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意义初论

  摘 要: 通过园林动物的具体形象以寓意的形式表达某一特定意义是中国园林动物独特而传统的写意手法。园林动物象征性是在中国古代得天独厚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长期作用下,吸收各民族动物文化之精华形成的。主要表达手法是采取自然动物和文化动物与其他园林要素融合,点题寓意,寄托品德情操,人生哲理,生活情趣和理想追求。研究园林动物象征性不仅可以丰富园林文化艺术,而且对增强爱国理念,正教化、兴人伦,移风易俗,培育和谐人文环境等有重要的史鉴价值。

  关键词:园林动物;象征意义;文化动物;动物文化

  迄今学术界研究中国古代园林动物问题者不多,研究园林动物写意问题者更乏其人。笔者曾经研究过中国园林动物的变迁史,认为在明末清初园林动物呈现明显的写意化趋势,并认为动物是中国园林的组成要素之一,它们给园林平添无限生机与活力,是中国园林真正具备了返璞归真,自然天成的意境,也成为古代园主人财富、地位和权势的象征。这些认识随着笔者园林动物研究发展而不断深化,需要纠舛补缺,丰富完善。譬如园林动物的写意手法就有状写、比附、象征、寓意、点题等技法,形式多样,兴味盎然。园林动物的象征性是通过某种园林动物的具体形象对某一特定的意义以寓意的形式表达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它不是园林动物本身固有的东西,而是人类的一种生动含蓄的理性思维,使人们高尚思想情感的表达。莺其鸣矣,求其友声,愿借贵刊与同仁商榷。
  
  一、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性的由来
  
  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性是在中国得天独厚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长期作用下,吸收各民族动物文化之精华逐渐完成的。WwW.11665.cOM它起源于春秋战国,大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
  
  (一)君子比德思想是园林动物象征意义的基石
  春秋战国时期君子比德思想非常流行,上至宫廷雅乐,下到民谣俚语,人们皆从伦理功利的角度认识大自然,认为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木鸟兽等物质都有和人的道德品质相类似的特征,从而采取比兴等方法把自然物加以人格化。以动物比兴为例,《诗经•小雅•鹿鸣》以周王在宴会上祝酒的口气抒写,反映了周王宴会群臣、宾客的盛况,阐明和强调了君主需以诚意对待贤臣和嘉宾,则群臣尽忠、国运兴盛的道理。开篇以鹿比兴君主,“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明君主也有像鹿类一样相呼共食、和睦群处的诚恳之心,举行宴会,盛情款待群臣嘉宾。《诗经•召南•鹊巢》反映了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情景,通过鹊巢鸠占这个动物生活趣闻抒发自己被遗弃的不平,谴责负心汉子。“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辆御之。”以喜鹊比喻辛苦持家的弃妇,以斑鸠比喻坐享其成的新妇,形象生动,爱憎分明。《诗经》中以动物比兴的还有,《关雎》、《螽斯》、《麟之趾》、《草虫》、《羔羊》、《相鼠》、《鸱鸮》、《鸿雁》、《黄鸟》、《伐檀》等等,由此可知,以动物作为比兴的材料早在先秦就蔚然成风。
  这种时代风气当然影响着园林动物的发展,人们在园林设计和观赏中开始注意园林动物配置,通过动物形象、习性与人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诗经•小雅•鹤鸣》载:“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箨。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描写了一座偏僻寂静,幽深空旷而美丽的园林图景,这里擅山水之胜,有沼泽、湖泊、岛屿、山峦等地形地貌,森林蓊郁,落叶满地,鹤鸣鱼跃,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可以加工玉石的磨刀石。其中的鹤、鱼皆暗示那些去国还乡、徜徉山水而自得其乐的隐士。《诗经•大雅•灵台》载:“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翮翮。王在灵沼,於牣鱼跃。”这是西周沣京皇家苑囿出现的场景,当周文王信步苑囿中,许多肥美的鹿群毛色光亮润泽,静静的伏在绿草丛中,不惊不扰;纯洁的白鸟羽毛健美而丰满,在蓝天展翅飞翔;池沼碧泊荡漾,满池的游鱼不时地跳出水面,发出清脆悦耳的戏水之声。揭示了一幅文王与民同乐的升平景象,其中的麀鹿、白鸟、游鱼分别象征着和睦相处的群臣嘉宾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平民百姓。
  有唐以降,园林动物摆脱了原来那些功利实惠的对比而上升到写意化的高峰。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牧的“鹤鸣山苦雨,鱼跃水多风”,黄庭坚的“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鹃声乱水如环”,柳永的“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使园林动物象征性同人类远迈志向和高雅情怀融合一体,为中国园林写意化平添了无穷魅力。
  
