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中国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

【内容摘要】黑格尔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影响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该文的整体批判逻辑彰显出辩证法的内在张力及其否定性特征。基于具体文本研究马克思在何种程度上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又怎样运用辩证法进行理论创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学界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争论,进而深层解读马克思辩证法的内涵。
  【关 键 词】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
  【作者简介】艾 博,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社会主义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基础理论。
  王 力,法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博士研
  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基础理论及马克思的资本哲学研究。
  黑格尔的辩证法对马克思的理论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界争论的热点,不管马克思如何借助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颠倒”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影响是一生的。从1836年底马克思由波恩大学转入柏林大学起,马克思就开始接触到黑格尔哲学;1837年马克思致父亲的信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转向黑格尔哲学,直至1843年,马克思一直是黑格尔哲学的追随者。1842年4月到1843年3月,马克思通过《莱茵报》批判普鲁士法的过程中,认识到支撑普鲁士国家的法哲学是揭露法律弊端的深层力量。离开《莱茵报》后,马克思通过清算黑格尔国家哲学,开始否定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体系,摆脱黑格尔的纠缠,形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然而,这一过程是漫长的,马克思并未完全脱离黑格尔的思想迅速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1844年初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通篇都凸显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娴熟的运用。www.11665.CoM
  一、《导言》的批判逻辑体现着
  辩证法的力量
  《导言》全文的论证逻辑充分体现出辩证法的否定特性。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是一切批判的前提,但由于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已经雄辩地证明了宗教的虚幻本质,接下来的任务是争取和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1],因此转向了对政治的批判,进而直指德国制度;由于德国制度的滞后性,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与时代的同步性,马克思继而转向对德国旧哲学的批判;但仅仅对哲学的批判还不足以实现人的高度革命,要实现人的高度革命,只有把对哲学的批判转化为革命的实践,即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得以完成;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无产阶级。至此,“精神武器”(哲学)与“物质武器”(无产阶级)实现有机的结合,德国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1.由对宗教的批判到对德国制度的批判。在《导言》的开始,马克思首先提出:“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2]这里对宗教的批判,不仅仅指具体的信仰或是具体的教会机构,而是把宗教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和束缚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宗教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观念形态是对现实世界的颠倒,使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感觉和本质丧失。本来是人创造了宗教,而宗教虚构的创世场景和许诺的来世幸福又反过来奴役人,使人的现世苦难变得合理化,所以,马克思要“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3],把被宗教颠倒了的世界翻转过来。而以对宗教批判为前提是因为“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4] 。
  然而,对宗教的批判早在青年黑格尔派就已经开始,并由费尔巴哈基本完成。这就逻辑地把批判的对象由天国转到现世人间,“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5] 。马克思开始从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德国政治的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主要针对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即“副本”进行批判,因此在《导言》中,马克思加强了对德国制度即“原本”的批判,尽管当时的德国制度已落后于以英法为代表的主流资本主义制度,“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它依然是批判的对象,因此要“向德国制度开火”[6],目的是揭穿德国社会沉闷黑暗的现实,激起人民反抗的勇气,最终颠覆德国制度。“可是,一旦现代的政治社会现实本身受到批判,即批判一旦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问题,批判就超出了德国现状”[7]。与英法的制度相比,马克思认为德国的制度是

时代的错乱,德国毅然拿英法已经废弃的如保护关税等制度当作宝贝,只有“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8]。因此,马克思由对德国制度的批判转向对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批判再度升级。
  2.由对德国制度的批判转向对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作为德国的观念制度具有对现实制度的直接否定功能,在对德国制度的批判进行到最后,马克思指出对于德国“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同时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9]。“抽象继续”就是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错误在于对民族的强调、对国家的颂扬,把国家视为客观精神的外化,“个人本身只有作为国家成员时才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伦理性”[10]。马克思反对黑格尔的国家理论中目的与手段的错乱,认为国家应该作为保障人的发展的一种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国家为之努力的真正目的,这一点完全迥异于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重视人的本质的复归。当然德国人民的未来不能局限于这种批判,不能局限于对现存制度和国家哲学、法哲学的否定,还要“把哲学归入德国的现实范围”[11],也就是要为建构新的世界体系而努力。
  马克思辨析了“实践政治派”和“理论政治派”的各自的矛盾性之后,力图以“实践”实现哲学与现实的统一。“实践政治派”过分关注德国现实而忽略了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对人们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没有认识到德国现实与德国哲学的内在关联;“理论政治派”只是停留在对德国哲学前提的否定上,认为目前的斗争只是批判德国旧哲学的斗争,忽视了如何把批判理论付诸于实践。两派的本质问题在于割裂了理论观念与现实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兼具了对德国政治意识形态、法意识和德国现实相结合批判的统一。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演化,至此,马克思明确阐明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深层动因。然而,马克思并未停留于此,辩证的思维逻辑驱使他继续前行,最终把批判提升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的高度的革命”[12]。

