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社会学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社会学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论文联盟http://家庭教养方式类型
  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1](p98)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亲子交往的实质。[2](p487)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过程和行为规范中体现出来。然而伴随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的留守儿童弱势群体,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社会化关键期,却得不到父母在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上的引导和帮助,被动的以各种监护方式留守农村。其留守类型主要有:
  1.隔代监管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家中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健在的均采用祖辈抚养的隔代监管方式,因这种监管方式是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基础的,为了弥补父母不在身边呵护的缺憾,祖辈往往通过物质、生活上的全方位满足来补偿。一般祖辈年纪偏大,观念陈旧、文化水平低下、知识缺乏,没有时间和精力,更没有能力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导致该监护类型重养不重教,对儿童精神和道德层面的引导和管束不够,这就容易给儿童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产生不良的影响。另外,祖辈还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劳动时间的延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祖辈与孙辈的亲子交往,在日常互动中,祖辈往往表现出顺从、妥协,出现亲子关系的不平等化,祖辈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弱化,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实施以及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2.委托代管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把儿童托付给亲戚朋友或老师监护,这一模式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WWw.11665.COm但由于不是自己的子女以及碍于情面,监护人主要关注儿童的安全,避免各种安全隐患以便向儿童的父母有所交代,对儿童的行为多数是采取认可的态度,很少采取太严厉的态度进行约束和管教,更不会关注儿童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代理监护的亲人朋友通常情况下也有与留守儿童年龄相仿的孩子,留守儿童在各种待遇面前,经常处于寄人篱下的尴尬境地,即使在这些儿童遭遇了困难和挫折时,也不会主动寻求监护人的帮助,而是压抑起来,这种父母监护权的缺失,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和社会化的发展都将产生负面效应。
  3.单亲监管型
  这一类型的监护是由父亲一方或母亲一方单独实施的,儿童主要是与其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多数情况是与母亲生活,而父亲长期在外打工。这一监护类型方式的儿童一般生活不会遇到很大的问题。但却因家庭主要劳动力缺位,儿童不得不分担家务劳动,导致不能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上。而在农忙时节,监护人承担着照顾家人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双重重任,使其无暇顾及儿童的教育。加之农村的生态系统结构中,母亲的文化水平一般都较为低下,多数甚至是文盲,根本无法给予儿童学习上的辅导和帮助,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成长,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维护易出现问题。
  4.自我监管型
  因不具备上述的监护可能,或因父母没有找到合适的监护代理人,一些年龄稍大一点的儿童,就只能自己照看自己,由于缺乏成年人的看护,通常被视为特等弱势群体,常常遭受别人的攻击和欺侮,特别是留守女孩,其安全和健康问题尤为突出。父母长期在外,试图通过物质上的过渡补偿来减少内疚感,尽其所能满足儿童物质层面的需求,而对儿童其它方面的需求和关注却显得鞭长莫及,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无法享受到父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引导和帮助。长期的亲子分离,影响了父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的确立。父母亲的缺位,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使部分留守儿童行为容易失控,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纪的道路。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归属于弱势群体,其在经济上、心理上、社会地位与教育体系中均处于弱势地位,在家庭教养中,游离于边缘地位,成为易以被忽视的边缘群体。因此就有必要给予这一群体一定的关注,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其存在的时空背景,从社会学的视角揭示产生这一教养方式的原因。
  1.体制结构的制约
  城乡二元分离的体制,导致我国义务教育发展阶段的非均衡性,在地域上,甚至在校际之间教育投入和资源的占有都是不平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非均衡性,以及我国教育体制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政策法规,使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处于不同的教育制度构架中,并享有不均等的教育资源,对多数进城务工人员而言,将子女带在身边,进城上学是很难实现的。除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外,子女进城入学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以及需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要交付昂贵的借读费用,因无力承担高昂的费用,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时无奈只有选择把孩子留在老家。即使把孩子带在身边,也只能送到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这些地方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偏低,效果得不到保证。于是出现了进城的“流动儿童”被社会“边缘化”,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的现实情境,论文联盟http://弱势性和边缘性成为留守儿童的基本特性。
  
  2.经济因素的促使
  农村恶劣的生态环境和地域区位,使其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且收入增长缓慢,迫于生计和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绝大部分农民选择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大城市打工,而城市近年来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便利的设施也为其提供了就业机会,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作用下,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但由于居住的流动性和收入的不稳定性,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城市学校接受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无法支付子女高额的借读费和其他费用,导致父母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提供子女在大城市就读的机会,而是选择让子女留守农村,多数父母忙于打工维持生计,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思考儿童的发展问题,家庭教养行为随意性很强。

