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与分析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存在众多矛盾,倾向于对就业难做外部归因,对择业观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这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调整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也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更新就业指导方法,丰富就业指导内容,建立全程式的就业指导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大学生 择业观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现实却存在这样一种奇怪现象:既有职业岗位存在、也有胜任的人选,而求职者却不愿意填补此岗位。仅从经济或者高等教育质量方面来解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似乎难以分析这种现象,因而对大学生内在心理的就业选择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一些学者已经通过各种层次的问卷调查分析了该问题的基本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使该问题在普遍性上引起了更多的社会关注。但由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是涉及各种因素的社会心理问题,问卷分析的缺陷恰恰是对深层次心理问题探究的表面性和失效性。本文采用访谈法试图发现问题的内在原因,样本主要来自某省和某直辖市两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
  二、访谈中发现的问题
  1、择业态度和行为呈现出矛盾性
  在择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常常出现诸多矛盾心理,矛盾的心理使态度的认知结构中一个或两个因素发生失衡,从而使稳定的态度出现摇摆和矛盾,甚至直接导致行动的矛盾和非理性。
  大四学生小钱:现在大四学生都忙着考公务员,考研,申请出国,找工作,很少有人去上课,认真学专业课的就更少了,大多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才临阵磨枪,只要不挂科能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就行。WWw.11665.CoM
  大三学生小刘:我找工作主要考虑大中城市,我可不想上了这么多年学到头来还回农村。但是城市生活成本很高,薪水低了根本没法混,竞争也比较激烈,有时想想就觉得挺烦的。
  两位大学生的话语已经透露出这种矛盾的态度。他们的择业态度是经过一定理性分析和思考的,功利色彩较为明显。在应试教育理念下,大学被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大学生择业观的精英色彩依然很浓重。本质原因是原有的精英理念的择业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发生冲突。由于传统观念过高估计高等教育的价值产出,大学生也并未对自身价值做出合理定位,他们仍旧希望从事被认为精英一类的工作,渴望在城市生活。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和新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和现实状况的偏差造成他们心理的紧张和冲突,他们心里有着不同程度的恐慌,甚至怀疑高等教育本身的价值,在迷茫中用所谓的功利标准取舍知识的学习。例如,大学生们当前热衷于考公务员和考外语证书、计算机证书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希望能够获得理想稳定的工作或者为自己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赢得优势。这种未雨绸缪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也体现了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是由于过于追求证书,他们往往没有更多的精力也不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所谓“无用的专业课”学习上。或者有的大学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没有对自身兴趣和能力做出正确评估。大学生功利而矛盾的择业态度扭曲了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和价值,也阻碍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
  2、将就业难归结为外部因素
  归因问题的创始人海德把人的行为划分为两类,即内部倾向归因和情境归因。内部倾向归因是指导致行为或事件的行为者本身的原因,如人格、动机、情绪、能力、努力等;情境归因是导致行为或事件的外部因素,如各种环境、运气、他人、机会、氛围、政策、难度、强制等。面对就业问题,大学生在知觉评价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归因方式,他们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多归结为外部因素,如:
  大四学生小王: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也越来越不值钱了,大学的知识容量很大,但大多数专业课也就是蜻蜓点水,似乎什么都学,可是什么都不精通。话又说回来,这些知识拿到社会上也大多用不上,即使拿到了文凭也缺乏就业竞争力。
  人们在对行为和事件进行分析的时候,很多都倾向于做内在原因或外在原因的归属。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外归因取向,虽然有一定的减压作用,但是必然会使自己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甚至缺乏进取心和效率,使大学学习生活流于形式,缺乏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出现颓废、厌恶、攀比、自卑、功利、理想化等诸多不良择业心理。
  3、对择业观引导存在抵触心理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参与学生职业规划,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适时调整和转变学生的择业观。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各高校加强了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专门设立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为学生就业工作提供服务,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把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从调查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对高校择业观引导工作存在一些不满。
  大四学生小钱:辅导员和就业指导老师动员我们“先就业,后择业”,降低择业门槛。有的同学已经接到offer(邀请)了,但是不想急于签约,等待更好机遇;有的同学暂时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准备继续考研或者考公务员。老师就会不断找这些同学谈话,苦口婆心地劝你抓住机遇从基层实践做起,从小做起。实际上他们就是希望我们在毕业前都能找到个单位签掉,至于是什么单位、专业是否对口、有没有发展前途等等这些都无所谓。其实我们知道学校就是要的就业率,第一次择业对我们未来职业生涯和发展很重要,我们都会慎重选择,不想成为就业率数字下的牺牲品。

