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论新闻报道的平衡
孙旭培

近十年来,我国新闻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得益于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使形而上学越来越少了。过去我们只能讲党性、阶级性,不能讲客观、公正,以为这是资产阶级的术语。现在我们的新闻学,既在新闻媒介的方向、原则问题上讲党性、阶级性,又可以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上讲客观、公正,知道这些概念和规范各有各的适用范围,不是互相对立,而是能够统一起来的。

本文所要讨论的平衡问题,与上述概念有联系。坚持党性原则的新闻工作者可以运用平衡手法,更好地发挥新闻的积极作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何谓平衡

先解释定义不如先举实例: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位女硕士毕业后同其丈夫自愿去西藏工作。这条简短的消息末尾,还报道了女硕士说的一句话:“或许我们在那里干不了一辈子,但是我希望在那里有我们流动的生命。”这是说女硕士要去西藏工作,但不一定干得很长。最后这句话,使女硕士的行为更加可信,也给她将来可能自西藏返回留有回旋的余地(避免了新闻报道常常加在先进人物身上的压力),实际上也是报纸给自己留有余地。

又如,曾有一个时期,有的报刊报道一些气功时所作的表演,从头到尾都在渲染“灵、灵、灵”,成千听众都被气功师的手势动作弄得前仰后合,读后叫人不可思议。但西方的报道,讲究平衡,一位西方记者在报道同一表演时,也以很多篇幅报道现场的神奇效果,但他不忘写上几句:一些人对此并无什么反应,有的听众还怀疑是否心理作用所致等。wWw.11665.COm这篇报道虽对气功称奇,但表明并非无可疑之处,读后给人以心理上某种程度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记者实际上保留了将来重新认识和报道气功的权利。

举了上述两个例子后,我们对平衡作解释就方便了。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

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多侧面报报道或深度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些表现形式类似平衡手法,但不能因此说平衡手法就是多侧面报道,前者是一种写作方法,后者是新闻作品的一种体裁。而且多侧面报道或深度报道,往往篇幅较长,而平衡手法,即使在一条简短的消息在也可以使用,如上面讲的第一个例子。

在西方,特别是有的报道国际事务的专栏作家,如美国的约瑟夫·哈希,很重视平衡感。这是因为在报道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事务时,尤其需要把握平衡手法,才能左右逢源,使自己的推断和预言不致于过于武断而被动。在报道其他事物时,西方记者也注意采用这种写法。

我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要把平衡作为一种模式,要各种报道都去遵循。而只是说,平衡手法在不少情况下是可以采用的。

事物在发展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只是相对的。因此,对报道中的平衡手法,应作辩证地理解。平衡手法不是讲多种因素、多种意见均衡地、中庸地报道,仍然是把某种因素、意见作主要的因素、意见突出进行报道,这主要因素、意见就是倾向性,只是要“顾及”或“注意点出”其他的因素、意见。平衡手法所追求的目标,是更准确地反映事物及其内外联系,是表现令人更加信服的倾向性,是寓倾向性于全面、客观、公正之中。

平衡报道与旧的宣传报道模式

过去我们的新闻学不讲客观、公正,也不讲平衡。在新闻报道中,宣传一方面情况时,就不会客观地摆出另外相反的情况;讲一种意见时,就不会客观地指出另外不同的意见。于是新闻报道几乎分成了单纯表扬、单纯批评两大类型,凡被表扬者绝不涉及其一点不足,凡被批评者绝不提及半点长处。其实,这种做法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社会效果。

这种方式用于宣传,最容易导致一个方面的信息过量传播,加上各种媒介交互作用,造成正反馈循环,就出现所谓大轰大嗡式宣传、“一窝蜂”宣传。这种现象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常出现,就不需要再去说它了。在新时期的宣传中,也仍然不时有所抬头。比如为了宣传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优越性和农村的大好形势,有一度报纸上宣传了不少万元户、电视村之类,那些报道在渲染农村变富时,实在是妙笔生花,结果造成了社会群众的心理失衡,一些城市居民以为农民都富起来了,他们面对蔬菜、副食品涨价,工资收入变化不大怨言颇多。即使同是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的一些农民,看到本地变化甚少,埋怨国家把他们忘了。实际上万元户在当时农村是极少的,电视村也是不多的,即使在电视村里也有穷户。新闻工作者报道的初衷本是好的,万元户、电视村也确实应该报道,但是,由于只报“一面之辞”,不注意使用平衡手法,造成效果不佳。

如果我们在用很多篇幅报道电视村的变化之后,再写上(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陪同采访的县长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电视村在全县只有两三个,即使在这个村里也还有三五家是借钱买的电视机。这样写,我相信效果会好一些,它一方面能给人信心和鼓舞,同时也不使人产生盲目乐观及其他副作用。只是我们的报道向来没有平衡的习惯,记者就是写上了,编辑也会认为这与歌颂农村大好形势的主题相背而加以删节。

