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习动机是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与学习行为主体的兴趣、需要、态度、期待、价值观、外来鼓励、志向水平、学习后果等几大方面关系密切。高校学生计算机学习动机具有同质性、浅层次、被动式等几方面特征。为此,我们必须对课程设置进行模式化设置于具体调整相结合的方式,从内部培育到外部刺激两方面对学生学习动机进行有效分析,从根本上提升计算机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 学习动机 高校学生
一、前言
动机理论作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是教育心理学需要深入讨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有教学的场域存在,我们就必须面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状况与总体特点,并以此为基点改进教学内容与形式。就目前而言,国内学术界关于学习动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动机理论流派的梳理、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综合分析、高校专业类分与学生学习动机分析、国内外学习动机理论的实践性发展等方面。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学生学习动机亦日渐受到重视。然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对高校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校动机讨论甚少,这不仅影响了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进度,同时也使得众多关于课程改革与学生创造力提升的讨论显得缺乏深度。为此,本文将结合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具体情况,分析高校学生计算机学习动机的几种面相,以期对我们改进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二、高校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总体特征分析
(一)学习动机理论简述
学习动机是心理学动机理论流派下的一个重要方面,意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根据个体特征,学习动机牵涉因素甚广,与学生个人兴趣、需要、态度、期待、价值观、外来鼓励、志向水平、学习后果等几大方面关系密切。其中,我们可以根据内因与外因来将这几大关联因素进行总体归类。
因个体差异性的广泛存在,学习动机也是处于一种多样化的发展状态。众多心理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各有侧重的研究,逐渐形成强化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等几大学习动机理论流派。对不同学龄段学生学习动机的全面有效分析,有助于我们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相长的难题。
(二)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特点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年的高校扩招时期。学生人数的持续提升,对高校教学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这就促使我们必须进行高校教学的改革,注重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充分分析,方能制定出更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
学习动机理论作为我们深入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我们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寻求教学改革突破的研究重点。根据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年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其年龄及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重大改变。一方面,随着自身心智水平的提升,自我约束力和行为规范有所提升;另一方面,高校教学模式及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又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规划做出更明确的判断与坚持。这种自我约束力的增强与学习环境的复杂化,构成了高校学生学习心理上的更趋多样化。
(三)高校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分析
计算机课程作为全国高校最为普遍的公共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高校子弟。以往讨论高校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时,主要关注计算机课程对高校学生的重要性及学校、教师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的若干途径。结合学习动机理论与计算机课程具体情况进行的深入分析甚少。
众所周知,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尽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意识到计算机技能的重要性,但在对待计算机课程学习上显现的动机却呈现的同质性、浅层次和被动性的特征。
所谓的同质性是指,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其对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与目标定位都较为统一,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学习获得计算机水平资格证书,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运用技能。
与同质性密切相关的,就是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需求上的浅层次性。具体而言就是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停留在较为初级的层面,主要包括:掌握一定的硬件、软件知识;学会运用office办公软件等常用软件;学会运
网络资源查找资料等方面。
而导致以上学习动机特征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学习动机的被动性。如前所述,学习动机受到内外两大因素的共同影响。高校计算机作为公共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进行讲授。但大部分高校在大一时安排了较多的课时量,这导致初入大学的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压力,从而直接导致实用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沦为一门被动应付的必修课程。
三、高校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提升对策思考
根据上述对高校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只有有效促进高校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的提升,方能促使计算机课程教学取得更大成功。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对学生学习动机进行全面调查,总结分析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真实动机与具体难题。只有从学生自身具体情况出发,我们所做的所有改进才会是有的放矢。
(二)对课程内容、授课形式与授课时间进行调整。众所周知,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模式化,是限制课程个性化与实践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学团队有必要根据学校特点进行校本资源开发,将实践融入与理论的教授中,强调学生体验式教学,促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将计算机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进行授课,在高年级学生中加强计算机技能的实践培训。
(三)广泛参考其他公共课程的教学经验,开展课外体验活动。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教学的真实案例,方能从外部环境上促使学生学习动机的自我优化,从而克服同质性、浅层次与被动性的学习动机状态。
综上所述,良好学习动机的培育与维持,是高校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核心环节。高校计算机课程作为实践性最强的基础公共课程之一,需要从课程资源调配到授课形式及时间调整等方面去维持、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学习动机,从而帮助高校学生通过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获取更多有效学习技能。
参考文献:
[1]骆国锋.高校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的浅析[j].才智2011.32.
[2]张学秀.影响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学习动机之因素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3]方斌.浅谈如何引发中职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学习动机[j].成才与就业2008.17.
[4]王洪彪,唐昆.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8.
[5]李金霞,和娟.不同阶段大学生学习动机程度及其特点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