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浅析 追风筝的人 中阿米尔的成长之旅
摘 要:《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犯下过错,而在救赎后获得成长的故事。少年犯错、中年顿悟、实施救赎和完成成长仪式可以归纳为阿米尔获得成长的关键路径,而《追风筝的人》有别于其它成长小说的独特之处便是小说中哈桑这个角色的融入。哈桑的奉献和牺牲成为主人公成长之路中最令人为之动容的线索,本文将结合这一线索解读阿米尔的成长之旅,从而揭示《追风筝的人》的成长小说特点。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救赎 成长小说 中国论文联盟
  
  一、胡塞尼及其《追风筝的人》
  
  “极为动人的作品……没有虚骄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
论文联盟 ,无需图表与诠释就能打动并启发吾人。”[1]这是华盛顿邮报关于《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一书的评价。
  该书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举家逃亡法国,次年移民美国。胡塞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他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问世后大获成功,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后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胡塞尼本人也因其作品的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同样是阿富汗出生的作者胡塞尼在描写阿富汗历史时有着更强的说服力,国内政治斗争(塔利班的冷血统治)、种族冲突(普什图族人对哈扎拉人的歧视)和民族战争(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使小说的背景更加厚重、气势更为宏大、内涵更加充实。wWW.11665.COm风筝作为阿富汗文化的象征贯穿故事始末,加深了小说的视觉效应和文化深度a。风筝既可以象征着兄弟之情,也可以象征着阿富汗人的命运,饱受战乱的阿富汗人的命运就如同一只飘渺的风筝,随时都有可能坠落毁灭。通过风筝这一核心意象,胡塞尼勾勒出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所能牵发的最大共鸣。
  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展开叙述,当阿米尔漫步在旧金山一处的公园,“晌午的骄阳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数十艘轻舟在和风的吹拂中漂行。我抬起头,望见两只红色的风筝……”突然间,哈桑的声音在我脑中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原来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哈桑被迫出走。不久,阿米尔便跟随父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时常为自己当年的懦弱自私感到自责和痛苦,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开始他的成长之旅。
  
  二、阿米尔的成长之旅
  
  “成长小说”一词源自德语“bildungsroman”,其中“bildung”意为“塑造”、“创立”和“形成”[2]。然而,作为文学理论,学界对此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传统上,成长小说被认为是一种按照歌德《威廉·迈斯特》的风格进行创作,关于一个年轻人发展故事的小说。”[3]
  小说《追风筝的人》主人公出场时只有12岁,虽然到成年后才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但整部小说反映了主人公追求自我救赎的心理历程,无论是在情节设计上还是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上均符合成长小说的特点。
  小说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获得成长的原因,“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这段内心独白式的忏悔,揭示了主人公渴望宣泄内心深处的罪孽以重新正视自己的灵魂的原因。根据成长小说的叙述模式,少年犯错、中年顿悟、实施救赎和完成成长仪式可以归纳为阿米尔获得成长的关键路径。而《追风筝的人》有别于其它成长小说的独特之处便是小说中哈桑的角色,哈桑的奉献和牺牲成为主人公成长之路中最令人为之动容的线索,本文将结合这一线索来解读阿米尔的成长之旅。
  
