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哥德尔研究综述
哥德尔(kurt gödel,1906—1978)在20世纪上半叶短短十年间(1929-1939) 就使数理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他的思想对逻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算法信息论、哲学和认知科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王浩(wang hao)曾将他的工作同弗洛依德的心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玻尔的互补性原理、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凯恩斯的经济学和dna双螺旋结构理论并称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的奠基性贡献。1979年一部美国畅销书《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gödel, escher, bach :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使逻辑领域之外的人也对哥德尔发生了空前的兴趣,一时间 ,“不完全性”、“悖论”、“怪圈”竟成了一大批科普读物和文学作品中的时髦语汇。人们向往了解哥德尔、更深刻地理解哥德尔的思想,发掘哥德尔思想中潜在的科学价值。但不完全性定理的数学外衣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哥德尔的个性更笼罩着层层神秘色彩,而且哥德尔一生著述甚少,大多数思想记录在手稿、通信和私人谈话中,因此,长期以来,即使对大多数逻辑界人士来讲哥德尔也是一个难解的谜。直到1981年哥德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妻子将其遗稿全部捐赠美国普林斯顿研究院,哥德尔手稿中的一部分内容才开始陆续公布,哥德尔思想巨大冰山的一角才开始慢慢显露,世人才有可能逐渐更全面地了解哥德尔的生活和工作。于是80年代后西方学界重新对哥德尔倾注热情,一大批数学家、逻辑学和哲学家纷纷加盟研究行列,目前,哥德尔研究已经成为具有极大挑战性和诱惑力的课题。WWw.11665.CoM

从已公布的资料中我们了解到,哥德尔的遗稿包括未发表的论文手稿、演讲稿、授课讲义、各类札记和哥德尔自己编号的100多本笔记(其中包括16本数学笔记、14本哲学笔记、2本神学笔记),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逻辑、哲学、历史和神学众多领域,所有文字或以德文、英文、或以一种老式德文速记法写成,大多数文字还有待进一步破译。美国数学家约翰• 道森(john w. dawson, jr.)率先获准进入哥德尔遗稿并于1982年完成了大批遗稿的编目。1979年国际符号逻辑学会理事会研究决定出版 《哥德尔文集》kurt gödel : collected works(1986),遂由菲夫曼(s.feferman )等一流逻辑学家组成编辑委员会实施出版计划,1986、1990、1995年分别出版了文集的i—iii卷。第一、二卷为所有已发表的文字的结集,大约有80篇。其中有33篇述评和书评类文章,近10篇是对曾发表文章的修订,其余有3篇关于逻辑完全性的,5篇关于数学不完全性的,4篇关于集合论一致性结果的,2篇关于判定问题的,1篇关于证明长度的,3篇关于命题演算的,5篇关于直觉主义及泛函解释的,4篇关于数学哲学的,3篇关于相对论和时间哲学的,5篇关于几何的,1篇关于数理经济学的,1篇关于非标准分析的。第三卷包括部分未发表的论文手稿、演讲稿和专题讲座讲稿,大部分涉及到哲学。三卷文集每篇文章前均由专家撰写导读文章,介绍论文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哥德尔文集》其他各卷还在陆续编目出版,哥德尔思想及其潜在的哲学和科学价值正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

事实上,自1931年不完全性定理问世以来,国外哥德尔研究就大致沿着四个方向展开了:(1)对哥德尔的逻辑和数学成果的研究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后续研究;(2)对哥德尔哲学思想的探讨;(3)哥德尔思想对其他领域的影响;(4)关于哥德尔的传记式研究。从目前已公布的文献看,第一个方向的研究较为深入,且大多数已成为数理逻辑学家的专门技术性领域,第三个方向的研究较为零散,而第二个方向真正的系统研究从80年代后期才刚刚起步。王浩《对哥德尔的反思》reflections on kurt gödel (1987)和《逻辑之旅:从哥德尔到哲学》 a logic journey: from gödel to philosophy(1996)显然在这方面作了开创性工作,其中对哥德尔思想的论述主要依据作者七十年代与哥德尔的亲身接触和多次单独交谈所获得的资料,特别对哥德尔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他的逻辑和数学工作中所起的决定性助探作用作了精辟阐述,是目前为止最为丰富的哥德尔思想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克莱索尔(georg kreisel)的《库尔特• 哥德尔》kurt gödel:1906-1978(1980)、卡尔• 门格尔(karl menger)的《追忆哥德尔》memoyies of kurt gödel(1982)以及辛迪卡(jaakko hintikka)和约翰•道森的两部新作《哥德尔》on gödel (1999)和《逻辑两难:哥德尔的一生》logical dilemmas-the life and work of kurt gödel(1997)是风格不同的几部评传,前三者学院味较浓,侧重哥德尔的逻辑和数学成就和深刻的哲思;后者更侧重哥德尔的生活工作经历和个性特征 ,分别从不同角度为世.人了解哥德尔的思想提供了可靠的背景信息。特别是道森的著作,以翔实的史料向世人展示了哥德尔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对哥德尔的科学理性和个性的极端不稳定性之间的张力作了独到分析。辛迪卡的书则更多地着墨于哥德尔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极其对人类思想史的重大影响。