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方法 对241例居住在广州的2型糖尿病人群(正常对照114例,2型糖尿病127例)采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抽取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清脂联素、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脂蛋白a、载脂蛋白a1及载脂蛋白b。 结果 与con组比较,t2dm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t2dm组中腰臀比、体重指数、体脂百分比、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长高(p<0.01);载脂蛋白b升高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的载脂蛋白a1、脂蛋白-a则无显著性差异。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系数为0.791。 结论 t2dm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con组,并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脂联素可能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过程,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脂联素可作为评价胰岛素抵抗的一种新的指标。
【关键词】 脂联素;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脂舫组织作为内分泌器官已得到大家的共识。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脂源性细胞因子如抵抗素、脂联素等在基础及临床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脂联素(adiponectin/apn)是1995年scherer在小鼠的3t3-l1脂肪细胞系中首次分离克隆的,命名为脂肪细胞补体相关蛋白30,亦称apml或 adipoq等。它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当脂肪组织容积变大时而其血浆浓度下降的脂肪细胞因子。临床和实验研究显示脂联素的浓度与肥胖相关的疾病有关,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胰岛素抵抗和炎症等[1~3]。现分析广州地区的正常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l.1 研究对象 糖尿病组127例,分别来自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糖尿病的诊断符合1999年 who的标准[4]。正常对照组114例,为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无t2dm (均检测空腹及餐后2h血糖、)及冠心病(无主述史且心电图异常):bml<25kg/m2 。
1.2 方法
1.2.1 物理检测 由专人对受检者检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记录姓名,年龄、身高、腰围、臀围精确到0.1cm,体重精确到0.1kg。体重指数(bmi)=体重(kg) / (身高m)2。腰臀比(whr)=腰围(cm) / 臀围(cm)。男性体脂百分比(bf%) 1.2×bmi+0.23×年龄-16.2;女性体脂百分比(bf%)=1.2×bmi+0.23×年龄-5.4。
1.2.2 标本采集 所有受检者均隔夜空腹8h以上,清晨静脉抽血6ml,注入无菌的试管内,立即分离血清,常规项目如空腹葡萄糖、空腹胰岛素等在抽血后2h内检测完毕;血清脂联素样本于-20℃保存备用,批量检查。
1.2.3 常规生化项目的测定 空腹葡萄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总胆固醇采用终点法测定、甘油三酯采用终点法测定、脂蛋白-a采用免疫比浊法、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实验仪器为hitachi 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2.4 胰岛素测定 采用化学发光法,批号45021lpl2(abbott japan co,ltd),分析仪器为雅培 architect i2000,s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pg*fins / 22.5,β细胞功能指数(hbci)=20*fins / (fpg-3.5)。其中,fpg为空腹血糖:fins为空腹胰岛素。
l.2.5 脂联素测定 采用elisa法,批号25120601(rapidbio lab calabasaa);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2.6 统计学处理测定数据采用x±s表示。数据处理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处理,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类型不同分别进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2型糖尿病人群的部分实验室指标 con组和f2dm组性别及年龄相匹配,无统计学差异;实验室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2型糖尿病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略)
table 1:clinical and laboratory valu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x±s) *:correlatoi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2-tailed)
**:correlatoi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2.2 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对照组的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系数为0.53,明显低于2型糖尿病组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系数(0.79)。
3 讨论
人类编码脂联素的基因apml位于3号染色体q27处,全长16kb[1]。脂联素是一种脂源性胶原样蛋白,属于胶原蛋白超家族,具有244个氨基酸多肽,相对分子量为 30kd[1]。脂联素的蛋白质一级结构包含在n端的胶原样结构域和c端的球状结构域,类似于八型、十型胶原蛋白和补体因子c1q。脂联素单体己被证实可以凝聚成几种多聚体的形式,包括三聚体、六聚体和高分子量的寡聚体[2]。
