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新中国报纸新闻评论角色和功能的嬗变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新闻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报纸新闻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舆论工具,先后经历了从内容到形式、从角色到功能的全方位变化,其间经历了种种嬗变,这种嬗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替代关系,而是各种舆论功能的先后发展成熟、共同存在和交互影响的过程”。①本文拟以60年来中国报纸新闻评论角色和功能的变迁为基本线索,探析不同时期报纸新闻评论角色和功能的特征,并试图揭示其嬗变的政治语境和传播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时期的报纸新闻评论主要承担着政治宣传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基本上扮演了政党领袖传声筒的角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工作。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党中央十分注意发挥报纸评论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发表对报纸功能的独到见解,“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了报纸舆论的本质。尽管在“反右派”、“大跃进”风潮中,在阶级斗争工具指导思想引领下的报纸评论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逆推作用,但是,客观地考量,这段时期的报纸新闻评论在为社会结构的改造、奠定符合国家政权的国民政治心态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新闻媒介却成为无产阶级全面专政的工具,报纸新闻评论沦为阶级斗争的宣传利器,充当了“大鸣大放”的马前卒。在两报一刊的煽动和鼓噪下,中国历史掀开了血雨腥风的一页。尤其是从1967年11月开始,每逢元旦和重大时日,两报一刊的社论直接传达毛主席和“最高司令部”的“最新指示”,是全国舆论的最高纲领。wWW.11665.Com而各地方报纸遵循的潜规则是: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的两报一刊已经取代了全国的新闻评论,成为新闻评论的代言。②国内报纸评论被极左政治路线控制,舆论口径高度一致,一度成为社会动员、政治运动的引线,充当了政党领袖传声筒的角色。

  这段时期报纸评论样式仍以传统的体裁为主,主要作品集中在党报上。“在报刊上发表的新闻评论,大都代表媒介编辑部的意见(如编辑部文章、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或新闻从业者的意见(如编者按语、记者述评),一些专栏评论或杂文虽以个人名义发表,但其比重和影响远不能与前者相比。”③“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新闻评论因报章发展的停滞不前而陷入沉寂,不仅评论样式大大减少,而且评论内容几乎千篇一律,专栏评论和杂文则彻底销声匿迹。在此时期,社论、短评、编者按语运用的频率最高,党报社论的政治宣传力、社会动员力最强;专栏评论、杂文等,尽管有过一段短暂的“复苏期”,但很快就被汹涌而来的政治运动所淹没。

  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报纸新闻评论以思想解放为主导功能,充当了开启民智、为改革摇旗呐喊的思想启蒙者的角色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大规模的社会转型期,随着以阶级斗争主政的模式转换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在转型期,原有的经济结构、阶层结构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利益关系、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也在发生变化。国家的控制范围在缩小,社会的独立空间在增大,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的个体政治心态也逐渐成熟,呼之欲出。同时,改革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成功也催生了人们对政治的热情,社会自由空间的增长意味着人们政治自主性和多元性的增强。④

  改革开放的大力推行需要宽松的政治气候和思想土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新闻界步入了拨乱反正的重大发展时期,学界重新肯定了报纸评论的舆论功能。这一时期报纸上出现的评论文章,在题材选择上具有明显的政治化特征,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评论作者队伍主要为社内人员或特约评论员,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较高的理论素养,业余作者数量较少。正因为该时期的新闻评论具有明显的政治背景和官方色彩,所以在舆论功能的发挥上,新闻评论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着力引导群众理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与之保持一致,以思想解放为主要特征。⑤比如在改革开放遇到思想阻力时,一部分媒介精英(报刊评论员)和学术精英(特约评论员)纷纷在报刊上为党立言,大开思想解放风气之先,如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为党在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清除了障碍,在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社会自由空间的增长、人们政治自主性和多元性的增强,这段时期报纸新闻评论无论是在体裁上还是在表达形态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其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和普及的专栏小言论,使报纸新闻评论从只有少数人能写的媒介评论、精英评论第一次扩展为群言式评论。它不仅是评论体裁上的扩充,也是国民在新时期的思想诉求,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众“政治话语权”的需要。其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为代表的“杂文热”,更加注重针对性、时效性。其三,几乎是在同时,署名评论员文章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与以往的评论员文章相比,不仅个人署名,其观点和写法也更具个性特征。⑥如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日益激烈。在这当口上,《解放日报》于1991年春节前后发表了4篇署名“皇甫平”的评论,这组评论,深刻阐述了邓小平关于深化改革开放的最新理论成果,主张破除“新的思想僵滞”,冲破囿于姓“社”姓“资”的争论,文章在读者中广受好评。这些新颖的评论形态和传统的评论样式互为补充,积极贯彻党的舆论方针,倡导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充当了开启民智、摇旗呐喊的思想启蒙者的角色。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纸新闻评论在增强舆论引导功能的同时,还重视了舆论监督、公共领域等多功能的发挥。这一时期的报纸新闻评论充当了释疑解惑的舆论引导者、针砭时弊的舆论监督者、公共领域的集体讨论者和寓教于乐的社会整合者等多重角色