  小钱的叙述或许代表着部分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误解,但也映射了当前高等教育导向存在的问题。部分教育主管部门用就业率来考核高校,以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标准。资料显示,高校发展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的项目多达十几项,如年度招生计划、专业设置、高校评估、经费核拨、新增学位点审核等等。在这种形势下,高校不得不努力提高就业率以促进自身发展,乃至迎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的要求。按照此种逻辑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功利行为导致工作内容的和方式的异化,进而引起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暂不对高校就业率的畸形机制作深入分析,而仅就其危害而言,这将直接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信任危机,不仅就业指导老师的功利性行为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即使是非功利性的劝导也有可能被学生误解为有一定指向的工具行为,从而使学生从心理排斥就业指导老师的观点和建议,导致高校择业观教育失效。
  三、政策建议
  1、教育主管部门应调整对高校的评价体系
  就业率是反映高校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办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教育主管部门把这一指标与高校招生计划和领导班子考核挂钩。这一政策的本意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引导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适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但是现行就业率的统计方法不仅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校的就业水平,更不能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另外,根据就业率而调整的专业设置本身就具有滞后性,不可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过于强调就业率这种结果评价指标的作用,就会背离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方向,加剧目前由于人们就业观念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要求而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过渡阶段,教育主管部门应增加过程评价指标或者降低用就业率评价高校工作的权重,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促使其顺利过渡,否则必然使高等教育发展背离其初衷。
  2、建立和完善全程式就业指导模式,避免或减轻大学生就业心理紧张
  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负面情绪和过度敏感源于过高的期望和心理准备的不足。因而高校应该建立一种全程式的就业指导模式,利用大学生进入校门到进入职业岗位前这段择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如:大一新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前途迷茫和彷徨,这就需要对他们开展专业教育,通过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随着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和过渡,可以逐渐帮助大二学生做自我评估,分析就业机会和成本,进而引导他们做出个人的职业定向;高年级大学生需要向他们介绍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鼓励他们深造和自我创业,不断调整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的价值观,引导他们用积极合理的归因方式对就业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形成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健康择业观。
   3、更新完善就业指导方法,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大学生是潜在的重要人才资源。通过市场自行的和自由的配置人才资源具有盲目性和短期行为的缺陷,而这些弊端靠市场本身是难以克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是自主、自觉、自择的行为,不依靠于任何外界压力和行政命令,但由于信息、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匮乏使大学生的择业观呈现出有限理性甚至是非理性的特征,需要专业人士的启发和疏导。这也充分显示出就业指导的咨询和引导意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社会调查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引导方法的选择上,要避免主观、强制和功利性过强的简单工作方式,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就业指导工作应多采用客观性信息介绍、案例分析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通过增加学生的社会认知,纠正偏见。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己做出分析和决策,克服市场对人力资源自由配置的缺陷,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就业指导老师也应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从情感角度促使积极的认知向行为意向转化。

  参考文献:
  [1]王泽强.大学生就业难:是结构矛盾而非总量过剩[j].湖南社会科学,2009(3):150-152
  [2]蒋传和,王琼,孙伟.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111-113.
  [3]吴新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常态性与就业观分析[d].山东大学,2010
  [4]周俊辉.大学生就业预期及其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评价的研究——基于河南省7所高校的调查[d].苏州:苏州大学,2009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国虹 [标签: 大学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从结构入手树立高中学生议论文基础
    提升大学体育竞技氛围的方案探讨
    善待高职院校学生与善待高职院校
    对高职学生“中国梦”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如何克服农村小学生逃避心理
    农村小学生逃避心理的分析与干预策略的研究
    如何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纠正学生逆反心理,树立正确入党动机
    如何提高当代舞蹈教育中对学生舞蹈形象思维…
    学生个体差异在社会学科教学上的问题研究
    紧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实际开展有针对…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