我认为,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不能简单地只想着当时需要宣传的某个时兴的主题,心里还要装着一个永恒的、每篇报道都应体现的主题,就是帮助读者准确地认识世界。像报道上面县长所说的情况,不只是给全社会送去了这个电视村的信息,也送去了广大农村面貌变化中带有定量分析的信息。向决策层、向社会送去这样全面、准确的信息,才是新闻记者应尽的责任。

平衡手法使用起来,常常是需要有一点勇气的。特别是某事物成了宣传热点的时候,这时如果对其反面的情况稍加披露,给这个“热点”事物洒点凉水,淬一下火,本是好事,但做起来却很难。温州地区有一度改革很有特色,很有成绩,时有“温州模式”之称,新闻界纷纷报道,趋之若鹜。但是那里迷信、造假等恶习并不少见。钱融同志几年后在一篇《他们靠作假致富》的短文(载于《法制日报》)中,为柳市伪劣电器终被揭露而高兴,写道:“柳市在温州,当时只能说温州的好活,否则便有否定温州模式之嫌。本人采访归来,先写了一篇温州人造坟的文章,几家报刊都不敢发表;本欲再写关于电器作假的打算,只好作罢”。如果说单独发表一篇披露负面的报道没有勇气的话,在许多温州改革的长篇通讯中,能不能对这些负面稍作披露来平衡一下呢?可惜我们很少见到。在旧的宣传模式下,说好大家都跟着说好,好到底;说坏大家都跟着说坏,坏透了,大轰大嗡,人云亦云。因为这样做似乎既省事,又安全。

平衡与改革的报道

改革、开放向旧的宣传报道模式提出了挑战,改革年代呼唤新的宣传报道方法。

我国人民现在所从事的是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大量纷繁复杂的事物。我们的报道对象,实际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系统工程”。报道一种因素,讲一种意见,往往不能反映这一“系统工程”的真实面貌,而且会给更大的“系统工程”输送误导信息。

我熟悉的一位记者洪天国同志,他曾经写了不少批评报道,多少遇到一些不快的事。后来他想去写一些报喜的新闻,便来到家乡福建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他跑了不少地方后发现,要写一些肤浅的报喜稿子,到处都有材料,但是要写一点有深度的东西,靠简单报喜、或者简单报忧,就不足以说明问题。他来到改革搞得较好的福州手表厂,看到这里成功和挫折,成绩和失误,以及各种意见都交织在一起。于是他打破老框框,就以《功与过》为题,把这些交织在一起的东西如实反映出来了,使人们感受到他是真实地写出了这个厂,并使读者对改革问题得到多方面的启示。

改革年代,新事物层出不穷,因其新,媒介当然要抓住它们,但也因其新,不够稳定,记者不能过誉。如果它是成功的,成功是因为什么条件(包括特殊的条件)要写出来,故意把一些特殊条件略去不谈,造成谁这样都可以成功的假象,那就算是误导;如果某种改革措施也会产生副作用,那也应适当点出来,以便人们权衡利弊,趋利避害,也好让被报道者有所警觉,不因一篇稿子见报而沾沾自喜。前些年,深度报道、多侧面报道出现较多,是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不过,那只是在长篇通讯中才使用了平衡的手法,报道了事物的各个方面。近年,我们看到个别新闻中也能这样做,令人欣喜。今年1月,中华工商时报头条新闻报道《六商场逐鹿郑州》,说郑州六大商场开展公关大战,经营斗法,进行杀价竞争,令顾客兴奋。破除官商作风,是商业改革中的重要一环。这篇报道抓住了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篇好事新闻,八百字的新闻中讲其好处不少,但最后来了一段文字,作了“平衡”:

“另据介绍,在竞争中,有些商场也使了一些‘不地道’的招数,使得这场商战还带了点‘原始’的味道。在鼓励和支持市场竞争的同时,如何规范竞争行为和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已成为当地政府首脑、经济专家和企业家们思考的问题。”

这130多字很精彩,它使这段新闻既倡导了商业竞争,又清醒地指出了其中尚存的弊病,提出了要制定“游戏规则”保证其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由此可见,在改革年代,要宣传好改革,就必须重视报道方式的改革。

平衡与表扬报道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对先进的人和事,历来是尽心宣传的,这个优良传统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保持和发扬。但过去的毛病是,对于表扬的人和事常常是大赞大颂,褒奖太过,评价太满,甚至人为拔高。这种做法往往被肯定为“大树典型”。一些被树为典型的人,身上金光闪闪,与周围群众平常对他们的印象相距较大,这些群众作为读者,一怨记者会吹,二怪被报道者会吹(理由是:要不记者怎么知道的),结果被树典型者日子难过。难怪一些先进人物不愿被报纸报道。如果我们的报道方式改一改,效果是否会好一些呢?

