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重“言”抑或重“文”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承载文明,传承历史,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特别是高中课本中选用的文言文都是经典名篇,它们不仅仅是作家个人情感的产物,更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写照,是人类文化宝库的财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文言文教学要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然而在日常教学,我们教师大多还只是从“言”的角度进行教学,把文言文课上成古汉语课,只注重字词意义的疏通,归纳语言点,究其原因,其一,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纵观近几年各地高考卷,文言文考察内容大多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仅是停留在“言”的层面。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们的教师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嚼烂了喂”,学生上课就只是一味的听和记。其二,不少教师认为,扫清古诗文阅读中“言”的障碍是理解“文”的前提,甚至认为解决了“言”就可以应付考试了。
  这就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只见“言”不见“文”的怪圈中,造成了诸多的弊端。一、课堂上,文言文教学往往是解剖尸体式的串讲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就是为了高考能拿高分,只能硬着头皮死记硬背,没有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加工。学习方式十分死板,毫无兴趣和快乐可言。久而久之,文言文就成了学生学习的“拦路虎”。二、文言文语言大都表达精炼、造句考究、言简意赅,而文言文中拥有的大量的名人典故,历史寓言故事等,也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WWw.11665.Com但由于学生兴趣泛泛,古人的精神、情感、智慧都被浪费。在日常生活表达中,我们很多学生都表现得十分顺畅幽默,可一旦让他们写作演讲,大多手足无措,内容干瘪,语言贫乏。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人文素养,没能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吸取内含的充盈的人文精气。所以,正如钱梦龙老师在《文言文改革刍议》中提到的: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文言文教学要返璞归真,文道合一。
  中学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试想,我国古代文言精品浩如烟海,能够入选中国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其价值怎几个实词、句法了得?我们怎能舍本逐末,“小学而大遗”?语文本身只是作品情感、思想、文化的载体,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文言文教学还是要回归到思想上来”,要重视文章中最重要的“人气”。何谓“人气”?就是字里行间包含的人的生命的气息,是人情,人格,人品。要把文言文带进学生的生活去感悟,“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让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积淀祖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人格魅力,提高审美能力,领悟生命真谛,启迪人生智慧。在具体课堂实践中教师可实施以下策略:
  一、挖掘文言文的人文资源,开发其审美与情感价值,激发学生联想能力
  周予同曾说:“教材对于学生的影响,量的关系比较小,质的关系比较大。”高中语文教材入选的文言作品都是些经典名篇,凝聚着作家的情感和思想,已为世人广为传颂。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全新的教学理念,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挖掘文本的精髓,以培养学生的人格,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例如:
  读《陈情表》,我们因其中流露的强烈的天伦之情而感人肺腑;在美读与品味中,学生一定会对“孝情”进行反思,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一种至孝之情。读《苏武传》,我们为古代英雄的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深深折服,足以让学生从中汲取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读《兰亭集序》,我们在感受秀美山川的同时,也透过美丽的自然景色,探索深藏自然之道的生命真谛。学生沉浸于美景时,会产生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情感,同时也有了生命的感悟。读《寡人之于国》,我们感受到儒家的仁爱宽厚,学会以推己及人之心关注社会人生,爱护天下百姓。读《劝学》《师说》,我们体会到“不拘于时”的崇师尚学对人的个性品质培养的重要性。读《张衡传》,张衡对科学的研究和执着,一定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对学生建立远大的理想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读《游褒禅山记》对于鼓励

们不畏艰难险阻,立志发奋图强,勇攀事业高峰大有裨益。
  作为语文教师都该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捕捉到文本中或隐或现的人文价值,提取教材中生命信息的精粹,寻找与学生思想、当前社会之间最佳的切入点、结合点,让学生在与古代先贤的对话中吸收知识的琼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高尚的人格,陶冶高洁的情操。
