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论“道家思想”对《红楼梦》的影响

论“道家思想”对《红楼梦》的影响

  道家思想形成发展于春秋时期,道教产生于东汉。经过上千年的积淀,道家和道教已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可忽视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里。虽然今人一般视道家为哲学流派,道教为宗教。而古人则视二者为一家。所以我们在谈论《红楼梦》的道教与道家思想时,也是没有给二者划分明显界限的。
  天国神仙由于触犯了某种戒规(通常是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动了凡心)被贬谪下凡作为一种叙事类型构成了中国道教文学的一大特色。《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起初只是女娲补天时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的一块顽石,因动了凡心,由一僧一道携带下凡去感受荣华富贵,后看破红尘,重新回到青梗峰化为顽石。这条主线无疑是与传统道教文学遥相呼应的。
  1 《红楼梦》的道教人物形象
  《红楼梦》给读者刻画了几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金陵十二钗”为轴心铺面展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物关系网。其中的道教人物形象之多,也足以说明“道教文化”对《红楼梦》的影响是巨大的。作品的道教人物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仙界的人物和凡界的道教人物。
  1.1 仙界的人物
  《红楼梦》中仙界的领导者主要是在文中经常化为跛足道人与癞头和尚即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一僧一道,时没时现,贯穿了全书。在第一回中,作者借僧道之口说:“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WWw.11665.CoM”这与《淮南子·道应训》中提到的“物盛而衰,乐极生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的道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除了一僧一道之外,《红楼梦》还写了很多其他的脱于凡尘的体现“道”的文字,例如第五回写到的宝玉游太虚幻境,我们也能从中发现“道”的影子。虽然太虚幻境中以警幻仙姑为代表的人物命名以及宝玉在太虚幻境所受的教导,基本上都是佛家的“情”、“色”、“空”,然而从太虚幻境这一虚拟仙境的命名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这一仙境也是有道教影子包含其中的。还有太虚幻境门前的对联。
  1.2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在贾来生的《论〈红楼梦〉中的道教思想》和杨建波的《佛道框架下的〈红楼梦〉》等论文专著中,都提到了《红楼梦》中的佛道合一思想,也就是说曹雪芹的哲学思想是佛道不分的,我也十分认同这一观点,在此不再详细加以论述。因此,关于太虚幻境既融入佛又融入道的现象是完全可以解释的。
  《红楼梦》的仙界主要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神话形式来表现的,前面已经提到了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轮回转世的神话,还有太虚幻境这一虚拟神话世界,除了这些,其实文中还有很多也运用了这一形式。第一回由一僧一道讲出,被甄士隐听见的关于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还泪之说,也是很典型的神话传说。以至后来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都是以占卜预言的方式来推动故事的发展的。而引导这些故事情节发展的,也正是仙界代表道教的一僧一道。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曹雪芹在塑造仙界的人物时,是有一套完整的构思的,这些构思在一僧一道的领导下便成了一整套天衣无缝的道教文化现象了。
  1.3 凡界的道教人物形象
  前文论及仙界的人物时,谈到了甄士隐和贾宝玉,从他们最后的结局来看,此二人都是通过感化,看破红尘,皈依了道教。虽然他们的出家与仙界的一僧一道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他们终究属于小说中的凡人,因此,他们可以归类为凡界的道教人物。
  与甄士隐和贾宝玉类似的还有柳湘莲。《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回目是“冷二郎一冷入空门”,柳湘莲自觉错看尤三姐,导致尤三姐横剑自刎,便断然截发出家,与道士飘然而去。
