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农业现代化对种粮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摘要:运用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两个指标体系,实证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凤翔县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结论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种粮农民的农业收入并未同步增长,并运用不稳定蛛网模型分析了农业现代化是如何影响种粮农民收入的。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民;农业收入;蛛网模型
  
  一、衡量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指标体系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理论界有多种论述。其中,中国社科院宣杏云教授在《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一书中的阐述几乎在我国理论界达成共识。他认为:“农业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手段。具体地说,农业现代化既是以直观经验和手工工具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生产手段和经营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又是从自给自足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又包含在此过程中能使落后的农业部门尽快实现现代化的各种手段”。可见,宣杏云教授对农业现代化的解读,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的实质是技术与制度的联动创新过程。
  为此,科学地衡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必须从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两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技术进步主要体现的是农业投入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这里,还必须注意区分两种农业投入要素与技术创新的不同绩效:一种是有助于增加每亩单产量的农业投入要素与技术创新,另一种是有可能提高每个农业工人耕作面积的农业投入要素与技术创新。生物和化学技术创新主要通过增加每亩单产量来提高农业生产力。尽管某些机械方面的技术创新特别是管井和低扬程水泵,可能会对提高单产量的技术创新具有很大的补充作用,但总体上讲,农业机械化本身对每亩单产量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WWw.11665.cOM鉴于此,在下面的分析中,农业技术进步主要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来体现;关于制度变革主要从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程度来反映,其中,与传统的计划体制相比较,赋予农民自主选择权是问题的核心。因此,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可以反映制度变革问题。
  
 
  二、凤翔县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进程与种粮农民收入的实际调查
  
  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地区,土地肥沃,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小麦、玉米的主产区。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副产品市场化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机械化、科学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笔者于2007年底到凤翔县农业局和统计局作了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的调查,同时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实际情况。调查情况如下表。
  表1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凤翔县农业技术进步的一系列指标。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凤翔县农业技术进步迅速,特别是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实施,使农业机械化进程进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2006年国家又加大了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使2006年和2007年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均达到100%,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玉米由于其种植的特殊性,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为100%和4.73%。(2)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每个乡镇均设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为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再加上电视、广播的普及率已达到100%,这些都推动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像小麦新品种小堰22号,是从20世纪70—80年代的小堰6号衍生而来,原来每亩产量大约150公斤,目前平均达到500公斤,最高能达到600公斤。
  表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凤翔县农业制度变革历程。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农产品价格放开,该县农产品市场化和联产承包制的制度基础已经逐渐形成。从表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小麦和玉米的商品化率提高迅速,但是,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演变缓慢,主要还是以单个家庭为生产单位来组织生产并直接面对市场。在调查中发现,农户粮食销售渠道单一,除了国家收购之外,只能等待商贩上门收购,中间流通组织很少或几乎没有。
 
  表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凤翔县种粮农民收入变动情况。表中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天数,主要反映了农业机械化使农业工人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节约的工作时间,这一数值越小说明农业机械化程度越高。人均农业毛收入指标,是按照该县人均耕地面积(1.3亩)上的小麦和玉米的平均收获量与当时的价格水平相乘之后,再扣除显性成本取得的,成本中不包括劳动力成本。而人均农业纯收入指标则是在毛收入的基础上扣除劳动力成本得出的。
  表3可以看出,尽管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种粮农民的农业收入并未同步增长。而且,这种状况在陕西其他地区普遍存在。2008年2月24日,《华商报》记者到陕西渭南地区的韩家村八组做了一次调查,该村村民王计欣老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7年全家总共种了7亩小麦,如果不计人工费和农具修理费,其收益为726.25元。这其中,有两笔费用:(1)雇用拖拉机耕地碎土每亩55元,共计385元;(2)复合肥、磷肥和尿素每亩大约投入153元,共计1 071元。另外,王计欣老人还告诉记者,村里强壮劳力大部分都进城打工,差的一个月能挣几百元,好的月入千元。