此外,沙克尔(s.g.shanker)编辑的《哥德尔定理聚焦》gödel’s theorem in focus (1988)、罗格斯-孔塞格拉(f.a.rodriguez-consuegra)编辑的《哥德尔的哲学手稿》kurt gödel, unpublished philosophical essays(1995) 等几部论文集也提供了哥德尔研究的丰富原始资料。《哥德尔定理聚焦》集中讨论了哥德尔定理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收录的多为名家名篇。例如,道森的“透视哥德尔”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接纳过程”、克利尼(s c.kleene)的“哥德尔生平”、沙克尔的“维特根斯坦论哥德尔定理的意义”等。《哥德尔的哲学手稿》由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蒯因(w.v.quine)撰写序言,罗格斯─孔塞格拉加写了长篇引言,对哥德尔的数学哲学思想从本体论、认识论和语义学三个角度作了概括,并将不曾收入《哥德尔文集》第三卷的《数学是语言的语法吗?》论文手稿的第四、第六稿编入选集。另有其他散见各学术期刊中的文献也在哥德尔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迈迪(p.maddy)发表在《符号逻辑杂志》上的《当代柏拉图主义的根》the roots of contemporary platonism(1989)、载于《符号逻辑通报》上的查尔斯•帕尔森(c.d.parsons)的《哥德尔思想中的柏拉图主义和数学直觉》platonism and mathematical intuition in kurt gödel’s thought (1995创刊号) 和他的《蒯因和哥德尔论分析性》quine and gödel on analyticity(1995)、克勒(e.k*hler)的《哥德尔与维也纳学派:柏拉图主义反对形式主义》kurt gödel and vienna circle:platonism against formalism (1991)等文章,对哥德尔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均提出了一些独到的分析,极具启发意义。
最为国人熟知的恐怕是霍夫斯塔特(douglas hofstadter)的《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 :一条永恒的金带》以及彭罗斯(r.penrose)的《皇帝新脑》the emperor’s new mind –concerning computers, minds, and the law of physics(1990)两部著作,其中作者颇j具匠心地试图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和通俗幽默的笔调,以不完全性定理为主线将哥德尔艰深的思想向学院门墙外的大众传播,曾在许多读者中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批评,被称作“哥德尔定理令人吃惊的强应用”。另外一个一直引起人们关注的方向是一批具有数理背景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热衷的自30年代以来即开始的心-脑-计算机-哥德尔定理问题的大讨论:其中斯莱扎克(p. slezak)的“哥德尔定理和心” gödel’s theroem and mind (1982)鲁卡斯(j.r.lucas)的“心,机器和哥德尔”mind, machines and gödel (1996)、菲夫曼的“彭罗斯的哥德尔论证”penrose’s gödelian argument(1996)、爱迪斯(t.edis)的“哥德尔定理如何为人工智能提供支持?” how gödel’s theroem supports the possibility of machine intelligence?(1998)、麦克马尔(mcmall)的“图灵机能知道哥德尔语句是真的吗?”can a turing machine know that the gödel sentence is true? (1999)等,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利用哥德尔定理或者为人工智能提供理论依据,或者反对强人工智能观点,虽然谁也说服不了谁,却也因此成为国外哥德尔研究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在这个方向上,王浩的“论物理主义和算法主义:机器能思维吗”on physicalism and algorithemism :can machines think ?(1993)引用哥德尔本人的解释,详尽讨论了直接应用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是否能够推出“人心胜过计算机”的结论这个哥德尔本人也感兴趣的问题。

进入80年代以来,哥德尔纪念活动纷纷在各地举行。1986年一部电影剧本 《库尔特• 哥德尔:一个数学神话》kurt gödel: a mathematical myth 问世,同年在维也纳等地召开了三个缅怀哥德尔的集会。 1987年“哥德尔学会”在奥地利正式成立。1992年在巴黎举办了部分欧洲学者参加的哥德尔定理专题会议并出版了由沃考夫斯基(z.w.wolkowski)主编的《第一届哥德尔定理专题会议论文集》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ödel’s theroem (1992)。1993年在哥德尔家乡布鲁诺举行了第三届纪念哥德尔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可证性逻辑和证明论》computational logic and proof theory:third kurt gödel collpquium (1993)、1995年英美著名逻辑学家在波士顿召开哥德尔哲学专题讨论会,大会报告中有王浩的“哥德尔的哲学观”、 戈德法布(w.goldfarb)的“论哥德尔的一般哲学观” 、辛迪卡的“哥德尔与集合论基础”、 道森 的“哥德尔的贡献”、韦布(j.webb)的“哥德尔遭遇几何学、集合论和物理学中的直觉”等。1996年在布鲁诺举行纪念哥德尔诞辰90周年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数学计算机物理学的逻辑基础:哥德尔的遗产》 gödel’96 logical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 computer science and physics -- kurt gödel’s legacy(1996)。

