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浅论现代都市“剩女”现象的社会学透视
论文摘要:现代都市那些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却未婚的年轻女性被称之为“剩女”。她们是西方语境中的“3s女性”.即seventies,single,stuck,这些女性生于70年代、单身、在婚姻市场中“滞销”。由于过于注重工作,自身条件和择偶条件过高,加上错位的爱情心理,剩女们成了“单身贵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属性、传统择偶观与现代生活气质的交错、社会倡导的择偶自由与个人憧憬的自由择偶悖论等因素。
  论文关键词:“剩女”;择偶;城市性
  一、何谓剩女
  目前,在中国的许多大中城市里,有这么一群人,她们气质高雅,工作稳定,既有不菲的薪酬,身边又不乏优秀的男士,但是她们却在谈婚论嫁时成为“孤单一族”。她们被社会称作“剩女”。“剩女”音同“圣女”,暗指这些女性有高洁的学识气质,却被无奈地抛到了单身贵族的行列。剩女们年龄在28岁一37岁之间,在传统观念看来已经属于大龄女青年。她们被尴尬地“剩”下来,卡在单身状态,赢得个“剩女”的头衔。在英语语境里,她们是“3s女性”,即esventies,single,stuck。
  (1)sevenites(生于70年代)
  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她们,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这使得她们较之以前出生的女性有更多的机会享受教育和竞争带来的益处。加之70年代中后期,独生子女政策在城市推行,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独生女们“特立独行”的性格:自主性强,具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成年后拥有独立的事业和独立的经济地位。www.11665.cOm成年后的她们大多数或是学历高,或是事业心强,聪明能干,巾帼不让须眉。她们是读着琼瑶小说长大的,书本中的男女主角一见钟情,爱情道路曲折,书里的结局也是男女主角生死相许、矢志不渝。可是现实中,她们的爱情,无论是天时、地利还是人和,好像总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她们期待和尝试美好的爱情,却总是错过,总是不符合她们的心愿。剩女们处于时代变革的夹层,既没有五六十年代人的吃苦耐劳和稳重扎实,也没有80年代人的闯劲和冲动,她们更多拥有的是一种既要物质又要浪漫的情调和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
  (2)single(单身)
  2005年,北京70年代出生而且单身的人数大约50万人,其中单身女性超过6成。据调查,上海城市女性认同独身观念的,有82.79%,在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高学历女性群体中,这个比例达到89.94%。在上海,超过86万名的70年代适龄女性至今未婚,比10年前多了24万人。与此同时,男性独身的比例却下降,由10年前的36%下降至现在的34%。根据特区政府公布的数字,在香港15岁以上人口中,单身女性超过134万,大约占女性总人口的43%,这其中多数单身女性都是高收入、高学历。
  (3)stuck(被卡住)
  当然,并非所有的剩女都是“独身主义”的信奉者。她们渴望完美的婚姻,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可是现实的生活就是那么奇怪,越是才情兼具的女子,越是谈吐优雅、有生活情调的女性,越是容易被“围城”的窄门卡住,始终想进却进不去,想放弃又放不下。于是有学者援引经济规律,把“剩女”的卡住称为“婚姻市场滞销”。婚姻滞销的原因在于,剩女对自身价值的近乎完美的追求,无形中把自己的身价抬到了一个高不可攀的位置,寻常的男性不敢也不想望其项背。人到了高处,总有一种不胜寒的悲观,她们找不到旗鼓相当的对手,只能一个人跳着华丽的独舞,有些无奈地选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单身生活。
  二、剩女是怎样“炼”成的
  1.事业为重
  过于追求事业而忽略婚姻与家庭,这是“剩女”的通病,加上传统观念中女性找对象总是把视线上移,总想着待自身条件相当优越后再来考虑婚姻,等到真的自身条件优越了再想去寻找伴侣的时候,却发现为时过晚。这些女性从小就是好学生,有美好的梦想,在不断的苦读中逐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大学的时候虽有浪漫爱情的憧憬,可是为了学业,她们一心学习别无旁骛。社会的竞争信号让她们孜孜以求,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都被她们拿下。工作后,她们是单位的精兵强将,巾帼不让须眉。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紧箍咒”使得剩女忙得一塌糊涂,个人问题被一拖再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们身边的男子渐渐变得稀少了。直到30岁同学聚会的时候,那些不如她们漂亮、能干的昔日同学,个个挽夫携子小鸟依人做幸福女人状时,剩女们才蓦然发现:漂亮高学历的自己已然成了剩下来的那一个。
