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启示

  一.凯恩斯认为扩大有效需求能够有效的促进就业的增长

  古典学派认为只要价格,工资具有足够的伸缩性,大规模的失业状态就不可能存在。当有失业存在时,价格和工资会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自动调整,通过市场的自发力量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然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中,通过市场力量对价格工资的自发调节仍然不能够调整市场的供需平衡,需求的萎缩造成生产领域大规模的失业产生。凯恩斯的就业理论认为价格工资在短期内不具有伸缩性,是刚性的。宏观经济调节的变量是就业,收入等数量变量,如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而非价格的函数,价格在调节经济运行方面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凯恩斯认为大规模持续的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而有效需求主要是由边际消费倾向,资本的预期收益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心理因素决定的。他把总需求认为是投资和消费的总和,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三个心理因素中边际消费倾向使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资本的预期收益率和流动性偏好预期未来的投资收益率小于资本的利息率,从而使有效投资不足。凯恩斯建议政府扩大政府职能,依靠政府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从而扩大有效需求,提高社会的就业水平。

  二.中国在市场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环境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新增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中国在未来十年内每年的新增就业人口是二千四百多万,而经济发展能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是一千两百多万,那么未来中国社会的新增就业至少有一半因找不到工作而会失业。WwW.11665.coM这还没有考虑到城市中由于企业在转制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以及由于城市化过程中的失地农民,以及农村中剩余劳动力的隐性失业。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但反映出中国教育制度的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获得工作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的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保证。个人基本上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国家不但要促进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长来提高就业的总量,还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求职者的利益的到保护。政府在再就业以及就业培训和就业环境的创造方面应该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且政府的在就业上的工作业绩应该作为政府的工作绩效的考核的指标来促进政府必要的工作和投入。

  三.凯恩斯就业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为了能够缓解中国面临的严峻就业压力,国家制定了扩大内需,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拉动出口的政策,希望通过扩大国内市场的购买力来扩大国内的总需求。并积极的扩展海外市场来扩大出口,以此来拉动生产,扩大国内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就业。政府不断的运用财政政策,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希望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发展,通过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生产的繁荣,增加对社会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中央银行不断的调低利息,希望老百姓在银行的巨额存款能够进入流通领域,转化为社会巨大的消费能力。让消费的繁荣带动经济的繁荣来促进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但是,由于政府投资的低效率,并没有有效的带动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巨大需求。银行调低利率也没有使银行存款减少而流向消费市场,带来消费的繁荣,国内市场依然疲软。对外贸易虽然不断扩大,但是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造成整个国内的生产力大量的闲置,大量的工人下岗失业,新增就业人口找工作困难。

  现阶段就业不景气与中国在转轨时期的经济特点相适应的,由于住房,医疗,上学等不断的市场化,而新的社会保障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加上经济结构的优化造成大量的失业下岗,使未来更加的不确定,因而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重启动都无法拉动内需的扩大,国内消费市场依然疲软,拉动经济增长乏力。要解决当前就业困难的局面,除了政府要积极的继续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努力扩大多种形式的就业渠道,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法规,积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工作岗位的增加。

  (一)完善市场机制,建立成熟有效的市场体系

  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能够有效的减少社会失业率,积极的服务于社会,政府的很大部分工作都于就业和保障有关。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还很短,市场体制还不成熟和完善。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与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不适应,政府还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经济的干预,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角色还没有真正的到位。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过于微观化和行政化,不利与发挥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过于苛刻,行政审批过多,不利于个人的自主创业。

  政府过多的参与到经济活动中,不但是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而存在,而且作为经济的经营者而存在。国家过多的集中了过多的社会资源,作为一个强势的政府而存在,社会的个人处于国家的弱势。国家运用手中的行政权力保证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而对私人企业设置较多的进入壁垒,政府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政府人为频繁的调整一部分人的工资水平,扰乱了市场正常的价格体系,不同的商品和服务不同步的价格扰乱了市场正常的物价水平,引起经济的波动和人力成本的上升而不利于就业的增长。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关键是要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不但要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升级,还要实现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实现产业的梯度发展和转移。我国现在正处在重化工业的中后期,产业要向环保,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生物,医药化工和能源产业转移。促进能够大量增加就业岗位的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国家在经济结构升级中要促进就业结构的转型,重要的是实现就业结构的转型,国家要改革原来的教育体制,实现人才培养机制和方式。不但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使用型人才,还要培养创新型的科研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读书天才。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实现政府管理经济方式的转变,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现政府的服务职能而不是经营经济资源,实现国家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的优化和高效率运作。而不是浪费社会资源和国家的财富。让社会充当投资的主体,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转变到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而不是过多的微观变量的调控。国家应该积极的创造市场环境中的自由氛围,让各种经济都能够平等自由的进行各自的经济活动,共同的创造社会财富,实现社会的繁荣。

  (三)积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拉动经济和就业的有效增长

  中国国内消费市场低弥的原因不是居民没有消费的需求和愿望,主要是由于相应的社会保障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在中国转轨过程中老百姓过多的承担了这个社会改革的成本。过度市场化的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和自费上学制度让老百姓不得不进行积蓄。即使存钱在银行中由于银行的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也不敢轻易的用存款消费,这也是中央银行多次下调利息仍然没法使银行的存款得到减少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而社会上的流动性闲钱过多,很容易引起经济的通货膨胀,使老百姓的财产受到贬值而成为受害者。国家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制有利于促进居民树立对未来的信心而敢于满足必要的基本的生活需求和获得相应的社会服务。

  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除了政府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体制之外,政府还应该有效的控制居民的生活成本,将一部分带有一定公共性质的服务和产品进行必要的政府补贴。国家要严格的控制物价水平,使通货膨胀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这应该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同时,居民应该改变那种一切均从节俭出发考虑问题的思想,必要的消费不但有利于增进个人的福利,还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对各种形式的消费大力的提倡和鼓励,加强消费产品的宣传和展销,多渠道的提供商品的信息,加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加强网上交易的监管和规范。

  (四)积极的扩大对外出口,扩大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和就业的增长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外贸出口也不断的增长。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增长,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机动力,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工作机会。同时对外贸易还为中国经济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会,间接的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在中国出口的产品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足。在发展对外的经济贸易中,中国应该加强对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宣传,加大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产品的出口。同时,中国历史悠久,山河壮丽,文化灿烂,是极有旅游价值的,中国政府应该加大相应的宣传和包装,扩大中国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出口,扩大出口的多元化,拉动经济的增长,扩大有效的就业需求。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张超 [标签: 凯恩 理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凯恩斯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意识
    透析凯恩斯“消费不足危机论”
    恩斯特·迈尔的新生物学哲学综观
    恩斯特•马赫与原子论
    恩斯特•马赫:启蒙哲学家和自由思想家
    恩斯特·布洛赫对梦想的分析及其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