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开启文本解读的哲学思维

开启文本解读的哲学思维

文本解读教学如何深入开展,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教师的解读视域,这是摆在每一个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为了引发这方面的研究,笔者将以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和《爱莲说》两文本的哲学思考为例谈谈我们的探究。
  一、心之官则思: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
  《邹忌讽齐王纳谏》论文联盟http://人教版课文后“研讨与练习”提出的问题是——“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笔者以为这两个问题的研讨和练习的价值是很低的。前者很容易流于用学生的话复述文本的原有内容,这样的研讨或练习行为在完成文言文的白话翻译之后,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后者呢?研讨的问题是劝谏行为中的类比策略和方式,这是齐王纳谏已经证明了的,只是再联系学生自身的体验再讲点儿事例而已。
  那么,《邹忌讽齐王纳谏》应该研讨什么问题更有效用呢?笔者以为是认识邹忌的思维逻辑,掌握邹忌的思维方法。解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思”的轨迹分析是本课的重点。这就需要解剖邹忌的思维结构,看他做事为什么那么聪明。
  (一)妻、妾、客所认之同,同中求异
  首先来看邹忌的“思”。
  邹忌在见到城北徐公时,“孰视之,自以为弗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WwW.11665.cOm邹忌之可贵者就在于这个“思”。“思”什么呢?他在思先前发生的事。当他“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当邹忌已经确认自己的容貌与徐公比“弗如远甚”时,他对妻、妾、客三人皆说邹忌美过徐公产生了怀疑。在这时,他看到了三个不同的人一个相同点——对自己的容貌溢美有加,不顾及事实如何,这引起了他的深思。文中特别提到的是三个不同的人而有相同的回答,三者为众。显然,这是众人之常事。
  他很重视这一现象,为什么三人有如此相同的表现呢?邹忌没有停留在只是看到这一事实,而是继续追问,推究妻、妾、客三人所认之同的原因。
  黑格尔说过: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枝铅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邹忌不仅敏锐地发觉了妻、妾、客三个不同的人有相同的看法,随之又从三人相同的看法中又看出他们各自不相同的出发点,由同又求出其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在这里,邹忌的“思”又有了升华,他的比较又深入了一步,做到了具体人具体对待之。妻私之,妾畏之,客求之,“私”、“畏”、“求”三字准确地勾画出三者虽有相同的溢美表现却各有各的心思。看出三者之相同是邹忌的敏感,而看出三者同中之异却是邹忌的智慧,有是思,故能杜众蔽。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这是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在比较之中,认识此事情与彼事情某些性质、特征上的相同或相异,从而对事情做出较为恰当的判断。在本文中,邹忌于这方面所表现出的敏锐、智慧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
  (二)由家及国,异中求同
  邹忌,一家之主也。他与妻、妾、客议其美是家事也。齐王,一国之主也。邹忌对妻、妾、客共同溢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美之事没有停留在自家的小圈子里。他由自己身为一家之主所遇到的事情推想到齐王作为一国之主可能遇到的情况,由家而国做相似性联系思索——“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庭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是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由自己而论文联盟http://推想到齐王,把两个差别很大的人——君与臣——联系在一起,从不同之中又看到了各自所处情景的极大相同,内宫、朝臣、民众对齐王如同邹忌之妻、妾、客一样的私之、畏之、求之,这种相同必然导之被蒙蔽。
  邹忌就是在这样的由同求异、又由异求同的思维中构建了他独特的讽齐王纳谏的方式。
  当完成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行为内在的思维轨迹之后,还要分析一下他讽喻方式的特征。不能仅仅是让学生说一说这种劝说方式对今天的人际交往所具有的启示,而是研究这种劝说方式的操作要旨。
  邹忌的讽喻方式应该叫做类比说理。
  前面已经分析过,邹忌从自己作为一家之主联想到齐王作为一国之主,把自己的家庭琐事经验与齐王的国家大事两个不同的事作联系分析,看到两者不同中的相同,因此以自己的体验讽喻齐王。从思维轨迹分析是由异求同,从劝说方法上叫做类比说理。类比就是对不同类的东西作联系性思索,寻找两者之间的近似性,从而让人们明白某种道理。“类”,相似也。“类比”,就是“比类”。类比的基本特征是“差异中的相似性”,是把已知易知的事物和未知难知的事物相联系,寻求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在两个“陌生”的事物中看到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面对各种情况,作这种思索是很有趣的,特别是那种反差很大但却极为近似的事物往往带给人不同的审美启示。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说,治国与炒菜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老子看到烹小鲜之要在于将油、盐、酱、醋及肉、蛋、蔬菜非常恰当、和谐地调配在一起,并施之于恰当的火候,要在于“和”的手段和艺术。同理,治国亦是一个“和”的问题。兵、农、工、学、商,远亲近邻,各种关系全在于“和”。与老子的话相近,邹忌把有关家事的思索与治国的思索联系在一起并看到了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近似性,以家事喻国事,妙哉!