  (一)儿时的过错
  那是阿米尔12岁哈桑11岁时,他们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帮忙收放风筝线,阿米尔的助手是哈桑。“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这时,该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尚的荣耀。”哈桑就是追风筝的高手,“在风筝跌落之前他总是等在那个它将要跌落的地方”。那次比赛,在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赢得了冠军,而那个甘愿为阿米尔奉献一切的哈桑高呼着“为你,千千万万遍”跑向风筝掉落的方向去追寻那只风筝……
  不幸的是追到风筝后的哈桑却被恶少阿塞夫堵截在僻冷的小巷,为了捍卫这个蓝风筝,哈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凌辱。作为阿富汗人,这样的耻辱无疑是巨大的。残酷的一幕,站在巷口的阿米尔全看在眼里却不敢挺身而出,“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如果我喊出来,我生命中剩下的光阴将会全然改观。但我没有,我只是看着,浑身麻木”。阿米尔无比渴望得到这个风筝,这个蓝风筝既是打开父亲心门的一把钥匙,也是赢得父亲疼爱的一个筹码。阿米尔也曾想过“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然而,阿米尔选择跑开,选择向人性的懦弱和自私妥协,他甚至认为“阿塞夫说的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哈桑用血的代价留下这只风筝,同时也在内心留下了永远的创伤。显然,在这次事件中,阿米尔违背了朋友情谊和手足道义。这是阿米尔犯的第一次过错。
  哈桑为了小主人,在忍受了巨大的耻辱后,对这次事件缄口不语,独自承受着来自心灵的煎熬。而阿米尔却因为不能面对自己的第一次过错开始躲着哈桑,“自那以后,哈桑搅乱了我的生活。我每天尽可能不跟他照面,并以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因为当他没在旁边,房间里的氧气就会消耗殆尽。”强烈的罪恶感让阿米尔无法呼吸,为了彻底消除家里这令人窒息的气氛,阿米尔萌生了让哈桑离开庄园的想法,好让心灵得到解脱,于是他栽赃了哈桑,把自己的手表和钱塞到了哈桑的毛毯下,向父亲证明哈桑是个盗窃犯。父亲叫来哈桑,问道:“钱是你偷的吗?你偷了阿米尔的手表吗?哈桑?”哈桑的回答简单得只有一个字,“是。”这样的回答让阿米尔以为自己计谋得逞了,父亲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偷窃,就在他以为一切就要终结、自己又能重新呼吸之际父亲却说出了令阿米尔震惊的话:“我原谅你。”父亲坚信哈桑从来不会骗人,这次也不会,但深明大义的哈桑父子选择了远离和隐忍,他们离开了父亲的庄园。
  父亲的原谅、哈桑的善良与阿米尔的卑鄙交织在一起达到了强烈的人性对比,也更加鲜明地反映出阿米尔的道德背叛和心灵扭曲。尽管阿米尔会为自己的一错再错感到自责,但年幼的他还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自我救赎,而是用卑鄙的伎俩进一步掩盖罪恶,他甚至恨哈桑的真挚和忠诚,恨哈桑为他的无私奉献。这就是残酷的人性,不能面对自己的过错,却用卑鄙去掩盖。这是阿米尔犯的第二次过错。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二)哈桑的牺牲
  小说主题涉及到了友情、爱情、亲情、爱国之情,但最令人感慨和不忍的,仍是小说中叙述的哈桑和阿米尔这段美丽却残忍的友情。哈桑的角色无疑是悲剧的,哈桑的悲剧因素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他从小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一般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汇是“妈妈”,而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汇却是“阿米尔”。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哈桑将阿米尔视为最亲近的人,而为了能让自己最亲近的人喜欢,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同理,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词汇是“爸爸”,那么为了获得爸爸的爱,阿米尔也可以付出一切代价。所以面对阿米尔的一次次伤害,哈桑都用忠诚和隐忍实施着救赎,哈桑的救赎更多的体现在他为阿米尔所做的两次牺牲。 中国论文联盟