哥德尔的一生是专注于基础理论研究的一生,是执着于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哲人科学家的一生。从各种文献中我们完全可以断言,哥德尔不仅以其精湛优雅的科学工作对整个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以其超越时代的深刻思想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哲学遗产。他毕生工作的领域为逻辑、数学、理论物理和哲学。1906年哥德尔生于奥地利的布鲁诺,1924年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最初主修理论物理,后转修数学,1928年受维也纳学派影响对数理逻辑发生兴趣。1929年—1939年间相继作出数理逻辑领域中几大贡献:一阶谓词逻辑的完全性、数学形式系统的不完全性、连续统假设相对集合论公理的一致性以及不大为人所知的关于直觉主义及其泛函解释的结果。1940年起哥德尔由维也纳移居美国,直到1978年逝世一直在普林斯顿研究院工作。这期间除了一直未间断集合论问题的思考,并有五年时间热衷于广义相对论研究外,大部分精力致力于哲学研究。根据现有国外哥德尔研究文献看,他的哲学大致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未予系统化阐述的一般哲学观,另一部分是阐述较为集中且内涵丰富而深刻的数学哲学。他曾有过(不曾实现的)建构“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的大规划,他的哲学试图追随莱布尼兹,借鉴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利用现代逻辑工具建立一种公理化的取单子论形式的形而上学。哥德尔晚年对自己的一般哲学观所作的概括是“唯心主义的、理性主义的、乐观主义的和神学的”,而将自己1925年以来的数学哲学立场概括为“数学实在论”或“概念实在论”。他曾花费一部分精力思考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物理学哲学,也曾发表过关于相对论和时间哲学的论文,但他戏称这些讨论不过是一些“题外话”。关于哥德尔的物理学哲学可参看palle yourgrau 的《时间的消逝:哥德尔和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传统》the disppearance of time: kurt gödel and the idealistic tradition in phylosophy(1991)。

哥德尔一生不尚金钱,不慕虚荣,远离外部事务,特立独行,始终如一地将一流的人格品质、高远的科学鉴赏力、超凡的创造性和至为严谨的科学作风融为一体,全力献身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在这个充满喧嚣的世界上他“完全超然于竞争之外”,其为学为人向世人标示了一个伟大的哲人科学家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儿时的哥德尔羞涩、敏感、富有好奇心,四岁时就被家人称作“为什么先生”。二十几岁即显露精神病征兆,晚年病症加剧,性格孤僻,离群索居,逝世前几乎过着隐夫子般的生活。像爱因斯坦一样哥德尔相信“上帝绝不和世界掷骰子”,他认为世界是理性地构成的一个高度秩序化的世界。1971年他还曾给出一个论证上帝存在的本体论公理化证明,1961年试图论证人有来生,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绝不是唯一一个我们曾经生活过和将要继续生活的世界,并且相信存在异于人类的高级智慧生物。曾有人问哥德尔,是否可以将他的不完全性定理推广到数学之外,哥德尔尝试给出了一个他自己认为合理的表述:一个完全不自由的社会(即处处按统一法则行事的社会)就其行为而言或者是不一致的,或者是不完全的,即无力解决某些可能是极端重要的问题。在困难的处境中,这两者当然都会危及社会的生存。这个说法也适用于个体的人。哥德尔还作出许多超越时代的大胆猜想,例如,认为人类将需要新的生理器官以把握抽象印象,预言“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将在今后几百年内产生,断言将心智等同于计算机的“生物机械主义” 和“没有与物质相分离的心”这样的论断终将被未来的科学发展所否证。由于哥德尔的大多数哲学见解与时代潮流相左,所述观点多与现代科学和哲学知识格格不入,因此难以融入时代思想主流,他的许多深刻思想的真正价值恐怕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会被世人领悟。

目前西方哥德尔研究虽已有相当成果,但除了王浩等少数工作以外,迄今为止极少有对哥德尔思想进行深刻剖析的整体性研究论著面世。对哥德尔的思想,特别是其深刻的哲学思想作全面系统的评价恐怕为时尚早。随着《哥德尔文集》的陆续出版和哥德尔手稿的公布,我们期待国外哥德尔研究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史料,也期望国内学界关注这一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对于中国逻辑界哥德尔研究始终是一个令人畏惧的艰深领域,相信随着国外哥德尔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学界不会再漠然麻木下去,中国人应当有勇气在国际哥德尔研究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dawson, john w.jr(1997)logical dilemmas:the life and work of kurt gödel ak. peters ltd.
edis,t.( 1998 ) how gödel’s theroem supports the possibility of machine intelligence?
minds and machines 8:pp.251-262。
