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西医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中医学论文   西医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
35年狼疮性肾炎临床与基础研究
作者:孙林 叶任高 杨念生 曾丽霞 李幼姬 刘冠贤 摘要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发现异常增高的循环白介素-6可导致狼疮性全身性病理损
害;白介素-6异常增高在狼疮性小管间质损害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白介素-
6及其信息传递中的gp130,junb基因异常表达参与了弥漫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ln)
分子发病过程,并率先发现丹参通过增强c-myc蛋白高水平表达而诱导细胞凋亡,
从而对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在国内外首次证实巨噬细胞在ln的病人
肾脏局部增殖,且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首次发现白介素受体(sil-2r)和flc
t增多是诊断早期活动ln的可靠指标。筛选并建立了一种本病活动性的计分方法;
发现小管间质病变分级对ln肾小球病理、临床表现、治疗、疗效及复发的判断均有
指导意义。在国内首先报道超大剂激素冲击疗法治疗严重的活动性ln,率先提出适
合我国国情的改进ctx冲击疗法治疗ln。发现中药在促进骨髓造血,对抗ctx等致免
疫功能过度抑制具有一定作用。首次在国内探讨了ln尿毒症的可逆性,并分析发现
sle死亡最主要原因并非尿毒症。

  狼疮性肾炎(ln)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
由于其诊断治疗较为棘手,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因此ln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
的重视[1~9],我们课题组对此病作了30多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于1963年在国
内最早分析了当时国内最大组别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0],以后不断地进行
临床观察和研究。www.11665.com近年来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其分子发病机理
与临床进行了综合研究,现总结如下。

1 发病机理

1.1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6(白介素-6)与ln发病机理仍然尚不十分清楚,为了确定ln病人体
内是否存在内源性白介素-6表达增高及其来源,我们应用elisa法检测58例ln病人
的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白介素-6蛋白的水平[11],在国内首次采用
原位杂交方法结合ibas 2.0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其中20例ln病人pbmc在未受任何刺
激时白介素-6 mrna表达强度,并分析3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3者水平在ln病
人体内均异常增高,活动期尤其明显,3者之间互呈直线正相关。提示ln病人pbmc
内源性过度表达和合成白介素-6是其外周白介素-6水平增高的原因之一,异常增高
的循环白介素-6对狼疮性全身性病理损害,尤其对肾损害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证
明血清白介素-6增高可提示ln处于活动期,对临床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另外,我
们探讨了白介素-6在狼疮性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12],通过检测42例活动期l
n患者尿白介素-6水平与其中的15例肾小管间质白介素-6 mrna水平,发现42例活动
期ln患者中有36例尿白介素-6肌酐比值>5 ng/mg,其增高程度与尿微球蛋白(β 
2-mg)及nag酶活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在15例肾组织切片中,肾小管间质均有白介
素-6 mrna表达,小管间质病变愈严重,其表达量愈高,而健康肾组织小管间质几
乎无白介素-6 mrna表达。提示ln患者活动期尿白介素-6水平异常增高与肾小管间
质白介素-6 mrna异常表达有关,白介素-6在狼疮性小管间质损害过程中可能具有
重要作用。
   有关白介素-6信号传递系统中gp130和junb是否参与了弥漫性增生性ln的分子
病理过程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我们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了20例弥漫性增生性l
n患者肾活检组织肾小球细胞中白介素-6、gp130和junb mrna表达,并分析其与患
者肾小球系膜区增宽和尿蛋白之间的关系[13],结果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弥漫性增
生性ln患者白介素-6、gp130 junb基因mrna表达分别是6.6±0.9,8.6±0.9和6.7
±0.8,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白介素-6、gp130 mrna表达与系膜区增宽和
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提示白介素-6及其信息传递中的gp130和junb基因异常表
达在弥漫性增生性分子发病机理中起一定作用,为ln的分子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实
验依据。