  (二)宗教信仰为园林动物象征性披上一层神圣光环
  佛、道二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中深得世俗欢迎的代表性宗教。在宗教天国中有许多动物徜徉,既有凶猛异常的老虎、狮子,又有和善可爱的鹿、鹤,还有教内创造的怪兽,它们分别担负着传教、布道、护法等义务。人们在接受宗教信仰的同时,也就接受了这些动物的神力。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唯我独尊,作狮子吼,群兽慑服。”由此,人们将佛比喻为人中狮子,佛说法称为“狮子吼”,佛座称为“狮子座”。《玉芝堂谈荟》载:“释家以狮子勇猛精进,为文殊菩萨骑者。”《潜研堂类书》载:“狮子为兽中之王,可领百兽,具有护法辟邪作用。”又载,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的作协持,专司智慧,文殊菩萨乘骑的狮子也是护法的象征。
  佛教是“像生教”,有许多具体的崇拜对象,如孔雀象征菩萨,狮子象征法力,白象象征降生,鹿象征法轮。佛教寺院的建筑装饰中有许多形象生动,各司其职的神兽,如把狮子装饰在佛座上或香炉脚部以象征聆听佛之说法,有时也将另类动物猊侍立于佛像前听佛说法。《升庵外集》载:“金猊形似狮,立于香炉。”唐以降,实行三教合一,狮子听说法也被道教采用,常用作香炉、香案、神座、神龛的装饰。道教奉龟蛇(玄武)、朱雀、青龙、白虎为“四大神”。道教称玄武为真武大帝,所奉造像,多有龟蛇在旁。龟蛇象征长寿,权威和地位。白虎,古代神话中的西方之神,形体似虎,白色,凶猛无比,道教借以象征尊贵、威武和法力,往往用作保护神。常见道观山门旁蹲着的两大仙兽,左为青龙,右即白虎。青龙采用中国传统图腾“龙”的形象,《尔雅翼》认为,龙头似蛇,角似鹿,眼睛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闻一多《伏羲考》认为,龙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毛,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鬃。朱雀也采用中国传统图腾中“凤凰”的形象,《宋史•符瑞志》载:凤凰蛇首麟后,鹤颡鸳腮,龙纹虎背,燕颔鸡喙,骈翼孔雀后,毛羽五彩具备。表明龙凤皆具有多种动物特征,是从各种动物图腾中取其代表性特征,有机组合起来的圣洁偶像,实际反映了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各部落的共同利益,代表各种族集团的共同心理。道教采用龙、凤图腾符号,除有象征龙凤呈祥之意,亦有和谐自然,睦邻万物之真趣。另外,据笔者研究,[1]北宋类书《太平广记》从418卷到479卷保存了大量的动物文献资料,其中许多出自佛藏道藏,反映人兽和谐,众生平等,民胞物与等主题,宗教信仰为园林动物象征性披上一层神圣光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天人合一理论使园林动物象征性理性化
  中华民族以农立国,无论是黄河中下游的小米文化,或者江汉的大米文化,无一不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很早就关注自然环境,强调天人关系。三代时期,人们完全受制于自然力,无力与自然力抗衡,于是形成早期“天命观”。从动物方面表现出人类对一切动物崇拜、敬畏或恐惧。春秋以降,礼崩乐坏,“天”(自然环境)已从绝对控制地位下降到因人的行为而改变的地位。孟子鼓吹“性天同德”,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而宋儒理学提出的“天道性命之学”标志着天人合一理论的最后完成。中国传统哲学在天人合一认知中都强调自我体验,自我知觉,自我超越,儒家倾向于把自然人化,是伦理道德本体化;佛道界倾向于把人自然化,是超伦理的“自然”变成人行。理学实现了三教合一,认为人与天和其德,同其体,因此,人只要格物致知就能穷尽天地万物之理,最终实现人生的崇高理想和价值。
  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下,人是万物之灵长,万物皆有人性。以园林动物为例,明清时期的各品级官员的服饰补子均采用一种动物图案为标志。文官以鸟类图案表示,从一品到九品依次为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鸳鸯、鹌鹑、绶带鸟;武官则以兽类图案表示,从一品到六品分别是麒麟、狮子、豹、虎、熊、彪,七八品均是犀,九品为海马。这些种类不同的动物象征着特定官员的品德和能力,如鹤在古人心中有德、寿、雅、逸的品质,其才华超凡出众,是太平、吉祥、嘉瑞的象征,作为文官之首,正所谓“一品当朝”;可以证明,在理学思想的支配下动物与人性相融糅,使园林动物象征性最终理性化。
  
