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浅议“鬼见愁”的文学形象与民俗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

浅议“鬼见愁”的文学形象与民俗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

  孔夫子曰:“子不语怪、力、乱、神”。①然而中国历史上,恪守教化的文人,一边将孔孟圣贤书作为金科玉律,一边“阳奉阴违”将鬼怪捧为文章“座上客”,清代刘青园的《常谈》有云:“鬼神奇迹不止匹夫匹妇言之凿凿,士绅亦尝及之。”②瓜棚下把酒海阔天空,火炉边促膝细话家常,齐志怪,晋搜神,唐传奇,明清两代笔记体小说一时反生,出了个“鬼痴”蒲松龄,且姑妄说之,亦“姑妄听之”③,听之且笑之,笑之可教之。况且帝王将相,尚且“不问苍生问鬼神”,何况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鲜有不耳濡目染,道听途说的。茶棚瓜架,酒馆摊头,最是滋生这些奇奇怪怪好故事的土壤,从百姓口中到文人笔下,从古籍杂谈又回到民间,循环往复,形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鬼文化”,当真是鬼趣横生。
  一、“鬼见愁”的文学形象与民间风俗
  通常人们用“鬼见愁”形容特别棘手的事或特别难对付的人,然而《毗婆沙论》中提到:“鬼者,畏也,谓虚怯多畏,故名为鬼。”④可见鬼其实胆子可小,愁的东西可多了。
  遇神怕神。且不说位列仙班的道教三清,单是钟馗⑤,神荼、郁垒⑥这些专司捉鬼甚至吃鬼的小神,就够他们哆嗦一阵子。WWW.11665.Com《山海经》中就好好描述了一番神鬼的生存世界。
  遇人怕人。民间传闻人怕鬼,但其实鬼更怕人。因此门神的传说就由神荼、郁垒变成了关公、李元霸、秦琼、尉迟敬德等,正好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中《董天士遇狐女》⑦篇托借狐女之口,讲述这些异类害怕的五种人:凶暴,术士,神灵,有福,有德。神灵和术士可以收服他们,所以要躲避;凶残暴戾因为气焰太盛要躲避;有福气走旺运的又要躲避,有德之人有正气的还要躲避,做人不易,做鬼更难。其中核心,恐怕在一个气字。最搞笑的一定是《搜神记》的《宋定伯卖鬼》⑧。自从这缺心眼的鬼透露了鬼怕唾沫之后,《太平广记》⑨、《露书》⑩、《金壶七墨》{11}、《聊斋志异》等书中均提到这个情节,可谓屡试不爽,简直比道士手中的灵符还有效。
  民间贴“门神”的习俗,正好是应着震慑“鬼”的神人而来,以便将“鬼”当在门外,求家宅平安。因此历代司门神之职的,也是上述几位“凶神恶煞”的“鬼见愁”了。
  而老人家常言“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亦是教人从小便要做个正人君子,身正不怕影子斜,正气凌然的人,连鬼都敬畏三分,哪敢惹上你。
  遇鬼怕鬼。鬼死了会变成聻,正是鬼最怕的东西。
  《五音集韵》{12}解释说:“‘聻’,人死做鬼,人见惧之;鬼死做聻,鬼见怕之。若篆书此字,贴于门上,一切鬼祟,远离千里。”不少文人的志怪小说里都用到了这个桥段。《聊斋志异·卷五·章阿端》说:“人死为鬼,鬼死为聻。鬼之畏聻,犹人之畏鬼也。’”袁枚在《子不语·城隍杀鬼不许为聻》{13}中,十分清晰的盘点了鬼的三种“人生”。规规矩矩的鬼可以轮回;不能轮回的再死一次变成聻,前往鸦鸣国。罪无可恕的,被打得魂飞魄散。
  因为鬼最怕聻,所以道士驱鬼念的口诀就是这个聻字。但是民间道听途说,把这个聻字听成了贱{14},误传为鬼怕下贱的东西,所以用脏东西来收鬼,比如狗血,屎尿,给小孩起个贱名,鬼就不会把小孩抓走。虽然是以讹传讹,却成了一种习俗。
  鬼对桃树有恐惧,桃木克鬼的观念,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先秦古籍《山海经》。与桃树桃木有关的记载,还是同神荼、郁垒分不开。道士抓鬼多用桃木剑,旧时门上贴桃符,家里有桃木梳。现今,我们能够形象看到的,要算林正英引领的香港僵尸电影中神乎其神的茅山道术,其中桃木剑必不可少。
  此外,柳枝,桑枝,大蒜,亦是让鬼头疼的植物。所谓“柳枝打鬼,越打越矮”,不知出处,但民间传闻已久。鬼怕大蒜,我尚未从文学作品里翻阅到,但民间有此风俗,茅山术中也有提及,无独有偶,西方鬼怕大蒜却有耳闻,《德古拉伯爵》中便有教授用大蒜与大蒜花作为制服吸血鬼的工具。
  鸡啼也能让鬼胆战心惊。《子不语》中写道:“忽鸡叫一声,两鬼缩短一尺,灯光为之一亮。鸡三四声,鬼三四缩,愈缩愈短,渐渐纱帽两翅擦地而没。”{15}此情此景顿然爆笑,鬼做到这份上,实在是不做也罢了。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二、“鬼”背后的百姓心理
