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管理论文 >> 其它管理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管理学基本理论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秘书文秘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其它管理学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投资决策论文   战略竞争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基于跨国公司后向联系的本土企业技术学习过程分析
摘要:后向联系是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对后向联系中不同类型本土企业技术学习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依据其技术学习过程的异同,并由此制定出促进本土企业技术学习效果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跨国公司;后向联系;本土企业;技术学习
  
  后向联系是跨国公司向东道国本土企业发生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后向联系(backward linkages)最早是由hirschman(1958)提出来的,它主要是指跨国公司子公司从其投资的东道国本土企业获取中间产品的零部件、原材料和服务时与东道国企业建立的各种关系。[1]
  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进行的探讨,但是技术溢出的增加与本土企业的吸纳能力是相联系的(kokko,1994;borensztein et al,1998),也就是说东道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是影响技术溢出效果的重要因素。后向联系中的跨国公司是东道国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外部知识源,本土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的各种后向联系也成为其进行技术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针对跨国公司后向联系不同类型,立足于本土企业的视角,分析其技术学习的过程,探析促进本土企业技术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过程的文献回顾
  
  在发展中国家,解释创新和技术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对技术学习过程的探索。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一般称为技术学习过程(kim,1997,1980)。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基础较弱,创新能力的形成一般要经过技术学习过程。WWW.11665.cOm〖jp+1〗因此,技术学习过程的研究是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中心。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从不同角度分别提出了技术学习过程的模型。
  1989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amsden的著作《亚洲的下一个巨人:南韩和后工业化》,在书中,amsden探讨了韩国的造船、汽车和钢铁三个产业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是一种工业化的新模式。20世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以技术学习为基础的;后发国家技术学习的来源中,初始阶段技术引进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经济技术追赶过程呈现一定的阶段性。[3]
  hobday(1995)提出了一个后发者的技术学习过程模型。他将后进企业技术能力发展区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只具有简单的组装能力,制造简单、成熟的产品;第二阶段企业通过工艺改进可以改善产品的质量与生产速度,并能进行产品的逆向工程;第三阶段企业具有完整的生产技术,并能进行工艺的创新;第四阶段拥有产品创新能力,从事产品与工艺的研发设计;第五阶段企业的研发能力具有竞争力,能够将研发与市场需求相联结,进行产品、工艺的创新。[4]
  kim(1997)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韩国技术学习的过程。提出了韩国技术学习的模型是引进、吸收和提高,学习的知识有不同的来源。企业内部的学习可以由生产、研发及市场部门产生,外部的学习包括产业内其他企业的知识引进、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及外在技术研究的进步。[5]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学者也开始了技术学习理论的研究。高建(1996)认为“技术学习是技术能力提高的过程”。[6]施培公(1997)探讨了率先创新与模仿创新学习曲线的异同,提出了“学习的效率取决于学习的条件和方式,同时也取决于自身的努力”。[7]吴晓波(1995)指出了适应性学习、维持性学习、发展性学习、过渡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等不同的模式。[8]赵晓庆(2003)借鉴nonaka和takeuchi(1995)的基于知识创造的知识循环过程模型,提出了基于外部知识源的知识循环过程模型(见图1)。[9]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注重创新研究的历史方法,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基于技术学习的技术能力发展,以此来建立技术学习的过程模式。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提出的模型也有差异,但也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结论:后发国家的技术能力发展一般呈现为阶段性的进化特点,因而是有可能建立一个技术学习的模式的。国内学者分别就技术学习的概念以及来源进行了研究,但是缺少专门针对处于与跨国公司后向联系地位的本土企业技术学习过程的研究。尤其缺乏当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先进技术进入本土企业后,经过怎样的知识处理才能被本土企业吸收转化为自身技术能力的研究。这里,针对后向联系的不同类型,借鉴图1技术学习中知识循环模型,深入分析本土企业技术学习过程中知识变异、主导学习模式以及技术能力的形成过程。
  