  (四)传统的风俗习惯使园林动物象征性世俗化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利用各种动物已实现避凶就吉、趋利辟害的风习,《诗经•魏风•硕鼠》载: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表达了人们远离盘剥,追求自由舒适的心声。《诗经•周南•螽斯》载:“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表达了人们渴求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心愿。秦汉以降迄至明清,这种风习不断传承弘扬,人们往往把健康长寿、吉祥幸福、多子多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五子登科、风水佳穴等作为追求的目标,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如屋顶建筑装饰鸱吻、海马等鸟兽用以消除火灾;婴儿满月后戴虎帽,穿虎鞋等用以为孩子辟邪、驱疫、纳福;铜镜背面饰以鹤、鹿、龟,寓意福禄寿;布置洞房常用鸳鸯灯、鸳鸯烛、鸳鸯被、鸳鸯枕、鸳鸯鞋等为新郎新娘祝福;民间剪纸丹凤朝阳,鸳鸯莲子,仙鹤图,鱼龙呈祥,三羊开泰以及民间年画、文人花鸟画等,[2]以动物图案寓意美好祝愿者不胜枚举。这种风习对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性必然产生普遍影响,从而使园林动物象征性世俗化。
  
  二、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意义表现手法及主要内容
  
  综观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或陵寝园林中的动物象征性表达手法,主要有三种:其一,以纯粹动物或动物组合寓意,如: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当年麋鹿成群,寓意优待各民族王公大臣,巩固民族团结;鹤与鹿组景,寓意鹤鹿同春,江山万年。其二,以动物与其他园林要素或背景组合寓意,如:北宋林和靖在杭州西湖中的孤山植梅养鹤,自称梅妻鹤子,寓意人格的超凡脱俗;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常见的池塘莲花,岸边鹭鸟饮啄,构成一幅绝妙美景,寓意“一路(鹭)连(莲)科”,企盼连中科举。其三,以建筑、建材等虚拟动物,或以动物绘画、装饰艺术寓意,如:北方园林的代表作萃锦园(恭王府花园)中的蝠河、蝠厅,分别把水体和建筑物设计成蝙蝠形状,象征幸福吉祥;皇家园林中石狮、铜龟铜鹤等雕塑象征皇权一统,万寿无疆;文人园林中常见的濠濮观、濠濮情等反映水生动物的绘画,以庄子、惠子濠濮观鱼自比,寓意隐居生活的安然悠闲,自由快乐。
  从表现手法看,中国古代园林动物在人的支配下,不断从动物向人的方向转化;而从表现内容看,人们假借园林动物来反映高尚的品德情操,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丰富的生活情趣,象征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一)借园林动物反映高尚的品德情操
