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战略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工商管理理论论文   企业战略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企业研究论文
中外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策略比较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金融业的全球化也成为一种必然,中国银行业如何“走出去”是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中国银行业面临日趋开放的环境出发,通过分析研究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障碍,并从典型国家银行国际化进程的比较中得到启示,从而提出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 国际化 发展研究 对策建议
  
  中国银行业面临日趋开放的环境
  
  随着生产力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已在对外开放中逐步融为一体,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自然而然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可以预料,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金融业是中国承诺入世后开放的十大领域之一,银行、证券、保险业都将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迎接入世的挑战便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加入wto后,中国从单边、自主开放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开放,从中国按政策导向的对外开放变成按世贸组织规则进行开放,开放的程度会加深,开放的领域从货物、服务领域进而延伸到生产要素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海外业务,提高本外币的一体化服务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就成为我国银行业求生存、谋发展做出的必然选择。
  
  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四大专业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大银行)除了中国银行在国外设立海外机构分支机构以外,其它四大银行的国际化重点是在国内建立国际业务部从事外汇业务,和国外的银行建立代理关系(见表一)。www.11665.coM中国银行的境外机构设置处于重点布局阶段,设立了包括代理行在内的400多家分支机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银行业转轨和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开始加强,于是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化,不是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设立国际业务部和国外建立代理行的阶段,而是将业务重点放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境外分支机构的数目得到较快的增长,五家银行在境外都设立了自己的分支机构(见表二),有的银行还通过兼并等形式参与了国际资本运营活动,如工行收购了友联银行,建设银行参股建新银行等。
  
  障碍分析
  体制制约。现行的金融体制,特别是银行体制的制约,不能完全适应发生了深刻变化的经济体制的需要。目前我国国有银行业尚未完全进入企业化经营状态,主要是不少金融组织缺乏独立的产权,社会信贷活动背离价值规律。
  设施落后。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使世界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全球化突飞猛进。我国金融业近年来基本普及了电脑技术,但整体上,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与外国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差距很大。
  人才短缺。我国金融业的外向型人才,相对于拓展海外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表现为人才的绝对数量不足,特别是缺乏真正懂得国际金融和现代投资知识的人才。
  布局不佳。现有的海外金融机构、网点,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少数地区,对我国金融机构收集国际金融市场信息,调拨外汇资金,进行资金的拆借等都产生不利的影响,使我国在国外的金融机构难以向纵向发展,同时也难以使我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金融机构。
  市场壁垒。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金融业市场准入方面往往要求对等,我国短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还不可能,资本项目的开放可能会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更加谨慎。
  制度接轨较难。我国银行中的一些制度、规则,如统计方法、会计方法、财务报表与国际管理还有差距。
  
  典型国家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比较与启示
  
  典型国家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
  在银行国际化进程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国家充当跨国银行发展潮流的“领头羊”,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英国、美国和日本三国银行业的分别崛起。其整体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约至二战前,英国跨国银行占据重要地位;第二阶段从二战后至70年代,美国跨国银行活动频繁;第三阶段则从80年代开始,日本跨国银行异军突起。
  英国跨国银行的发展 英国的海外银行主要是在19世纪下半叶英帝国权力高涨时期发展的,19世纪后,跨国银行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英国不是采取在一个国家设立一个分行的模式,而是通过大约5000个分支机构,遍布英联邦各国、非洲、中东及远东以及南美许多地区开展业务,此后,业务范围扩展到美国及欧洲,如巴克莱银行在非洲,加勒比地区有分行或自公司,其后扩展到加利福尼亚和纽约;劳埃德银行在南非有庞大的分行网,后扩展到北美和欧洲一些城市;格林德利银行在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有分行;标准渣打银行的分行则遍布非洲与远东。此外,伦敦清算银行还在北美发展零售性业务。英国海外银行的发展曾经历过巨大的历史变迁,在二战时一度衰落,战后才逐渐恢复。
  美国跨国银行的发展 1953年,美国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正式允许美国银行自有资金在100万美元以上的,经联邦储备局批准可以在国外设立分行并从事跨国银行业务,由此开始了美国银行的海外扩张。美国银行伴随美国工业企业对海外市场进行渗透,美跨国银行大发展,其跨国银行除了传统的在海外设立分行、代表处等做法外,还有埃奇法公司等对外直接投资的专业机构,此外还有离岸银行业务。70年代,在美国银行的海外机构得到急剧发展,1979年末,美国银行的海外分行已达779家,总资产增加至2900亿美元,到80年代,扩张进一步加剧。
  日本跨国银行的发展 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一些国家签订了和平条约,重新在海外设立分支行。进入80年代,其发展走向高层次,更侧重于建立当地金融法人,截至1991年底,日本银行在海外的分行增加到318家,办事处为424家,当地的金融法人为304家。如果将日本在海外的分行、持股银行和办事处加到一起,总数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数,随着海外金融机构数的增加,日本海外金融实力急剧膨胀,1989年日本海外银行银行资本总额达19672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国际银行总资本的40%,跃居世界第一位。

  在地区上,日本银行向海外发展的重点是北美、亚洲和欧洲,分行以北美居首,办事处以亚洲最多,持股银行主要集中在欧洲,从总体上看,日本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在美国、香港地区、英国、中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瑞士、加拿大的发展加快,数量最多,这一方面和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有关,另一方面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有关。
  通过典型国家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比较,我们发现:
  第一,其跨国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英国在19世纪下半叶英帝国权力高涨时期开始发展并带有浓厚的英联邦色彩,美国则须经过法律的批准才可进行海外扩张,日本则主要和一些国家签订合约设立分支机构。
  第二,其国际化进程都是步步推进的,通过不断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
  第三,都是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来进行海外扩张,从而对海外市场进行不断的渗透,达到寻求高利润的目的。
 第四,根据国情的不同,开展海外业务特色化。如美国跨国银行除了传统的设立分行,代表处等做法外,还有埃奇法公司等对外直接投资的专业机构,还有离岸银行业务。日本为使银行发展走向更高层次更侧重于建立当地的金融法人。
  第五,开展国际化业务范围广泛而且有侧重点。
  