  二、追溯作品的文化渊源,联系相关的人文背景,增长学生知识与见闻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先贤们用他们生命的元气浇灌、铸就的,伟大的作家不仅靠自己的文章来感染读者,作家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耐读的书。而且,由于时代的距离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对于作者及其作品难免有距离感、陌生感。通过讲述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作品背后的故事,挖掘出作者真实、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我们不仅拉近了学生和作品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借助古人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带给学生强烈的心灵冲击,使学生受到作者人格魅力的感染,得到鼓舞,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品读《赤壁赋》时,我们感慨于苏轼三起三落,荣辱无常,坎坷艰辛的一生,便更能体会他“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开朗旷达,他是以哲人的修养和睿智来对待生命中的苦难及官场中的失意。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可同时介绍李白“诗仙”称号来历以及“贵妃研磨”“高力士脱靴”等历史故事,更能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惊世才情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
  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追溯作品的文化渊源,搜集整理与作家作品相关的背景故事,用作者非凡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化人文解读入诵读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人格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叶圣陶先生在总结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时,也特别肯定传统语文教学中重视教学生读、教学生反复读、教学生广泛读的做法。文言文富于声情韵律,只有经过反复诵读、反复体悟,才能让学生逐渐走进作者创设的意境之中,领略语言之美,领悟文化内涵,进而积淀到自己的精神中,形成自己的人格底蕴。
  例如《陈情表》千百年来以其蕴含的浓郁真挚的深情打动了无数人,正所谓“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其中夙遭悯凶之悲情,相依为命之亲情,感恩知遇之忠情,终养祖母之衷情,读之不禁让人动容。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就可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教师可以自己先范读,读时把文章当做一个整体,抓住一个“情”字,时而凄苦、时而恳切、时而期待,调动学生情绪,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感人至深的语境中,然后再指导学生诵读,学生在诵读中必将感受到文中浓浓的祖孙亲情,情操也将得到陶冶。而且,《陈情表》是用骈文的形式写成的,却又没有一般骈文的浮华之风,是一篇难得的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语言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如行云流水,畅通自然,文中不少四字句至今还被人们使用。通过诵读,也是一种很好的语言的积累。
  再如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如《兰亭集序》《梦游天姥吟留别》《滕王阁序》等,在描绘山川美景的同时,也突显了作者某一方面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也必须让学生自己充分地读书,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读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动情的朗读能够渲染浓厚的气氛,能帮助学生真切地体验字里行间作者心声的流淌,品味古人对人生乐忧的感思,从而获得文化的熏陶,情感的陶冶。
  四、正视作品内涵多样化,引导自主合作学习,保护学生探究问题热情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此文言文教学往往也不可能按照老师的那样按部就班的进行。特别是有些文言作品受到一定历史因素的影响,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学生在理解时难免会对作者的某些观点感到困惑甚至是质疑。这时,教师绝不能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同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同,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也不同,也许他们的观点是肤浅的,甚至是可笑的,教师也要精心呵护,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给出一些结论,其他的大可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见仁见智,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答疑问难等方式予以解决。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能力,也使文章所渗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质疑讨论中得到了强化。如果教师非得“一言堂”,势必会束缚和遏制学生的思维,而且道德

教育也缺乏说服力。
  例如在教授《归去来兮辞》时,有些同学就认为陶渊明的归隐田园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做法。这时教师不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再对比我们所处的社会又是什么样的社会。在对比中学生就能领悟:这种隐退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流社会分道扬镳的表现,是其保持灵魂纯洁自由的最后方式。不能“兼济天下”,就只能“独善其身”。在此基础上,再启示学生: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身逢大好时代,同学们更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重言轻文”观念,在从“言”的角度教学生读懂文意的同时,更要把文言文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来感知,从“文”出发,品味、探究文中所蕴含的文学与文化精华。这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不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引导,利用文言文丰富的人文景观,人文精神,学生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文言知识,更多的是得到美的享受,得到生命的启迪。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
  (责任编辑:赖一郎)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社会学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