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新闻通稿中的核心信息也须核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核实是记者的基本功。这是新闻业的abc。对于人名、地名、数字及专业术语等,记者与编辑均会认真核实,但对于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发布的新闻通稿,常常是不疑而用,结果出现了新闻失实,成为近年来我国假新闻激增的一个重要源头。

  新闻通稿在我国原指新华社发布的重要稿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为统一口径、便于记者采访也谨慎发布一些新闻通稿,这些通稿具有权威、真实的特征,不容记者质疑。但在社会利益分化日趋严重,公关之风兴盛的今天,新闻通稿发布日趋频繁,其权威与真实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些新闻通稿成了发布方单方观点的陈述,有些则是发布方为试探民意故意释放的气球,有些甚至成为掩盖事实真相的遮羞布。记者与编辑若不抛弃新闻通稿的刻板印象,掉进发布方精心设计的“通稿陷阱”的几率必将倍增。

  近年来的“通稿陷阱”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扭曲新闻事实间的逻辑关系,推卸发布方的责任。如去年6月份的郑州南刘庄村3死16伤的拆迁血案。当地政府的新闻通稿将真正肇事者偷换成被迫自卫。这类新闻通稿常常出现当地党政相关部门在因拆迁、凶杀、强奸等诱因导致的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善后处理过程中。因事故原因与当地党政部门的相关成员利益密切相关,或关涉到党政部门相关领导的政绩,或影响其升迁,逐使其利用政府威信,炮制新闻通稿,企图以侥幸心理掩盖事实真相。二是使用修辞性语言粉饰关键性的新闻事实,使关键性新闻信息处于半真半假状态,并以此来搪塞记者的追问。如2009年的邓玉娇事件中,巴东县有关部门的新闻通稿就三番五次修改关键性信息,如将原来的“特殊服务”变成了“异性洗浴服务”,将原来的“按倒”变成了“推坐”,将原来的“修脚刀”变成了“水果刀”等。www.11665.Com这类通稿陷阱属于玩弄文字游戏型,它常常借助于同一语词的不同内涵的方式偷换概念,企图以词语的陌生化方式重新阐释事实真相,并以专业术语为借口掩盖语词的原有内涵,以此让公众产生相关部门已尽职的错觉。三是仅仅为了让媒体突出报道,扩大新闻事件的社会影响力而提供错误的关键性信息。如北京150件圆明园的文物从去年11月16日开启全国巡展之旅,其在南京新闻发布会,将150件部分文物首次走出北京,说成“150件来自圆明园的文物将首次走出北京”。这类通稿中常常利用 “最”字或“第一次”做文章,通稿中常在关键性信息前面使用“首次”、“第一次”、“最多”、“最大”、“最强”等词语,以利用记者或编辑历史知识的不足而企图侥幸蒙混过关,达到宣传效果。

  这三种通稿陷阱,对社会、对媒体的危害程度也不同。记者若无深入调查,毫无质疑地刊发第一类通稿,不仅损害自身的媒介信誉度,甚至还会激起受害者再次情绪化的集体反抗,恶化事态。若不加质疑地刊发第二类通稿,也许能蒙蔽部分不明真相的公众,为既得利益者为虎作伥,使社会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却使该及时解决的矛盾潜伏化,成为更大社会矛盾的一个因子。第三类通稿似乎没有前面两类通稿陷阱危害大,但它对公众知识无疑产生了深远的误导作用。因此,不管什么形态、什么目的的假新闻,始终是社会的公害,应尽可能地铲除之。

  记者之所以会陷入发布方的“通稿陷阱”,根本原因不在于记者不具有核实精神,而在于记者把通稿视为真实、权威的信息来源,又懒于深入实际调查所致。但通稿原有属性的悄然改变及“通稿陷阱”的危害,必须让记者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将通稿,尤其是通稿中的核心信息纳入核实、质疑的视野。也只有以高度的质疑精神,核实、核实、再核实的理念去求真去假,才能摆脱发布方为记者设下的通稿圈套,发掘出有价值、爆炸性的新闻。事实上,只要记者具有质疑、核实的精神,是能够发觉“通稿陷阱”的。如,郑州南刘庄村的拆迁血案、邓玉娇事件等,都是记者不信任通稿,深入调查后才还原了事实真相,维护了社会正义。再如,“150件圆明园文物首次走出北京”这条新闻,略有常识的记者就会怀疑,新中国60年都过去了,圆明园的文物才首次走出北京吗?即使一时无法核实通稿中的关键性信息,只要具有的质疑、核实的精神,也会让记者保持清醒头脑,在新闻报道中予以恰当处理。如记者在写作中明显表露怀疑倾向,在文中使用“传”或列举与此信息相反的意见、事实。编辑也可利用标题、编者按、短评等方式做文章,表达编辑的质疑声音,迫使发布方继续提供相关新闻信息,消除公众对此事的疑虑。

  新闻通稿本是辅助记者发稿的一种公关材料,新闻采访本应是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去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调查研究过程。因此,记者拿起质疑和核实的职业工具,是完全能够避免“通稿陷阱”的。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刘继忠 [标签: 企业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五台山佛教传播对新闻传播学的启示
    从传播学角度看高校媒体新闻同质化现象
    新闻传播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区域研究述评
    浅谈基层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
    新加坡的新闻传播媒体管理
    从“王濛事件”看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管理的困…
    证券新闻传播的规范管理
    国家行政机关对新闻传播事业的管理
    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
    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策略
    微博新闻传播的“罗生门”现象浅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