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会计论文 >> 会计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会计理论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   CPA论文   会计电算会计论文   会计审计论文   成本会计论文   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会计研究论文   会计实务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人力资本会计研究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人力资本会计研究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是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全新的经济理论,“广义虚拟经济之父”林左鸣“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和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即传统商品价值由于不断容入旨在满足人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心理需求的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商品价值。它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人本经济,着重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由此反映出来的并以社会进程中所生成的信息态为基础的价值进化及其发展规律。”[1]
  一、人力资本概念界定
  舒尔茨将人力资本表述为:“人们获得了有用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用于教育、卫生保健和旨在获得较好工作出路的国内迁徙的直接开支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明显例证。”[2]
  贝克尔在《人力资本》一书中认为,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并指出:“对于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形成的人力。wWW.11665.coM”[3]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从资本与人力资本比较的角度给人力资本下的定义是:“作为现在和未来产出与收入流的源泉,资本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存量。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人力资本概念大约于1980年前后传入我国后,我国学者对人力资本的含义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李建民(1999)认为,个体的人力资本与群体的人力资本应分开进行界定: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从群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每一个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及健康等质量因素之整合。[4]
  李忠民(1999)从知识、技术、信息的商品化这一事实入手,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5]
  林左鸣(2010)认为,贡献出人类“无差别劳动”的是人力资源,而贡献出人类“非无差别劳动”的就不再仅仅是人力资源了,而应该是人力资本。只有在企业的容介态活动中创造价值的从业人员才是人力资本,否则只能是人力资源。容介态是当一种状态不断容纳入新的信息介质时,使整个状态自身不断发生质的变化的运动。容介态即质变或进化的状态,是以信息变化为基础的质变或进化现象。[1]
  以上有关人力资本概念的各种观点或从人力资本的内容角度(舒尔茨、李建民);或从人力资本的投资性和功能性角度(贝克尔、李忠民);或从资本与人力资本比较的角度(《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笔者认为林左鸣的观点最能把握人力资本的本质,最能厘清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关系。物理学家海森堡在《物理学及其他:相会与交谈》一书中说过:“科学根源于交谈。在不同的合作之下,可能孕育出极为重要的科学成果。”用林左鸣的容介态理论来解释这一“交谈”其实就是一种“容介态”的过程:只有在企业的容介态活动中创造价值的从业人员才是人力资本,否则只能是人力资源。

  二、理论基础
  (一)资本雇佣劳动
  在正统或主流的经济学思想中,“企业是资本家的企业”向来被看作天经地义的真理,那么“资本雇佣劳动”就理所当然,无可厚非。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假说和模型来证明“资本雇佣劳动”是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张维迎(1996):非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在自然形态上的可分离性,使得非人力资本一旦被投入企业,便成了一种抵押品,作为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就难以任意地退出企业,所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自然就有了作出最优决策的积极性,成为天生的企业风险的承担者;相反,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在自然形态上的不可分离性,使人力资本所有者无后顾之忧,可随意退出企业,逃避风险,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因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而且由于一个人的经营能力是私人信息,而财富数量是公共信息,非人力资本具有信号显示优势。如果缺乏有效的信号显示机制,各产权主体就难以对自身价值和他人价值形成合理的预期,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就会比较严重,由此影响企业所有权安排和治理结构优化。[6]张维迎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拥有量是一个人力资本可能具有的“企业家才能”的信号和获取企业经营权的抵押品,因此资本家是天生的企业家,“资本雇佣劳动”是最佳的制度安排。