先看《中国表年报》报道南京市电话信息服务台为全市人民免费提供信息咨询的通讯(1990.3.15)。通讯说这个台是由6个年轻人办的,提供信息非常广泛,从旅游、商品到家电维修、生活服务等,甚至可以给居民找自来水修理工,说“尽可能有问必答,一时回答不了的便到处求教……”。通篇举了不少例子,都是有问必答。就是没有一处提到解答不了。通讯的题目也标为“40—‘是灵’”(这个台的号码是404040)。新闻的作者的用意是很好的,是想说明他们服务精神可嘉,但实际上是把他们放在火炉上烤。试想,信息是个汪洋大海,怎么可能有问必答呢?可想而知,读了这篇通讯后,南京市民对他们的期望值会更高了,同时因为不可能做到有问必答,而招致的怨怪就多了,甚至会出现骂报纸吹牛的现象。我认为,即使写了十人有问必答的例子,也不妨举一个答不了的例子,报道恰恰需要告诉人们,他们也不可能有求必应,但是6位年轻人用自己的艰辛劳动,给市民们提供了不少方便,这是大家公认的。经过这种平衡处理,报纸多了一份可信,受众对被报道者和报纸多了一份理解和信任。

北京日报在报道国安宾馆24小时服务时,就注意防止产生这种情况。这篇题为《“国安”24小时》的通讯(1990.11.14),是作者丁人人、黄路夜间实地观察后写的,写从深夜至凌晨,这里的宾客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随时可以见到服务员热情的笑脸,现场感很强。但文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个自然段:

“4时40分,我们走进中餐厅,只见一位小姐趴在椅子上睡着了。当我们唤醒她时,她揉着眼睛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作为一个读者,看了这一段,并不因为深夜有个别服务员在打瞌睡,而觉得国安宾馆24小时服务是假的,恰恰相反,我更加觉得这篇报道是可以信赖的。而且,今后有旅客在这个宾馆见到类似情况,也不至于对这篇报道产生什么不信任感。别小看这一点点可信的成份,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性,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啊!

这些年来,改革大潮一浪接着一浪,在改革中出现的许多先进人物,新闻媒介自然应该热情报道,应该用足够的篇幅去表现他们的进取、拼搏、百折不挠和聪明才智,但对于有的先进人物,也要适当反映他们的不足。既要为他们擂战鼓,又要为他们敲警钟,让他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傻子瓜子”的经营者年广九,媒介为他唱的赞歌不少,为他成名出了不少力,但对对于他早就开始显露的毛病和问题,就是长时间压根不提,他违法乱纪,最后垮了,是他自己本身素质决定的。但是新闻媒介也是有教训可以吸取的。

平衡手法用于报道一些先进人物,不是要求把他们写成优缺点掺半的中间人物,而是用较少的文字点出一些该点的不足方面。只要新闻作者头脑中有一点平衡意识,就不难找出适当的平衡方式,防止新闻报道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平衡与批评报道

我们的新闻媒介有着进行批评报道的优良传统,在对坏人坏事进行批评时,强调战斗性。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发展,我们还要善于进行人民内部的批评,对人民内部错误的批评,如对一些社会公仆的批评,我们就不能强调战斗性,而要强调热情友善。对于这类批评,重视平衡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可以防止批评报道的过大伤害。

前些年曾发生某报批评南京博物院院长姚迁同志的事情。不幸的是这位学者后来自缢身亡。于是就有人认为姚迁是好同志,本来就不应该受报纸的批评。姚迁确实是位比较好的干部,但他没有参与写稿,或者付出足够的劳动,却很多次与别人一起在人家写的论文上署名,这样的缺点或错误,我认为,在报纸上报道出来是未尝不可的。随着社会主义报纸功能的发展,报纸不能只批评坏人坏事,也可以批评好人的错事,批评比较好的干部的某一件不妥当的或错误的做法。但这必须不是把他当坏典型作靶子射。报纸应该是满腔热情地寻求公道。可惜那次报道,消息、评论一起上,定性很高,说姚是“剽窃”,“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等。另外还有个别情况不确。报纸白纸黑字,发行面广,而且还有“恶事传千里”的规律在起作用,因而批评报道往往造成过大伤害。能否防止过大伤害?办法就是来一点平衡手法。比如应该在那篇报道中的不同地方,点出以下对姚迁有利的实际情况;“姚迁是个懂行的干部,在南京博物馆工作的几十年中,是很有成绩的”、“姚迁虽然参与署名,但从来不要稿费”,“姚迁也已认识到有缺点、有错误”,可惜这些实际情况,作者都没有写上。适当报道有利于被批评者的真实材料,是消除批评报道负面效果(过大伤害),增强正面效果的一种方法。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平衡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论五四时期新闻刊物的新闻理想及其对当代新…
    浅谈以创新推动电视新闻的发展
    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流新闻网站的“移动化传播”初探
    构建新媒介生态下的电视新闻传播格局
    未成年人暴力伤害事件中新闻传播媒介的伦理…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研究
    央企新闻传播与舆情应对能力的相对滞后及对…
    “中国梦”的新闻传播学把握与思考
    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弊端及改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