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西医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中医学论文   西医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现状
【摘要】从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系统介绍了中医药防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动态。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药治疗;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病变,表现为食管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病理变化,可归入中医学的“噎膈”、“胃脘痛”、“反酸”等病证范畴。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re 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等均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e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re的中医病名
        目前re在科研和临床中尚无统一、规范化的病名。余彩珍等[1]认为就其临床表现描述re应属于中医之’胃痛(吐酸、嘈杂)‘’噎膈“的范畴。王贤斌等[2]认为re的主要症状是与体位改变有关的烧灼样胸骨后疼痛,故可按胸痛辨证论治。1997年3月4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o疾病部》首次将本病称为”食管瘅“,与re十分相似,但目前还未普遍应用,仍需进一步完善。
2re的病因病机
        王唏显等[3]认为re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其基本病机;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是其发病关键;气机郁滞,郁久化热,是其传变特点;痰浊血瘀是其最终结局。WWw.11665.Com李春婷等[4]认为在re的发病中,脾虚失运是本,肝胃气逆是标,脾虚肝郁、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是re病机的关键。段国勋等[5]认为re病位在胃,涉及肝脾肺,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本病的病机除与脾胃升降失调有关外,与肝肺升降对整个机体的气机调节亦有密切关系。马银成等[6]认为是外邪入侵,食滞肝郁等原因,使胃气郁而不降,胃郁日久,易从阳化热,中焦气滞,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从而导致胃气不降,湿热中阻。金庆灼等[7]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损及脾胃,久则脾虚胃热,水谷不降反随胃气上逆所致。吴志宪[8]认为本病病位在肝、脾(胃)两脏。病机多为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或脾虚湿盛,痰浊内生;或肝脾失和,中焦壅滞,邪郁胸膈,气机升降失常。
        3re的治疗
        3.1辨证治疗:对于re的中医辨证分型,国内尚无统一标准,因此临床分型论治较为混乱。陈江宁等[9]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102例病人辨证分型为肝胃郁热、胃阴不足、气滞血瘀3型,其中肝胃郁热型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胃阴不足型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气滞血瘀型用启膈散加减。有效率分别为91.2%、90.0%、81.8%。郝娅宁[10]等把re辨证分型为三个证型,肝胃不和型,方用匀气汤ⅰ号(白芍、枳壳、柴胡、法半夏、川连、吴茱萸、炙甘草);脾胃虚寒型,方用匀气汤ⅱ号(匀气汤ⅰ号加苍术、紫蔻仁等);肝郁化热型,方用匀气汤ⅲ号(匀气汤ⅰ号吴茱萸减半,加龙胆草、焦山栀、元胡、大黄等)。分组治疗re42例,疗程4周,症状缓解率3组平均为81.8%,其中肝胃不和组82.6%,脾胃虚寒组76.7%,肝郁化热组38.0%。林小武[11]将48例re辨证分型为肝胃郁热、痰瘀结胸、脾虚邪实3型,其中肝胃郁热型以柴胡、白芍、法半夏、黄芩、旋覆花、枳壳、丹参、蒲公英等组方,治疗20 例,有效率达100%;痰瘀结胸型以全瓜蒌、枳壳、丹参、蒲公英、当归、法半夏等组方,治疗17例,有效率为94.1%;脾虚邪实型以太子参、大枣、茯苓、丹参、蒲公英、当归、清半夏、郁金、枳壳、桃仁、陈皮、炙甘草、生姜等组方,治疗17例,有效率81.8%。田波[12]将38例病人辨证分为4型;脾胃虚寒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肝气犯胃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胃郁热型用化肝煎合左金丸;胃阴不足型用一贯煎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89.47%。张琼英等[13]引用涂福音教授的观点,将re辨证分为胃失和降、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脾胃虚寒等5型,临床治疗取良好的疗效。李文[14]把106例病人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痰气交阻、脾胃虚寒和脾胃阴虚5型。其中肝胃不和型采用疏肝理气、降逆和胃治疗;脾胃湿热型采用清热通降、芳香化湿治疗;痰气交阻型采用开胸理气、化痰畅咽治疗;脾胃虚寒型采用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治疗;脾胃阴虚型采用养阴益胃、甘凉濡润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4.3%。黄贤樟等[15]认为re病机关键在于胃气上逆,酸水泛溢,提出降逆制酸的治疗大法,并根据病人体质、饮食、病情等因素的差异和临床症状的不同,将本病分为寒邪客胃(丁香柿蒂汤)、胃火上逆(竹叶石膏汤加味)、湿痰内阻(藿朴夏苓汤、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食滞胃腑(保和丸)、肝胃不和(柴胡平胃饮)、胃阴不足(麦门冬汤加味)、脾胃阳虚(丁蔻理中汤)7型论治。