  (二)劳动雇佣资本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以知识经济为背景对“劳动雇佣资本”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进行论证。方竹兰(1997)、洪智敏(1998)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所有者才是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因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7]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投资于企业时,即可以在事前进行投资风险的比较,选择投资风险最小的非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也可以在事中和事后出现投资风险时,审时度势,在各种非人力资本形式之间进行转换,以最大限度和最快速度地减少最终造成的投资损失。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的投资也从过去以实物型直接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越来越转向以证券型间接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由过去直接投资于企业以获取企业剩余价值为主,转向间接投资以赚取股票差价为主,当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股东就会抛售股票。非人力资本投资的多样化、市场化和证券化,使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逐步弱化和间接化,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所承担的风险也逐渐降低。相反,人力资本所有者日益变成企业风险的承担者。[8]特别是企业家,他往往是从公司的最底层开始沿着等级阶梯向上提升最后达到公司的最上层领导,他的资源配置能力需要他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逐渐积累、磨练,很难一蹴而就。当他用漫长的职业生涯积累成公司的最上层领导后,他进出公司的成本变得异常巨大,相应地,企业家所面临的风险也变得巨大,这使他的决策也不得不变得小心谨慎,如果其不能享受剩余索取权,其决策将趋向于保守,不利于公司发展。而且,由于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企业家脑力活动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所以让企业家拥有企业的部分所有权,是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的必要条件。方竹兰还从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这个角度阐述了为什么要“劳动雇佣资本”,他认为企业价值是人力资本创造出来的,随着人力资本所有者谈判实力和谈判技巧的成熟,企业价值创造的主体必然要进行价值分配。当企业财富的分配以财富创造者为本时,人力资本所有者实际上就支配、控制着企业的非人力资本,“劳动者占有资本”的企业制度就会替代“资本雇佣劳动”的企业制度。
  (三)所有权共享理论
  周其仁(1996)认为,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一个特别合约,非人力资本即企业财务资本是一种“消极货币”,而人力资本是一种“积极货币”,人力资本是非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和扩展的源泉,同时他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说明人力资本只能激励不能压榨,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分享企业所有权。而且随着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断突出,人力资本占有企业所有权的比例将不断扩大。[9]
  林左鸣(2010):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暴露出一个突出问题,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制度不但不灵了,甚至导致企业内部管理者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选择了更多的风险决策。这种情况下,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往往是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本中最重要的部分显然是管理者。因此管理者的人力资本应该和现金性资本(货币资本)处于同一起点上得到投入回报,而不是所谓的代理成本问题。委托代理制度在现代企业的广泛应用,重要的并不是要确定合理的代理成本问题,而是要明晰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定位,只不过是在委托代理制度的理论框架下,这一点并未被认识到而已。当投资者把资本和企业高管一并考核其价值的创造时,企业经营管理者实际上身份就出现了转变。从人力资源这样一种被动地被资本所驱使的要素,转化为何资本地位同等重要,并驾齐驱的要素。其实这时人力资本就诞生了。所以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传统的流通模型g—w—g′,转变为g—x—g′,还不是“究竟”的。因为企业仅仅靠投入货币资本还不能创造所需的虚拟价值,必须加上相应的人力资本的投入,使之与货币资本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虚拟价值。这样我们以h来代表货币资本加上人力资本的企业流通的初始投入,这个模型就从g—w—g′转变成了h—x—h′。在这个流通模型中的h′虽然有一部分以货币的形式出现,却还有以品牌的形式出现。而h′中的货币形式的量原则上应该高于初始投入中h里包含的货币资本回报的量,也就是说应该大于g′,因为超过g′部分的货币增值正是人力资本应有的收益。[1]
  林左鸣认为“今天很多创意性企业,比如软件开发企业、文化企业等等,只要其所创造的商品虚拟价值含量越高,在企业投入中人力资本的比重就越大。其特点是企业的经理往往既是企业的实际运作者,也是企业的重要投资者,比尔·盖茨、江南春、马云等应该均属此类。这就说明,这些企业的成功并非仅仅取决于资金性投资,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处于企业经营层的人力资本的投入。如果说资本是不断增值的,人力资本的效应也是会不断增值的。人力资本的这种增值就表现在企业的品牌价值不断上升上。一个优秀的品牌吸引货币资本的加盟来创造效益,已是一种很普遍的商业模式。但是这个商业模式的背后则是人力资本的效应,如果说利用人力资源可以创造使用价值的剩余价值部分,那么利用人力资本的效应则几乎决定了在企业中所有新的虚拟价值的创造。对于只有靠创造大量虚拟价值赢得发展的企业,在其分配制度设计中如果不考虑人力资本应当获得的回报,这个企业的制度就显然是不合理的。”“其实在硅谷,当一种全新的技术出现,并且可以用这种技术创新兴办一个企业,甚至发展成一个全新的产业时,拥有技术创新的发明者已经在市场中反客为主了。这些新技术发明者作为人力资本出现,风险基金投资者的货币投入已变成完全从属的地位,无非是想加盟人力资本分享一部分利益而已。这种特点在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大量的文化型创意产业已是越来越普遍,人力资本的虚拟价值效应越来越以无形资产的形式扮演着巨大而且重要的角色。”

  本文赞同林左鸣关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应该和货币资本处于同一起点上得到投入回报,即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应与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共同成为企业权益所有者,这是本文研究人力资本会计对会计恒等式拓展的理论基础。
  三、会计恒等式
  1494年,在威尼斯出版的第一本涉及记述复式的著作,就是卢卡·帕乔利所著《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这本著作开展了科学的会计记录的历史。该书形成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方程式,取名“借贷记账法”。该方法因为对经济事项记录的科学性而被广为采用,葛家澍在《会计·信息·文化》中提出:如果认为复式簿记只是对每项交易同时记两笔账,反映财产物资的价值的流动即反映交换的来龙去脉,那么我们就没有触及这种记账方法的精髓即其公平平等的思想基础。葛家澍认为由帕乔利著作传播的复式簿记在思想意识上的价值——传播财产的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远远超过复式簿记所显示的会计记录在科学性上的价值,复式簿记的公开传播是为资产阶级掌握政治和经济权力作组织准备和舆论准备的。[10]葛家澍举例说,设a、b、c三个合伙开设一家商店,他们分别出资为:a:现金50,000;b:店房一座,估价30,000;c:装修设备,估价20,000,并推a管理这家商店。那么,开业的第一笔交易,应当是合伙人的投资记录,分录如下:
