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西医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中医学论文   西医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
痤疮的中医药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摘要】综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从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痤疮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包括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内治与外治结合、饮食调摄,实验研究主要探讨了中草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皮脂分泌及性激素的影响。
【关键词】痤疮;中医药临床;综述

        痤疮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然痊愈。痤疮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常伴有皮脂溢出,分布对称。初起为毛囊口黑色圆锥形丘疹,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周围可形成炎症性丘疹,其顶端可形成结节囊肿,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亢进,刺激皮脂腺分泌过旺,使皮脂腺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伴发细菌感染而发病。此病与微量元素锌在发育期相对缺乏也有一定的关系,称之谓“青年痤疮”。
        中医学认为,过食肥甘厚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冷水渍洗,使血热蕴结,均可酿成本病。近年来,在诊治过程中,人们发现,用中医药治疗痤疮,疗效明显,且剂型多样,副作用小,现就其研究进展阐述如下:
        1临床研究
        1.1辨证论治:痤疮,在中医学中相当于“痤”或“痤痱”,或称之谓“肺风粉刺”、“面疮”等。WWW.11665.COM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郁乃痤。”(《素问·生气通天论》)不仅指出了汗湿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总括了本病的病机所在。晋代《肘后备急方》提到本病发生在面部,故称面疮。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对本病的症状、病因、治法、方药等作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因此,多数医家认为痤疮病位在肺,因于风热,辨证分型多为“肺经风热”。但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单一的“肺经风热”已不能完全概括痤疮的症候特点,所以很多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对痤疮进行辩证治疗。
        张志礼[1]将痤疮分为:(1)肺胃积热型:(多为痤疮初起,以丘疹、粉刺为主)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2)湿热蕴结型:(多为中、重度,皮疹红肿热痛,或有脓疱)方用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3)痰湿凝结型:(多位囊肿结节,迁延不愈)方用海藻玉湖汤、参苓白术散合四物汤加减。欧阳恒等[2]将痤疮分为:(1)肺热型: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2)脾胃实热型:方用清胃散合茵陈蒿汤加减;(3)热毒型:方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4)血瘀痰凝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经典教材及传统中医多认为痤疮为实证,或热,或湿,或痰,或瘀,然而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及临床经验的累积,很多现代名医提出了新的辨证思维。禤国维等[3]强调滋补肾阴在治疗痤疮中的重要性,认为痤疮除了肺胃血热、肠胃积热之外,还有肾阴不足,相火过旺,治疗中采用墨旱莲、女贞子滋补肾阴。何莉等[4]从肝论治女子痤疮,认为女子痤疮多由于肝郁、肝热引起,应用疏肝、清肝之法效果较好。余方[5]从脏腑辩证入手,结合面部痤疮的形态、分布及兼症,将痤疮分为心火亢盛、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及肝肾阴虚4型。其中,心火亢盛型,痤疮以额部为主;肺经风热型,痤疮以颊部鼻周为主;脾胃湿热型,发病以鼻及鼻翼两侧为主;肝肾阴虚型,发病以颊颏部为主。徐爱琴[6]将体内脏腑与体表经络有机联系起来,认为痤疮发生于前额与胃有关,在口周与脾有关,在面颊两侧与肝有关,发于胸部与任脉有关,发于背部与督脉有关。
        2中药外治
        痤疮的病变部位主要在皮肤,痤疮的外治药物多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祛风杀虫、消肿散结等功效,涂于患处,可使药力渗透肌肤,直达病所,因此中药外治治疗痤疮,具有疗效确切,使用方便且副作用小等优点。现介绍以下几种外治剂型:
        2.1洗剂:闫凌云等[7]将228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8名采用白地蛇洗剂(药物组成:蛇床子15g,白矾6g,地肤子15g,白蒺藜15g)、痤疮灵(药物组成:辛夷、琥珀、白芷、白及、川芎、红花、黄芩、水蛭、珍珠粉等)、枇杷清肺饮加减进行治疗,对照组100名采用过氧苯甲酰凝胶或霜剂、四环素、葡萄糖酸锌片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92%,对照组总有效率83.64%,p<0.01;治疗组复发率10.71%,对照组复发率41.3%,p<0.01。
        2.2酊剂:支萍[8]以活血解毒为治疗组方:苦参、白及、当归、赤芍各50g,黄柏、丹参、大黄、甘草各30g,将上药灌于大口瓶中,注60度白酒300ml,甘油300ml,氮酮5ml,一周后装入100ml塑料瓶中。每日早晚各一次搽于面部。治疗总有效率94%。
        2.3软膏:适用于敏感或干性皮肤。冯永芳等[9]采用自制寻常痤疮膏(内含有大黄、苦参、黄连、白芷、僵蚕、白及、桃仁、茯苓等)治疗痤疮248例,有效率88.73%。
        2.4面膜:杜艳梅[10]采用中药面膜治疗30例痤疮患者。白及10g,黄芩10g,大黄10g,皂刺15g,白芷5g,红花10g,白丁香5g,密陀僧3g。上药混匀,打成细粉。另取当归50g,加水煎煮2次,每次0.5h,合并煎出液,浓缩至约10ml。制成当归浸膏。将当归浸膏与醋混匀成粘合剂,将中药细粉研成糊状,即成中药面膜。清洁面部后,以常规按摩加负离子喷雾,行手法按摩,洗去按摩膏,然后将中药面膜敷于面部,约30min,以上方法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治愈19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史萍[11]使用自制中草药面膜进行治疗。药物组成:黄连10g,茯苓10g,丹参10g,白及10g,当归10g,姜黄10g,白花蛇舌草15g,杏仁15g。以上成分共研为细末,取100g药物细末加入250g香油调成按摩膏,再取细末50g,加入医用生石膏200g调匀为面膜粉备用。洁肤后予面膜膏涂面,隔日1次。对照组外涂氯霉素酊,每日2次。二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55例,总有效率83.6%;对照组46例,总有效率52.15%。
        2.5霜剂:刘喜福等[12]用中药参柏霜治疗100例痤疮患者,其主要组成为:苦参、黄柏、丹参、百部、白鲜皮、地肤子、人参皂甙、冰片及凡士林、甘油、三乙醇胺、液体石蜡、尼泊金乙酯。对照组外用痤疮王擦剂治疗97例痤疮患者,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在治疗1、2、3、4周后随访患者,结果治疗组在4周内各阶段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2.5散剂:蔡绿珍[13]以消痤散(由黄连、黄柏、银花、蒲公英、白芷、当归等组成)外敷治疗寻常痤疮48例,对照组48例用美肤宝痤疮膜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79.17%,p<0.05。郭四红[14]以白芷康散外敷治疗痤疮47例,每天1次,6次为1疗程。经过3-6个疗程的治疗后,痊愈28例,好转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皮肤过敏和其他不良反应。
        3其他疗法
        3.1针灸疗法:周志杰[15]等用针灸治疗寻常痤疮288例,主穴选用双侧合谷、曲池、肺经风热配大椎、肺俞、风池穴(双侧),脾胃湿热配足三里、内庭穴(均双侧),冲任不调配天枢、公孙、三阴交(均双侧)、关元穴,留针,结果:总有效率91.9%。李双利[16]等用针刺疗法治疗痤疮156例,选用肺俞、脾俞、心俞、肝俞及痤疮凸起部周围穴位,结果痊愈85例,显效49例,好转7例,无效15例。燕金芳[17]用针刺治疗寻常痤疮36例,选用印堂、太阳、承浆、风池、人迎、水突、天容穴位,结果:36例1-3个疗程的治疗,治愈30例占83.3%,显效5例占13.9%,无效1例占2.8%,总有效率97.2%。
        3.2耳穴疗法:吴传俊取耳穴肺、心、胃、神门、内分泌用王不留行籽耳压,配合耳尖、背部俞穴放血,总有效率94%;翼健民主穴选肺、内分泌、神门、交感、皮质下、面颊,配穴用王不留行籽耳压,总有效率98.3%;李斌选肺、胃、大肠、皮质下、神门、内分泌用六神丸耳压,治愈率55.6%,总有效率96.3%[18]。 

        3.3刮痧疗法:蒋晓霞[19]采用刮痧加中药外敷治疗痤疮56例,治疗组取项背督脉经、膀胱经共5线,督脉经从哑门刮至腰俞以下,两侧膀胱经则分别从天柱至大肠俞以下,从附分至胞盲。刮完后嘱患者饮水促进水液代谢,同时中药局部外敷。对照组21例纯用中药局部外敷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总有效率76.1%,p<0.05。
        3.4穴位埋线:张理梅[20]等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症状、舌苔、脉象进行辨证选穴予穴位埋线治疗100例痤疮。肺经风热型主穴:肺俞、曲池、大椎、尺泽,配穴为天枢、支沟、大肠俞、血海;肠胃湿热型主穴:曲池、足三里、大肠俞、上巨虚,配穴为中脘、天枢、大横、梁丘、阴陵泉;血瘀痰结型主穴:丰隆、阳陵泉、曲池,配穴为膈俞、血海、陶道;冲任失调型主穴:肾俞、三阴交、血海、关元,配穴为丰隆、足三里、肝俞、心俞。根据辨证取5-7个穴位,进行埋线,每次选用穴位与前一次不同,每2周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总有效率94%。埋线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医用羊肠线来替代毫针,起到长久刺激穴位,达到调整机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3.5饮食疗法:患者宜少食甜食、脂肪、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豆芽、青菜、蓬蒿菜、冬瓜、丝瓜、苦瓜、荸荠)及水果。常饮绿豆汤有清肺热、除湿毒之功。多食含长纤维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对防治痤疮有良效。此外,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有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每日宜用温热水洗脸两次,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时用力擦去面部脂垢;禁忌用手指挤捏面部丘疹粉刺脓疮,以防遗留疤痕;保证睡眠充足,调整消化系统功能,这些均有助于痤疮的治愈。古月[21]论述痤疮的饮食疗法时,还提到山楂苡仁粥、苡仁天葵粥、二皮石膏山药粥、二仁散结粥、海带二豆汤、当归柚子酒等药膳食疗方。
