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试析个体道德价值观取向两难简析
论文关键词:德育心理学 个体 道德 道德价值观 两难
  论文摘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两难选择,学生在学校中也会缄欲知识、教育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价值、师生角色诀择中遇到两难。解决两难问题是人生也是学生的一个大难题,但我们必须正确地面对。
  在德育心理学中,对道德价值观的取向和确定的研究是了解个体的品德,透视道德本质的重要内容。道德价值观念贯穿品德结构,直接影响人的道德行为。"rokeach将价值观定义为一种持久的信念,指个人或社会偏好某一特定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目的状态更胜于相对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目的状态。价值观具有引导个体行为,帮助个体做决定,解决冲突及激励个体达成自我实现等功能。由此及道德价值观,即指道德范畴内个体或社会偏好某一特定的道德行为模式或存在的目的状态,使其成为持久的道德信念和观念。一般来说,个体的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受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的制约和作用,超群的优秀个体对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取向的演变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个体对各种社会道德规范的态度可以折射出个体的道德价值观,服从还是变相抵制,都是个体不同的价值观念在起作用。因为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是否能够旅得个体的趋同,成为个体的取向,与个体的需要有关。个体的某种道德行为受到社会主体的赞赏,对自己有益,或者说个体专注的某种道德行为是为了燕得社会的认可,当欲求的结果得以实现,这种行为便会成为一种模式保存下来。这一过程个体存在对行为与目的状态的认识,对其价值的估量,经过一系列知、情、意、行诸方面的活动过程,才会把外在的社会偏好的道德行为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使道德情境中的各种行为的价值、可行性以及所需代价之间构成了稳定的联系,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取向。WWw.11665.cOM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越来越多地有了选择各种不同价值观念的机会,有时,个体会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在指导、评判道德行为时都具有合理性,且与己不同的价值观极具吸引力时,选择哪种价值取向对自己最合适就变得很困难。实质上,这是外在的标准在内化过程中与已有的标准体系整合时发生的冲突。
    在戏剧艺术中,呈现给观众的故事高潮往往是主人公遭遇道德价值观的两难选择,这是最吸引观众的部分。正是由于选择的艰难,才使得主人公的内部矛盾斗争扣人心弦,选择的结果极具价值。生活之于艺术,似乎不是那么富有戏剧性,但是,两难选择依旧是困难的,各种复杂的因素使人难以取舍。作为接受各种人文、道德理念较为前沿的教师和学生来讲,在当今社会对多元化道德价值标准的存在比较宽容的时代,稚定价值观的取向较易产生两难。现就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影响道德价值观取向的客观因素
    1."绒肤知识”与两难。知识是经验系统,在师生共同活动的环境中,大量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就是知识。道德价值观取向的两难也就与个体的知识有关。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系统的知识基础支配人的有目的的实践行为。所以,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支持的行为往往与其拥有的系统道德知识有关。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个体系统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得以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是存在于个体经验中,实践活动中,不能或很难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知识。它存在于个体身上,具有情境性,很难用显性知识的方式加以传承。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说,缄默知识的效果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以及有效地使用。我们的行为效率的高低受其影响。
    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构成了人类的知识总体。教师和学生在掌握显性知识的同时,也受城狱知识的制约。毫无疑问,人的道德价值观的选择也受缄默的道德知识的左右。教师、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在他们开始新一轮的学习之前,他们先前的信念、感受、经验就以其各自独特的组合在头脑中形成了“图式”,这些“图式”可能是以无意识的状态存在着,很隐蔽。有可能是在不经意的活动中习得、固定下来的。当道德问题出现需要价值观参与时,不仅显性的经验起作用,缄默的经验也会以直觉的状态参与其中。如,在我们大讲师生平等的今天,如果教师在街上碰到一位熟识的教过的学生擦肩而过,不打招呼,教师本能地心中会隐隐不快,认为无论怎样学生都该主动打招呼,哪怕只是在形式上尊敬他。但是,在校园里,很少有人会看到教师主动向学生打招呼的。所以,当缄默知识对人的道德价值观的取向产生消极影响时,会与主流价值观发生冲突.出现两难。
