和意义。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应该达到中等及其以上等级。从生理负荷达到中等及其以上等级的比例来看,足球课最多,其次是健美操课和田径课,武术课最少。
  2.3各项目的生理负荷
  对各项目的生理负荷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2),f=14.238,p<0.01,结果表明,4个项目的生理负荷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经进一步多重检验(lsd法)表明,除田径和健美操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外,其它各组相互之间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这说明,有足够的把握认为,公共体育课生理负荷的大小是不同的,而且生理负荷由小到大的项目是:武术、田径、健美操和足球。根据田麦久的项群理论,武术(套路)和健美操同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而在武术课中只要求掌握武术动作线路、规格,对动作的速度、力量的要求较低,动作的动静转化也明显低于健美操,完成动作的时间相对较长,故心率上升较小。但健美操课无论是学习和练习阶段,都是在运动中和行进间进行的,特别是步法的移动和变化较多,因此健美操的生理负荷要大点。而田径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群,足球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对于体能的要求都很高,因此生理负荷也要大些。

  3结论与建议
  经过对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生理负荷的测量与分析,生理负荷符合人体生理活动变化的规律,各项目之间生理负荷的大小有异,其中由大到小的是足球、田径、健美操和武术。根据学校体育的目标来看,公共体育课应该具有中等及其以上的生理负荷,才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目前的体质水平和将来的健康状况。足球项目生理负荷达到中等及其以上的比例最多,其次是健美操和田径,武术最少。因此,对于处在人体生理功能发展的高级阶段,要适当地挖掘大学生的体质潜能,开设生理负荷的等级应在中等及其以上的项目,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质水平,使大学生的健康状态能够较长久地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对于中国的国粹——武术项目,在公共体育课中,应在课中增加身体素质的锻炼内容,提高武术课的生理负荷,使增强体质与提高健康达到一致。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魏俊民 [标签: 测量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关于大别山山地浅变质岩层地质成因的探究
    关于家庭清扫装置的创新研究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应用问题的探讨
    关于外国语学院学生就业对口现状及分析
    关于校园女生篮球教育的思考
    关于降低高压输电线路跳闸次数的讨论
    消费的产物:一种关于设计新概念的分析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若干思考
    关于高中后进生的转化的探讨
    关于混凝土碳化的探索与研究
    关于感悟人生的优美句子
    关于德日犯罪论体系的若干辩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