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理科论文 >> 农林学论文 >> 农业科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业科学论文   水产渔业论文   植物保护论文   园艺林业论文   畜牧兽医论文
西藏高等农林院校树木学课程教学探索研究

西藏高等农林院校树木学课程教学探索研究

  树木学是研究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资源利用及其在林业生态工程、经济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一门学科。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对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也有了很大改变。树木学作为西藏农牧学院林业学科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在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改革思路基础上,课程教学总学时压缩为48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树木学的基础知识,有效地识别树种,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森林树种资源保育与合理开发利用的问题,是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
  一 树木学课程内容及特点
  现代树木学已经由树木分类学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树木的各个方面,是一门既重视树木的基础理论,又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树木学课程主要研究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资源利用及其在林业生态工程、经济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树木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树木的分类、命名、鉴定、形态、变异、特性分布和用途。树木学的特点,一是描述性强,涉及的树木种类多,名词术语多,需记忆的内容多;二是季节性强,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不能全面反映树木的物候现象、形态特征,因而使学生缺少形象认识。
  二 树木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1.针对不同专业,突出专业基础课的性质
  树木是林业科学研究和生产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掌握一定的树木知识是相关专业毕业生能力和水平的体现。WWw.11665.coM树木学作为林学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然保护区、环境科学等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因此,课堂讲授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树木的分类、识别和鉴定的介绍,而是注重与林业学科领域的科研和林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介绍树种形态特征时,还应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对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及林学等特性、分布、利用和保育等方面的研究。现在全国农林院校所使用的树木学教材分为“南方本”和“北方本”,这只是考虑了地域上的差异,却没考虑专业上的差别。实际上,相对植物学而言,树木学的专业性更强,它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又属于应用科学范畴。不同专业对树木学知识的学习要求有较大区别。根据不
  
  同专业培养目标,在兼顾树木学知识系统性教学的前提下,重点讲授专业相关内容,有选择地增加相关树木学知识。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了树木学知识,更能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对于生态学专业,应重点讲授树木在保护森林,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发展城市林业,优化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对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应注重对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树种的介绍。对园林专业,在介绍各树种时应增加树种配置、管理、保育等内容,同时还应对从国外引种的重要园林绿化树种加以介绍。对于林学专业,除树种分类、名称鉴定、树种习性传统的知识点外,重点介绍森林树种的种质资源、能源树种的保护利用、古树名木及珍稀濒危树种的保育等内容。
  2.精简课程内容,突出重点
  树木学理论授课学时的减少必然要求教师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精简,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突出重点、难点。一是以科代属,以属代种。树木学教学注重科属特征的介绍,而不是泛泛地讲解一个个物种,科属特征主要涉及花和果实等方面的性状,是树木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树种选择应以我国西藏地区树种为主,如樟科、壳斗科、松科、桦木科等。在地域性森林群落中种类多和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种类要多讲,而对于在西藏地区分布较少的类群可以少讲。
  3.明确学习目的,理论联系实际
  树木学是林业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是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如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等打下基础,同时掌握一定的树木学知识,也是林业工作者最基本的专业素质要求。随着环境危机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绿色的渴求日益高涨,目前,即使是普通的百姓也都渴望掌握一定的树木学知识。作为林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如果连最基本的园林绿化和生态造林树种都不能识别,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树木学课程描述性强,涉及树种多,名词术语多,内容枯燥,记忆难度大。若采用一般的课堂教学方法,以重复的信息,固定的模式反复冲击学生的大脑,容易造成麻痹心理,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关键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同实际的结合。首先,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完善有关树木学知识网络版和课件的制作,做到图、文、声并茂,向学生展示大量色彩艳丽的树木图片,配以简明扼要的内容文字将植物的形貌特征、季相变化,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对所讲授的树种特征产生直观的感受,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注入式”地教,学生“机械式”地学。由于没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应多介绍西藏地区丰富多彩的树种资源及研究利用现状,培养他们为专业和科学献身的精神,鼓励他们阅读《植物杂志》等科普刊物,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爱自然、崇科学的高尚情操,做保护和美化大自然的使者。组织各种兴趣小组,积极开展树种调查、树种挂牌和小标本(包括叶脉标本)制作等各种活动,使同学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5.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己能解决问题是素质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树木学涉及种类很多,要想熟练地掌握它们,必须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技巧与方法。
  第一,比较记忆法。树木的科、属、种虽然很多,但相似的科与科、属与属、种与种之间却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找到这一规律,相似之中就可以找到区别,记忆将会成为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例如,松科和柏科的特征是树木学的重点和难点,只要抓住树皮、叶、球花和球果的特征比较,就不难掌握。从树皮来看,松科的树种大多数呈鳞片状开裂或剥落,而柏科的树皮则呈长条状剥落;松科的叶以互生为特征,柏科植物则对生或轮生;在松科中,组成雌雄球花的珠鳞和小孢子叶数目多,螺旋状排列,而在柏科中,组成雌雄球花的珠鳞和小孢子叶数目较少,为交互对生;松科中的珠鳞和苞鳞是完全分离的,而柏科二者则完全合生等。诸如此类的对比很多,如冷杉和云杉属植物、杨属和柳属、香椿和臭椿、国槐和刺槐、栎属和栗属、蔷薇和月季、梨属和苹果属、桦木科和榛科等。通过比较,不仅能使学生快速掌握它们的区别,而且强化了记忆效果。
  第二,检索法。植物检索表的英文名称是“key”,即钥匙的意思。因此,树木学同植物分类学一样,学生们必须要掌握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由于检索表中大量使用形态术语,学生应首先对这些术语掌握清楚。另外,树种特征是相当复杂的,即使掌握了检索表的使用方法,在实际鉴定过程中也往往易出现错误和进行不下去。只有经常利用工具书进行检索,才能练就细致观察和解剖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树木的认知能力。
  第三,总结归纳法。树木学尽管内容复杂,但如果按照一定的逻辑将树木的形态特征总结归纳编成口诀或顺口溜就容易记忆了。如介绍梨属和苹果属的区别时,梨属的开花顺序用“梨向里开”就解释清楚了,苹果属自然就是“由里向外开”了。又如用“胡杨叶胡长”一句口诀就能反映胡杨的叶片形状多变的特征。再如“花灌木,枝拱形,叶对生,髓中空”将连翘的主要形态特征概括在内。这些口诀不仅容易记忆,而且朗朗上口。
  三 结束语
  教学方法探讨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教师要与时俱进,探索出一套适合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除上述一些教学措施外,还应吃透教材、更新自己的知识,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西藏有两所高等农林院校,学校从事树木学教学的教师人数少,接受过树木学知识系统学习的更少。这就要求院校一方面要注重专业教师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专业进修,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其业务素质、更新教育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 上一篇理学论文:
  • 下一篇理学论文:
  •  作者:陈彦芹 [标签: 西藏 树木 树木 树木 树木 树木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医学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法的统计分析
    高等农林院校特色发展研究与探索
    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实验室的药…
    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高等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方式的探讨
    优化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堂的若干举措
    浅谈怎样学习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方法研究
    “循环大课堂”模式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
    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