feferman, s. (1996)penrose’s gödelian argument. psyche2: pp.21-32.
gödel, kurt (1986, 1990, 1995)collected works . s.feferman et al. new yor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ttlob, geprg. [ed](1993)computational logic and proof theory:third kurt gödel collpquium .brno, czech republic, 1993 proceedings.
hájek,petr [ed.] (1996)gödel’96 logical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 computer science and physics -- kurt gödel’s legacy. brno, czech republic,springer.
hintikka, jaakko (1999) on gödel. paperback published.
hofstadter, d.r. (1979) gödel, escher, bach : an eternal golden braid,.basic books.
k*hler, e. (1991)kurt gödel and vienna circle:platonism against formalism.
kreisel, georg(1980)kurt gödel: 1906-1978. biographical memori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pp.149-224.
lucas, j.r.(1996)mind, machines and gödel : aretrospect. p.millican &a.clark, eds. machines and thou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ddy, p.(1989)the roots of contemporary platonism. the jounal of symbolic logic..
mcmall, s. (1999)can a turing machine know that the gödel sentence is true? journal of philosophy.96: pp.525-532.
karl menger (1982)memoyies of kurt gödel. reminiscences of the vienna circle.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1994.
parsons, c.d. (1995) platonism and mathematical intuition in kurt gödel ‘s thought. the bulletin of symbolic logic.1: pp. 44-74.
parsons, c.d.(1995)quine and gödel on analyticity, on quine. paolo leonardi & marco santambrogio [eds.],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nrose,r.(1989)the emperor’s new mind –concerning computers, minds, and the law of phys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driguez-consuegra, f.a.[ed.](1995)kurt gödel, unpublished philosophical essays . birkhäuser verlag.
shanker, s.g.[ed.](1988)gödel’s theorem in focus. croom helm.
wang hao, (1987)reflections on kurt göde. cambrige, mass.:mit press.
wang hao(1993)on physicalism and algorithemism :can machines think ? philosophia mathematica.vol.1.
wang hao (1996) a logic journey: from gödel to philosophy. cambrige, mass.:mit press.
wolkowski, z.w. (1992)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ödel’s theroem. wo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yourgrau, palle (1991)the disppearance of time: kurt gödel and the idealistic tradition in phy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刘晓力 [标签: 代国 不完全性定理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19世纪20-30年代唯物辩证法的传人与…
    世俗生活的审美图景─对90年代中国审美风尚…
    20世纪50~60年代马一浮“中国哲学”观论略
    中国古典美学视野下的中国1940年代的电影创…
    论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的哲学追求
    对近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双重境遇的思考
    儒学复兴年代的隐忧
    世俗生活的审美图景──对90年代中国审美风…
    建国五十年美的本体论研究述评
    先天不足的美学——对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
    回眸粮食严重短缺年代的代食品研究
    民主社群和公共知识分子:五十年后说杜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