    2.德育制度与两难。“制度是直接或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而间接地规制或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交往规则。  个体是在制度下生存的,制度对个体来讲,是必然的,先在的。一个合理的制度完全可以要求个体做出道德的行为,也有利于其做出道德的行为。一个不合理的制度,会对个体提出不合理、不道德的要求,自然,由此要求下产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如果个体明了制度的不合理,他是选择执行制度下的不道德,还是寻求自认为的道德呢?制度的强大,自身的弱小,个体势必会出现两难。
    学校德育制度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规范体系,它既对学校德育工作作出规定,也对学生的道德面貌作出规定,对学校的所有成员都有约束力。学校考试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学生品德侧评制度、学生守则等都是德育制度。通常,管理者认为现存的德育制度是合理的、公平的。事实上,德育制度有时也有缺陷,有滞后性,当学生为此提出异议时往往不会有满意答复,因为制订者是教育行政管理者,并不是学生,他们对学生的了解远不如学生自己。当制度发生错位又无法复位时,是追求合理,还是顺从.两难的选择是痛苦的。德育制度对于教师来讲,有时也存在两难的心理处境。一方面,确知制度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作为学校秩序的维护者,为了学生不“出事”,竭力执行制度。
    3.风俗习惯、思想价值与两难。《礼记·王制篇》说:“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这种属于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就是风俗习惯。它具有集体性、稳定性,存在一定的模式,是世代传承下来的。

   我国区域广大,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有些宗教中的教义不复存在了,或者人们已不信奉,但其演化为某种风俗习惯存在下来,依旧影响人们的言行。如,信奉伊斯兰教的地区的人们在饮食方面有诸多禁忌,有些个体不是穆斯林,依旧遵从这些禁忌,作为风俗习惯保留下来。如果有人破坏传统就会造成对遵从者群休的不尊重。换一个角度说,如果外在因素急需遵从者改变,则会使其产生两难心理.尤其是和道德价值观相关的部分更容易产生两难。“通过教育接受某种特定文化并且确立这种文化为其价值取向的人们在与其他文化的人群交流时便会觉得不安。如,我国滇西的摩梭人,长期处于实质性的母系社会阶段.实行“走婚”.家庭结构与我国其他地区截然不同.这种状态下的成人若与其他不同习惯的群体在一起,生活和思想上较难沟通。又如,现在大学生中存在“同居”现象,这是和中国的传统观念相悖的。许多学生认为.传统观念是不人道的.应向西方学习,只有全方位的相互了解才能造就幸福的婚姻。此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许多的学生最终分手并不是因为没有感情,除极个别玩弄感情者.多数是虽然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心底依旧存在两难。深厚的文化传统的积淀对个体的影响远远超过舶来的西方观念.强大的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攻势,经济不独立,人格不成熟等等都会给双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两难。
    从思想价值观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封建时代就已形成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正统的义利观为主体的价值观念,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也多是弘扬重义轻利的思想,这些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新中国建立以来,以政治为中心,奉献高于一切的价值体系受到推祟,这种重群体轻个体的观念对人的影响更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引起了价值观念的变化,市场经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的运行方式,使物质利益观日渐凸现。传统的与现代的价值观不可调和的方面在个体身上需要选择。如,随着学校自主权的扩大,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需要追求经济效益。各种学校都在扩招,争夺生源。利益的驱动,使得有些学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虽说社会进步了,人的整体素质在提高,但由于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相差太大,学校的现有条件一时无法缩小这种距离,教师需要良好的经济利益,也需要努力工作,通过学生的进步肯定自己的能力,当期望值远远大于收获值时,内心也会失衡,教师也会深思群与己、利与义、理与欲的问题。现今,新科技革命轰轰烈烈,信息等新产业需要的是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特点是所有者可以无数次的把知识拿到市场去出售,甚至出售、转让后,资本仍保留在直接所有者的手中,有些所有者也会面临利与义的考验。