1.2 细胞凋亡
  近年来,细胞凋亡理论的引入为ln发病机制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ln与
细胞凋亡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14]。我们率先在国内成功分离培养ln患者肾活
检组织的成纤维细胞,探索环磷酰胺能否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减轻纤维化病变,观
察环磷酰胺衍生物4-氢过氧环磷酰胺(4-hydroperoxycyclophosphamide,4-hc)对l
n患者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15],结果发现4-hc可明显促进其凋亡,这
为临床应用环磷酰胺治疗ln、减轻肾间质纤维化和延缓肾功能恶化,提供新的实验
证据。另外检测了丹参(ρ=10 g/l或20 g/l)对人肾成纤维细胞氚标记胸苷(3h-td
r)掺入率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
h)即凋亡(apoptosis)[16],结果显示:丹参对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且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程序性细胞死亡结果表明,丹参可促使人肾成
纤维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呈剂量依赖性。丹参通过使c-myc蛋白高水平表达而诱
导细胞凋亡,从而对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1.3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的局部增殖在l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无人报道[17]。在ln性肾炎的
肾病理组织切片中发现许多巨噬细胞,传统观点认为肾脏中的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
的单核细胞,这些巨噬细胞在肾组织中不再增殖。我们的研究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巨
噬细胞在ln病人肾脏局部增殖,其增殖程度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例如在ⅳ型
ln,增殖的巨噬细胞明显多于ⅱ型ln[18,19]。提示巨噬细胞局部增殖在ln的致
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线索。由于巨噬细胞局部
增殖使炎症反应放大,如能抑制巨噬细胞的局部增殖,使能有效地抑制疾病的进展
[20]。

2 临床研究

2.1 临床表现与病理
  临床上我们对ln特点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临床观察,包括对老年ln[21]、儿
童ln[22]和sle临床免疫学特征[23]进行了研究。发现ln仍以女性为主,但临
床免疫学特征也有差异。通过对66例男性和463例女性患者临床特点的比较,发现
男女之比为1∶7,男性出现肾损害的间隔时间短于女性(p<0.05),以肾损害为首
发症状者较女性多见(p<0.05);男性脾肿大、盘状红斑等症状高于女性(p<0.05
),但关节痛、蝶形红斑等低于女性(p<0.05);男性死亡率ⅴ型ln发病率高于女性
[24]。另外对152例ln的呼吸系统临床表现[25]、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胸膜
病变[26]和ln并肾性尿崩症[27]也进行了观察研究。对sle患者心脏病变也进
行了研究[28],结果发现有超声心动图异常的79例(61.24%),其中瓣膜异常52例
,心包积液36例,心肌异常24例,兼有不同程度的瓣膜、心肌或心包病变者34例,
有抗磷脂抗体的患者心瓣膜损害的发病率较高(67.3%),提示这种抗体在sle患者心
瓣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有促进作用。我们曾报道了sle的临床免疫学特征,例
如抗rib-p是诊断sle的重要指标,但我们首次发现抗rib-p阳性和阴性组肾损害无
明显的差别,它与sle神经系统损害和关节炎等关系密切[29],通过对130例与1
60例ln免疫血清指标进行观察[30],结果进一步证实:①抗sm抗体与疾病活跃程
度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监测疗效的血清学指标;②抗sm抗体阳性常伴内脏病变
、皮肤损害严重,易脱发;③抗sm抗体为标记性抗体,对sle诊断特异性很高,此
与国内外报道相似。我们也报告了经肾活检诊断的75例ln,分析了其临床、实验室
和病理检查资料[31],结果病理类型以弥漫增生型最多,活动性指数的病理积分
也以该型最高,此与国内外的认识一致。另外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误诊进行了分析
[32],这些观察极大地丰富了ln肾外临床表现的研究内容,补充了sle的临床研
究的某些空白点。

