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从接受美学视角浅析I.W.Heysinger对《道德经》第一章的英译

从接受美学视角浅析i.w.heysinger对《道德经》第一章的英译

1. 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里存在许多“未定性”和“空白”,它们激发读者运用他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确定这些“未定性”、填补“空白”。同时,读者总是带着一定的“偏见”,带着他们特有的“期待视域”开始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和作品之间的对话,把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文本阅读结合起来,力图实现“视域融合”。于是文学作品的意义不只在于其本身,而更在于不同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它的增补和丰富,文本意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
  2. 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涉及两个接受过程。一个是译者对原作的接受。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译者尽力理解、感受,并忠实再现原作;另一方面,译者在理解时又融入了自己的“偏见”和“期待视域”,填补作品中的“空白”,造成译作与原作不可能“等值”。
  第二个接受过程是译作读者的接受。由于读者的“期待视域”是因人而异、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因此译者应考虑所处时代读者的“期待视域”,考虑作品能否被他们理解和接受。
  3. 浅析i.w. heysinger对《道德经》第一章的英译
  3.1 《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内容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wWw.11665.cOm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3.2 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i.w. heysinger的英译
  i.w.heysinger在1903年出版了一本对《道德经》完整的翻译本light of china,此书中对《道德经》第一章的翻译如下:
  the way that can be overtrod is not the eternal way,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verlasting name
  which nameless brought forth heaven and earth, which named, if name we
  may,
  the mother of all the myriad things of time and space
  became.
  …
  对道的翻译是第一章翻译的核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个概念,在英语中无法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i.w.heysinger 将道译为the way/ the eternal way,很有可能是受了基督教传统的影响。在《圣约翰福音》中,耶稣曾说“i am the way, and the truth, and the life”。于是像i.w.heysinger 和 arthur waley等这样的西方译者都将道比作耶稣或者上帝,并将道译作the way (way)。这种译法虽然会导致道意义的部分丢失,但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当时《道德经》的英文版本尽管已经出现,但英语读者对《道德经》的认识程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考虑到译语读者论文联盟http://普遍带有的“期待视域”,在当时将道译成the way (way)是合情合理的。
  无和有,是和道密切相关的一对概念,在第一章里由于对中文原文的断句不同,产生了对无(名)、有(名)、无(欲)、有(欲)翻译的分歧。本文认为,读者(译者)如何断句实际上也是一个“期待视域”的问题,但只要这样的“期待视域”与原文本形成的“视域融合”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文意义相符合,小范围的偏离是可以接受的。i.w.heysinger译出的which nameless、which named与老子无、有这一对哲学概念的要义是相一致的,可以说“视域融合”是成功的。另外,译者添加的原文所没有的一个让步状语从句:“if name we may,”更是体现了其对原文内涵的深入领会,因为前文已提到“名可名,非常名” 而这里既然named了,是否就不是常名了呢?为了避免读者对道的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理解因译文字面上的前后不一致而产生疑惑,译者添加了这样一个让步状语从句,传达出实际上we may not name的意义,避免了混淆的发生。可以说,heysinger在这里是填补了一个意义“空白”,而使译文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故常无欲、常有欲这样的断句与《道德经》整个的哲学思想也是相符的,无欲是指消除自我不符合客观规律、有害于生命的欲望;有欲是指增强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认识和改造人类命运的欲望。两者是辩证的,不存在孰轻孰重之分。heysinger 将无欲、有欲译成without desire、(with) desire,是可以的。但在他的译文中,将无欲放在了重要位置,对有欲却持否定态度,这样的翻译较大程度地偏离了原文的意义,没有成功地实现“视域融合”。
  4. 结语
  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道德经》原文存在许多的“空白”和“未定性”,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文本。i.w,heysinger 的译文,虽有不足之处,但总的说来忠实于原文,在较大程度上与原文本实现了成功的“视域融合”,并恰到好处地填补了原文中的“空白”和“未定性”,使得译文既易于英语读者的接受,又不失原作所具有的吸引力,可以说就译者所处的时代而言,是一篇比较成功的译作。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周墨姝 [标签: 接受 老子道德经 接受 接受 理论 道德经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外国小说欣赏》教学如何渗透接受美学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学教学
    浅谈观众在高潮中享受美感
    韩邦庆《太仙漫稿》的“接受”与“创新”美…
    从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方面讨论设计理念与…
    浅析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
    接受美学: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
    再谈口译语言的可接受性
    从接受视角看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思想
    走向新历史主义:接受美学的转向
    从接受美学谈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详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