        4实验研究
        4.1中药单药及复方抗痤疮丙酸杆菌的研究:陈红斌[22]等测定大黄的几种游离蒽醌对痤疮主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发现大黄素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大黄酸对金黄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夏明静[23]选用22种抗菌消炎中药有效成分作体外抑菌实验,结果发现,痤疮丙酸杆菌对丁香酚与桉叶素高敏,对黄芩甙、丹参酮i、芦荟甙、厚朴甙、小檗碱、大黄素、葡甘聚糖、龙胆苦甙、丹皮酚、丹参酮ii中敏,其作用均优于甲硝唑。杨柳[24]等对清肺愈痤丸进行药效学研究,结果发现清肺愈痤丸20g/kg能非常显著地降低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亢进(p<0.05);清肺愈痤丸20g/kg、40g/kg能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的肿胀(p<0.01、p<0.05);清肺愈痤丸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3125g/ml,0.625g/ml,0.625g/ml,说明清肺愈痤丸有明显的抗炎、抑菌作用。

        4.2中药对皮脂分泌影响的研究:丹参酮是丹参的脂溶性有效成分,周展超[25]等报道外用2.5%丹参酮治疗痤疮50例,8周后总皮损消退率测定,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皮脂分泌率有明显下降(p<0.05)。周计春[26]等报道消痤饮治疗寻常痤疮及其对皮脂分泌的影响,其成分为金银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0g、丹参15g、牡丹皮10g、赤芍10g、生地黄15g、黄柏12g、陈皮10g、生甘草10g),结果发现消痤饮治疗后痤疮患者的ser(皮脂分泌率)较治疗前平均下降36%,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有极其显著差异(t=8.89,p<0.01)。
        4.3中药对痤疮患者性激素影响的研究:王海鹰[27]比较肺经风热、湿热蕴结、痰湿凝结等中医证型共90例女性痤疮患者血清prl、fsh、lh、t、e2、p水平,并与30例正常体检者对比,结果发现女性痤疮患者各证型组血清t、fsh、e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3组血清t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e2水平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经风热组、湿热蕴结组fsh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痰湿凝结组fsh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性激素尤其是t、fsh、e2代谢失衡在女性痤疮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汪五清[28]报道中药痤疮饮(由金银花、蒲公英、生地、黄芩、茵陈、丹参等10味中药组成)有抗睾酮及雌激素样活性,从而为治疗痤疮提供了理论依据。辛琳琳[29]观察平痤饮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fdav)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性激素的影响,结果发现雄激素异常增高是fdav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平痤饮(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黄柏、栀子、知母、生地黄、丹参、陈皮、紫草、皂角刺、白芷、浙贝母、牡丹皮、甘草)治疗fdav疗效确切,总有效率94.8%,治疗后血清睾酮水平明显下降(p<0.01)。
        5讨论
        目前对痤疮的治疗,根据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取得一定疗效,从历年来文献报道来看,病因病机主要分为肺胃积热型、湿热蕴结型、痰湿凝结型、血瘀痰凝型等,此外还跟肝郁、肝热、肝肾阴虚、冲任不调等类型进行辨证,选用方剂为传统古方和自拟方剂。在中药内治的同时,强调内外合治,配合选用外涂洗剂、酊剂、软膏、面膜、霜剂、散剂及针灸、耳穴、刮痧、穴位埋线、饮食疗法等,对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美容都有肯定的疗效。西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痤疮丙酸杆菌、皮脂分泌、性激素水平失衡等有关,目前中药单药抗痤疮的有效成分及复方抗痤疮的各种实验研究也取得了颇佳的进展。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关于痤疮仍缺乏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科研设计不严谨,部分文献不设随机对照。目前的内服方药以汤药为主,中成药较少,服用和携带不方便。痤疮是一种常见多发又容易复发的疾病,需经常服药治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张,开发见效快、服用方便、无副作用的中成药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志礼.皮肤科手册.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4.472-473