2.2 活动指标
  ln活动指征的判定对诊治本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寻找更加准确合理地
评估sle(ln)活动的客观指征,我们在国内首次对30例ln患者尿中内白介素-2受体
(il-2r)和免疫球蛋白自由轻链(flct)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sil-2r和flct增多是
诊断活动ln早期可靠指标[33~35],研究了尿白介素-6检测在sle病情判断中的
价值[36],结果发现各型ln患者尿白介素-6水平均明显升高,其中隐匿型尿白介
素-6水平已有明显升高,肾功能不全型尿白介素-6水平显著高于隐匿型、肾炎型或
肾病综合征型。活动期ln患者尿白介素-6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经治疗后明显降
低,复发时重新升高。who ⅳ型ln患者尿白介素-6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此
外,尿白介素-6水平与血清白介素-6水平不相关,但与抗dsdna抗体相关。因此提
示尿白介素-6检测可作为ln早期诊断、活动性监测、疗效及复发判断的非创伤性生
化指标之一,并可部分替代肾活检。另外我们观察了ln活动期和环磷酰胺(ctx)加
激素冲击治疗后8周患者晨尿白介素-8水平的变化[37],以治疗稳定期的ln患者
作对照,发现ln活动期患者尿白介素-8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ln患者;ctx加激素治
疗8周后的白介素-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狼疮活动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明显好
转,提示尿白介素-8水平与ln的病变活动密切相关,并可作为ln活动和预后评估的
一个重要参数。在国内首次以临床医师的判断作为疾病活动程度的外部标准,对1
17例ln患者的资料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了与ln疾病活动程
度相关性最好的临床与实验室指标,并建立了一种疾病活动性的计分方法[38]。
结果筛选出14个最能提示疾病活动性的参数,并以各参数在多元回归分析中的回归
系数作为其各自的加权分(略加简化),建立的这种ln疾病活动程度的计分方法,即
活动性指数,它能较简便、合理、有效地测定ln的活动程度。我们也探讨了经肾活
检的75例ln,并分析了其临床、实验室和病理检查资料[39]。全部病例的肾活检
结果均有肾脏的免疫病理学及组织病理学异常。病理类型以弥漫增生型最多,活动
性指数的病理积分也以该型最高。ln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病理类型有一定的
相关性,通过观察不同病理类型ln的肾损害表现及实验室特点,提出了根据ln临床
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大致推测其病理类型,估计肾损害的严重程度,以指
导治疗,判断预后。对ln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til)病理分级与临床的关系也进行
了研究[40],发现活动性ln中til发生率高,小管功能改变较早,发生率相对较
高。提示小管间质病变分级对ln肾小球病理、临床表现、治疗、疗效及复发的判断
均有指导意义。

2.3 治 疗
  以前肾上腺皮质激素一直是治疗的主要方法。我们在国内较早系统地介绍并应
用此类方法治疗ln[41~47]。曾于1983年首次报道超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治疗严
重的活动性ln 6例[48],疗效满意,即采用甲泼尼龙1 g/d或地塞米松150 mg/d
,加入50 g/l葡萄糖液300 ml中静脉滴注,每d 1次,3 d为1疗程。然后口服泼尼
松40~60 mg/d,4周后逐渐减量,至维持量,必要时,隔2周可重复使用冲击疗法
。1991年我们率先提出ln治疗上的新概念,应着重使用环磷酰胺,在国内外首创适
合我国国情的改进ctx冲击疗法治疗ln[49,50],在急、重症ln治疗的初期,静
脉注射ctx以每2周1次,每次8~12 mg/kg,连用2 d,有利于及时缓解病情,提高
疗效,治疗后病情减轻时改为每月1次,如果狼疮活动基本控制后应以每3个月1次
,以巩固疗效,这些研究结果已广泛的被国内同行认同和采用,部分内容已成为国
内目前治疗本病的常规方法。并首次报道环磷酰胺大剂量冲击治疗ln并发狼疮脑炎
见效快,副作用少,优于以往的激素疗法[51],同时报道了狼疮性肾炎所致肾病
综合症的治疗[52],最近我们探讨了不同活动程度的重症ln患者使用环磷酰胺冲
击治疗的最佳间期与合理剂量[53],也研究了小剂量环孢霉素a(csa)与环磷酰胺
(ctx)治疗比较,结果两者总体疗效相当[54]。ln所致的尿毒症,过去一直认为
是不可逆转而放弃治疗,仅以透析维持生命,我们在国内率先介绍了狼疮性肾炎尿
毒症的新疗法[55]并报道了狼疮性肾炎尿毒症的可逆性的研究,以激素和环磷酰
胺治疗17例透析中的ln患者,16例获得成功[56]。我们研究发现在下列情况:尿
毒症早期(病史小于2年,影像学检查双肾未缩小,肾功能急剧恶化,有狼疮活动者
)的病人,在腹膜透析的基础上,可用标准激素疗法及环磷酰胺(ctx)治疗。另外我
们研究发现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辅助治疗下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环磷酰胺)对狼
疮肾炎(ln)尿毒症的逆转具有重要作用,但腹膜透析组的疗效明显优于血液透析组
[57],其原因可能与腹膜透析的特点有关,腹膜透析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透析
方法,能保护残存肾功能[58],提示有ln尿毒症者应尽可能选择腹透作辅助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ln是我们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的成果受到国内外学
者的重视和引用[59,60]。我们较早介绍并应用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ln,提
出进一步开展中西医有机地结合治疗ln的研究[3,61~63],为我国中西医结合
研究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并较早开展了系列研究,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ln[
64]、ln急进型[65]和ln并发带状疱疹[66]。通过对ln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
并与单纯用西药治疗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显示中西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
组[67],初步显示中西医结合组在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和减少副作用方面,均优
于西医组[68];首次发现中药在促进骨髓造血[69]、对抗ctx等致免疫功能过
度抑制具有一定作用[70]。对ln尿毒症研究方面,显示在腹膜透析下用中西医结
合方法治疗较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的效果好[71]。