  在古人眼里,动物的行为和生活习性也具有人一样的品德情操,如黄牛任劳任怨,春蚕终生奉献,蜜蜂勤劳无私等等。古代造园家效法这种方法,借园林动物反映园主人高尚的品德情操。如古代园主人常借孔雀以表达高尚品德,孔雀曾有九德美誉,这就是“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3]孔雀还被称赞为“行则有仪,飞则有次,动不失法” ,[4]是大贤大德的象征。锦鸡有五德,《韩诗外传》释曰:“头戴冠是文,足搏距是武,敌在前敢斗是勇,见食相呼是仁,适时是信。” 因此,锦鸡也是园林中常见的动物。再如,仙鹤在古代文人心目中是高雅纯洁的象征,一琴一鹤寓意为官两袖清风,清正廉洁,故文人园林常有白鹤徜徉其中,所谓“亭前放鹤,溪上垂纶” ,[5]以暗喻自己清纯高洁、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喜爱华亭鹤,北宋文学家李防常常养鹤于园,林和靖更有“梅妻鹤子”的美誉。其他如虎有王者风范、仁智之德;鹿形体矫健,天资聪颖,性情祥和温顺,是才子佳人的象征。
  
  (二)借园林动物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
  利用园林动物形象、名称或动作行为表达某种哲学思想,也是古代园主人常用的手法,人们借此创造许多景观表达不同的人生哲理。鹰是古代园林常见的动物,历代都有很多鹰师专门驯化鹰犬。由于鹰之性情威武、凶猛、奋击,决云凌霄,翻翮长空,雄飞万里,所谓“清霜初肃,鹰扬隼击,青霄凌厉” 。[6]表明鹰不仅为英雄豪杰称道,也为园林家所赏识。又如雄鹰栖息于松林、山石之上,构成一幅绝佳写意的画面,它可以象征园主人的精神如青松长存,意志如磐石坚强。又因雄鹰高飞,眼疾,寓意有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的意境。在园林堂屋常见装饰有“雄鹰图”,或以雄鹰翻翮在苍茫的云海之上,蕴藏鹰击长空,志在千里之意;或以雄鹰挺立在波涛中的江渚礁岛之上,寓意身处险恶风浪之中而独立潮头,作时代的弄潮儿,表现那些仁人志士豁达远迈的人生境界。其他如骆驼象征任重道远,海鸥象征搏击风浪,燕子象征春到人间,鱼龟象征沧浪濠濮等等,都涵蕴着特定的人生哲理。
  
  (三)借园林动物表现人们的生活情趣
  动物的名称、形象、行为有的符合人类的生活情趣,心理习惯,为人们的生活平添情趣,古代造园家也采用这种动物文化现象已满足人的生活情趣。蝙蝠是园林中常见的观赏动物,因趾间及前后趾与尾之间有薄而宽的膜,形如鼠身而长出翅膀,能飞翔,故称“飞鼠”。古人利用“福”与“蝠”同音,便以蝠寓福,给蝙蝠引申出许多吉祥意义。这种文化现象也成为园林写意摄取的对象。在某些园林中,把建筑外形设计成蝙蝠形状,寓意福气满堂;门楣上雕刻蝙蝠象征福气盈门。理水时把水体设计成蝙蝠形状,寓意福如东海。如果蝙蝠在庭院、林地、花丛中翻飞,在园主人眼里又是一幅幅“福音频传”或“盼望佳音”的写意构图。园林厅堂中常见悬挂的装饰图案——五只蝙蝠合围一个“寿”字,寓意五福捧寿。《尚书• 洪范》将五福解释为“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表现了中华民族对福的宽泛认识。园林建筑的装饰图案中类似的还有许多蝙蝠与如意,蝙蝠与寿桃,蝙蝠与钱币等组成的福寿图,形象表达了人们追求自己的生活幸福长久,吉祥如意的浓郁情趣。又如园林水体中常见到成双成对的鸳鸯游来荡去,鸳鸯古称“匹鸟”,水栖时成双成对,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颈而眠。如其一丧偶,则另一鸟不再婚配。这种动物生活行为如同当时社会生活中夫妻恩爱情景,因而被造园家吸收利用,在一方湖池配置鸳鸯戏水景观,但见碧绿的水面上倒映着彩霞般的鸳鸯,或交颈嬉戏,或窃窃欲语,雄游雌随,形影不离,鲜明的表达了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传统美德。另外,园林中放飞绶带鸟(白头翁)也寓春光长寿,白头偕老,白头富贵等意。
  