  2.优秀反被优秀误
  无论中国社会如何现代化,大都市如何与国际接轨,不能否认的是,中国传统的婚恋择偶文化都深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选择自己的终身伴侣,女性一般倾向于寻觅各个方面比自己优秀的男士。在这种择偶心理驱使下,恋爱中的“剩女”往往对对象无限挑剔。在传统择偶认知里,“才女”是不会下嫁给不如自己的男性的,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到了婚龄的才女一筹莫展,她们在地位上虽处于“上层”光环里,但一旦下嫁,心里又难以承受“世俗看法”之轻。优越的条件和过高的择偶标准让一些男性望而却步。一方面,与剩女们年龄相仿、事业相似的男性大多已经结婚;另一方面,那些在年龄上和剩女悬殊,职业收入没有剩女优越,文化学历没有剩女高的男性却无法打动那些心怀“女盼高门”理想剩女的心扉。因此她们一开始无不是按各自的理想择偶,挑来挑去挑不到能与自己“般配”的对象,挑到自己的青春年华渐渐褪去,挑到对婚姻万念俱灰,直至干脆关闭情感的窗口,无奈地成为无牵无挂的独身女郎。
  3.爱情心理错位
  无论经历的单身生活是焦虑不安还是甘之如饴,剩女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诸如焦虑、忧郁、自卑、封闭、挑剔、逆反等等,却让人不可小视。当“有对象了吗”、“你结婚了吗”、“孩子多大了”等问题成为父母例行公事式的“催促”或亲朋同事之间的“善意友好的询问”,相信不少“剩女”都会尴尬不已。虽然剩女表面上对此一笑而过,假装不在乎,但实际上或多或少会在心底产生“涟漪”。面对家庭的“催婚”压力,剩女的爱情心理是压抑的,逆反的,“高不成、低不就”的错位心理让她们鹊桥难搭,佳偶难觅。
  三、剩女现象的社会根源
  1.事本主义、匿名性、疏离感等城市性的产物
  美国社会学家沃思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中认为现代都市具有以下特性:社会结构复杂,产生了高度专业化的机构;人口和文化异质性突出;首属交往被次属交往所替代,亲属关系纽带减弱,家庭的社会意义功能降低,邻里关系和社会整合的传统基础被破坏;城市中的交往具有肤浅性、短暂性、匿名性和非人格性。城市性导致了日常世界的疏离感,使得人们涉身经验逐步贬值。“经验的贬值是世界史上一次最重大的经历。”在社会理性化、生活货币化、生产机械化的洪流中,维系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的经验结构解体了,个人陷入绝望、孤独和痛苦之中。生活在如此属性的城市之中的“剩女”们,也许更能感受到城市的疏离和冷漠。虽然她们每日应酬繁多,接触的人不少,但那只是工作中的事本主义,待人接物大多是例行公事。这种表面化的接触不可能带来对交往对象的深层次了解,当然更不会让这些高学历的充满理性的女性有“一见钟情”的冲动。

  大城市与传统乡村社会相比具有迅猛得多的生活节奏,生态和社会环境都有了巨大变化,科技大发明带来了城市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大发展,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人们每天承受的外界刺激剧烈增多。面对现代社会急剧增多的强烈刺激,人类脆弱的有机体不能够完全吸收这些外界刺激,不再能够按照传统方式那样保护自身。如此繁多的刺激,如此脆弱的保护能力,造就了城市人用“文明大众的标准化、非自然化了的生活所表明的经验”取代传统自然化的、人化的和谐经验。如此一来,标准化经验给生活在其中的城市男女带来的是异化的感受和惊颤的体验。异化的、标准化的生活轨迹,使得“剩女”对陌生人缺乏基本信任,而没有了基本信任,谈情说爱更是一种奢侈。而且,在日益增多的城市刺激中,剩女感到的是麻木,取而代之的是过度的自我保护和对他人的过分挑剔。这在择偶当中是非常忌讳的,也不利于恋爱的双方敞开心扉,坦诚交流。

  2.传统择偶观与现代生活气质的交错结果
  婚姻从来不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更多地受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理想的婚姻建立在男女彼此的深入了解和平等自愿的基础之上,但是择偶观念和行为却深深根植于社会传统和文化习俗之中。无论是古时候的才子佳人还是现时代的“三高”女郎,都不能跳出文化传统的制约来选择自己的配偶。
  传统的择偶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门当户对”,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年龄、居住地、教育、种族、宗教、社会阶级以及价值观、角色认同等相近或类似的异性为配偶。二是“资源交换”,人们为某一特定的异性所吸引,是由其所能提供的资源决定的,假如某人的某一资源不足,便须更多地提供另一资源作为补偿,例如容颜姣好也可以被用来交换诸如社会经济地位、关爱等其他资源。三是“男高女低”的匹配模式,即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高于自己。
