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论新闻报道思路的必要调整
摘要:寻求自身在新闻报道思路和方法上的转变,是地方台提高电视新闻节目质量应该注意的一项基本策略,只有实现了作风与文风的转变,去现场才有实际意义,去现场有了实际意义,提高电视新闻质量,扩大电视新闻的社会舆论影响,才不会沦为一句空话。
关键词:新闻报道:基本策略:作风与文风
        人们常说“新闻立台”。可见新闻在电视台众多节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际上,电视传媒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新闻的竞争。作为地方电视台,如何在上星台强势媒体的夹击下,使自己的新闻节目争得一席之地,是电视从业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寻求自身在新闻报道思路和方法上的转变,是地方台提高电视新闻节目质量应该注意的一项基本策略。那么,电视新闻在报道思路和方法上到底应该寻求和实现一种什么样的转变呢?根本的一点就是,改变作风和文风。
        一、 改变作风,在会场里获得“养料”。
        会场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也是电视新闻的一个主要消息来源。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都是要通过会议发布出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通过会议来传达贯彻国家的有关精神并部署本地区的工作,所以会场不可不去。但是,去会场绝不是拿份材料,划划大小标题,主席台领导拍一遍,台上台下晃两遍,就匆匆往回跑,回去照本宣科抄录材料,再加上“……指出”、“……强调”,于是,一篇干巴巴、空洞的、程序化的报道呈现在电视上,这样的节目观众是不会买账的。www.11665.CoM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这就需要我们改变采访作风,也就是要从那种轻轻松松泡会议、听报告、看材料的惯性中摆脱出来,从那种浮在上面拖沓、懒散、应付的惰性中摆脱出来,要换一换脑筋,吸纳一点新的思想,增强一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思维方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闻报道需要。改变作风,就是要爱业、敬业、进取,全身心地投入到电视新闻的事业中去,勤勉、钻研、创新。在会场里足以摸清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思路、脉络,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突出强调的问题,以及把握的尺度。在会场,要平心静气的坐下来,去认真的“听会”,尤其是要注意领导的即兴讲话的脱稿部分,鲜活的实例,真实的感受,个性的语言,理性的思维,是我们难得的第一手素材。同时,对我们准确把握重大方针政策,确定近期的选题策划,厘清报道思路都是一个捷径。此外,会场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寻找“关键人物”的机会。在会场,我们可以找到与会议相关的官员、专家、学者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丰富、补充正在进行的报道内容,并对下一步的深入报道进行前期的准备。这些都是将要去现场打捞“活鱼”的“养料”。如果在会场里不能真正“沉”下去,只是摘取枯燥无味的一二三加强调指出,交上一篇令观众胸闷气短篇幅冗长的“大块头”就应付了事,这样的报道谈何收视愉悦?
        二、 改变文风,去现场打捞“活鱼”。 
        新闻报道仅仅满足于去会场,显然又是很不够的。因为上头的精神只有在下头得到落实才能实现它的终极目的,才能证实它的价值与意义,而下头显然是电视记者必须去开采的新闻“富矿”。况且,也只有既传播上头信息,又报道下头信息,电视新闻才实现信息发布与信息反馈的对流,新闻节目也才能在这个对流的过程中比较全面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因此,我们要在会场里获得“养料” 之后,就要走出会场再去现场。去现场,就是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实实在在亲自抓落实的现场,反映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去现场,就是要去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最基层的干部兢兢业业工作的现场,报道他们的工作作风和工作业绩。去现场,就是要去各行各业的现场,挖掘他们在生产、生活、学习诸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积极向上的因素。去现场,就是去百姓生活的现场,真正感受他们的生活状况,反映他们的困难,表达民生、民意。
        现场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去那里,我们可以呼吸到最为新鲜的空气,我们可以观看到最为真实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最为强劲的活力,支持生存和发展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电视新闻即发源于此。找到这一源头,也就找到了我们的希望和前途。实际上,去现场,就是要在新闻报道中,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把概括的东西典型化,把概念的东西鲜活化,把说教的东西故事化。
        但是信息如何去“取”,怎样来“用”,对电视采编人员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去现场,蜻蜓点水不行,浮光掠影不行,走马观花不行,因为浅尝辄止就等于没去现场,就等于浪费掉了电视新闻资源。所以,要去现场,我们就必须改变作风,要去现场,我们就必须改变文风。
        改变作风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真正“沉”下去,真正找到“沉”下去的好感觉——去现场发现新闻,采集新闻,因为“活水活鱼”最能吸引观众,影响观众,也最能体现电视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要对电视新闻工作的陈旧模式有所突破,让那些象工作总结、成绩汇报、唯独不象新闻的“新闻”片子从电视屏幕上消失,让那些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虚胖臃肿的“大块头”迅速“减肥”,替换呆板的语言,让总用那么几个词儿的记者增加一些生动、新鲜的词汇。
        改变文风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切实提高电视新闻的写作与编辑水平,通过各种手段增强电视新闻的表现力,写作时,要为鲜活的新闻添彩,就要语言个性化,叙述故事化,编辑片子时,画面要动人,同期声要感人。如果把鲜活的新闻表现成脱水的花朵,了无生气,就犹如打捞上来一条“死鱼”,那么,谁又会来欣赏和品尝呢?只有活生生的新闻加上极具个性的表现力,才谈得上可视性和感染力。
        总之,改变作风,解决的是肯不肯去现场,愿不愿意去现场的问题,解决的是去现场之后能不能捕捉到新闻,能不能捕捉到鲜活的新闻的问题。而改变文风,解决的则是去现场捕捉到鲜活的新闻之后,能不能把它表现出来,能不能把它鲜活的表现出来的问题,解决的是落实到电视画面的新闻能不能给观众带来收视兴趣、收视愉悦的问题。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要完成作风与文风的转变,还须经历一番艰苦的过程而绝非易事。这就需要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到现场去实践、摸索、磨练。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马铭 [标签: 文章 调整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五台山佛教传播对新闻传播学的启示
    从传播学角度看高校媒体新闻同质化现象
    新闻传播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区域研究述评
    浅谈基层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
    新加坡的新闻传播媒体管理
    从“王濛事件”看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管理的困…
    证券新闻传播的规范管理
    国家行政机关对新闻传播事业的管理
    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
    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策略
    微博新闻传播的“罗生门”现象浅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