  文人谈鬼,除了小说笔记,还有诗文绘画,待到宋朝时期,说话艺术流行开来,鬼故事更被搬到戏台上,编成戏剧,演了一出又一出,更加广为人道,使得鬼文化从民间走上文学之路,又回归到民间,一人信,十人传,百人听,从而形成了一种民俗。
  人们为了驱鬼避鬼,往往从典籍中寻找方法,民间不少风俗皆与文学形象中鬼所害怕的东西相关。“鬼见愁”的神、人或物器,都成了百姓的福祉。王安石《元日》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已经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用“桃符”辟邪已经相当普及了。
  民间喜欢论说鬼神,多数是茶余饭后的闲话家常,谈的多是传说故事,,借此打发无聊的光阴,说点刺激吊人胃口,搞点噱头,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既可以增添生活的情趣,又能够宣泄抑郁的心灵。
  与儒家礼义廉耻的条条道义、佛教南无阿弥的精妙佛理、道教天师执位的鬼画符相比,妙趣横生又让人提心吊胆的鬼话对百姓来说更贴近生活。
  中国人不知神而先崇鬼,商代开始已经祭拜祖宗,到了周朝已有疑天思想。老百姓对所谓的圣贤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对发生在身边、流传于口头的鬼魅形象、志怪故事却深信不疑。传统的劳苦大众从生活中走来,社会生活既不会滋生唯物主义哲学家这样深度思想的土壤,也不能提供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反而清明节的祭祀,春节的炮竹,除夕夜的压岁(祟{16})钱,都成了承传文化的印记。

 三、“鬼见愁”背后的文人心态
  文人们则大不同,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里,关于鬼的文化可占了不少比重,闲谈戏说更是数不胜数,有文人搜集民间怪谈而来,也有源自西域边疆的传闻,更有部分文人即兴创作或有目的的杜撰。
  周作人曾说:“我们喜欢知道鬼的情状和生活,从文献、从风俗上各方面搜求,为的是可以了解一点平常不易知道的人情。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鬼里边的人,反过来说,则人间的鬼怪伎俩也值得注意,为的可以认识人里边的鬼吧。”{17}恐怕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所以尽管孔老夫子教条在先,历代文人也不管不顾,不断的评鬼、谈鬼、说鬼。正如周作人所言:“觉得那鬼是怪有趣的物事,舍不得不谈。”{18}
  大抵是文人说鬼,其意不在鬼而在人。谈狐说鬼,意于见人心阴晴;搜奇志怪,旨在探世道幽明。鬼道通人径,鬼是恶的虚怯的不好的合集,雷同人中的“小人”,“鬼见愁”的,自然是人应该拥有的正面力量了。
  干宝写《搜神记》志在猎奇,袁枚的《子不语》玩味鬼事,游戏居多;蒲松龄写《聊斋》,写尽人鬼风流,笔调却是晦涩的,态度消极,意在讽世;纪晓岚写《阅微草堂笔记》就是典型的劝善惩恶,强调因果,态度积极,旨在劝世。鬼怕节妇是为了褒扬贞节烈女,怕孝子是为了推崇孝义,多数着眼于道德训诫。
  周作人在点评刘清园《常谈》时,写道:“……唯晓岚旁征远引,劝善警恶,所谓以鬼道设教,以补礼法所不足,王法所不及者,可谓善矣。”{19}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鬼见愁”出现,可相通的是,“鬼见愁”基于现实而来的,注重讽刺比喻,鞭笞惩戒,强调因果,甚为玩味。可见“鬼见愁”在维护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方面有着一定的用途,为维系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与善良,它甚至比法律更具有震慑作用和约束力,比儒家孔孟的仁义礼教更深入人心。
  鬼神之事,且不论有或无,都已经深深的印刻在中华文化的血肉里,依旧跳动着其独有的脉搏,尽管声音虚无,形容迷幻,却都生鲜的活在人们的耳目之中,活在民族的血液和信仰之中。中华民族可以没有宗教信仰,却不会没有鬼神信仰。鬼文化,如同一个从远古走来的符号,浅吟低唱着旧时风情,该忌讳的,该祭奠的,随着生命的延续,民族的传承,千古之前的传说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注释:
  ①《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②(清)刘青园.《常谈》卷一:“鬼神奇迹不止匹夫匹妇言之凿凿,士绅亦尝及之.唯余风尘斯世未能一见,殊不可解.”