  上述传统择偶观念并没有随着都市现代化进程而在“剩女”身上消失殆尽,而且,由于剩女自身经历等原因反而被强化了。剩女大多事业有成,白领职业,收入不菲,当她们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去寻找配偶的时候,却发现和自己条件匹配的成功男士大多已经成家立业;与此同时,社会的“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也使得和剩女社会经济地位相当的男士不想寻找她们作为伴侣。而且,现代生活竞争和日趋物欲化的气质也深深的影响着“剩女”的择偶。有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教育素养高者往往更认同般配模式,对意中人的期望更高,择偶也更慎重,年轻人、教育层次较高者更看重对方的社会经济地位。剩女择偶时重视对方的现有经济实力,也关注对方潜在的发展能力,例如知识、学历、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等。总之,剩女们在“男高女低”传统择偶匹配观念的指引下,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竞争气质的压力下,艰难地做着选择,却错过了最佳的婚恋时机。
  3.择偶自由与自由择偶悖论引发的困境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都市女性的自由空间更大,这种自由的纬度很多,其中就包括婚姻自由也即是择偶自由。婚姻自主、婚姻自由是“五四”以降逐步形成的用以度量中国人生活是否有现代气息的一个指标,在意识形态化的大力推行下,现代女性也把择偶自由当成情感生活中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每一位剩女也许都会觉得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空间里,选择配偶是相当个人化的事情。但是,现代生活往往不是那么的心随人愿,因为这个看似简单而基本的愿望其实包含着一个悖论:择偶自由与自由择偶的吊诡。择偶自由是一个人有择偶的自主权和决定权,结不结婚,与谁结婚,什么时候结婚,都是当事人自己决定的事,即婚姻自由;而自由择偶则是指当事人把握了择偶的客观规律,依自己的理想和意愿选择自己的心仪之人为配偶。择偶自由是自由择偶的前提和条件,自由择偶是择偶自由的结果和追求。有了择偶自由的人却不一定都能自由择偶,这是因为婚姻行为的社会性决定了择偶是件复杂的受客观规律支配和制约的过程。
  剩女有令人羡慕的职业、稳定的收入、较高的学识、优雅的谈吐,她们的物质生活追求精致,精神生活追求自由:自由的工作、自由的生活、自由的恋爱、自由的结婚是她们共同的理想。正是在现代社会给予人们充分自由决定权的时候,剩女发现她们获得的仅仅是婚姻自由,而没有得到无拘束的自由择偶的权利。造成这个悖论的原因在于文明社会中,法制只能给予人们选择的权利,法律不能规定它范围之外的社会因素的功效。剩女有择偶和结婚的自由,法律允许她们做出不同的选择,但是这个自由承诺在城市性和传统文化的联合作用下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总而言之,今天人们还只有相对的择偶自由度,从择偶自由向自由择偶,从婚姻的必然王国走向婚姻的自由王国,还要走很长一段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婚姻还是社会行为,这个历史就不会完结,直到它变成完全的个人行为。有鉴于此,剩女现象不仅仅是一个优秀女性由于自身的原因寻觅不到理想伴侣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单一的大龄女青年群体婚姻受阻的问题,此类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动因,是社会结构、城市性变迁、传统与现代择偶观念交错等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剩女的婚姻大事也不能仅靠简单地扩大她们的交往范围、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甚至让她们降低择偶标准的方式来加以解决,作为现代都市特有的社会现象,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同时剩女也需要调整自己婚姻期待,尽快地融入婚姻市场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张乐 [标签: 现代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传统意蕴的现代言说
    《良友》画报的现代启蒙
    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德国包豪斯对版式设计的…
    浅论新形势下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浅析复合型管道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现代电视新闻传播中动漫应用研究
    浅谈现代公立医院财务管理
    现代人事档案管理探索
    论现代科技的社会伦理危机及对策
    浅论核心球员在比赛中的微妙作用
    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伦理的关联性及价值
    档案管理服务现代社会的几个转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