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理科论文 >> 统计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物理论文   统计学论文   数学论文   地理论文   农林学论文   其他理学论文   化学论文   生物学论文   环境学论文
 自动化专业
完善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界定劳动保障相关概念,分析了现行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按照指标体系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提出了我国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方案。
  【关键词】劳动保障 统计指标 指标体系
  
  劳动保障统计是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项劳动保障统计数据既是制定劳动保障各项政策的重要依据,又是各项政策执行情况和社情民意的最直接体现。为了提高劳动保障统计的统计质量和效果,下文将在界定劳动保障涵义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来完善我国现行的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中国论文联盟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相互关系
  (一)劳动保障涵义
  劳动保障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人运动而产生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者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尖锐利益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力量改变这种弱势地位,因而只能借助于国家权力这种外部的力量。从最初的英国1802年的《学徒健康和道德法》从保护雇佣者的角度对雇用学徒从事劳动的条件以及学徒工人的劳动待遇进行了规定,之后,各国纷纷仿效,从最底层的产业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劳动条件和待遇问题,到对集体劳动关系的调整,结社权、罢工权、集体谈判权成为劳动保证制度的核心。发展到目前,以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成为劳动保障法律制度的重点。基于劳动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和发展,因此,劳动保障制度的目的就是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目的的,这是区别于其他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制度。劳动保障是指以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为的总和。WwW.11665.Com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在劳动关系中,凭借从事劳动或从事过劳动这一客观存在获得的应享有的权益,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等。
  (二)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险的关系
  社会保险,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意志帝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社会保险方案,是与商业保险相区别而存在并被沿袭的。其采用保险的经营机制,但在保险关系的建立采用强制性,费用的交纳和保险待遇的获得方面不如商业保险直接。社会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使特定社会成员在遭遇生活风险时能够获得稳定的物质帮助,利用保险机制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方案,其功能在于通过保险原理的运用而实现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保障功能。其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生育、伤残、死亡等原因以及失业是其本人的生活来源或其家属的生活来源中断时提供的一种生活保障。
  从其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来看,不管是从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意义上来看,都属于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使用社会保障的一般原理,具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特征。从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险关系来看,前者以针对劳动者的弱势地位而设立,后者针对生活风险而建立,不考虑主体的差异,因此社会保险是劳动保障的内容之一,但不是全部。社会保险的关系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者的时候,才属于劳动保障的内容,两者有区别但是有交叉。
  (三)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一词源于英文social security,官方使用首先见于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但是在学界,对其概念的界定尚无统一认识,其定义不下二十多种。基于研究视角不同,以及各国社会保障的内容和范围不同,下概念的角度不同。有的从经济分配关系着眼,有的从社会分配关系着眼,有的强调社会保障的功能,有的强调其特点。但是从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来看,是国家和社会为公民规避和解决生活风险,进而保证公民的生存和发展,对公民生活进行干预的一种制度。而且,从social security一词来解释,security一词的中文含意是安全、保障,是针对风险而言的;social是社会的、社会性的意思,结合为一起social security就是针对生活风险所提供的一种社会性的帮助和保障,强调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一种行为,经济性的不是其全部内容,或者说,不是起决定性的内容,如,社会互助。但同时,为实施这种社会性的活动,需要相应的组织举措和保障,所以其又具有经济性的内容,是社会财富再次分配的一种形式。因此,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财富的再次分配来实现的,但是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不是社会保障的全部内容。因此,在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在广义上是作为同一概念来使用的。如英国,在广义上,其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三个项目,但是在狭义上。狭义上,社会保障仅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以及最低生活保障。从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来看,很明显,劳动保障只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属于种属关系。
  二、我国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现状
  (一)我国目前的劳动保障指标体系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央政部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的计划。中央政府的职责是,制订全国统一的法规、政策和标准,对困难地区提供资金帮助;地方政府的职责是,根据中央的统一政策制定本地法规、政策和标准,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社会保障待遇。
  中央政府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主要机构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管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民政部负责管理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项目;卫生部负责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财政部负责制定社会保障的财政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实施对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的财政监督,为社会保障计划提供补助资金等。各省、市、县政府设有同样的行政管理机构,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职能。涉及劳动保障统计数据主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发布。为此,我国目前的劳动保障指标体系是基于我国统计法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年度发布的统计报表制度中的统计指标形成的。
  (二)劳动保障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1、是否全面系统。劳动保障指标应对劳动保障的全过程的主要特征进行反映和评价,能满足劳动保障业务活动各方面的需要。劳动保障的主要特征是要反映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看劳动保障指标体系是否全面,就是看指标体系是否反映了劳动保障的主要特征。具体来说,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要反映出是否保障了平等就业,是否建立了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是否能通过调解仲裁公正及时地解决劳动人事争议,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有效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等等。