  ③文史知识.程章灿引苏东坡强人说鬼。
  ④《法苑珠林》卷六.凡夫白话译“婆沙论中,鬼者畏也.谓虚怯多畏.故名为鬼.又希求名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故名希求也.”
  ⑤(宋)沈括.钟馗:《梦溪补笔谈·杂志》“唐人吴道子题画锺馗像,略云:明皇梦二鬼,一大一小.小者窃太真 紫香囊及明皇玉笛,绕殿而奔;大者捉其小者,擘而啖之.上问何人,对曰:‘臣钟馗 ,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后世图其形以除邪驱祟.”
  ⑥神荼、郁垒.先秦《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
  ⑦(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
  ⑧(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
  ⑨《太平广记》,宋人编的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⑩(明)姚旅著.露书.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当地人记当地事的一部类书,内容丰富多彩.共分十四卷.
  {11}(清)黄钧宰.金壶七墨·金壶浪墨·卷一.记录陈在横遇鬼,“再啐缩其半,三啐则随之毁灭”.
  {12}《五音集韵》金韩道昭所作的一部韵书.“‘聻’,人死做鬼,人见惧之;鬼死做聻,鬼见怕之.若篆书此字,贴于门上,一切鬼祟,远离千里.”
  {13}《子不语·城隍杀鬼不许为聻》“城隍置所焚牒于案前,瞳目厉声曰:‘夫妻一般凶恶,可谓一床不出两样人矣,非腰斩不可.’命两隶缚鬼,持刀截之,分为两段,有黑气流出,不见肠胃,亦不见有血.旁二隶请曰:‘可准押往鸦鸣国为聻否?’城隍不许,曰:‘此奴做鬼便害人;若作聻,必又害鬼,可扬灭恶气,以断其根.’两隶呼长须者二人,各持大扇,扇其尸,顷刻化为黑烟,散尽不见.”
  {14}中国文化常识.
  {15}(清)袁枚《子不语·卷八·鬼闻鸡鸣则缩》:“忽鸡叫一声,两鬼缩短一尺,灯光为之一亮。鸡三四声,鬼三四缩,愈缩愈短,渐渐纱帽两翅擦地而没.”
  {16}小鬼的一种.
  {17}周作人《苦竹杂记·说鬼》:“我们喜欢知道鬼的情状和生活,从文献、从风俗上各方面搜求,为的是可以了解一点平常不易知道的人情.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鬼里边的人,反过来说,则人间的鬼怪伎俩也值得注意,为的可以认识人里边的鬼吧.我的打油诗云,‘街头终日听谈鬼,’大为志士所诃,我却总是不管,觉得那鬼是怪有趣的物事,舍不得不谈……”
  {18}同上.
  {19}周作人.苦竹杂记·刘青园.常谈.“说鬼者代不乏人,其善说者唯左氏晦翁东坡及国朝蒲留仙纪晓岚耳,第考其旨趣颇不相类.盖左氏因事以及鬼,其意不在鬼.晦翁说之以理,略其情状.东坡晚年厌闻时事,强人说鬼,以鬼自晦者也.蒲留仙文致多辞,殊生鬼趣,以鬼为戏者也,唯晓岚旁征远引,劝善警恶,所谓以鬼道设教,以补礼法所不足,王法所不及者,可谓善矣,第搢绅先生夙为人望,斯言一出,只恐释黄巫觋九幽十八狱之说藉此得为口实矣.’以鬼道设教,既有益于人心世道,儒者宜赞许之,但他终致不满,这也是他的长处,至少总是一个不夹杂道土气的儒家,其纯粹处可取也.”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张益 [标签: 鬼见愁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议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渗透
    浅议政治经济化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浅议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文化背景的对比
    浅议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浅议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学
    浅议佛教文化与陶瓷装饰
    浅议新型社区群众文化研究
    浅议如何加强现代化管理的医院文化建设
    浅议恐怖主义宗教文化依据之假象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范式改革
    浅议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
    浅议初中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渗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