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山海经》“饮食自然”研究
[摘要]今本《山海经》描述的凤凰“饮食自然”,并非指凤凰自由自在地饮食、歌舞之义。“饮食自然”一词来源于道教经典文本,系指“饮食元炁”之义。在道教中,“饮食元炁”是指对生命本质能量——“元炁”的汲取,是对生命本然状态及活动方式的表达。因此,《山海经》描摹的凤凰“饮食自然”与“自歌自舞”,乃构成了一种契合宇宙生命运动本质节律的象征形式,是古代
  [作者简介]蔡林渡,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博士,上海201111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11-0020-05
  
  今本《山海经·南山经》中记有“饮食自然”一词,其载云: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日凤
  凰,首文日德,翼文日义,背文日礼,膺文
  曰仁,腹文日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
  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由上述记载看,“饮食自然”似乎是对古代祥瑞之鸟——凤凰之饮食行为性状的描述语句。可是,“饮食自然”一词究竟何义?这却是一个为历代注家所忽视的问题。
  考索《山海经》历代注本及相关征辑,几不见有注家对“饮食自然”有具体而明确的解释。惟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引《尚书》注云:“鸟兽咸若。然、若,音同也”。这里的“咸若”系指“都是这样”的意思。很明显,毕沅意在把“自然”解为“自若”。如此,“饮食自然”即应为“饮食自若”,意为凤凰在神态自若地饮食。毕氏单从音义着手,把“自然”释为“自若”,显然太过牵强。WWW.11665.CoM另,在今人注译的《山海经》文本中,亦几乎皆释“自然”为自由、自在之义,因无一例外地把“饮食自然”释为凤凰在神态自若、自由自在地饮食。例如,袁珂把“饮食自然”翻译成:“这种鸟呀,你看它饮食多么自然,从容不迫。”诸如此类的解释,实有望文生义之嫌。
  