有研究显示脂联素是—种联系脂肪组织和糖代谢潜在的胰岛素作用促进剂。在2型糖尿病发病时,机体出现高血糖,脂联素分泌增加:增加的脂联素通过葡萄糖-6-磷酸酶的作用,使肝葡萄糖产生输出减少。循环中脂联素中度增加既抑制肝糖原合成酶的表达,又抑制内源性葡萄糖产生的速率[5]。有学者[6]在研究正常葡萄糖高胰岛素钳夹实验发现:在正常血糖情况下,高胰岛素血症却引起显著的脂联素水平降低;能否设想,对于2型糖尿病病人,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从而刺激脂肪组织的脂肪细胞,导致脂联素的分泌增加,以调节处理体内的高血糖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这与本次实验t2dm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con组(p<0.05)相吻合。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示脂联素水平升高在2型糖尿病代谢紊乱中可能是—种保护因素。
国内外部分文献报道不一致。胡红琳等[7]报道t2dm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性低于 con组;这与王辉[8]的报道类似。然而koshimura等[9]对不同阶段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血清脂联素水平检测,发现伴蛋白尿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且尿中脂联素水平也显著升高,随后研究表明肾脏不产生脂联素,故尿中的脂联素是来自于血液。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脂联素在脂肪组织合成和(或)释放至血液循环中的量增加,以减轻糖尿病肾病的微血管病变,这也可能是—种自身保护机制。本次结果正如崔丽娟等[10]所分析一样: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之初,由于营养过剩、体力活动减少、衰老、遗传等因素引发大量细胞分泌前炎性细胞因子,引起肝脏合成急性期蛋白,此时,脂联素维持于较高浓度。
本次实验研究中,经过pearson correlation的检验,发现病例组的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系数为0.791,有显著性意义(p<o.01)。这可能因为脂联素是一种保护性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之初,机体进行自陷调节,以期恢复被干扰的稳态,此时脂联素维持于较高浓度[1]。随着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在机体的可调节范围内,机体脂肪组织的脂肪细胞分泌大量的脂联素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或者对抗胰岛素抵抗[9~11];因此,在2型糖尿病的前期,脂联素的量是随着胰岛素抵抗的严重程度而增加的,二者呈正相关,说明脂联素可以作为评价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程度的一种新的比较敏感的指标。
总之,脂联素从1995年发现以来,即广泛运用于代谢综合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的研究,并且它在胰岛素抵抗的发展中可能扮演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12]。在本次实验研究中,发病初期2型糖尿病人群的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推测脂联素是2型糖尿病的一种保护因素,随着抵抗素和胰岛素抵抗的增加,在机体可调节的范围内,脂肪细胞分泌大量的脂联素来增加胰岛素的活性,从而调节体内血糖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yamauchi t,kamon j,waki h,et al.globular adiponection protected ob/ob mice from diabetes and apoe-deficient mice from atherosclerosis[j] . j biol chem,2003,278:2461~2468.
[2] teresa a,hopkins,noriyuki ouchi,et al. adiponectin actions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j]. cardiovascular research,2007,74:11~18.
[3] bjursell m,ahnmark a,bohlooly-y m,et al. opposing effects of adiponectin receptors a and 2 on energy metabolism[j] . diabetes,2007,56(3):583~93.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 . 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156~161.
[5] combs tp,berg ah,obici s,et a1.endogenous glucose production is inhibited by the adipose-derivedprotein acrp3[j] . 0 . j clin lnvest 2001,108:1875~1881.
[6] mohlig m,wegewitz u,osterhoff m,et al.insulin decreases human adiponecfin plasma levels[j] . horm melab res,2002.34:655~658.
[7] 胡红琳,王长江,王佑民,等.血清脂联素、抵抗素与2型糖尿病[j].安徽医学,2006,27:349~351.
[8] 王辉,肖新华,鄢盛凯,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瘦素和游离脂肪酸与代谢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j] .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26:503~507.
[9] koshimura j,fuiita h,narita t,et al.urinary adiponectin excretion is increased patients with overt diabetic nephropathy[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4,316:165~169.
[10] 崔丽娟,都健.脂联素与炎症及胰岛素抵抗关第的研究进展[j] .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6:44~46.
[11] wannamethee sg,lowe gd,rumley a,et al.adipokine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older men.diabetes care,2007,30:120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