  现金 50 000
  固定资产—店房及设备 50 000
  资本—a 50 000
  b 30 000
  c 20 000
  这个分录说明,这家商店共有可供a使用的财产是100,000元,a、b、c的投资比例为5:3:2,分录明确了a对该店资源的使用权,同时明确了a、b、c三人对该店资源的所有权和由所有权派生的收益分配权(以后商店的赢利,就按出资比例分配)。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体现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逻辑的会计恒等式,广义虚拟经济的出现,淘汰了许多工业时代竞争的基本假设,林左鸣认为“人力资本的出现,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新特点,然而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的研究则是浅尝辄止,甚至几乎未有涉及。归根到底,还是在于把虚拟价值的特点混同于使用价值,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虚拟价值之所以具有价值,完全是因为有人类生活对象化或信息化在里面。这和使用价值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化在里面从而具有价值是根本不同的。其不同点在于,人类劳动可以抽象为无差别劳动,可以用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衡量,即有社会通约性。但是,人类的生活则是千差万别的,无法抽象为无差别的人类生活,不能简单用生活时间来衡量,没有社会通约性。就如人的指纹找不出一例是完全相同的一样,他们总是有差别的。具体到市场中创造的虚拟价值,比如一个文化公司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在同一地点、同样条件、用相同的时间进行歌唱,不同的演员所创造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再比如企业生产一辆汽车,即使耗用完全相同的原材料,用完全相同的工序时间、技术标准来制造,车子的设计功能和实际功能也完全一样,但只要是来自于不同品牌的企业,那么这辆车由于品牌的原因给客户的体验感觉就完全不同,其价值也有很大的差异。而形成这种差异完全不取决于资金性的资本,而取决于人力资本的效应及其经营累积结果。”
  对于体现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逻辑的会计恒等式,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发展,杜兴强和李文认为,资产=财务负债+人力负债+财务资本权益+人力资本权益。[11]徐国君:物力资产+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12]王淅琴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会计恒等式分解为资产=人力资源权益+债权人权益+出资者权益(包括应付利润)+政府权益+其他权益。[13]刘国武、陈少华从知识资本产权特征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财务资产+知识资产=财务债权人权益+知识资本所有者权益+财务所有者权益。[14]刘海生: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异质型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物质资本所有者权益。[15]在上述文献中,相关作者从人力资源、劳动者权益、利益相关者权益、知识资产等不同的角度对会计恒等式进行了拓展。然而,杜兴强和李文在其拓展的会计等式中没有对人力资源进行划分,在他们的逻辑中,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是没有区别的;徐国君在其会计等式中没有考虑无形资产;王淅琴只是对权益进行了划分,没有对资产进行划分,尤其没有考虑无形资产及其创造者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在刘国武、陈少华的会计恒等式中,没有界定知识资本的范围,更没有体现知识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区别与联系;刘海生将人力资本划分为同质型人力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其同质型人力资本就是本文所说的人力资源,而其异质型人力资本是本文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既是资本,收益就不应该是工资(劳动报酬),资本的收益应该是产权,所以人力资本在企业中要拥有产权,而人力资源不具备资本的特性,其收益应该是劳动报酬,让其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共享产权(劳动者权益)也是不恰当的。
  本文给出的拓展的会计恒等式是:
  物质资产+无形资产=负债+人力资本权益+物质资本权益
  为了使会计恒等式真正体现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特征,无形资产应该成为会计恒等式的一个变量,使其与有形资产一样,能够按照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外购品牌、自创商誉、内部产生的品牌、人力资本等具体形式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这样,会计恒等式的左边不再是笼统的资产,而是具体的物质资产+无形资产,对于商誉和人力资产是应划入无形资产还是应与无形资产并列,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将资产按其形态分为物质(有形)与无形两部分。等式的右边将所有者权益部分按照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原则分为人力资本权益和物质资本权益两部分。
  基于本文给出的会计恒等式下面沿着葛家澍关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揭示的公平合理的产权观念的思路继续分析:d掌握了一种全新的技术,并且可以用这种技术创新兴办一个企业,a、b、c、看好d的创意,决定与d合伙开设一个企业,a、b、c分别出资为:a:现金50,000;b:店房一座,估价30,000;c:装修设备,估价20,000;d以人力资本出资,估价100,000,由于d懂得技术,a、b、c推d管理这家商店。那么,开业的第一笔交易,应当是合伙人的投资记录,分录如下:

  • 上一个会计论文:
  • 下一个会计论文: 没有了
  •  作者:刘晴晴 [标签: 人力资本 虚拟 虚拟 实体经济 虚拟 虚拟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论虚拟公司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及其创新
    也谈会计实务虚拟课堂的构建研究
    美国金融海啸的实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
    虚拟企业简易会计制度设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