  阿米尔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无法获得父亲的喜爱,因为阿米尔的母亲——父亲心中美丽的公主——因为生产时失血过多而谢世,再加上阿米尔从小性格懦弱,父亲认为阿米尔“不像个男人”,对阿米尔的事情并无多大兴趣,称呼阿米尔的时候,几乎从来不用“亲爱的”。而哈桑则在降临人世尚未满七日就失去了母亲,她跟着一群江湖艺人跑了。同样自小失去母爱,而生性敦厚的哈桑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逆来顺受。不管出于同情还是出于喜爱,哈桑从小就受到父亲的钟爱。这样不平等的待遇让阿米尔心存嫉妒,他总是期望从父亲身上多攫取一点关爱,风筝大赛就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哈桑明白阿米尔的愿望,所以为了保护那只风筝不惜牺牲自己做人的尊严。这是哈桑的第一次牺牲。
  然而,哈桑当时的救赎并不能换来阿米尔的回心转意。阿米尔继续着他的过错,甚至因为自己无法承受良心上的谴责而去陷害哈桑,试图借父亲之手赶走哈桑。然而父亲选择相信哈桑。“若爸爸相信他,那么矛头就转向我了,我不得不辩解,我的真面目终究会被看穿,爸爸将永远不会原谅我。”终于,阿米尔恍然大悟,原来哈桑早已经知道,“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里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儿,袖手旁观。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再次救了我,也许是最后一次。那一刻我爱上了他,爱他胜过爱任何人,我只想告诉他们,我就是草丛里面的毒蛇,湖底的水怪。”虽然小说中没有明显点明,但纯真善良的哈桑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对阿米尔实施着一次次的救赎,而可恨当时的年少无知的阿米尔始终没有顿悟。
  不久,俄国入侵阿富汗,喀布尔被俄国占领后,阿米尔举家逃往美国,庄园留给了拉辛汗,而随着年龄的上升以及难以忍受的寂寞,照料房子对拉辛汗来说越来越难,为了父亲的庄园不至于荒废,拉辛汗请来当时已经成年的哈桑照顾父亲的房子。而当塔利班试图掠夺房子时,哈桑像当年替阿米尔捍卫风筝一样奋起守卫,只是这次哈桑牺牲的不仅仅是尊严,还付出了他的生命——哈桑死在了塔利班的枪口下。这样令人震撼却不值得的牺牲使哈桑的忠贞几乎演绎到了愚蠢和窝囊的级别,为了阿米尔,忠诚的哈桑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哈桑的第二次牺牲,也是对阿米尔所做的最后一次救赎。
  (三)阿米尔的顿悟与救赎
  阿米尔随父逃往美国后,父子相依开始了新生活,阿米尔慢慢长大,得到了他渴望的父爱,上了大学,在跳蚤市场邂逅了自己的爱情,也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不知不觉中阿米尔进行着蜕变,他实现了外在成长。然而,在新的环境,虽没有往事,抹不掉的却是记忆,以及记忆背后更强烈的愧疚和罪恶感,阿米尔的内心有待成长,而来自巴基斯坦的一个电话更将阿米尔过往的情感牵发。阿米尔终于明白,唯有直面自己曾经的过错、实施救赎才能洗清内心深处的罪恶感。这样的顿悟使阿米尔重新找到更新自我的力量。阿米尔的成长之路也从他踏上救赎之路的那一刻开始,“追风筝”作为贯穿文章始末的救赎行为成了主人公“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于是,阿米尔重新回到阔别多年、满目疮痍的阿富汗……
  时隔20多年后,阿米尔再次见到了拉辛汗,短暂的寒暄过后,拉辛汗提到了哈桑。一提到哈桑的名字,阿米尔的内心便感觉到了一股刺痛,“那些久远的负疚和罪恶感再次刺痛了我,似乎说出他的名字就解除了一个魔咒,将它们释放出来,重新折磨我。”刹那间,阿米尔再次感受到了空气的厚重感,使他无法自由呼吸。随后,拉辛汗讲述了哈桑搬来庄园后的生活,听完拉辛汗的讲述,阿米尔感觉到罪恶感再次袭来,记忆像一部封存多年的老唱机开始演奏,那些被时间吞噬的细节重新涌上心来。而接下来拉辛汗说出的秘密更让阿米尔如坠深渊,那就是哈桑是父亲的亲生儿子。这样的消息让阿米尔的精神世界接近崩溃,“我今年三十八岁了,我刚刚才发现我一辈子活在一个他妈的谎言之下!”阿米尔无法面对父亲的背叛,巨大的思想考验后,阿米尔明白,“我和爸爸的相似超乎原先的想象。我们两个都背叛了愿意为我们付出生命的人。我这才意识到,拉辛汗传唤我到这里来,不只是为了洗刷我的罪行,还有爸爸的。”这样的顿悟让阿米尔重新找回了“成为好人的路”,也使阿米尔完成了成长过程中的蜕变。
  费尽周折,阿米尔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然而,索拉博已经成为阿塞夫的玩偶。看到当年羞辱哈桑的阿塞夫再次羞辱哈桑的儿子时,阿米尔选择了自己独特的赎罪方式。为了将索拉伯从已经是塔利班成员的阿瑟夫那里抢夺过来,阿米尔摆脱了少年时的怯懦,像个男人一样挺身而出,勇敢地迎接阿塞夫的不锈钢拳套,为了心中的哈桑,也为救赎曾经的罪过。当阿米尔被打的死去活来,肋骨一根根断裂之时,当上唇被打裂,其位置和哈桑的兔唇一样时,阿米尔却哈哈大笑,“自1975年冬天一来,我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痊。终于痊愈了,我大笑”。对于阿米尔来说,似乎挨打并不是痛苦,更是一种以体罚方式呈现的心灵上的解脱。
