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西医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中医学论文   西医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中医属“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等范畴,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本病病位是以足阳明胃为病之本,而肺金盗母气,肝气自甚,木折脾胃土气为发病之标。即脾胃为本,以肝肾为标。病因有二:一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而起,所谓饮食之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之品,或嗜饮醇醪,及喜食煎燥而发,因肥甘之品能使腠理致密,阳气不能宣散于外,郁结在胃,酒有大热大毒,蕴积胃脘,而煎燥之食则助阳助火,从而在病原上形成火热内结在胃,毒伏于胃膜,促使营气不从,逆于胃膜,久则生疼痛溃疡之患。二为情志所伤,而本病为患,(一)是喜怒伤肝,或肝病自伤,肝气郁阻;(二)为 虚,虚滞在胃,久则胃膜受损所致;(三)忧思伤肺,或肺素虚,求救于中土(即子盗母气),久而土伤,脾胃虚弱,或久病耗伤胃阴,胃阴亏虚,脾滞胃呆,引起脾胃升降失和,久之降而不降,阴阳不润,燥湿失济,营卫凝涩,逆于肉里,胃膜受损日久生此病。上述几种原因,单独出现者有之,合并出现者亦有之。单独出现者,其病理变化与临床症候比较单纯,故为易治;而合并出现者,其病理变化与临床症候比较复杂,故为难治。肝与胃,木土相克,胃与脾表里相关,故胃痛与肝脾的关系较为密切。且肝脾为藏血充血之脏,胃为多气多血之府,胃痛初起多在气分,迁延日久则强入血分,所以久痛胃络受损,则多见呕血或黑便等症。www.11665.com气病较轻,血病较重。胃病的原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故可归纳为“肝胃不和而痛,湿热中阻而痛,脾胃虚弱而痛,脾胃虚寒而痛,胃络瘀阻而痛”,现将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如下:
        1 辩证施治
        1.1 肝胃不和: 胃脘胀疼连胁,嗳气,大便不畅,多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苔薄白,脉沉弦。
        本病与患者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正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情绪的变化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胃平滑肌痉挛,胃液增加,胃蠕动及胃部血管舒缩异常,导致消化不良,充血,炎症,治法以舒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 枳壳 白芍 甘草 香附 川芎),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嗳气频者加沉香,旋复花以顺气降逆,亦可用沉香降气散加白蒺藜,广郁金,降香,绿萼梅。前方舒肝理气,后方降气散郁。笔者治疗本病患者96例,结果治愈52例(占54.1%),好转40例(占41.7),无效4例(占4.2),总有效率95.8% 。
        1.2 湿热中阻 :胃脘疼痛,嘈杂灼热,纳呆恶心,小溲色黄,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 

        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脾胃素虚,湿阻中焦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法以清热化湿,理气和胃为主治疗,方以清中汤加减(黄连 栀子 半夏 茯苓 白豆蔻 陈皮 甘草)。热盛便秘者加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另外脾胃素虚,湿热内生者选用三仁汤加减(杏仁 薏苡仁 白蔻仁 厚朴 法半夏 通草 竹叶 滑石)。笔者治疗本病50例,结果临床治愈27例(占54%),有效21例(占42%),无效2例(占4%),总会有效率达96% 。

        1.3 脾胃虚弱: 脘腹痞闷,时缓时急,不知饥,不欲食,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本病多由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久病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或服寒药过多,而损伤脾胃,因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脾胃受损则健运失职,气机不利而生痞满。采用益气健脾,升清降浊的治法,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若手足不温者加附子,干姜;气虚失运,满闷较重者加木香,枳壳,厚朴;伴呕吐下痢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若水热互结,伴干噫,食臭,肠鸣下痢者用生姜泻心汤加减。笔者治疗此型之慢性浅表性胃炎取得满意疗效。
        1.4 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本病为正虚,中阳不足,寒自内生,发为本病。治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主治疗,方以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 白芍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泛吐酸水者加干姜,陈皮,半夏 茯苓 防己以温胃化饮;泛吐酸水者加吴茱萸,瓦楞子以暖肝温胃以治酸;若寒盛而痛甚,呕吐,肢冷,可用附子理中丸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诸证悉除,痛止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笔者治疗本病56例,结果治愈29例(占51.7%),好转24例(占42.8%),无效3例(占5.35%),总有效率94.5% 。
        1.5 胃络瘀阻 :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本病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治法,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五灵脂 蒲黄;丹参 檀香 砂仁)加大黄,甘草。虚证以调营敛肝饮加减(当归 白芍 蛤粉炒 阿胶 枸杞子 五味子 川芎 枣仁 茯苓 陈皮 木香 生姜 大枣)。若有出血可加三七,白芨以化瘀止血;呕血,便血,面色萎黄,舌淡,脉弱无力者为脾胃虚寒,脾不统血。方用黄土汤加减(灶心黄土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炮附子 阿胶 黄芩)。笔者治疗本病60例,与单用西药治疗40例对照观察,取得了满意疗效。
        2 结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其特点为病程长,缠绵难愈,发病率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其发病率趋于各种胃病的首位,西医治疗效果虽好,但容易复发,由于本病的诱发因素主要由情绪及饮食密切相关,因此肝胃不和,湿热中阻,是本病临床上的常见证形,笔者认为保持心情舒畅,性格开朗,劳逸结合,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饮食以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可减少本病的发病率,进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2007.10重印)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刘炳文 王平 [标签: 慢性浅表性胃炎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自拟中药清胃解毒汤配合西医疗法治疗智齿冠
    中医专业本科生西医内科综合评估考核模式研
    《走进中医一现代人认识中医的8堂必修课》等
    罗定地区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及中医
    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在中医外科和中医骨伤科的
    从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到老年中医护理及人
    实行中医专科三级护理查房提升中医护理水平
    不必硬把中医往唯物上靠警惕科学霸权损害中
    改革中医妇科教学模式 注重中医经典学习
    又是一年春节来,中医帮您把把脉——中医妙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