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中国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优化校园环境 默化德育教育
学校校园是师生集中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是学生成长、走向社会的重要通道,一个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环境,既能对师生起到陶冶情操和完善人格的作用,又能“润物细无声”地内化师生的自身修养,外化为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同时也以其高质量的设施使学校物化为外在的形态与形象,因此校园环境的建设是整个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的内容之一,当今人们已将它设定为一种隐性课程来加以开发。所以要构建这样一个“养德治性,好学求志”的“精神家园”,就必须有一种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不仅要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底蕴丰厚的人文环境,而且应没有歧视、没有体罚、没有人际间的勾心斗角,还应有自由宽松、健康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有主体意识和良好的道德环境。
  一、构建优美的自然环境
  一所学校的自然环境可分为天然环境与物理环境,小桥流水、池塘山丘等构成了校园的天然环境,树木庭院、建筑设施等构成了校园的物理环境,由此便构成了人们直观上的校容校貌,它体现了一所学校在物质文化上的建设成果,也是一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表现形态。由于校园是师生活动的天地,一方“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菁菁校园,就是一支默默无语又无时无刻不在感化学生的教育力量,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
  在校园的建筑与景点设计上,不仅要追求环境上的整体自然、合理,还要融美观、艺术、个性甚至兴趣于一体,其实就是物质文明与艺术统一的作品。
  二、构建底蕴丰厚的人文环境
  人文就是与人相关的文化现象,是理念层文化。人文环境也就是人与文化相融在一起所构成的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一所学校人文环境的内核是校园的精神文化,缺乏这种精神文化,则校园文化仅仅具有形式的价值。WWw.11665.cOM良好的人文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能帮助广大师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信念,形成科学的态度、开拓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建立起和谐、融洽、民主、合作、友好的人际关系和客观公正、相互理解、抑恶扬善的集体舆论环境,就形成了体现教师教学法的教风,学生学习的学风,班级的班风,甚至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工作作风也自然形成。
  三、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1.创设自由宽松、健康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
  教育是走向心灵的艺术,早在20世纪初,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先生就以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作为办学宗旨,他竭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宽松的生活与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灵感,培养他们的灵性,提倡和鼓励学生自动、自觉、自治、自立、自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和才干的充分发展。例如:周恩来同志当时正是由于主持“敬业乐群社”而最初形成领袖的心灵、胸襟、气质和才能,戏剧大师曹禺也是在闻名海内外的南开新剧团的演出活动中奠定了戏剧工作者所必备的素质基础。
  2.开发隐性课程,融入学校的办学精神和理念
  隐性课程,一般认为就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在这里,“教育环境就是文化景观”,“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主要指学生潜移默化中获得人类共同经验(包括态度、情感的、价值观的等)。因此,我们又可把隐性课程定义为:通过校园文化景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人类共同经验,它通过学生与景观的交流与对话来实现。
  其实,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的景观进行交流、对话,人总是在一定环境知觉和空间设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着景观的解读,在解读中理解过去和现在的各种文化信息,获得新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意义的重构。同时,环境知觉中人类世代相传的信息筛选方式,空间设计之中蕴含的人类共同经验、价值观也在解读过程中得到确认和丰富。这种亟待开发的学校特有的文化教育环境,由于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它对学生既具有排异性和隐敝性,也具有持久性和积累性的影响,它能够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用于他们的心灵深处,使他们产生终身难忘的深刻印象。“润物细无声”,“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些至理名言,也正是揭示了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机理,这就是隐性课程的作用。
  3.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也相应地改变,学校教育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校

和地方的文化资源,积极开发能满足学生素质发展要求的校本课程,尤其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其课程开设的真正意义是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下,引导学生从完全接受性的学习转向学会主动学习,同时让他们回归实践,亲身体验生活、并探索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既让他们感到新鲜和新奇,也使他们获得了以前课堂上从没有的感受。
  四、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而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宽松环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但反思我们长期以来的道德教育,由(下转第236页)(上接第213页)于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总是要求个人“吾日三省吾身”,闭门思己过,自我养心治性,但必须知道,道德应是关系的产物,个体构不成道德,不能只看个人而不讲人所处的关系和所存在的环境,我们要在关系中提出对人有什么要求,我们还要在环境中提出环境对人应有什么要求,人对环境应有什么要求。人与关系,人与环境应是双向互动、互相影响的。因此,我们的道德只要求个人怎么样是不全面的,道德教育必须重视人的生存关系及生存环境。人在优良的生存关系和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容易养成安全、依恋、归属、自信、自尊等的生活感受,而这些感受则是构成人德性成长的基础。学生一旦失去安全感、归属感,必然会导致其自尊、自信、自强感的丧失。另外,他们在生存关系中存在的一些负性情感,如恐惧、焦虑、不信任、侵犯性、逆反心理、不合作等对个人德性成长的破坏作用等,目前还都没有引起我们教育者的足够重视。目前,教育还只是着力于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规范教育,而忽视学生的生存关系的教育和生存环境的创设,便不能给他们以安全感、归属感和尊严感,显然在这样的道德生存境遇里,学生很难与学校、家长配合,很难与同学、朋友合作,也很难对教师、家长产生信赖心理。既然没有了这种信赖,失去了这种合作,道德教育也就无法实施。
  事实证明,当受教育者在一个具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集体中,不会感到道德教育是外部强加的,他们可以在自然、轻松、和谐、友好的氛围中无意识甚至在冥冥之中接受一定的道德文化熏陶。按照心理学中情感产生及其相互转化规律,恐惧、害怕容易转化为攻击、仇恨,而安全、信任容易转化为同情和爱,所以我们在德育中,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和谐融洽、安全有序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
  总之,德育的最终归宿,就是要变听话教育和服从教育为自我教育,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实施良好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修身养性,从而达到涅而不缁、厚德载物、真善美相统一的和谐人格。这就是创建校园环境、默化学生德育的基本内涵。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优化 化德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根据文化特色 优化舞蹈编演
    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普及国际标准舞
    差异演化算法优化灰色模型的负荷预测
    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看自然观在高校校园景观…
    略论科技哲学视角下实施书香校园建设的必要…
    高职高专足球教学内容体系优化探讨
    哲学与生活:校园生活中的哲学
    孔子孝道伦理思想与关爱型校园建设  试析孝…
    孔子孝道伦理思想与关爱型校园建设  试析孝…
    SCI、科研评价与资源优化配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