  一
  
  要考究“饮食自然”的真正涵义,一个首先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饮食自然”一词,究竟源出于什么时代、何种文献?
  一般认为,“饮食自然”一词最早出自于《山海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山海经》文本,皆为南宋及以后的刻本,而在此前关于《山海经》的诸种重要征辑文献中,却未发现一处有对“饮食自然”一词的明确记载。兹列举几处重要的相关引文如下:
  唐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卷99载:
  山海经日:丹穴之山,有鸟,状如鹤,
  五色而文,名曰凤。首文日德,翼文日顺,
  背文日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自
  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唐徐坚撰《初学记》第30卷,其中“丹穴、紫庭”条引《山海经》日:
  丹穴,山丹水出焉。有鸟如鹤,五采
  而文,名日凤鸟,不饮不食,自歌自舞,见
  则天下安宁。
  又,北宋李防等编录的《太平御览》卷915,羽族部二引《山海经》云:
  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鹤,五彩而
  文,名曰凤鸟。首文日德,翼文日顺,背文
  曰义,膺文日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
  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大安。
  上述三条,内容皆各有异,但都无“饮食自然”一词。如,《艺文类聚》的引文,根本未提“饮食”二字。徐坚《初学记》的引文虽有“不饮不食”一词,但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认为,“《初学记》引此经作‘不饮不食’,误”。此表明:在唐代及以前的《山海经》文本中,确可能没有出现“饮食自然”一词。北宋李肪《太平御览》虽引为“是鸟也,饮食白歌自舞”,也没有出现“饮食自然”一词。该书引《帝王世纪》日:“黄帝服齐于中宫,坐于玄扈洛上,乃有大鸟……其饮食也,必自歌舞,音如箫笙。”如是可知,《太平御览》中所引《山海经》的凤凰“饮食自歌自舞”,似应与《帝王世纪》中的大鸟“其饮食也,必自歌舞”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此,我们大致可推定:至少在唐代及以前的《山海经》文本中,完整的“饮食自然”一词是没有出现过的。而在《山海经》的原始或早期版本中,是否载有“饮食自然”一词,则更是值得怀疑。
  那么,现存《山海经》文本中的“饮食自然”一词,又究竟源出于何处呢?考索相关文献,笔者发现:早于南宋以后的《山海经》刻本,“饮食自然”一词已然出现于南朝道教相关文献中。最早的记载,出于梁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其“教诫篇”云:
  《黄庭经》日: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
  修之可长存,名曰饮食自然。自然者,则
  是华池;华池者,口中唾也。呼吸如法,咽
  之则不饥也。
  经考,上文中仅“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一句取自《黄庭外景玉经》。然原文并无后面“名曰饮食自然”一段。因而“饮食自然”应为陶弘景对弓i文作出的释语。此一段文献,后世道教文献多有引载。如,隋代京黑先生《神仙食炁金柜妙录》所引,内容与之大体相同。又,唐代赵升、王长《太清金液神丹经》注文中引:“‘玉池清水灌灵根,子能修之可长存’,‘口为玉池太和宫,液为清水美且鲜’,所谓饮食自然者也。”此外,北宋张君房编录的《云笈七签》卷32、卷38、卷61,以及卷65引《太清金液神丹经并序》等,皆有相类似的辑录。北宋官方医典《圣济总录》卷200引《黄庭经》日:“玉池清水灌灵根,子能修之命常存,饮食自然补命门。自然者,华池也,呼吸如法咽之,即不饥”等。
  由上看来,古代文献中对“饮食自然”一词的引用,几乎皆出于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对《黄庭外景玉经》“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一句的释语;且主要引用文本,无不出于道教自身或与道教内容相关的文献。就此,我们大致可推定:“饮食自然”一词的发明者,应当为南朝道士陶弘景。
  那么,《山海经》文本中的“饮食自然”是怎么出现的呢?笔者以为,最早收入“饮食自然”一词的文本,极可能出于北宋时与道教典籍有关的《山海经》版本。
  按,北宋时确实已有较为通行的道藏本《山海经》。南宋尤袤所校订的池州本《山海经》,就曾参校了京都旧印本、道藏本,以及秘阁本等十多种。尤袤本人在《山海经传·跋》中说:
  始予得京都旧印本,三卷,颇疏略。
  继得道藏本、南山东山各自一卷,西山北
  山各分为上下两卷,中山为上中下三卷
  ……予自昭兴辛未至今三十年所见,元虑
  十数本,参校得失,于是稍无舛讹,可
  缮写。
  尤袤这里所言的《山海经》道藏本,究竟出于何种“道藏”,现难于确考。因北宋时期编录的道藏经,历次有《宝文统录》《大宋天宫宝藏》《政和万寿道藏》等,惜经文及目录皆已佚。可以明确的是,《大宋天宫宝藏》已囊括有《山海经》的内容,但不能断定其中是否收录有完整的《山海经》文本。另,查考现存北宋相关文献中,“饮食自然”一词集中见录于《云笈七签》所征引的道书文本当中。而《云笈七签》实为《大宋天宫宝藏》的辑录本。因此,一个极有可能的事实是:尤袤池州本《山海经》

里的“饮食自然”一词,或许源自于北宋道藏经中所藏的《山海经》文本中。
  另外,现存的《山海经》诸文本,其源流要么出于尤袤的池州本,要么出自渊源于宋代《中兴书目》本的明《正统道藏》本。这两种版本都与北宋道藏本有关。这是因为,现存最古的尤氏池州本,尽管是以宋代秘阁本作为“定本”,但实际上是尤袤参校了包括《山海经》道藏本在内的十多种版本而成。而明代的《正统道藏》本虽与尤氏池州本的经注文多有差异,然其中所记“饮食自然”一段,二者却相当一致。今人张春生考证认为,明《正统道藏》本源自《中兴书目》所记《山海经》版本,当与南宋馆阁本同源,而非尤氏池州本。不过,这并不能说明该文本与北宋道藏本毫无关系。因尤袤校定的池州本参校了北宋道藏本,其中是否羼杂了北宋道藏本或其它版本的内容,亦未可知。
  综上论证,现存各种版本《山海经》对“饮食自然”一词的记载,应该并非出于原始文本,其渊源恐怕与北宋道藏经收录的《山海经》文本相关。最早把“饮食自然”一词羼入《山海经》正式文本当中,或可能系北宋时期治《山海经》的道士所为。
  