2.4 预后
  对ln预后也作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例如采用非参数乘积限估计法分析生存率
cox模型分析预后因素,调查了588例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并分析影响存活率的预后因
素,结果ln病人1、5、10、13年存活率分别为88.0%、74.2%、59.1%及53.4%。影响
生存的因素有血清肌酐≥12 μmol/l,尿细胞管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
edai)≥20分,年龄≤15岁,合并感染及肾脏病理who分型ⅳ型,其中,血清肌酐升
高及狼疮活动指数≥20分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能提高存活
率[72],提示肾脏受损及狼疮活动程度是影响ln预后的重要因素,积极的免疫抑
制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病例样本数和观察时间最长的病例。
另外我们对465例sle患者中的90例死者死因进行分析[73],结果最主要死因是s
le本身40例(44.44%),其次是感染30例(33.33%),心血管疾病12例(13.33%),sle
与感染致死较常发生于年轻患者,sle死亡多发生在诊断后的头3年,sle死亡最主
要原因是sle本身。故对sle活动应积极治疗,但不能过度,以免引发感染而死亡。
我们首次在国内探讨了ln尿毒症的可逆性[74],在15年中37例已开始进行透析的
ln患者,予以积极的激素和ctx治疗,结果83.8%的患者脱离了透析,停止透析平均
时间为(40.6±21.5)个月,停止透析半年以上的血肌酐值平均为(179.36±88.24)
μmol/l。提示需要透析的ln患者,并不等于终末期肾病;在有适应症时,经积极
治疗,肾衰有逆转的可能[75]。以往认为ln死亡的主要的原因是尿毒症,我们通
过对586例ln中死亡的119例进行死因分析,发现各器官受累的常见程度依次为肾、
脑、肺、肝,主要原因并非为尿毒症[76],这些研究对改善本病的预后,正确判
断预后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进一步提高狼疮性肾炎的研究水平. 中华肾脏病杂志,1998,14(4):
203

2.孙 林,叶任高.进一步提高狼疮性肾炎诊断与治疗水平.实用肾脏病杂志,199
7,13(1):1

3.叶任高, 孙 林. 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对狼疮性肾炎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
杂志,1997,17(3):177

4.叶任高,谢 春.要重视对狼疮性肾炎的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1997,36(2):7
5

5.叶任高.狼疮性肾炎治疗的新概念.中华肾脏病杂志,1990,6(6):379

6.叶任高,孙 林.多系统疾病中的肾脏病. 全身性红斑狼疮肾炎.医师进修杂志,
1996,19(4):1

7.孙 林,叶任高. 狼疮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16
(6):365

8.叶任高,汪 涛.狼疮性肾炎的治疗. 新医学,1992,23(8):431

9.叶任高,罗福漳.狼疮性肾炎的治疗经验.新医学,1994,25(6):285

10.叶任高,朱铁发,钟惠明.全身性红斑狼疮41例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1963,
9(2):89

11.曾丽霞,叶任高,孙 林,等.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ln病人体内高效表达白介
素-6的观察.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7,17(6):442

12.曾丽霞,孙 林,李幼姬,等.白介素-6在狼疮性肾炎患者小管间质的表达及其
意义.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13(3):140