  (四)借园林动物象征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采用园林动物中那些形态独异、威猛无比,甚至以幻想中的图腾动物表现人类崇高的远大理想和追求也是古代造园家常用的方法。中国早期蓄养动物的囿中本没有狮子,狮子原产非洲、西亚,由于秦汉帝国的巨大震撼力,加之丝绸之路的开辟,那些国家的使节才把狮子作为方物进贡到了中国。狮子来到中国,就成为百兽之王,因其吼声响亮,凶猛异常,又神态威武矫健,成为神圣、正义和不可战胜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广泛地运用。用于陵寝园林时,往往以石雕的神兽形象出现,具有守护、避邪、镇墓作用,表达人们对死者安危、超度,对生者吉祥太平的追求;用于皇家宫苑时,或者养雄狮于林园,或者将狮子雕刻成各种造像小品,狮子则成为帝王化身,有王者风范,象征国家一统或定天下于一尊,表达人们对国泰民安及太平盛世的憧憬和追求。在天安门前后有一对造型各异的华表,华表的顶端都有狮子的雕像。前华表朝南,人称“望君归”,后华表朝北,人称“望君出”,二者意义相反。前者寓意皇帝外出时间不要太长,应及时归来管理朝政,朝廷不可一日无君;后者寓意皇帝不要贪恋后宫美人,应走出宫苑,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以江山社稷为重。可谓殊途同归,表达了古代人们对政治清明及太平盛世的期盼。另外,古代皇宫殿阶前往往陈列有铜龟铜鹤,陵寝园林四面的青龙、白虎、朱雀(凤凰)和玄武(龟与蛇的合体)四众神兽,都用以象征江山万年,国祚长久,万寿无疆等意义。
  
  
  三、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文化的现代价值探讨
  
  (一)作为中华民族形象和精神追求的象征
  在现存皇家园林中常常可以发现许多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动物文化,如门窗、墙垣、水池、亭台楼阁等建筑物上的龙、凤雕刻、壁画或造像。它们曾经不仅是皇家地位、权势、财富和精神的象征,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现在,封建专制皇权一去不复返,作为皇家地位、权势、财富和精神象征的园林动物文化也随之熄灭,而作为民族精神的园林动物文化弥足珍贵,值得弘扬光大。动物界本无龙、凤,它们分别是各种动物形象的复合体,是我国原始时期各个部落图腾的有机组合。研究表明,龙凤是中华民族形象和精神的代表,是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壮大的历史反映,龙凤呈祥,龙凤合一,成为中华民族和谐凝聚、繁荣昌盛的象征。[7]因此,园林动物中的龙凤文化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价值。另外,还有许多园林动物身上也具有我们民族倡导的某些高贵精神追求。如,园林中的狮子象征护法、镇邪,不畏权势,是真理和正气的化身;园林中的老虎象征驱邪、诚心和祥瑞,有仁义礼智信等大家风范;锦鸡是繁荣昌盛的象征,是天下太平、吉祥的标志。园林中的大象,象征刚健宽厚、江山稳固和万象更新,是国泰民安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厚爱。
  