  细看甄士隐、贾宝玉和柳湘莲的经历,会发现三者有许多相似之处,都经历了人世百态,深刻领悟到红尘悲戚,再由僧道点化,绝然远离红尘。他们的出家可谓是他们追求人生理想的极致表现,同时也深刻的反映出了曹雪芹根深蒂固的道家思想。除了甄士隐、贾宝玉和柳湘莲,《红楼梦》还写到了其他的道教人物,如惜春、贾敬等。
  《红楼梦》的道教人物之多,之复杂,都体现了作者受道教文化的影响之深。细看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作者刻画了如此多的道教人物,但每个形象又有其独特之处,这也透出了作者对道教人物形象的驾轻就熟。
  2 《红楼梦》的道观文化
  《红楼梦》共描写了十几处庙庵,俞润生在其研究专著中把《红楼梦》的十余所庙庵分别列了出来,并指出这些庙庵基本上都是归贾府管辖的家庙。且不去仔细讨论这些家庙中哪些是属于佛教,哪些是属于道教(前文因为提到过在《红楼梦》中佛道是没有完全区分的),只说明显属于道教道观的就有好些家。如,第二十八回写到的清虚观;第二回写到的元真观,贾敬在此修炼,亦死于此;第八十回写到的天齐庙等。对于这些家用道观的用处,书中也有明确指示。第二十三回写到:“那个玉皇庙并达摩庵两处,一班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如今挪出大观园来,贾政正想发到各庙去分住。”除了人事控制权外,还有经济控制权,各庙月例香供银子是余信总管的。第九十三回写到,水月庵就是由王熙凤指派贾芹去管的。数的出姓名的道人也有很多,清虚观的张道长,天齐庙的王道士,替赵姨娘施法于贾宝玉和王熙凤的马道婆等等。一部《红楼梦》,却出现如此多的道观道士们,难道这种庞大的社会现象不是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吗?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贵族社会里,道教文化的盛行,并不是把道教和道家思想做为一种人生哲理或是人生态度加以宣扬,而只能称为是一种陈腐的习气而已。但也不能就此下定论,认为道教的流传到了《红楼梦》时期就完全被腐化,其实我们仍可以在书中看出很多完全被道家正派思想影响的痕迹。

  3 《红楼梦》的道家思想
  《红楼梦》中的道家思想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渗透在作者思想中的道家思想,这个思想是自始至终都贯穿于书中,渗透于字里行间的;二是书中所塑造人物的道家思想,这个思想主要表现在少数几个人物身上,以贾宝玉为主要代表。无论是哪一个人物,尤其是作者极力塑造,而且极为喜欢的一个人物,其思想哲理当然是由作者灌输的,所以贾宝玉等人的道家思想,很明显是与作者的很多观点都一脉相承的。
  3.1 人生如梦
  《红楼梦》以“梦”为名,第一回开篇就讲:“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最后一回又以“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结束全书。《红楼梦》以“梦”命名,内容以“梦”始,又以“梦”终,这足以表明作者的思想状态。除此,书中阐释人生如梦思想的地方还很多,如第一回的人生“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二十五回的“沉酣一梦终需醒”。特别是第一回有一段讲得非常明确: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读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这就是说,作者本意就是要用这本书来阐述人生如梦的道理。而人生如梦的思想正是庄子首先提出来的。庄子认为,人生在世不过是一场梦而已,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这一点,只有“大觉”之人才能明白这个道理。而这样的“大觉”之人,“万世之后而一遇”,庄子认为这就很不错了。曹雪芹就是这样的“大觉”之人,当他经历人世沧桑、再回首往事时,也深感人生不过是一梦而已。
  3.2 鄙视名利富贵
  老庄都轻视名利富贵。《老子》九章讲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从利害关系上劝说人们不要太重金钱。《庄子·逍遥游》更是提出“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主张。
  《红楼梦》是竭力拥护这一主张的,《好了歌》首先要世人忘掉的就是“功名”和“金银”,只有如此,才能当上神仙。第一回甄士隐也说到: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人糊在蓬窗上。……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名利权势不过如过眼云烟,难以长保,而且害己误人。凤姐辛辛苦苦攒下七八万金,结果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搞得人财两空;贾雨村贪得无厌,为此多次丢官,十年寒窗,到头来一无所有。正如太虚幻境中仙姑唱的那样:“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与此相反的是宝玉,他厌恶“仕途经济”和“峨冠礼服”,视追逐功名利禄的人为“国贼”,宝玉这种思想与庄子轻富贵、反礼教的精神是完全相通的。
