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谈社会公正的现实探索——《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评介
论文关键词:社会公正  中国社会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化进程  评介  改革开放  吴忠民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社会公正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各个群体所共同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社会公正的理念也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逐步深入人心。《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46万字)是吴忠民先生潜心社会公正研究十几年的又一力作。如果说其<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45万字)的基本 目的在于系统而深人地思考社会公正的理论原脉,《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则谋求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建设性方案。该书立意高远,材料丰富,把握了当代中国社会公正理论与实践的总体演变,代表了目前国内学术界社会公正研究的最前沿性成果,并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选题”。
  首先,该书对社会公正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指出社会公正对于现代社会基本制度的安排以及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社会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立足点是社会公正理论必须予以解释的基础性问题,是理解社会公正问题的根基。不少学者对于社会公正的理解往往容易限于“共享”的层面,认为社会公正就是对弱势群体进行帮助和救援。这种看法恐怕不够全面。该书对于社会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立足点这一重大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观点。WWW.11665.COM该书指出,社会公正实际上是有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第一,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第二,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这两个基本价值取向各有各的特有重要功能,缺一不可。前者的功能在于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兜底”、“保底”的东西,以此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的隔离因素,增强整个社会的团结,从而最终实现发展的目的;后者的主要功能在于“不封顶”,鼓励每一个社会成员自由而充分地发展,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这样,社会公正就同时起到了促进社会团结和激发社会活力的双重作用。这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项,社会公正便不具备完整的意义,就会走向不公正。而建立在对社会公正片厢理解基础之上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必定是片面甚至有害的。 
  社会公正的精义是给每个人他所“应得”,即: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全体的合理利益。社会各个群体相互间是平等的,无论哪一个社会群体,只要其利益要求是合理的就应当予以一视同仁的保护。有鉴于此,该书认为,国家对于社会各个群体的基本立足点应当是: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刻意地站在哪一个特定群体的立场上,而是应当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立场上,站在一个相对客观、中立的立场上,以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合理利益和基本权利为基本出发点,才能制定出“不偏不倚”和“相对客观公平”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制度,才能有效地促成社会各个群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以及互惠互利,才能实现富裕群体的利益增进与弱势群体的生活改善两者之间的同步化,才能有效防止公权不恰当的越界扩张,才能既充分开发社会活力,又提升整个社会的信任程度和整合程度。否则,如果以某个特定群体为基本出发点的话,就必然会损害其他群体平等的权利与合理的利益。 
  该书指出,社会公正的意义表现在基本制度安排和具体政策制定这样两个层面上。厘清这两个层面上的社会公正问题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争论,避免步人常识上的误区。社会公正的第一个层面上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设计和安排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基本依据和基本出发点。在此层面上,公正是最为重要的,不存在着公正与效率何者优先的争论问题。社会公正的第二个层面上的问题是具体的政策制定。这主要涉及到我们经常谈论的公正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中经济效率和分配再分配两者的份量孰轻孰重的问题。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可供社会再分配的财富不尽一致,由于社会经济各个环节不可能保持完全一致的“均衡发展”,由于公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段的具体需求有所差异,所以,在某个具体的历史时段当中公正与效率便会出现难以完全兼顾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有必要突出地或重点地解决公正或效率的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中具体政策的重心往往会出现有所偏重的情形。不同历史时段种种条件的不一,使得时代任务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因而在政策层面上出现公正与效率关系的争论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相较之下,社会公正在基本制度层面的根本意义则是不容质疑的,不存在争论的可能性。如果将政策层面上社会公正问题的争论延至基本制度设计层面,将是十分有害和危险的。


  其次,该书对中国中期即未来2o年问可能出现的社会危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社会当中各种各样的、大量的风险必然会集中出现,在某个时期甚至会以一种 比较激烈的、爆发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风险的时期。该书认为,社会的高风险必然会引发社会危机。社会风险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转变成社会危机,这主要取决于社会危机的“诱因变量”和“本因变量”两者各自的具体状况以 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具体状况。中国中期重要的社会危机变量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诱因变量,包括经济波动、物价上涨、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危机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 5项;另一类是本因变量,包括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保障滞后、三农问题、劳资纠纷和冲突、中等收入人群发展的相对缓慢、腐败问题以及中央政府效率和权威削弱问题等 7项。受社会危机诱因变量和本因变量的不同影响,中国中期的社会危机存在着三种可能的演化趋势,即:一般性的社会危机,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最为严重的、具有颠覆性的社会危机。在中国中期亦即未来的 20年当中,一般性的社会危机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说一般性的社会危机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一种常态现象;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严重的、带有颠覆性的社会危机的发生几率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应对思路与对策上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要建立起雄厚的战略资源、战略物资储备体系,二是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并且是制度化的利益协调机制,三是要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 
  再次,该书对“民生问题”进行了全面、合理的阐释。民生问题目前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空前关注和重视的时代主题,对民生问题有一个比较准确、合理、恰当的界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具体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该书指出,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过于庞杂,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民生问题难以吻合,难以把握,因此,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应该采用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的状况,等等。具体来说,包括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问题”,即保证每个社会成员能够有尊严地生存下去;第二个层面的主要内容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即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 问题,即考虑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民生问题的上述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由低到高、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个层面内容基本实现后,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实施。 
  该书进一步指出,民生问题尤其是中国中近期的民生问题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第一,直接生活消费性。这主要是针对生产投资性的公共投入而言的。民生是同社会成员基本生存生活状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而侧重大型基础公共设施方面的生产投资建设不应当算作民生投入,否则,就会无止境扩大民生内容,冲淡民生实际、迫切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改善民生的实际意义,而且会使民生问题成为一个巨大的无底洞,国家公 j财力必定是力不胜任。第二 ,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公共设施而言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迫切需要改善的民生问题主要应当是基础性社会保障体系、基础性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基础性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在国家公共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一些豪华建设同迫切的民生问题并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几乎可以说无助于迫切民生问题的改善,甚至会挤占改善基础性民生问题所需的资金。第三,生存伊底性。这主要是针对高福利政策和平均主义而言的。该书指出,从社会公正的视野来看,改善民_.兰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具体实现社会公正第一个也就是“共享”和“保底”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还要重视社会公正的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即鼓励每一个社会成员自由发展。如果忽视其中之一,则必定会程度不同地出现平均主义或者力不胜任的高福利政策。第四,增益不可逆性。这主要是就改善民生的技术操作层面而言的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看,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注重使用“加法”,慎用“减法”。这是因为,利益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成员一旦得到某种利益,即便不尽合理公正,也会当仁不让,拒绝退掉。对中国社会来说,由于缺乏系统的政策制定经验,同时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仍然存在所以把握好这一特点就更加重要。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张华筠 [标签: 公正 公正 的中国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关于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第一夫人”外交
    当代美国主流社会亲犹态度的原因探究
    变化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学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电视访谈节目生产
    学生个体差异在社会学科教学上的问题研究
    默顿科学社会学思想的发展:从科学与社会的…
    社会学的想象力<二>
    社会学视野中的研究生就业困境分析及专家化…
    尝试教学法模式在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的运用
    阿尔伯塔省中小学社会学科教学大纲分析
    瑜伽热的社会学断思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