 3.社会转型期的冲击
  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从农业向工业、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社会形态变迁、转变和发展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社会结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制度文化、人际互动方面的变化,还涉及到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3](p3)转型意味着打破旧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秩序,建立一种新的发展秩序,实现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过渡到另一种平衡的状态。社会转型影响到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导致家庭教育变迁和家庭教育发展格局的分化。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社会分层现象越来越明显,引起社会成员的地位和分布发生了变动,使传统的家庭功能存在方式、家庭功能实践活动和执行方式发生变化,对家庭的教养方式产生影响。
  4.宗教因素的误导
  在很多民族农村地区宗教色彩的氛围很浓,多数受宗教的影响很深,因当地村民认知水平有限,对宗教的一些真谛理解也不是很全面,他们对于宗教了解的肤浅性在其家庭教育中不同程度的得以反应,其家庭教养的特点之一是家长不行使权威功能,在孩子整个成长阶段表现出的是照顾而非管教。特别受到宗教里“自度”的影响,认同自我挽救和教育。强调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认为家庭或家人主要的责任是提供子女物质上的满足,充满爱心的与孩子对话,让孩子体验到这种爱,要求和孩子一起活动,而非训斥他、约束他,更不能高高在上地指挥子女要做什么?该如何做才对?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与选择,让其随性而为。其家庭养育方式重视合作的美德,这就使得家庭生活符合礼仪形式,不会出现需要严肃处理的情况。[4](p58)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弱化了家庭行使教育的功能。
  5.教育功能的缺失
  城市中心主义取向的农村教育,把考试和升学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指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实际,使农村教育陷入新的困境。很多农村家庭承受巨大的负担,供养孩子上学,希望通过参与教育的竞争实现逃离农村的梦想,部分孩子经过努力升入了大学。但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回到农村又无法扎根于土地。而对于部分高考竞争的惨败者,无望通过竞争实现向上流动,或者早早辍学,或者继续在校学习,无论何种选择都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留校学习的目的只是等到年龄在大一点,可以到城市打工。所以即使这些儿童混到初中或高中毕业,实际的文化程度也并未达标,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以打工者的身份来到城市,也因文化素质不达标,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生存的艰辛与城市的不接纳,使得这些青年打工者回到农村。但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为在学校里既没有锻炼好从事农业生产所需要的体力和习惯,也没有学习到改造和建设农村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沦为在城市和农村都找不到合适位置的“无业游民”。[5](p293)这极大影响了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投入热情和期望。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规避
  要改变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处境,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和支持,逐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使其既能融入城市的新生活又能回归到原来的生活轨道,逐步消除其边缘性和弱势性特征。
  1.完善和改革体制结构
  要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养问题,就应该打破二元分离的社会结构体制,对现行的户籍制度和相关体制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壁垒。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保障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户口公民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当其流动时能有机会选择将子女带在身边,使子女在流出地与注入地都能分享到公共服务资源。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同时进行相应的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并制定相关的家庭教育法,用法律的形式来保障留守儿童的教养,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的根本所在。[6]
  2.改善农村经济条件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地方经济不发达和家庭经济困难,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实现本地就业愿望,只能依靠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发展单一的经济模式,多数情况下难于维持日常的生计,在无法获得生活必须的收入情况下,无奈选择外出打工养家。所以要解决此问题,还需要从经济层面着手,努力发展当地经济,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农村产业化和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工业化,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使农民有机会就近选择职业。另外给予农村一定的政策倾斜,提供一些优惠的发展措施,进行基础设施的改建,针对当地特有的资源创造一些投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或鼓励农民自己创业,给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并留住农民在家乡而不需要到大城市就能获得生活必需的收入,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使农民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可能性得以减少,保障有足够的时间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能对子女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3.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是以血缘和亲缘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之一,其社会性体现在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家庭由于各种因素,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其对更好生活追求的态度是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吻合。但如果以牺牲孩子的教育为代价来满足经济上的富有,长久来看确实得不偿失的。因此家长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理智分析眼前短暂论文联盟http://的经济利益与耽误孩子一生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权衡利弊,作出抉择,即使选择外出打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尽可能把孩子带在身边,通过身体力行来教育孩子。如果没有条件把子女带在身边,也应有意识的经常回家探视,或通过电话等媒介与子女联系、沟通,主动与监护人、学校和教师联系,了解子女的学习状态和情况,关注子女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倾听和帮助子女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思想和情感困惑,了解子女每一成长阶段的变化,把物质上的给予与精神上的关爱有效结合起来,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使其愉快进行社会化。

 4.发挥农村社区功能优势
  农村的社区文化有别于城市的社区文化,主要是以行政村和自然村为单位所形成的一种天然文化氛围。社区文化是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7]社区文化反应了一定社会时代的特征,其自身的文明程度与社会风气对生活于其中的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实施社会教育功能主体之一的社区,能给留守儿童的生活与生长提供一大环境,能够让留守儿童耳濡目染的感受到社区的风气,通过对社区氛围的整治和活动的开展,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以社区教育功能的活动为主体,力所能及的建构社区儿童体验活动体制,扩展社区儿童体验活动的场所,为社区儿童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通过促进社区发展,以带动家庭教育功能的再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与学校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
  5.重新定位农村教育功能
  农村教育应该脱离城市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改变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定位,加强农村教育与农村生活的紧密联合,尝试建构新的农村教育结构体系,形成农村教育的开放体系,发挥学校的扩散影响和辐射作用,在巩固和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农村儿童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另外,农村学校还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传授城市建设和农村改造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或培训相应的技术人才,使其肩负发展城市和农村建设的双重使命,加快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使其无论选择留守农村,或走出农村,参与城市建设,都能守得住,走得出,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以及准确的定位。让农村家庭看到教育的价值,并逐渐认同和参与进来,农民才能把子女的教育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来对待,让一切其它行为都退居其后。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李孝川 [标签: 留守 留守 留守 留守 问题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如何克服农村小学生逃避心理
    农村小学生逃避心理的分析与干预策略的研究
    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农村小学小班化识字研究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研究
    河南省永城市高庄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
    黑龙江省农村节能型住宅空间设计研究
    农村小学低段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的政策研究和思考
    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与家庭劳动力文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