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农民现代化的检视与思考
摘要:在现代化的诸多层面中,人自身的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极其深刻的意义,它既是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同时又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农民现代化是农民在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乃至社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在综合素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扬弃传统因素,获得并发展其现代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文章对转型期的农民现代化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并提出了实现农民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农民现代化;局限性;途径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三农”工作仍是重中之重。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不能简单理解为生产方式的改变或工艺技术的进步,而是指一个民族国家在其历史变迁中文明结构的重塑,是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多层面内在的、全方位的转型,是农业社会逐步向工业社会转变、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迁移的过程。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解放,是生产力的解放,是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正如现代化的研究权威学者英格尔斯指出的:“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得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一、中国农民现代化的局限性
  农民是指具有职业和身份双重意义上的农村居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农民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当代中国农民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农业劳动者。WWW.11665.cOM他们以家庭为组织纽带,主要从事传统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和经营。这个阶层是农村其他阶层的主体。二是非农业劳动者。他们一方面尚未彻底割断小农经济的“脐带”;另一方面正在接受工业文明的影响,掌握了一定的现代化生产技能和工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管理经验和社会关系。这个阶层既包括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私营企业里的职工以及个体工商户和外出打工者,也包括私营企业主、各类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他们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未来的农村社会阶层中坚力量。三是农民知识分子。他们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从事科、教、文、卫及艺术等智力型职业,既包括农村政务管理人员,也包括科技文化传播者。他们是知识分子的一员,但由于他们是农业户口,身份是农民,政治和生活待遇很不一样。四是其他人群。在农村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是有能力而没有从业,或者是丧失劳动能力,成为寄生于农村的非独立生存者。主要是:老、弱、病、残;游手好闲者、乞丐、地痞、无赖等;临时失业或处于转型时期的劳动力。这些人在现代化进程中既是一个极需提升或改造的阶层,也是农民现代化中的难点。
  中国农民的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讲,就是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农民主体性的突现和主体意识的强化过程。中国农民的现代化既是农民在地域和产业之间转移、分化、变迁的过程,也是农民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文化行为、社会行为日趋理性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民逐渐抛弃传统因素的束缚,不断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培养了现代生产、生活技能和人格。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包括农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生活习惯以及渗透在社会意识中的政治观念、经济观念和法律道德观念等全部内容的现代化。
  (一)中国农民现代化的历史局限性
  1、重农抑商。中国历代封建社会都十分重视农业立国,中国的现代化是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向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国家迈进的过程,是一种后发外生性的现代化,国民传统文化中缺失现代工商精神。
  2、社会结构松散。温铁军先生将传统中国乡村社会认识范式表述为:国权不下县,县下为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因此,先进的理念与价值没有平台或是中介输入到一般民众当中,引发大众的启蒙,进而支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3、伦理本位。中国一直以“孝文化”著称,无不以孝为核心,推己及人。以孝为核心、伦理本位的思想观念一直影响中国的家庭生活甚至是政治运作模式,在中国泯灭权利意识、独立意识的伦理关系严重束缚了国民现代人格的形成,阻碍了社会现代化的进步。
  (二)中国农民现代化的现实局限性
  1、国情因素。农民现代化不是孤立进行的,其发展水平必然受其其所处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影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低效益的农业经济模式是农民现代化的现实局限性。
  农民现代化水平是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中国现代化本身也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市场化程度和工业化程度都不高,自然影响了农民的分化程度和吸纳程度,再加之农业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较大的弱质产业,现代化初期又采取的剥夺农业、牺牲农民的策略,导致了中国农业生产公共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严重低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的现实局面。国家虽说后来也采取了一些发展农业的有力措施,但是“马太效应”已经在这种显著的城乡差别下发挥作用,资金、资源、人才等生产要素在高利润和好环境的吸引下,自发地源源不断地自农村流向城市,而很少回流,形成要素单向流动的格局,于是基础本来就较差的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削弱,形成“恶性循环”。“民衣食足而知礼节,仓凛实而知廉耻”。农民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生存需要,才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农民的教育观、道德观、民主观,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影响农民现代化的最根本因素。
  2、制度因素。由于历史原因,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与这种结构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成为了区分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标志,成为了不同身份的象征,农民分化、流动受阻,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常年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这些都阻碍了农民现代性的获得。