  
  二、后向联系中的本土企业技术学习过程分析
  
  与跨国公司建立后向联系的本土企业的类型可以有多种划分方法。根据技术与合作两个纬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kaufnan et al,2000)。第一种类型为普通商品供应商,主要供应跨国公司日常运营需要的标准零配件。第二种类型为合作专家,主要供应精细控制的零配件。第三种类型为问题解决供应商,第四种类型为技术专家,或者专有零配件供应商。[10]由于笔者研究的本土企业是指发展中国家的供应商,因此其技术水平较低,很难完全参照kaufnan et al(2000)的划分方法。笔者借鉴hobday(1995)以及kaufnan et al(2000)的分类方法,以东道国本土企业所承担的生产任务以及所面临的市场进行分类,大致包括生产下游端的初级加工与装配、标准化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产品和零部件的再设计、问题解决供应商这四个层次的合作关系)。以下将针对不同本土企业类型分析其技术学习过程。
  (一)初级加工与装配企业与拿来主义式学习
  为跨国公司加工技术含量很低的游配件和外围产品,或对现有零部件的简单装配是技术水平低的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的一种后向联系方式。这类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而且很多是家庭作坊式的,与跨国公司之间往往还隔着很多个分包商。
  在这一层次的联系中,知识转移只限于物理系统,包括软件和硬件。限于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这种联系的前提是任何技术所需的新技能、管理方法和行为方式都存在于设备、软件或其他物理系统中。无论是作为知识源的跨国公司还是作为接受方的本土企业都希望设备或软件能成功地移植到现有条件下而不加任何变动。从总体上看,为跨国公司做初级加工与装配的本土企业体现出的是一种技术学习的拿来主义模式,市场方面主要是基于被动的购买商拉动,依赖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装配,产品销售依赖于购买商;在技术方面体现为操作、装配技能,具备基本生产能力,所生产的产品是成熟产品。由于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间的能力差距太大,缺乏共有的知识、经验和感受,以及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较低和多层分包商的存在,技术转移效率和效果都不显著。
  (二)标准化生产企业与仿制能力的学习
  当本土企业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后,可以开始与跨国公司进行产品或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合作,最常见的是oem生产合作。在这一层次的联系中,知识转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生产技术层面。在为跨国公司生产标准化产品或零部件时,跨国公司往往会对供应商企业进行一定的技术转让与培训,但这种技术一般是通用性和标准化的。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等方式间接地提升了本土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一层次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仿制能力的学习过程。

 仿制能力的学习可以运用图1说明其知识转换过程。其开始于新技术的引入,但这只是显性知识(操作步骤和方法),其学习机制是知识吸收;技术引入的工作一般是由少数技术专家完成,因此须经培训,这些知识才得以在本土企业内传播,为大家接受。这个阶段的知识仍然是显性知识,其学习机制是知识共享;当企业内多数员工接受了这些技术后,就开始运用,并在实践中学会怎样有效地使用。于是,逐渐形成了使工作效率提高的隐性知识(诀窍,对原理的理解)。这个阶段获得的主要是隐性知识,学习机制是内部化;可以说每个员工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隐性知识,而同时企业内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地发生相互作用,不断在进行相互协调,这样就使各自独特的隐性知识关联起来,形成组织知识(融合)。最后这些知识的融合与常规化就形成了仿制能力。
  (三)再设计企业与创造性模仿能力的学习
  产品和零部件的再设计企业经营制造和产品设计两个环节的代工业务,为主要面向东道国的跨国公司子公司进行产品或零部件的再设计。
  与产品和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相比,在这一层次上,本土企业将对产品或零部件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创新设计。但这时其在技术诀窍和技术基础上还依赖于跨国公司。即使双方合作开发,主要的设计工作也要由跨国公司支持,本土企业无力独自承担创新工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层次的合作有助于企业形成和巩固创造性模仿能力。
  与仿制能力的学习主体不同,创造性模仿能力的学习主体主要是专职的研究与开发人员,而不是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因为此时要求对设计原理的掌握,对产品架构的整体理解和用户需求的了解都远远超出了简单模仿时的个别技巧。这种能力的组织学习机制可称为“参与式学习”和“研究开发中学”,即在第一阶段设计知识的获取时,本土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派出研发人员参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学习对方的经验与方法;另一方面,在用户需求主导的产业中,企业与其产品用户的密切联系和合作是获取市场知识,通过产品差异赢得竞争优势的捷径。在第二阶段,掌握了必要的技术知识后,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得靠“研究开发中学”,在前一阶段获得的显性知识循环转化后,知识得以传播、交融和深化,最后常规化形成创造性模仿能力。
  (四)问题解决型供应商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学习
  当作为跨国公司后向联系的本土企业技术发展到一定层次,跨国公司的新产品研发可能就变成跨国公司与作为供应商的本土企业紧密合作才能有效完成的活动。这方面突出表现在汽车、计算机等一些全球性行业中。当本土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时,就可以与跨国公司进行广泛的研究开发合作,建立平等意义的技术联盟,分享技术与信息,共同创新。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在这一层次的合作重在新技术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企业通过仿制能力和创造性模仿能力的修炼后,其内部运作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在创新能力提升阶段的合作中,对本土企业来说,跨国公司不再是可供追随的先进者,而是利用双方在技术上的互补优势,共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进行战略性学习。这种战略性学习主要通过“网络中学习”和“预测未来中学习”两种方式进行。“网络中学习”要求企业与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政府、大学科研院所等其他相关组织建立紧密的联系,充分利用他们的信息、知识和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预测未来中学习”要求深入理解自己所面对环境的变化,在此过程中超越自己狭窄的经营范围,摆脱现有环境的束缚,从一个更大的时空中考虑企业的发展。[9]因此,这种学习仍然始于外部知识的吸收,然后是内部的消化、提炼和创造,最后常规化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三、结语与启示
  
