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通过说课活动,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更好的教学策略,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及教学效果。
【关键词】 儿科学 说课 自主学习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近几年来,我校连续开展多次说课比赛,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及精心设计,获得了二等奖,现把儿科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说课设计归纳如下。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儿科学》是卫生职业教育专科教材,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目前为第1版。该教材总体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实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超前培养为原则,还兼顾助理医师考试大纲;精选,除突出三基之外,特别注意到专科生的认知水平;人性,对各章节重点难点以“学习提示”,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本节内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在临床上很常见,因此该知识在教材中很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
1、说出ida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诊断及治疗原则。
2、通过铁代谢的特点认识铁代谢检查意义。
3、把握作用机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因果联系。
4、运用所学知识诊断病例并能制定治疗计划。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难点讲授、演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具备认真、严格的科学态度。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ida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铁剂治疗
【难点】
铁代谢、发病机理
二 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3+2)大专阶段的学生,经历了一年临床实习,对医学专业课的理解能力明显高于中专生。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当中,适当拓宽知识及延伸。但是,与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合理的制定出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等。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自主探究、分组讨论、讲授法等。
三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怎样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并灵活运用呢? 教师提前把病历发给学生,让其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听课时就能很好的把握教学目标,特别是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课后,学生要多练习、多复习、多思考。
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言应重在精彩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于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缺铁性贫血的表现,以调动学生思维的活泼性。同时复习小儿造血总论关于贫血的定义及分类,并观看一位贫血患儿的幻灯片。提出教学主线:吃—不吃—怎么吃?
【新课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仿佛就是一次讨论课,通过与学生互动,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1、临床表现:本例患儿的病史特点是什么?有哪些阳性体征?让学生通过典型病例自主探究学习营养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让学生找出外周血象及骨髓象有何特点?进一步确诊需做什么检查?
3、诊断和鉴别诊断:本病的诊断是什么?应与哪些病相鉴别?根据各病临床特点和实验室特点加以鉴别。
4、概述:什么是缺铁性贫血?有何临床特征?强调其常见和重要,强调起病隐匿;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国内外数据比较,加深理解。
5、发病机制: 为什么缺铁会引起这些临床表现?小细胞低色素又是如何发生的?教师利用示意图讲解铁在血红蛋白合成中的作用、缺铁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产生及缺铁对非造血组织的影响。
6、病因:结合该病例分析缺铁性贫血有哪些病因讲解和列举小儿常见ida的病因,强调营养性因素的重要性。
7、治疗:请学生制定出治疗原则?如何补铁?强调口服铁剂的用法和注意事项。并熟悉铁剂治疗后的反应和观测指标。
8、预防:怎么吃?强调铁剂强化食品、正确的喂养、低体重和早产儿的预防。
9、小结:回顾课堂内容,说明重点要求掌握的内容。
五 教学反思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安排2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我调整了教材的原有顺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提供较多的资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法,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思考问题,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发现、总结、归纳,摒弃教师教学生看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说课活动,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更好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同时,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思路。这样就可以克服教学中重点不突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次,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参 考 文 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薛辛东.儿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