  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与经贸国际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加快银行国际化进程。
  银行国际化应根据形势发展采取灵活的战略。一般而言,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受多种外部因素及自身相应战略调整的影响,因而是不可能直线发展的。
  银行国际化的重要方式是银行机构的国际化。国际上较大的金融机构在国外开设的分支机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位于世界大型金融中心,向该地区提供服务,成为其总行与该地区金融业务的纽带,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另一类是向当地公司、客户和个人提供零售业务。
  境外银行机构应首先拓展银行的批发业务。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对策
  
  同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银行国际化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银行业面临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制定和实施面向新世纪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我国的银行业能否在未来的全球金融业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对国际化形成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能否制订一个与国际大环境的发展变化协调一致,同时又适合我国国情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结合以上对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分析,特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适时合理地拓展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积极向外“渗透”
  我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发展的时间比较短,除了中国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比较分散以外,其他几家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银行业必须通过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布点来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在海外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对于我国了解、掌握国际金融新技术,国际金融市场行情,资金的融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我国的金融实力还不够雄厚,在海外设立网点应积极稳妥地进行,选择合适时机向外“渗透”,如在国际经济不景气时期有选择地收购其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企业股票,达到部分控制或控制的目的。但在“渗透”时,遇到实力强大的国际金融机构不应与其正面对抗竞争,以保存实力,但并不是完全不参与竞争。因此,应选择较为稳妥的竞争方式即通过及时了解、掌握和分析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动向,以局部推进战术,逐步取得全局性的胜利。
  遵循国际惯例,提高自身素质,逐步与世界银行业接轨
  我国银行业要走向世界,必须熟悉、尊重并自觉遵循国际惯例,按国际惯例办事。所以,我国银行业应:一要加速银行业的电子化进程,提高银行业的服务效率,二要培育大批既懂得国内、国际金融业务,又懂得国际惯例及法律的国际金融人才,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三是要在国内外业务活动中牢记国际惯例,使我国银行业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把我国的国际金融业务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当中。
  通过产权约束建立银行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
  产权是交易的前提,产权的界定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效率。我国在银行业的改革中,只是改革管理体制,向西方的商业银行学习,学习其管理体制及管理经营,但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规范的产权制度,不进行产权制度的变革国有银行的商业化不可能彻底,这样的银行制度也不能适应银行国际化发展。无论是建立内部激励机制还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都必须以产权制度的变革为前提,建立与现代银行制度相适应的现代内部治理结构是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合理的内部组织体系,合理的用人机制等都是银行竞争力的源泉。
  拓展银行业的业务领域,提高国际竞争力
  国际化竞争必须从各个方面增加银行利润,无论是表内业务还是表外业务,无论是商业银行业务还是投资银行业务,无论是零售业务还是批发业务。我国的各家银行必须进行适当的分工,在发展战略上力求特色,在国际化方面发挥优势,避免趋同。对于规模较大、资源充足、管理水平较高或者拥有很强的职员培训能力的银行来说,可以采取综合性银行战略。在目前从事的国际结算和融资,外汇存贷款基础上拓展注入项目融资、证券经纪、国际并购咨询、衍生金融证券等新兴业务。对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的银行,可以重点发展某一方面的国际业务。对于新兴的银行机构,如果资源尚不具备,我国的国内市场又很大,可以立足国内某一方面的业务,在国内同行中成为某方面业务的佼佼者。
  提高银行全面监控意识和风险认识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我国的银行业必须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创造国际化条件并积极参与国际银行服务市场的竞争,同时,我国的银行监管当局更应该提高适应这种开放经济的意识,利用开放式思维来考虑银行的监管问题。为了提高银行监管部门开放式金融调控意识,应该:加强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后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研究,提高金融监管当局的风险意识;有组织地分析过去发生的全球银行危机的案例,提高银行监管当局的国际化风险鉴别能力,便于防患于未然;加强银行监管当局人员的国际培训,提高监管者的素质和水平。
  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一方面是为了谋生存,另一方面是为了求发展。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全球银行服务市场的竞争,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经营素质,才能跟上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步伐。虽然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步伐较慢,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断的发展同样可以发展壮大以至完善。中国加入wto,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的即将开放,因此,我国的银行必须有危机感,积极适应金融业国际化大环境,按照国际化战略步骤去发展,那么,中国银行业全面国际化的未来将让人乐观。
  参考文献:
  1.庄乾志著.银行发展:市场化与国际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文选德主编.现代金融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金融.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严俊伟著.国际监管:跨国银行的金融规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亚非著.中外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分析及趋势研究.中金会会员通讯,2003
  • 上一个管理论文:
  • 下一个管理论文:
  •  作者:陈育文 [标签: 银行业 国际化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商业银行提升质量管理、竞争力增强的发展道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问题与策略
    农村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探析
    智能叫号系统在银行服务中的应用
    基于价值链管理理论的银行运营改进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介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及对策
    浅议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策略
    标杆管理理论及其在商业银行的应用思考
    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家与投资银行成长的分析
    浅谈市场营销理论在银行产品中的运用
    国有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路径探析
    对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