  3.3 断情
  人生在世,之所以有痛苦,根源就在于有情,如果一个人做到了无情,也就没有痛苦。正是出于这一目的,《庄子·德充符》中提出了“圣人无情”的主张:“(圣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红楼梦》大部分文字都在描写儿女情长,但作者对这种“情”的问题是很矛盾的。从感情上讲,他在写此书时,对他所熟悉的女子仍留恋不已;然而从理智上讲,他对沉溺于儿女之情的行为又持批判态度,这不仅表现在第一回第一段的悔恨之语中,在其它章节有更明白的表述,如第一百一十三回写紫鹃被黛玉的死和宝玉的痴搅得“越发心里难受,直直的哭了一夜”,最后生出这样一番心思:“算来竟不如草木石头,无知无觉,倒也心中干净!”应该说这符合作者写书时思想中理智的一面。
  道教认为,包括妻子在内的所有女人,她们白天向男人索要衣食,夜晚偷盗男子精髓,是“追魂取命”的活鬼。曹雪芹与道士一般见解,只不过道士用的是抽象理论方式,而曹雪芹用的是形象表述方式,当然,曹雪芹是没有道士那样极端的。
  3.4 死亡观
  在死亡观上面,曹雪芹与庄子的看法也是一致的。庄子认为,人来自自然,又复归自然,大自然才是人的最终归宿。《庄子·齐物论》说到:“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人生到世上,就好像一个小孩离开故乡一样,如果一个人不愿死亡,就好像这个离家的小孩长大后忘掉故乡而不愿回到故乡一样,那是很糊涂的。曹雪芹在第一回也说到:“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可见,《红楼梦》虽然没有直接赞颂死亡,但整书的故事描写却有这一倾向。从死亡观来讲,作者及其所塑造的人物也是具有道家思想的。
  《红楼梦》中的道家思想不仅体现在主要人物身上,而且也贯穿在整部作品中,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是深刻巨大的。
  综上可以看出,《红楼梦》的道教文化是贯穿于作品始终的,而且其中的道教文化分布广泛,而且细密清楚,有条不紊。从前文所论述的“道教人物形象”、“道观文化”和“道家思想”这三个方面可见,道教文化是植根于作者灵魂深处的。著名学者刘上生在《走进曹雪芹—— 〈红楼梦〉心理诠释》一书中指出:
  作家的创作驱力,不是任何外来或内在的理性律令,归根结底,来自于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冲动,特别是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情感冲动。这种情感张力的核心,就是“情结”。中国古代把它叫做“愤”或“愤懑”。
  《红楼梦著作权争论案》一书中吴世昌的《论〈石头记〉的旧稿问题》和戴不凡的《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迷—— 论曹雪芹是在〈风月宝鉴〉旧稿基础上巧手新裁改作成书的》二文也指出:“情结”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它们是自主的,有自己的驱动力,而且可以强有力到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它们可能而且往往就是灵感和动力的源泉”。
  可见,《红楼梦》中透出的道教文化是与作者的“道教情结”密不可分的,作者对于道教的“愤”就是作品深刻描写道教文化的源泉,也可以说,是作者的“道教情结”支配了作者写作《红楼梦》时对“道教文化”的丰富描写。
  因此,《红楼梦》中透出的道教文化说到底是由作者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决定的,也是受作者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影响的。《红楼梦》中透出的道教文化远不是寥寥几语能道清的,还需要我们加以更深刻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李莹 [标签: 现代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
    宋玉的道家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的环保思想
    道家思想在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
    浅谈“法家、儒家、道家”思想在班级管理中…
    道家思想对大学生的心理调试探析
    从道家思想看《海的女儿》
    宗炳的道家思想与山水画
    试论道家思想对张怀瓘书法美学理论的影响
    早期道家“性情的形而上学”探析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
    “道法自然”的经济哲学思想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