13.孙林,曾丽霞,许韩师,等.白介素-6信号传递成分在弥漫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
肾小球中的表达.肾脏病透析肾移植杂志,1997,6(2):113

14.许韩师,叶任高.狼疮性肾炎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
册,1998,18(4):152

15.张国强,叶任高,孔庆瑜,等. 环磷酰胺衍生物 4-氢过氧环磷酰胺诱导狼疮肾
炎患者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凋亡.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8,14(1):6

16.张国强,叶任高,孔庆瑜,等.丹参对狼疮性肾炎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及c-m
yc蛋白表达的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8):473

17.杨念生,叶任高.巨噬细胞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8,
25(2):55

18.yang n, isbel n, nikolic-paterson d j,et al. local macrophage prolif
eration in human glomerulonephritis(abstract). nephrology, 1997,3 suppl
 1:s43

19.yang n, isbel n, nikolic-paterson d j,et al. local macrophage prolif
eration in human glomerulonephritis. kidney int, 1998,54(1):143

20.yang n, nikolic-paterson d j, atkins r c,et al. deoxyspergualin supp
resses local macrophage proliferation in rat 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
tis. pathogenesis, 1997,1(1):31

21.陈晓岚,叶任高,杨念生,等.老年性狼疮性肾炎30例临床特点.中国老年病杂
志,1997,17 专刊:151

22.崔淑杰,韩汝棠,叶任高.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性别和临床免疫学特征.实用儿科
临床杂志,1998,13(5):253

23.李广然,叶任高.狼疮性肾炎活动指标.新医学,1998,29(11):607

24.赵玉,张金黎,叶任高,等.男性和女性狼疮性肾炎的对比观察.临床内科杂志
,1998,15(4):217

25.张悦,叶任高,张道友.152例狼疮性肾炎的呼吸系统临床表现观察.实用医学杂
志,1998,14(6):408

26.张红,叶任高,张效东. 系统性红斑狼疮肺胸膜病变临床分析.实用医学杂志,
1998,14(4):257

27.姜青锋,李幼姬,丘慰萍.狼疮性肾炎并肾性尿崩症1例报告.新医学,1994,2
5(10):532

28.赵露,狄伟南,叶任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超声心动图改变的研究.中国超声
医学杂志,1998,14(2):66

29.杨念生,崔淑杰,叶任高,等. 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与狼疮肾炎的临床表现和血
清学的关系.新医学,1998,29(10):512

30.朱仕荣,孙 林,叶任高. 抗sm抗体对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意义.中国实验诊断学
,1997,1(4):21

31.陈 烨,叶任高,李幼姬,等. 75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和病理联系分析.中国现
代医学杂志,1998,8(2):24

32.叶任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误诊教训.新医学,1983,9(10):526

33.凌衫洪,叶任高,李幼姬,等.狼疮性肾炎患者尿内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免疫球
蛋白自由轻链的观察.中华医学杂志,1993,73(12):756

34.凌衫洪,叶任高,李幼姬,等.狼疮性肾炎患者可溶性il-2r的检测.中华微生物
学和免疫学杂志,1994,14(5):344

35.ling s h, ye r g. increansed serum and urine levels of soloble inter
leukin-2 receptor in active lupus nephrotis. j am soc nephrol,1993,4(3)
:292

36.曾丽霞,叶任高,孙 林,等. 尿白介素-6检测在狼疮性肾炎病情判断中的价
值.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7,6(5):426

37.刘冠贤,郑智华,叶任高,等.尿白介素-8在狼疮性肾炎活动性病变中的临床意
义.中华肾脏病杂志,1998,14(2):108

38.谢春,叶任高,张晓林,等.一种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活动性指数.中华肾脏病杂
志,1997,13(4):206

39.陈烨,叶任高,李幼姬,等.75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和病理联系分析.中国现代
医学杂志,1998,8(2):24

40.曾丽霞,叶任高,李幼姬,等.狼疮性肾炎小管间质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中华
内科杂志,1998,37(8):536

41.叶任高,李幼姬.在自身免疫疾病中使用环孢素a的现状.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90,17(4):162

42.叶任高,叶明生.狼疮性肾炎急进性的近况.实用内科杂志,1990,10(5):232

43.姜宗培,叶任高.狼疮性肾炎与妊娠新知.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4,21(5):
203