  (二)助教化、兴人伦,移风易俗的作用
  中国园林动物无论是自然物态的或是文化形态的,在今天看来都是真善美的化身。园林动物象征文化反映的避凶就吉、太平昌盛、光明前途、崇高理想、夫妻美满、箴言哲理、情操雅趣等,都表达了我国人民孜孜不倦的对真善美的追求。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输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汹涌东进,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使人们的文化心态失衡。只知道外国园林中一丝不挂的美人雕塑,却不知中国园林中自然天成的写意动物。有人只想索取,不想奉献;有人利欲熏心,追逐腐化;有人道德沦丧,毫无诚信。因此,呼唤人们关注园林动物,发掘园林动物文化信息中潜藏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可以起到助教化、兴人伦和移风易俗的作用。
  
  (三)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培育关爱动物的人文环境
  我国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环境多样,曾经拥有广大的森林植被与江河湖泽,古往今来,先民们与数以万种的动物相互依存,创造了高度发达的传统动物文化,而园林动物独具特色,是传统动物文化的优秀代表。透过若干园林动物象征意义所表达的信息,令人完全融合在自然界而不分彼此,人与动物心灵相通,利益攸关,反映了佛道儒一贯提倡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基本精神。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园林也步西方园林之后尘,建立了专门的动物园,实际上把园林与动物截然分开,使动物的生存环境远离自然而贵族化,因而繁殖能力锐减,生存能力消失。另外,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日趋严重,加之人类恣意乱砍滥伐森林资源,猎捕各类动物,造成大量动物迁徙异常,灭绝或濒临灭绝。
  因此,加强园林动物的象征文化研究,树立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理念,仍然有重大而深远的生态意义。要善于挖掘、利用古代园林动物文化资源,揭示人与动物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唤醒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意识。让人们在观赏园林动物文化的过程中,不但体会到园林动物的观赏游乐价值,也逐渐体会到它的写意价值和生态价值。从而使园林成为培育关爱动物的人文环境。
  
  (四)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借鉴价值
  以园林动物表达人们的精神追求是中国古代园林对人类园林文化的重大发明和贡献,迄今对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观赏仍有宝贵的借鉴意义。虽说时代发展,古今游憩环境不同,人们的社会心理、伦理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不同,可能对园林风格产生较大影响。但是,追求园林景观的赏心悦目,怡情释怀,并能得到高尚精神的陶冶,应该是古今人们一致的追求。孔雀开屏,鸳鸯戏水,能令人赏心悦目,驻足不前;虎啸猿啼,鹿鸣鹤舞,尽显天然野趣,令人回归自然,流连忘返;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众多园林动物文化方面长期形成的有关真、善、美的共识,仍然能够令人鼓舞,催人自新。因此,将园林动物作为造园要素纳入园林规划设计之中,并能够科学借鉴传统园林动物文化中的象征艺术,相信中国园林必将焕发青春,成为风格独具的世界一流园林。
  
  参考文献:
  [1] 郭风平,赵忠,邓瑾,等.太平广记反映的中国古代森林文化[j].世界林业研究,2006(3):44-52.
  [2] 郑银河,郑荔冰.中华传统吉祥纹样画谱[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58-116,224-243.
  [3] 黄怀信.遗周书校补注释.常训解第三[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4] 李昉.太平御览930卷引南越志[m].夏剑钦点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5] 吴泳,沁园春.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四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3036.
  [6] 袁去华,水龙吟,国学网.尹小林整理,全宋词[m].
  [7] 闻一多,伏羲考.闻一多全集[m].(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82:3-26.
  [8] 张嵘.濒危动物给人类的警示[j].青年科学,2005(4):54-56.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郭风平 张艳 安鲁 [标签: 中国 象征意义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陈允吉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方法启示
    中国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美国无居民海岛集中管理机制及中国的选择
    园林艺术与景点如何有机融合
    城市园林绿化之我见
    中国开放程度下的汇率波动问题研究
    通过中国基金市场的规模变动来看基金市场发…
    “中国—东盟博览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论新中国美术史上石油工人形象题材创作热潮
    美国美以美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初探
    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专题十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思想与科技文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