  二、“出淤泥”——“濯清涟”——“不染”
  解读《爱莲说》,从哲学角度看一定要关注物的存在方式。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在解读《爱莲说》之前,让我们先读一下当代作家鲍尔吉·原野的散文——《出污泥必染之》——中的有关议论: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有一些不知不觉害人的所谓警句,其一曰:“出污泥而不染”,它的毒害性即它的欺骗性。这句士大夫标榜清高的昏话,一个和人类毫无关系的植物现象的解说,几经流播变成人们追求的理想。
  古往今来,有论文联盟http://几个出污泥而不染?隋炀帝、希特勒、贾宝玉、李自成以及吸食毒品的人,谁没染?除了荷花的花瓣之外,谁都要染。这样的话怎么会励志呢?如同说抽大烟而不瘾、与狗熊肉搏而不伤、用硫酸洗澡而不留疤痕,全是谎言。荷花是花,人是人,两者完全不可相提并论。人的脸上为什么不结瓜子呢?为什么不落蜜蜂呢?因为你不是向日葵。
  这句“格言”合乎人心深处的虚伪,即作恶而免于受罚。或者说,偶尔作恶成不了恶人。为什么?可以“出污泥而不染”。
  就人类而言,就世上每天都发生的战争、恐怖活动、犯罪和不公平行为而言,人心远没有进化到从善如流的程度。一些大恶常常由小恶积蓄(增殖、裂变)而成。无论什么人,都没到达“出污泥而不染”的境界。
  就是说,人别用自己脆弱的免疫系统试验上帝。上帝不傻,傻的是那些往污泥里钻的人。
  远离污泥,比研究怎么钻污泥又开放一朵圣洁的花更安全。
  为什么要研读鲍尔吉·原野这段议论呢?
  因为这段议论既表现了人们对《爱莲说》的误读,又揭示了人们误读《爱莲说》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当然,负面影响归根到底是误读造成的。
  人们误读《爱莲说》之错在于忽视了事物之存在方式。
  诚然,我们是不能以物理学的思维方式解读文学作品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文学创作中,比如托物言志作品就是以事物的物理特征为基础作人格化处理完成的。松、竹、梅入诗入画寄托情志,绝对与其物理性状相关。所以,我们解读《爱莲说》,特别是解读世人传诵的名言——“出淤泥而不染”——则必须品读文本所述事物之存在方式。莲之所以“出淤泥而不染”,作为事物发展的一个全过程,从开始到结果,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濯清涟”。人们读《爱莲说》把“濯清涟而不妖”作为一个特征来品读,其实应该作这样的联系思维:莲“出淤泥”——“濯清涟”——“不染”,这是莲之存在方式。在这样的存在方式中,莲虽出于“淤泥”,但它“濯”于“清涟”之中,所以,它的花朵洁净“不染”。“濯清涟”是“不染”的重要条件,是前因,而“不染”是“出淤泥”的莲发展的结果。也正是在这样的存在方式中,从“出淤泥”到“不染”,不是同时全部出现,而是渐次显现,在这样的显现过程中莲接受了“清涟”的“洗涤”和“改造”,从而出现“不染”之莲。我们不能盲目地简单地只看事物运动发展的结果,而是要看清导致某一结果的条件。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事物的“显象并不掩盖本质,它揭示本质,它就是本质。存在物的本质不再是深掩在这个存在物内部的特性,而是支配着存在物的显象……的显露法则”[1]。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莲的“存在方式即本质”:“出淤泥”——“濯清涟”——“不染”。由此,我们还参悟到,这不仅是莲之生存方式,而且它的生存方式对人的生存有很大的启示。当然,我们要将莲的存在方式要稍稍改动一下,作为人的生存启式应该是这样的:“触(处)淤泥”——“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濯清涟”——“不染”。把“出”改为“触(处)”,就是说生活在现实之中的人难免要触(处)“淤泥”,这并不可怕,只要接受“清涟”之“濯”,是会“不染”的。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关键是人们要真正地像莲那样有“濯清涟”之机制,成为一种存在方式,并自觉地践行之。
  将《邹忌讽齐王论文联盟http://纳谏》和《爱莲说》两篇毫不相关的文章放在一起,笔者就是要异中求同,阐述文本解读中哲学思维之必要性和可能性。
  凭谁问,如此解读可否?面对基础素质较好的学生,教师应当勇敢地尝试尝试。从思维方式上切入文本进行解读,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是锦上添花,会让学生变得更聪明。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王从华 [标签: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小学 语文 文本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秘密花园》: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
    透视语文本质再析教学弊端
    论1727年拉丁文本《中国哲学史》
    汉赋自然意象的神学思维——兼论儒教神学对…
    大历史意识与人性崇高感 ——席勒文本表现的…
    威尔逊的行政学思想:一个文本学视角之再考…
    解释的真与真的解释——利科的文本与解释理…
    原创法度:“面向事实”抑或“面向文本”—…
    文本的命运
    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
    未完成的文本如何表述思想?
    文本研究中的版本考证:必要性和有限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