  2、是否可操作。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描述功能,保证对劳动保障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有助于对劳动保障的运行进行科学管理和实施宏观调控,保障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内容、名称、计量单位、核算范围、计算方法和相关要求,作出准确解释和规范,便于实施,易于操作,避免出现歧义,影响使用效果。
  3、是否简明扼要。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与社会保障统计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和经济发展目标存在着相关性。因而,指标及体系的设计,必须简明清晰,准确合理,有利于依据劳动保障的基本要求和内容能简洁精要地评析劳动保障机制的运作。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三)我国目前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之不足
  从我国目前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实际出发,对照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现行的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不统一、不清晰、层次单一。具体分析如下:
  1、指标体系缺乏系统性。现有的劳动保障统计指标来源于人力资源保障部的统计报表制度设计的指标及公开发行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尚无完整的相对统一的指标体系。
  2、部分指标未列入,不够全面。就劳动保障的涵义而言,比如劳动者的劳动状况应该是反映劳动保障的主要指标之一,但目前的统计指标中尚缺少这些指标的统计。指标统计的缺失会影响指标体系构建的完整性。中国论文联盟
  3、评价性指标过少。现行指标只是罗列了一些表面上的数据,以描述性指标为主,评价性指标过少。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应该充分考虑到分析的需要,应该包括关于劳动保障广度、密度、深度等评价性指标以及相互结合的更综合的指标。
  三、我国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方案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是为了满足统计工作和统计研究的需要。不同的统计工作工作要求和研究目的的决定着统计对象的不同,这就必然要求设计不同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用不同的尺度来进行不同的测度。
  2、科学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必须以与现象有关的各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数学的理论阐述为依据,使指标的涵义、计算单位、计算方法的确定符合科学的要求。
  3、适应性原则
  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适应现象所处的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现象的性质往往可以由不同的测度特征来体现,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计量标准和不同的计算方法。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某些原有的统计指标也将因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而需要增删修订,重新设计。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还必须考虑与我国政策和体制相适应,与计划指标、会计指标以及各种业务指标相一致,使统计指标对现象总体数量的测度切实可行。
  4、可比性原则
  统计指标所测度的现象的性质具有可比性。当需要认识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数量差异时,要求对比的两个统计指标所测度的现象在性质上完全一致;当需要认识两种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数量联系时,要求对比的两个统计指标所度量的现象在性质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设计新的统计指标时,要求两个对比的统计指标范围一致,使统计指标的度量范围具有可比。当两个指标的度量性质相同时,要使用相同的计算方法,使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具有可比。
  5、全局性原则
  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还必须从定量分析的全局出发,根据现象在特定活动中的作用来进行设计,使所设计的各种统计指标在定量分析时能够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形成有机的体系。
  首先,应考虑怎样从各个不同侧面来设计统计指标,配合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来全面地测度活动的成果。这样才能满足对这一活动的定量分析的需要。
  其次,应考虑在对某一活动进行分析时,一个统计指标与其它统计指标在测定上的相互联系。
  最后,应从各种指标的纵向、横向、上层、下层等交织的关系中对于统计指标相互衔接的要求来进行设计。
  (二)我国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方案
  笔者认为,我国现行的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需要改进,主要要做到以下三方面:(1)明确概念、范围。正确理解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等概念,只有正确理解这些概念及其范围才能统一统计口径。(2)细化主要指标。对于反映劳动保障指标的核心指标要进行细化,从而能更准确地来反映劳动保障的目的。(3)加入特殊指标。除了利用我国现行统计报表制度中已有的描述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外,还需要加入一些评价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这些特殊指标,从而能更全面地反映劳动保障的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下面对于现行的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提出完善方案。
  基于我国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有关规定,能够准确反映劳动保障的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劳动者的总体就业状况、劳动者的劳动状态、劳动者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和谐程度、劳动者的维权状况以及劳动监察程度等多方面情况。为此,劳动保障统计指标的一级指标体系构成分为:就业状况指标;劳动者劳动状况指标;劳动者社会保障程度指标;劳动关系和谐度指标;劳动监察程度指标等等。在每一个一级指标基础上进行二级指标分解,形成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见表1)。接下来对于二级指标的设置依据做一些具体分析,分析如下:
  1、反映总体就业状况的指标。该指标主要要反映我国人力资源的总体状况,这是劳动保障体系指标的基础指标。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明确了人力资源的总体状况,也就明确了劳动保障统计的范围,才能确定其余劳动保障统计的统计口径。总体就业状况主要 通过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这两大评价性指标来加以衡量。就业水平指标主要通过反映人力资源数量的描述性指标构成,就业质量指标主要通过反映人力资源质量的描述性指标构成。
  2、反映劳动者劳动状况的指标。该指标是基于国际劳工标准和sa8000标准的基础上确定的。sa8000的全称是“社会责任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它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制定的,其宗旨是倡导保护劳工权益的人本思想。该标准有9个构成要素:童工、强迫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及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薪酬及相应的管理体系。为此,设立三个二级指标,分别包括劳动者基本状况、工作时间和工作报酬来总体反映劳动者的劳动状况。
  3、反映劳动者社会保障程度的指标。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1)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2)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之一。失业保险是推进企业改革和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保障。(3)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为补偿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一种保险。职工因疾病、负伤、生育时,由社会或企业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或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4)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5)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或社会对生育的职工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险的社会保险制度。由此,根据劳动者社会保障的主要项目设立相应的二级指标。