    4.师生角色诀择与两难。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行为的引导者,他代表着先进文化,要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在教育教学中,有时,他会发现和确认某些社会支配价值取向并不符合时代要求,这样教育学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但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其传播的影响应该与社会支配价值取向相一致,他该选用哪种价值取向来教育学生呢?两难便出现了。
    在现今信息渠道多种多样的情况下,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或主要传递者了,甚至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比教师掌握的还多还快,这就给学生带来了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机会,学校的某些制度又会限制学生的选择,该怎么办呢?往往他会无从选择,因为长期在学校各种制度之下的学生习惯了被规定,对此,他既不满又顺从,产生了既喜欢这种安全感,又渴望个性完全被释放.彻底自由的矛盾心理。
    二、促使道德价值观取向得以确定的尝试
    在哲学上有两个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人具有社会性和自利性。即一方面个体不可能脱离群体单独存在,另一方面每个个体又是“一种极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物,其动机完全是由他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而激发出来的。即“我为人人”是为了“人人为我”。人一般是不愿意吃亏的,总希望自己有利可图,在不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情况下,是愿意为他人做一些有益的事的。但是当为他人做出太大牺牲时,就会停滞不前。如果此假设成立,个体在遇到利己还是利他的问题时往往会因为考虑利益得失而遭遇两难。很多人把这种人性的假设归结为两难的根本原因。人们也因此而提出了种种解决两难选择的方案柯尔伯格认为人有原则水平、社会水平、个体水平三类不同的道德价值取向,原则水平的人追求最高的道德原则,他有稳固的信念,始终如一的道德行为,当他的原则与某些社会现象相抵触时,会“舍身取义”。社会水平的人以维护现有社会规范为目标,他常常做出道德行为,当行为与规范相冲突时,会选择规范。个体水平的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他的行为常以追求奖赏或逃避惩罚为目的,助人也是为了回报。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提倡的是有社会水平的人,能够维护社会利益,保持社会安定。但由于过去德育教师惯用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方法,使学生只会纸上谈兵,面对现实情况不知如何取舍。所以,现在许多教师尝试用价值澄清的办法、道德推理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进行价值观取向的确定。
    价值澄清、道德推理都是以分析为主,都能够用讨论的方式进行,与西蒙、拉斯、哈明的价值观辨析的德育模式有相似之处,可以认为是此理论的具体策略。在这种课上,教师只要注意让学生了解不同方面的材料,这也包括引用反面的材料,不会命令学生接受什么或反对什么,通过大家的广泛讨论,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不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筛除,进行价值澄清,让他们在讨论中看清自己的立场;深人细致的推理可以攀露出一个或多个错误的分析,使持错误观点的人改变立场,还可以使人学会遇到问题如何变通。充分理解自己价值观取向内涵的学生更有可能将此观点和标准付诸实际。
    “当然,有些难题我们是找不到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的。”,“尽管这些问题很难处理,但让学生了解有重要道德含义的复杂论点,总比学生参照简单的一般概括和未经论证的假设来处理问题要好。
    总之,价值观取向的两难在变革时期尤为突出,学校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虽然如此,教师还需具备丰富的道德知识,和学生一道观察、了解生活的本质,解决自己的问题。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孙坟 [标签: 个体 道德价值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析“终身体育”理念在体育课堂的运用
    试析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
    试析如何构建我国刑事调解制度
    试析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导入ISO9000标准化管…
    试析房地产项目管理问题与创新途径
    《庄子》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试析荀子关于“心”的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建…
    试析个体发生哲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庄子对个体存在的思索
    试析墨家兼爱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试析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试析必要谎言的形式及其必要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