[2]欧阳恒,杨志波.新编中医皮肤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70-472
[3]禤国维,范瑞强等.中药消痤灵治疗痤疮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n].广州中医报,1995,12(3):6
[4]何莉,蒋诗兴,周贤惠.女子痤疮从肝论治32例分析.新疆中医药,2002,20(4):25
[5]余方.80例痤疮的中医分型与治疗.广西中医药.1995,18(4):5-6
[6] 徐爱琴,徐宜厚.诊疗痤疮经验.中医杂志,1998,39(2):80-82
[7]闫凌云,李敬哲.白地蛇洗剂合痤疮灵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中医外治杂志2005,14(1):17
[8]支萍.苦参酊治疗痤疮30例.中医药信息,2001,18(3):26
[9]冯永芳,朱林学,丁宜高等.痤疮膏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2002,24(7):25
[10]杜艳梅.中药面膜治疗痤疮.河南中医,2003,23(10):40
[11]史萍.中药面膜治疗寻常痤疮临床观察.中国临床医生.2005,53(1):53
[12]刘喜福,付爱华等.中药参柏霜外用治疗痤疮临床应用研究.2006,33(7):817
[13]蔡绿珍.消痤散外敷治疗寻常痤疮48例疗效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1):19
[14]郭四红.白芷痤康散外敷治疗痤疮47例疗效观察.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5,17(1):41
[15]周志杰,张福会.针刺治疗寻常痤疮288例.陕西中医.2005,26(4):5-6
[16]李双利,吴成举.针刺疗法治疗痤疮156例临床观察.中医函授通讯.1996,6(3):33
[17]燕金芳.针刺治疗寻常痤疮36例.中国针灸.1997,3(3):185
[18]罗文峰.中医学对寻常痤疮的认识.中医药信息.2005,22(1):19
[19]蒋晓霞.刮痧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痤疮.天津中医药.2005,22(1):67
[20]张理梅,王秀坤,柏亚萍等.穴位埋线中医辨证治疗痤疮100例.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114
[21]古月.痤疮的饮食疗法.药膳食疗.2003,3:23-23
[22]陈红斌,陈钧.大黄对痤疮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2(3、4):111-112
[23]夏明静.22种抗菌消炎中药有效成分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6):435-436
[24]杨柳,钱江,陈育尧.清肺愈痤丸治疗寻常痤疮的实验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 4(22):3389
[25]周展超,郑家润,徐文严.外用25%丹参酮霜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25(6):376-377
[26]周计春,汪五清,闫晓红.消痤饮治疗寻常性痤疮及其对皮脂分泌的影响.山东中医杂志,2003,22(7):405
[27]王海鹰,周聪和,陈国勤.女性患者中医证型与性激素水平关系研究.新中医,2005,37(5):24-25
[28]汪五清,杜锡贤.中药痤疮饮性激素活性的实验研究.福建中医药,2006,37(2):43
[29]辛琳琳,马静霖.平痤饮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及其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15-16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李惠林 李金花 [标签: 痤疮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扩张型心肌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髋关节滑膜炎的中西医临床研究现状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教学体会
    胃溃疡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足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
    糖尿病的中西医诊断探讨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中药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女性血热\气虚型月经先期的中医中药治疗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