  “青少年要进入成年必须经历一系列磨练和考验,这种磨练或考验往往具有仪式性质。尤其在原始部落,男孩到了一定年龄,必须经历皮肉之苦的考验。”[4]“所有这类仪式都有象征意义,它们让年轻人与童年永别,那种处处受到成年人关照的童年生活,在象征性的仪式中死去,经历考验仪式之后的年轻人又在成年人的社会中复活,并变得更加强大、坚韧。”[5]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通过阿米尔和阿瑟夫戏剧性的打斗过程,阿米尔在经历皮肉之痛后也成功完成了成长仪式,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坚韧,在追回风筝的同时也追回了那曾经的微笑。故事最后,阿米尔如愿带着哈桑的儿子离开那个满是罪恶的地方,为他的成长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结语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小说通过对救赎行为的深度书写和对人类灵魂的深度探知,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成长赞歌。“追风筝”既是阿米尔实现救赎的途径,也是获得成长必经的仪式。一定程度上,阿米尔的成长主要体现在对自己以前罪过的洗清上,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净化之旅。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这一具有文化隐喻性的象征物是他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道具,追风筝是他成长过程的必然途径,只有追到了,才能真正实现成长。在经历了犯下过错、出逃美国、实现顿悟、实施救赎和认识自我一系列成长过程后,阿米尔的人性实现了从懦弱到勇敢、从幼稚到成熟的蜕变。此外,挚友哈桑的牺牲和奉献交织在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中,演绎出了一场动人心魂的人间真情剧。在阿米尔的成长之路上,哈桑如同一面正义和良知的镜子,映照阿米尔罪恶的同时也帮助他重新找回自我。可以说,没有哈桑,就成就不了阿米尔,也成就不了这部小说。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经历从年幼无知到成熟知事的成长过程,追风筝的人之所以受欢迎还在于每个人能从阿米尔的成长之路中看到自己。为了成为“比想象中更好的那个人”,笔者认为,无论是小说通过风筝体现的赎罪之旅上,还是生活中面对过错用真诚行动去弥补的过程中,只有我们用满怀忏悔的心面对过错,才能真正实现救赎,真正追回那“久违的笑容”。
  
  注释:
  [1][美]卡勒德·胡赛尼著,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文中引用的该小说所有引文如无特殊说明均出自该部译著。
  [2][德]荷西特:《德语学习词典》,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3]fuderer, laura sue. the female bildungsroman in english: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criticism [m]. 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0,p21.
  [4][5]芮渝萍:《美国成中国论文联盟 www.lmlm.com长小说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3-4页。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毛跃祖 [标签: 追风 的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浅析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措施
    浅析多媒体教学工具在高职英美文学教学中的…
    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浅析二十世纪汉语文学经典价值尺度
    浅析19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反抗心理
    浅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
    浅析美国文学的传统幽默与黑色幽默艺术
    浅析当代文学作品的影视娱乐化现象
    浅析网络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浅析简爱的性格冲突
    探析《简爱》的魅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