  跨国公司不同层次后向联系的本土企业分别经历了简单操作能力、仿制能力、创造性模仿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学习过程。每一层次的合作都可以看作是本土企业向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学习从而实现这四种能力跃迁的平台。这四种类型的本土企业,除了第一种拿来主义式学习是对获取技术的简单使用,其理论性较简单,其他三种类型当跨国公司拥有的外部知识进入其组织中均沿着两条路径转化:一是知识在组织中共享,使知识被组织成员广泛掌握和使用;二是知识通过个体成员的干中学得以深化,逐渐发掘出其中隐性的诀窍。由这两条路径分别获得的组织知识与个体的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由此通过常规化形成本土企业的内在能力。
  通过对技术学习过程的比较分析,从促进本土企业技术学习效果的角度,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首先,正确选择与跨国公司后向联系的层次。本土企业应视产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正确衡量与跨国公司直接的技术差距,合理选择与跨国公司的联系层次,构建技术学习的有效平台,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
  其次,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方面的投资,提高组织学习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直接决定着知识吸收效果和企业无形资产的积累。但是,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主体性实践活动,组织学习并不是一个任意自发的过程,需要通过有组织的人来实现。因此本土企业要明确组织学习的战略意图和员工的学习责任,提高员工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加强与跨国公司员工的正式和非正式沟通等。
  最后,合理运用和有效实施不同层次企业的主导学习模式。不同层次本土企业技术学习过程中,其知识转换的内涵和主导学习模式存在差异。本土企业必须对自身的学习目标和主导学习模式能够清晰把握并高效落实,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其所在层次对应技术能力的形成,从而逐步改善本土企业整体上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心宇,张建民.后向联系:跨国公司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4).
  [2]朱桂龙.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技术转移[d].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3]amsden,a.h. asia’s next giant: 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4]hobday,m. innovation in east asia: the challenge to japan[m].edward elgar,1995.
  [5]kim linsu.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the dynamics of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6]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测度与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论文,1996.
  [7]施培公.模仿创新: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选择[d].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论文,1997.
  [8]谢伟.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过程的四个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01(12).
  [9]赵晓庆.技术学习的模式[j].科研管理,2003(3).
  [10]kaufnan,a,wood,c.h. and theye,g. collaboration and technology linkage a strategic supplier typolo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7).
  • 上一个管理论文:
  • 下一个管理论文:
  •  作者:杨学军 [标签: 跨国公司 联系 企业 技术 学习过程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基于项目化设计的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教学
    基于价值的管理理论对村级财务管理的启示
    基于PHP语言的MySQL数据库的多种输出方案
    基于SaaS多租户的中小学运动会管理系统设计
    基于协同办公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发展与思
    基于OneSearch统一检索系统的统一检索平台评
    基于客户需求的移动终端新营销模式设计
    基于公民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
    基于社会化问答平台的企业知识共享研究
    基于贝叶斯肤色检测算法的色情图像识别研究
    基于ATMEGA128和GM8125多路异步串行通信应用
    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利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