3.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统一。在对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批判的过程中,通过对“实践政治派”和“理论政治派”的分析,马克思论证了“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有机统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13],批判的武器必须实现理论与群众的结合才能变为物质力量,也就是说用武器进行批判的主体是人,理论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革命。而谁能扮演革命的物质承担者这一角色,哪一个阶级能够承担社会普遍解放的任务?马克思再次运用辩证法剖析德国历史与现实,认为德国旧制度的腐朽性和德国现实的矛盾性决定了德国存在革命的可能性,但由于德国经济和政治上的落后,使得德国还没有一个可以代表社会普遍权利的阶级,只有赋予“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14]—无产阶级,因为“历史正在把我们文明社会的这些‘野蛮人’变成人类解放的实践因素”[15]。在这里,马克思对德国的无产阶级做了详尽的分析,认为德国要进行彻底的解放,需要无产阶级这样一个集一切不公平于一身的阶级才具有革命的动力,只有推翻一切不公平,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批判的武器(哲学)与武器的批判(用武器进行批判的无产阶级)形成了同一,“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形成了“思想的闪电”“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6]。
  二、《导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
  通过对《导言》整体批判逻辑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如何运用黑格尔辩证法分析德国的现实、实施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这一过程体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和继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二是‘自然向人生成’的目的论世界观,三是‘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17]。
  《导言》中马克思对宗教、德国制度、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否定体现出马克思对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的继承;而马克思在否定过程中对“人”的肯定又体现出“自然向人生成”的目的论;在批判德国制度、德国旧

学的过程中分析了德国制度的滞后性,通过对“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的深层次挖掘,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从而揭露出德国的时代错乱。这三方面的继承在《导言》中相互交错、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黑格尔辩证法对马克思的深刻影响。
  1.对黑格尔否定性的辩证法的继承。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谈到过他的方法论,“逻辑思想就形成而论有三个方面:(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方面,(c)思辨的或肯定的理性方面”[18]。而马克思截取了第二个方面,即对否定性的辩证法的继承。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主张的是实践唯物主义,而这种学说直接蕴含着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的否定”“正是从这样的立场出发,马克思最感兴趣的是黑格尔方法论中的第二个环节—辩证法”[19]。
  对黑格尔辩证法内涵的理解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研究。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是否定,“所以称为灵魂,就是说黑格尔辩证法的动力,它得以发动起来的生长点,在其未发动起来之前,已经潜在地蕴藏在他的体系之中,后来的整个体系都是从这一点生长出来的”[20]。可以说否定性的辩证法体现了一种“从潜能到现实的运动过程”[21]。
  马克思将黑格尔的否定性的辩证法娴熟的运用于整篇当中,尤其在提到“消灭哲学”时,更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在批判实践政治派忽视理论的重要性时指出:“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22]这里的“消灭哲学”,指消灭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为代表的思辨哲学,“使哲学成为现实”,就是使思辨哲学与德国现实相结合,才能使思辨哲学具有革命性,才能成长为革命哲学。事实上,“消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灭,而是思辨哲学通过与德国实践相结合达到自否定,成长为革命哲学,可以说革命哲学是思辨哲学的产物,思辨哲学在自否定前已经孕育着革命哲学,而与现实的结合使之真正的达到了革命哲学。在《导言》后来谈到的“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23]的哲学就是思辨哲学自否定后的产物,即革命哲学。
  马克思截取了黑格尔方法论的第二个方面,这就有使辩证法流于诡辩论或虚无主义的倾向,为了避免这一点,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改造,“用‘实践’取代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使之成为辩证法的新的载体”[24]。通过完成从“绝对精神”到人的“实践”的还原,马克思强调了人的重要意义,由此引发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第二个层面的继承。
  2.“自然向人生成”的目的论世界观。目的性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这一原则中有所体现。“否定之否定”对于“否定”就带有目的性,这种目的性体现在自然界中就是无机物发展到有机物的过程。无机物的目的就是发展到有机物,有机物利用周围环境的一切要素来维系生存。“上帝永远不会僵死,而是僵硬冰冷的石头会呼喊起来,使自己超升为精神”[25]。黑格尔通过把上帝的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使自然界中的无机物具有一种向有机物生成的目的性,生成有机物后也就是植物动物,再发展到人。这种目的性不是完全的,但已经具有了最初的目的性。人利用一切生物维系生存,人是自然界发展的目的。尽管在黑格尔那里,“自然向人生成”的驱动力是“绝对精神”,但马克思依然发现其实质是人的能动性的体现,用人的“实践”替换了“绝对精神”,并强调人的作用,为“改变世界”提供了前提。
  在《导言》一开始,马克思就提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最后得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26]这一结论。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人的作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创造了国家、社会。通过对宗教的否定以及对人的肯定,体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中间环节—从自然界到人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的继承。在随后马克思由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德国制度和现实的批判,这是一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的闪现,也就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第三个方面的继承:一种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