  第一,户籍制度。它人为地将中国公民分为两大完全不同权益的社会集团,形成了非常突出的二元社会结构。
  第二,土地制度。中国目前的土地制度无论是从权属关系或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主体,还是从经营形式或土地的分配和流转来看,都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土地所有者主体模糊。二是土地集体所有的权利是残缺不全的。三是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农户使用权(或经营权)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模糊。四是土地分配不公和绝对平均主义并存。五是土地流转不畅,土地配置效率低。同时还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耕地减少,地力下降,土地抛荒,农民对土地进行掠夺性经营,短期行为突出,集体经济软弱,规模不经济,农业投入下降等。

  第三,就业制度。不仅在招工程序、招工比例、务工领域、工资待遇等方面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还常常存在着被任意克扣、拖欠工资,无故被强行辞退的现象。这种制度上的缺陷使得农民在城市中现代性的成长过程不停地出现中断和反复,他们就像候鸟一样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循环往返,从一个起点又转到另一个起点,他们无法真正融入城市,自然也接触不到最现代的城市文明。
  第四,社保制度。社会转型期,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极度不均衡。
  第五,教育制度。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投资体制的弊端,国家对教育的总投资过分倾向于城市,不管是教育环境、教育师资还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都远落后于城市。
  3、文化因素。恩格斯说过:“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从历史背景上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人治社会,是一个王权专制、百姓个性受到极端压抑的社会。封建传统文化的残余,影响和束缚着中国农民,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行为再加之中国农民自身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不高更是影响了他们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这极大地束缚了农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在现代社会,农民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其价值观念虽说正逐渐发生变化,现代性正在增强,但是由于受封建文化浸润太深,加之仍受低下经济水平的束缚,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仍不可避免地还带有旧时代的特征。
        二、中国农民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第一,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物质装备水平,科学地管理农业,使农业由自然经济农业转变为高度发达的商品化、社会化、专业化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与质量,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当然,农业的现代化不仅是一个技术进步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变迁的问题,因而表现为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农民的现代化必须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这个复杂的过程才能成为现实。从中国实际来看,主要应从四个方面来着手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一是土地制度创新,是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生产方式并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二是应用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走科技兴农的道路。只有通过农业的技术进步,才能真正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三是生产组织体系的创新。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尚需要创新农业生产的组织体系,加速了农民迈向文明、实现自我改造的进程。四是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民转变生产方式的关键条件之一。
  第二,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一是以城镇化为主线,加快农民进城的历史进程,它带来了农民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一方面,家庭由大变小。过去,村落是农民生活的基本环境,家庭组织是一个内聚力极强的社会组织。城镇化的结果使得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重新分化组合,令其走向开放、自主与独立。另一方面,职业选择由单一转向多样化。城镇化的发展打破了“惟农至上”的乡土观念和局限。二是大力建设文明小康村,倡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适应现代文明生活。三是大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之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现代文明成果。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历史性的要求。
  第三,促进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取向,改变知足常乐和固步自封的态度,增强成就动机与进取精神,农民主体方能适应社会现代化的需要。传统社会中农民的自主性较弱,尤其是主体意识淡薄,基本上受既定现状所支配,顺从环境缓慢变迁的节奏。现代化的农民则需要把主体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是被动地寻求生存,更要追求自我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注意引导农民增强创新意识与革新愿望,转变因循守旧的传统思维方式,适应新时代,接受新观念,从思想观念上适应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转变其缺乏主体意识的思维定式,改变传统的顺从人格,培养自信、独立精神,树立法治观念,追求自主与自强意识。当然,关键在于抓好教育。

  参考文献:
  1、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潘逸阳.农民主体论[m].人民出版社,2002.
  3、何海涛.农民现代化的社会心理认定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
  4、罗宏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创新财政政策[j].求索,2006(5).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刘新江 [标签: 现代化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传统意蕴的现代言说
    《良友》画报的现代启蒙
    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德国包豪斯对版式设计的…
    浅析复合型管道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后人口红利时代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探…
    现代电视新闻传播中动漫应用研究
    浅谈现代公立医院财务管理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对提高农村社会水平的作用
    现代人事档案管理探索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探析大力培训新型农民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论现代科技的社会伦理危机及对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