44.叶任高,张金黎.狼疮性肾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临床内科杂志,1995,12(3):
9

45.麦炜颐,叶任高.狼疮性肾炎治疗现状.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95,15(1):
34

46.叶任高.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理用药新知.新医学,1990,21(5):428

47.杨卫民,叶任高.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的评估与治疗.医师进修杂志,1995,18(9
):37

48.李惠群,叶任高.超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新医学,1983.14(11
):582
49.叶任高. 改进的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观察.中华肾脏病杂志,199
1,(3):147

50.ye r g, li x p,  li h q,et al.  observation of improved cyclophos
phamide pulse therapy for lupus nephritis. kidney int,1992,4(2):409

51.李小萍,刘 健,叶任高. 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并发脑的疗效观察. 中华肾脏病
杂志,1993,9(1):27

52.叶任高. 狼疮性肾炎所致肾病综合症的治疗近况. 新医学,1991,22(2):94
53.刘冠贤,叶任高,毛晓玲,等.狼疮性肾炎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的间期与剂量研究
.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13(5):286

54.王丽丽,叶任高,张道友,等.小剂量环孢霉素a与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比
较.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1998,3(2):158

55.叶任高,刘 慧.狼疮性肾炎尿毒症的新疗法.中级医刊,1991,26(11):28

56.叶任高.狼疮性肾炎尿毒症的可逆性初步报告.中华肾脏病杂志,1991,7(5):
274

57.李雄根,郑伯良,叶任高.狼疮肾炎尿毒症治疗中两种透析法的疗效比较.中国
危重急救医学,1998,10(5):283

58.叶任高,任国辉,李惠群.中西医结合によう lupus. 中西医结合,1995,6(
2):22

59.ruan j, ye r g. lupus nephritis treated with impact therepy of ctx a
nd tcm, chin integ med,1994,14:276
60.wellace d j. lupus erythrametosis. 3 rd ed. batimore: williams, 1997
. 1180

61.叶任高.中医对肾小球肾炎的治疗现状.中华肾脏病杂志,1990,6(4):236

62.叶任高,叶明生.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进展.中级医刊,1990,25(1
2):713

63.黄文玺,叶任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实用中西结合杂
志,1992,5(12):718

64.张光荣,叶任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急进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
97,18(10):287

65.叶任高,孙继红,孙 林.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并发带状疱疹30例.中国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9):551

66.卢叶明,张芸菁.叶任高.118例狼疮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中国现代医
学杂志,1998,8(3):31

67.罗月中,叶任高,孙 林.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148例.中国临床药理
学与治疗学杂志,1998,3(1):58

68.叶任高,任国辉,李惠群,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74例疗效观察.中国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6):343

69.阮 劲,叶任高,梁 萌.中药配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狼疮性肾炎41例疗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5):276

70.叶任高,余俊文,周 霞,等.中药对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引起白细胞减少
症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43

71.赵 力,叶任高,李雄民.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尿毒症37例的疗效观察.
现代中医,1996,9(4):204

72.陆才生,叶任高,孙 林,等.狼疮性肾炎病人存活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华
内科杂志,1998,37(4):250

73.麦慈光,张道友,叶任高.9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原因分析.中华肾脏病
杂志,1998,14(2):114

74.叶任高.狼疮性肾炎尿毒症的可逆性初步报告.中华肾脏病杂志,1991,7(5):
274
75.李小萍,李雄根,叶任高.李惠群狼疮性肾炎尿毒症可逆性的长期观察报告. 中
华肾脏病杂志,1997,13(6):363

76.高淑贤,叶任高,孙 林.狼疮性肾炎死亡原因分析.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孙林 叶任高 杨念生 曾丽霞 李幼姬 刘冠贤 /iwms [标签: 狼疮性肾炎 基础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论35kV及以下电网经济运行与节能
    异丙托溴胺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
    大中药产业2015年规模过万亿
    达英 35 与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内分
    35例经皮肝穿刺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护理研究
    350例血培养标本的细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分析
    保留乳房的乳癌改良根治手术35例临床分析
    药物性肝病35例诊治体会
    双极电凝钳与电凝钩配合施行腹腔镜阑尾切除
    352例肺癌X线胸片及临床病理分析
    Ad5F35LMP2重组腺病毒的构建
    35例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急救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