  二
  
  如前所论,“饮食自然”一词确由陶弘景于《养性延命录》中所发明。如此,《山海经》中的“饮食自然”之涵义,亦自然应该与之融洽一致。
  按陶弘景的解释,“饮食自然”实质上是指道教中行气吐纳、胎息辟谷修炼的内在生命运动机理——“食气”或“服气”。此中的关键在于:“饮食自然”的“自然”究竟指何义?陶弘景明确指出,“自然者,则是华池;华池者,口中唾也”。这里的“华池”即“唾液”,是指修道者在行气、胎息等修炼过程中,口中自然产生的“津液”,吞咽下去,即可长生。在道教生命哲学及修炼工夫观念中,这种“津液”非同普通的唾液,而是修道者获得的“元炁”。对此,陈樱宁《黄庭经讲义》说得很明白:“吾人静坐工夫已久,口中自然发生一种甘津,清凉爽淡,异乎常时。此亦因身中团聚之热力,蒸动下焦之水气,循经络之路而上升,至口中遂化为津。此津由炼气而生,与常津不同。”古代道书《尹真人服元气术》说:“服气者,为不死之妙门”,“所谓饮自然以御世,朝神以入微,始乎三五,成乎七九,若斯道者,岜虚语哉”!这里的“饮自然”,实质上是指“饮食元气(炁)”的生命活动状态。
  需指出的是,在古代道教中,“饮食”并非仅仅是一个日常行为范畴,更是指一种本质性的生命能量摄取方式。“饮食”的本质被规定为生命个体对生命本质元素——“气”或“炁”的汲取和保存。也就是说,不论你如何饮食,或者饮食何物,真正提供给你生命能量的那个东西是一样的,那就是“气”或“炁”。依此,道教把“饮食”活动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饮食五味”;另一种则是“饮食元炁”。所谓“饮食五昧”,是指以口来食用谷物、草木、血肉等各种有形之物;而“饮食元炁”,则是指在修炼过程中,以鼻口呼吸来直接汲取生命本质元素——元炁。二者在方法和功能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道教认为,“地食人以五味”,“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昧浊滞,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故“与地通,形骸成人”;而“天食人以五气”,“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微,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则可以“与天通,不死成仙”。可见,在道教观念中,“饮食五昧”只是一种维系凡俗生命存在的基本手段;而“饮食元炁”才是真正符合生命终极存在本质的能量汲取方式。这意味着,人类如果要不死成仙,就必须摆脱或超越“饮食五味”的存在状态,而上升到“饮食元暴”——也就是“饮食自然”的本真生存活动状态。
  那么,《山海经》里凤凰的“饮食自然”,是否与道教观念中“饮食元炁”一致呢?我们知道,在

现形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
  而在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毕沅.山海经新校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李昉.太平御览[m].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60.
  [6]郝懿行.山海经笺疏[m].成都:巴蜀书社,1985.
  [7]道藏[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8).
  [8]李冀,李笑然.普济方注录[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9]尤袤.山海经传[a].古逸丛书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张春生.评《正统道藏》本《山海经》[j].宗教学研究,1990,(3—4).
  [11]陈樱宁.黄庭经讲义[a].陈樱宁.道教与养生[m].北京:华文出版社,1989.
  [12]李畋.该闻集[a].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3]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4]晋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二十四史缩印百衲本。1958.
  [15]赵玉卿.《乐书要录》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6]王阳明.传习录:门人黄雀真录[a].王阳明全集[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17]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m].北京: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林波 [标签: 山海经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哲学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