  4、反映劳动者与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程度的指标。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物(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等)的关系。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关系双方一种和谐融洽的良好状态。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维护和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对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作出部署。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迫切需要。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合同型的。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不断提高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合同意识,依法签订并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充分发挥劳动合同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法制型的。法律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手段,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在构成、运行、处理等方面应当实现法制化,法律原则、法律方式应当成为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模式。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民主型的。民主化的劳动关系主要包括: (1)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共同参与劳动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2)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最基本法律制度。也是工会从整体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手段,对涉及职工劳动权益问题,如工资、工时、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由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用以规范劳动关系双方的行为,体现了劳动关系的共同决定权,改变了劳动关系事务的处理由用人单位一方独占的局面,从而提升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权利。(3)职工民主管理制度。职工民主管理是职工依法直接或间接参与管理所在单位内部事务,其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职工意志对用人单位意志的影响和制约,用人单位意志对职工意志的吸收和体现,从而使劳动关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我国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代表大会,应当加强职代会制度建设,依法落实职代会职权,使职代会成为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救助型的。劳动争议就是劳动关系矛盾的表现,劳动争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影响范围比较大,看似简单的劳动争议,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为此,根据和谐劳动关系的内在要求从劳动者合同保障、劳动保护、劳动者民主权益保护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等劳动关系和谐程度的观察点作为衡量和谐劳动关系的二级指标。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中国论文联盟 5、反映劳动监察程度的指标。劳动监察是指法定专门机关代表国家对劳动法的遵守情况依法进行检查、纠举、处罚等一系列活动。劳动监察的内容包括社会劳务中介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遵守有关规定的情况;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情况;单位招聘职工的行为;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企业遵守企业工资总额宏观调控规定的情况;单位支付职工工资情况;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情况;单位和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社会保险金给付情况;单位遵守职工福利规定的情况;单位和劳动者遵守职业技能开发规定的情况;社会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及发放证书的情况;承办境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公民个人出境就业的机构维护境外就业人员合法权益的情况;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可以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制止,可责令改正。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核心劳动监察机构,承担着绝大部分的监察职能。劳动监察程度可以从监察主体及劳动监察机构的执行能力和监察主体对于监察客体的监察结果即监察力度这两方面来反映。为此将劳动监察机构的执行力和监察力度作为衡量劳动监察程度的二级指标。
  以上着重对于劳动保障统计的二级指标作了分析,这些二级指标主要以评价性指标为主,对于每一个二级指标项下的三级指标部分借鉴了我国统计报表制度中的一些描述性指标,同时增设了一些评价性指标。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整个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既要有科学理论与方法论指导,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能体现劳动保障的主要特征,又要与社会保障体系等结合起来;既要有反映劳动保障现状的数量方面指标,又要有反映劳动保障程度的质量方面指标;既要有总量指标,又要有反映结构和层次方面的分量指标。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仍然需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地从改进现行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来加以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敏、彭程.满足市场经济需要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人力 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2] 滕玉芝、李瑛珊.对我国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整体设计 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3] 张晓青.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j].南方 人口,2002年第1期.
  [4] 潘杰义、刘西林.设计统计指标体系的原则探讨 [j].西北工 业大学学报,2003年6月.
  [5] 孔欣.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构建[j].技术经济,2002年第7 期.
  [6] 莫生红、陈伦华.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 法探讨[j].经济论坛,2009年6月
  [7] 郭麦生、方琴丽.基于sa8000的我国企业劳工状况的模糊 综合评价[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月
  [8] 岳经纶、庄文嘉.转型中的当代中国劳动监察体制[j].公共 经济评论,2009年第5期
  [9] 熊鸿军、戴昌钧.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j].商业研究,2009年10月
中国论文联盟
  作者简介:
  李良波(1971-),男,浙江宁波人,经济学硕士,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财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预测与预警。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理学论文:
  • 下一篇理学论文:
  •  作者:李良波 [标签: 劳动保障 统计指标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健全地质勘查预算标准研制与使用标准的…
    基层统计对完善普查方法制度的探析
    完善我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立法
    基于生态林业理论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谈基于生态林业理论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齐齐哈尔市劳动湖水质污染现状与治理措施
    石油期货:完善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的必然选择…
    石油期货:完善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的必然选择
    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贸易统计制度方法的宏…
    浅议劳动工资统计的问题与策略
    齐齐哈尔市劳动湖水质污染现状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