3.“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黑格尔的历史目的论相对于自然目的论而言是一种完全的目的,也就是自然界无机物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精神。上帝的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的目的不仅仅是发展到人,而是要通过人进行伦理、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实践,达到艺术、宗教、哲学领域,发展

为绝对精神。这一过程是上帝的自我认识过程,体现了绝对精神的反思。黑格尔描述的这一历史过程,摒弃了前人把历史看作偶然事件的堆积或自然规律运行的过程,认为“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这一种进展是我们必须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认识的”[27]。即黑格尔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使得历史的无数偶然事件具有了逻辑必然性。
  马克思从黑格尔关于“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观点中形成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28]“另一方面是‘逆溯法’。”[29]“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导言》里表现为对现实历史中的现代资产阶级的批判;而“逆溯法”则体现在对德国制度批判的方法上。
  在批判德国制度的时候,马克思谈道:“如果想从德国的现状本身出发……结果依然是时代错乱”[30]也就是说德国制度落后于英法历史的发展主流,所以“即使对我国当代政治状况的否定,也已经是现代各国的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31]。因此,应批判以英法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对历史上最发达和最复杂的生产组织的分析,才能对旧制度有更全面的审视,才能进行更彻底的批判。马克思在比较德国和英法制度时指出:“这些国家如果看到,在它们那里经历过自己悲剧的旧制度,现在又作为德国的幽灵在演自己的喜剧,那是很有教益的。”[32]在这里,马克思是针对黑格尔提过的世界上的事情都会发生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尽管借此讽刺了黑格尔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33]著名论断,这实质是对“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嘲讽,但也不难看出马克思从这一论断中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从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三、研究马克思与黑格尔辩证法关系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的关系几乎贯穿整个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创作,也是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马克思从接纳和崇拜黑格尔,并宣告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到自己有意识地模仿和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分析德国的现实和历史,再到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而批判和摆脱黑格尔思想的束缚,建构自己的方法体系,这是一个漫长地演变过程。在不同时期他与黑格尔思想的关系是不同的,基于文本的基础研究是解决争论的关键。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写作《导言》时期对黑格尔辩证法是继承多于批判,实质是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导言》是马克思继承黑格尔方法论的第二方面—辩证法的重要体现,这为马克思后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自然向人生成”的目的论世界观的形成,对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历史与逻辑相一致”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可以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既得益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同时又是在对其方法论改造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为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重要基础。
  注释:
  [1][2][3][4][5][6][7][8][9][11][12][13][14][16][26][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3、4、3、3、6、8、9、9、10、11、11、16、18、1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5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7]邓晓芒:《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研究首先应界定的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本真内涵,著名黑格尔研究学者邓晓芒教授提出的马克思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三个方面,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已有完整体现,本文按照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8][33][德]黑格尔:《小逻辑》第172、4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
  [19][24]俞吾金:《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0]邓晓芒:《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第5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美]诺曼·莱文:《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5期。
  [22][23][31][3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15、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5][德]黑格尔:《自然哲学》第2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第5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8][29]俞吾金:《问题域的转换》第289、2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证法 黑格尔 马克思 黑格尔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其哲学思想中的地位
    从西方哲学史上的超越主体看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人民历史观”的中国化路径
    论马克思多维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观的契…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外科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的创新及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
    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以十八大为契机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海洋生态道德关怀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