        3.2专方治疗
        3.2.1和胃降逆为主的基础方治疗:朱生樑等[16]用丁香降气汤(由丁香、柴胡、枳壳、旋覆梗、代赭石、太子参、川黄连、吴茱萸、甘草等)治疗re80例,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予丁香降气汤),对照组30例(予奥美拉唑),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2.0%,胃镜下食管炎症总有效率80.0%;对照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80.0%,胃镜下食管炎症总有效率83.3%。龚雪康[17]用加味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炙甘草、制半夏、黄芪、竹茹、三七)8周为1个疗程,治疗re50例,对照组使用吗丁啉,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除吞酸外,其他各项单项症状中药组均优于西药组。
        3.2.2清热祛湿为主的基础方治疗:马银成[18]用蒲公英、茵陈、白花蛇舌草、瓜蒌、茯苓、白术、白芍、黄连等组方,治疗re30例,疗程1个月,总有效率93.33%;王少龙[19]用泻肝抑酸汤(黄连、黄芩、吴茱萸、蒲公英、白芍、延胡索、沙参、麦门冬、炒莱菔子、瓦楞子),治疗re48例,总有效率93.7%,高于口服雷尼替丁胶囊和多潘立酮的西药对照(83.3%) (p <0.05)。
        3.2.3疏肝理气为主的基础方治疗:郑发顺[20]用柴胡舒肝汤加减(柴胡、芍药、陈皮、枳壳、炙甘草、川芎、白芨、内金、香附、法夏、代赭石)治疗re101例,对照组用吗叮啉、硫糖铝,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93.80%(61/65);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83.3% (30/36)。朱晓燕等[21用]疏肝和胃汤(柴胡、枳壳、旋覆梗、代赭石、白芍、川黄连、吴茱萸等),治疗胆汁反流性食管炎35例,疗程8周,总有效率为82.86%(29/35),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
        3.3中西医结合治疗:宋海波等[22]将156例re病人随机分为3组,西药组30例,中药组30例,中西药组96例,中药组中脾胃虚寒型用自拟方食管炎1号(丁香、白豆蔻仁、党参、白术、干姜、甘草、九香虫随症加减)。胃内积热型采用食管炎2号(酒黄连、吴茱萸、随症加减);西药组用洛赛克20mg,每日1次,反酸明显者加用吗丁啉10mg,每日3次;中西药组用以上中药及西药,4周后复查,中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中药组(76.9%)和西药组(80.0%)(p<0.01)。陈培琼等[23]将60例re患者平均分为两组,ⅰ组予(乌贝散加味)和西沙必利,ⅱ组单予西沙必利,疗程4周。ⅰ组疗程结束时和治疗后8周症状改善均优于ⅱ组,且8周后两组症状差异有显著性。ⅰ组和ⅱ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0%、13%和87%、70%。两组的治愈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3.4外治法:李恒森等[24]采用菌类药物鬼笔(鬼笔科植物,为细皱鬼笔phallus, rugulosus,fisch的子实体)胸胃外局部涂擦,每次涂3遍,日3次,10天为1疗程,共治20例,结果显效11例,有效5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张瑞明等[25]运用穴位按摩(脾俞、胃俞、足三里、公孙、肝俞、胆俞、上巨虚、太冲等穴)配合日服西沙比利,治疗100例re病人,结果治愈52例,显效48例,有效率达100%,明显优于仅用西沙比利的对照组(p<0.01)。
        4讨论
        目前在re中医治疗研究中开展较多的是中医专方疗效的观察,并且大多按照统计学原理设计了对照组,进行了疗效比较。然而,在re的中医治疗研究中也存在许多不足:①疗程和对照药物不统一,西医治疗re的药物有促动力药(吗丁啉、普瑞博思等)、抑酸药(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铝碳酸镁等)。中医药治疗re的疗程也不够统一,有长有短,相互之间缺乏可比性。②科研设计不够严谨,阳性对照药不是目前公认的药物,甚至没有阳性对照药,治疗的可靠性值得怀疑。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药理研究不多,而且本病的疗程较长,长时间口服汤剂不易坚持。③疗效判定标准还不统一,如有以临床症状作为有效率判定标准,以内镜作为标准,有以有病理为准,也有三者综合考虑。同时,对于显效或有效的疗效判定也存在模糊性。④re中医治疗的实验研究较少,临床中对re的诊断、愈合、复发等缺乏进一步研究的实验室观察指标,尤其是近年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e食管-异型增生-恶性病变,更需要临床检测指标。总之,为了更好的开展临床研究,需要加强以下工作: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开展现代药理研究、生物活性研究的基础上,筛选、组方,开发新剂型,以便患者应用。以中医理论及现代实验技术为基础,研究、建立动物模型,开展实验室研究,及时地采用新观点、新学说,尤其引入基因水平的研究,促进本病病因病机的阐明及疗效机制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俞彩珍.运用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32例[j].黑龙江中医药,1995,(1):6-7