  三、农业现代化对种粮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从理论上讲,农业现代化使农业投入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至少应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提高而增长,但实证分析的结果却并非如此。原因如下:
  1.农业机械化与农民的农业收入
  机械化水平是农业技术进步并不断提高农业投入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其绩效主要表现在提高了每个农业劳动者的耕作面积,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可能会对提高单产量的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总体上讲,农业机械化本身对每亩单产量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在现有的土地承包体制下,每个农业生产者的耕作面积不仅不可能增加,反而变成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约束条件。虽然,近年来各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农民转让、转包土地以扩大经营规模。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也将鼓励农民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到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高度。但是,在土地作为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条件以及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满足农民基本需求,以及绝大多数农民在农业领域以外的就业机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前提下,许多农民还是将土地视为满足其基本生活的生存条件而缺乏转让土地的意愿。表2反映了这一点,虽然近年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但是,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主要还是以单个家庭为主。
  同时,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并不一定必然增加农业收入。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本书研究的结果对农场规模在农业现代化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在研究传统农业特征时,很明显,小农场或大农场并不是基本特征。人们顽固的坚持适度农场的观念,求助于“规模收益”的概念一般是无用的”。因此,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只是节约了农业工人的农业劳动时间,而节约的时间能否带来货币收入还取决于农民自身的职业转换能力和其他领域的就业机会。
  2.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的农业收入
  农业科技进步是指生物和化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如优良品种、优质化肥、农药等。它作为现代投入要素和技术创新,主要通过增加每亩单产量或降低单位成本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前所未有(如上表1),但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产量增长或成本下降并不必然增加农民收入,即“增产不增收”的特征明显。原因在于,数以千万计的个人或家庭分散决策,使农产品市场呈现竞争性市场特征。竞争性市场特征意味着任何原因(科技进步)导致的成本下降都必然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从长期看,这种竞争的最终结果是那些成本偏高的农户要么退出市场,要么迅速学会别人的先进技术,而且农业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很容易学习和传播,分散经营的农户也不可能形成技术垄断,这样一来,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产品生产成本下降的利益会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原因全部转移到购买者身上。
  3.粮食商品化率与农民的农业收入
  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看,我国粮食市场的供给价格弹性均大于需求价格弹性,按照蛛网模型理论,粮食市场的波动趋势必然是发散型蛛网模型(不稳定结果)。就是说,在不考虑政府作用的前提下,单个家庭直接面对的市场风险是巨大的。为什么粮食供给价格弹性会大于其需求价格弹性呢?这一点必须从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实际状况出发进行分析。
  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凤翔县,虽然近年来小麦和玉米的商品化率提高迅速,但是,农民几乎没有市场定价权,因为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演变缓慢,单个农户直接面对市场,粮食销售渠道又单一,一般情况下,只能等待商贩收购(一个乡只有一个收购点),其收购价格以国家制定的粮食收购价为参照,因此,农户只能逼迫接受这一价格。另外,因为大部分劳力外出打工(凤翔县虢王乡马洛村共有3 200人,18—60岁的劳动力大约1 500人,常年外出打工者大约1 000人左右,占70%)并在打工所在地解决吃饭问题,致使自产自消部分所占比重大大下降,小麦大约占到产量的15%~20%,玉米大约不到5%,尽管如此,每户都留存1—2年的口粮作为库存以应对各种风险,包括粮食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粮食市场的供给弹性较大,也就是农民的粮食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异常敏感,当市场价格上升时,他们就会减少库存增加市场供给,相反就会减少供给,这是从短期看。从长期看,粮食供给价格弹性大,主要源于农户经营规模小,数量大且分散,使用通用农具从事农业生产转产容易,当新的生产周期开始时,什么比较收益高就种什么。但是,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在这种情况下,种粮农民的收入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虽然近年来国家财政增加了种粮农民的货币补贴(每亩40元),但是,国家针对农业的政策波动太大,没有将农业当成一个产业来认真对待。粮食多了就压价格,少了就实行各种措施补贴、奖励,在粮食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放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具有垄断性,40元的货币补贴很快被化肥、农药、种子的价格上涨所抵消。
  
  参考资料:
  [1][美]杰拉尔德·m.梅尔.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宣杏云.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张乃侠 [标签: 农业现代化 农民收入 影响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传统意蕴的现代言说
    《良友》画报的现代启蒙
    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德国包豪斯对版式设计的…
    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浅析复合型管道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现代电视新闻传播中动漫应用研究
    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几点思考
    浅谈现代公立医院财务管理
    现代人事档案管理探索
    论现代科技的社会伦理危机及对策
    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伦理的关联性及价值
    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代耕农”问题的社会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