        [2]王贤斌.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2):79-80
        [3]王唏显,李廷荃,肖汉玺.从肝论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1):38
        [4] 高祥华,李春婷.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机及辨治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4,3(24):15-16
        [5] 段国勋.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j].新中医,2000,32(9):33-36
        [6] 马银成.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法治疗反流食管炎30例[j].河北中医,2000,32(3):186
[7] 金庆灼.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j].中医药学刊,2003,21(4):573
[8] 吴志宪.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1999,21(5):311
[9] 陈江宁,涂洁.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2例[j].江苏中医药,1999,20(12):24
[10] 郝娅宁,孙喜才,张健.匀气汤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粘膜经验及食管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5(1):32~35
[11] 林小武.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8例[j].四川中医,1999,17(9):23
[12] 田波.中医辨治反流性食管炎[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4):20-21
[13] 张琼英,林娜,涂志红.涂福音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1):36-37
[14] 李文.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治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2):13
[15] 黄贤樟,邝卫红.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机及临床治疗探讨[j].新中医,1998,32(2):3-5
[16] 朱生樑,马淑颖等.丁香降气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50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 (1):19-20
[17] 龚雪康.加味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0例[j]江苏中医药,2002,23(12):19
[18] 马银成.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j].河北中医,2000,22(3):186
[19] 王少龙,吴素芹.泻肝抑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8例[j]山东中医药杂志,2000, 19(10):604
[20] 郑发顺.柴胡舒肝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5例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9(4):2929
[21] 朱晓燕,朱生梁,马淑颖.疏肝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食管炎35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2):26-27
[22] 宋海波,李栓德,杨来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5):313
[23] 陈培琼,陈慧,曹穗平.乌贝散加味联合西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j].广东医学,2000,21(5):435
[24] 李恒森,杜兆嵩,楚燕瑞等.鬼笔擦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0例分析[j].江西中医药,1996,27(1):29
[25] 张瑞明,魏玉静.穴位按摩配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0例[j].中医杂志,2001,42(1):56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张瑞新 高云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专业本科生西医内科综合评估考核模式研
    《走进中医一现代人认识中医的8堂必修课》等
    罗定地区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及中医
    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在中医外科和中医骨伤科的
    从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到老年中医护理及人
    实行中医专科三级护理查房提升中医护理水平
    不必硬把中医往唯物上靠警惕科学霸权损害中
    改革中医妇科教学模式 注重中医经典学习
    又是一年春节来,中医帮您把把脉——中医妙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骨碎补在中医骨伤科的应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