  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主题。邓小平南巡谈话中关于判断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三个有利于”的论述,打破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些思想禁锢,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更大程度的解放。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的阶层分化呈现出进一步的复杂化和多元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了多元利益群体的出现和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由于各个社会群体的生活境遇和社会地位的分化,国民的政治心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⑦

  为了进一步解决改革深水期涌现出来的诸多社会矛盾,适应读者新的价值取向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报纸媒体上一系列创新的评论样式和评论题材不断涌现。这些评论样式灵活多样、题材贴近生活,敢于直面受众所关注的热点和疑点问题,想百姓之所想,说百姓之所说;还有许多经济、文娱、法制等不同领域的评论专栏和个人署名评论也在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其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功能在不断嬗变:

  专栏评论——从“释疑解惑”的循循善诱者到“针砭时弊”的舆论监督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深入人心,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和新闻改革的稳步推进,报刊评论催生了一种新的评论样式——专栏评论。专栏评论短小精悍,取材广泛,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群众心声,善于针对转型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读者释疑解惑。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专栏评论体式和媒体操作实践的日益成熟,专栏评论在内容、形式和观念上也不断创新,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文风更加犀利,大胆抨击时弊,揭露不正之风。一些专栏评论饱含着强烈的社会、人文关怀意识,尖锐泼辣,一针见血。伴随着发展体式的日趋成熟,专栏评论从最初“释疑解惑”的循循善诱者逐渐充当了“针砭时弊”的舆论监督者的角色。

  新闻时评——从“直言议政”的舆论引导者到“公共领域”的集体讨论者。严格地讲,新闻时评也属于专栏评论的一种,但随着报纸“时评”版面化操作理念的成熟,时评获得了新的生长空间和表现形态。在中国近代报业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时评热: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的《时务报》,于1899年首倡时评,掀起了中国第一次时评热;20世纪40年代,以《大公报》“星期社评”为代表催生了第二次时评热。⑧这两次时评热的显著特点是:评论主体皆为梁启超、张季鸾等言论大家,评论内容大多为对当下时事的权威解读,极大地引导了当时的舆情风气。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现象的复杂化和价值观念的进一步多元化,人们迫切需要媒体帮助解释缘由、透视趋势,于是在1998年兴起了我国近现代报刊史上又一次时评热。此次由都市报带动的新一轮时评热,为更多的公民和专家搭建了集体讨论的平台。由于媒体广开言路,赋予了更多公民在媒体上独立发言的可能,时评不仅成为公民通过表达意见、反映舆论有序参与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还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意、把握舆情的重要渠道,其公共领域功能得以凸显。至此,时评的角色功能由最初“直言

  议政”的舆论引导者逐渐演变为沟通上下、整合舆情的“公共领域”的集体讨论者。

  娱乐评论——从“消闲解闷”的娱情发布者到“寓教于乐”的社会整合者。娱乐新闻评论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兴的专业评论样式。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兴盛,人民对于娱乐的迫切需求,大众媒体的娱乐功能越来越彰显,娱乐评论也越来越成为新闻评论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从形式上看报纸娱乐评论有署名的专栏、评论员文章、编者按等,更多的则是以专栏评论形式出现。如《广州日报》的“娱人坊”,《南方都市报》的“每日娱论”、“娱乐四人吧”,《羊城晚报》的“龙眼碌碌”、“笑林广记”等。

  娱乐评论的大量出现,最初是为了丰富繁荣娱乐版面资讯,为读者提供消闲解闷的娱乐谈资,但随着媒体实践和娱评观念的不断成熟,也逐渐承担了寓教于乐、整合社会的功能。这是因为:其一,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压力和工作压力,作为减压阀,娱乐评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有效宣泄负面情绪的渠道,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调整心态。其二,娱乐评论不仅在样式上推陈出新,而且在内容上也是极其丰富,娱评作者们善于运用“寓教于乐”的教化方式深层次地满足现代社会读者的快乐需求。其三,娱乐评论还兼有文艺批评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对引导读者的兴趣,培养读者的高雅品位,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整合社会机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娱乐评论的角色功能也从最初意义上“消闲解闷”的娱情发布者逐渐转变成为“寓教于乐”的社会整合者。

  结语

  回顾60多年来中国新闻发展史的历程,不同时期报纸新闻评论角色和功能的发展变化都与中国社会转型和政治生态变迁密切相关,其嬗变过程总的来说是一个共同存在和交互影响的过程。随着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对报纸新闻评论在未来时期承担更加完善的社会角色、发挥更加全面的社会功能充满信心。


注 释:

  ①⑤吴静:《报纸新闻评论舆论功能的嬗变》,《新闻实践》,2008(11)。

  ②薛中军:《新编新闻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③⑥涂光晋:《新闻评论的历史性变迁》,《中国记者》,2004(4),第22~23页。

  ④⑦《改革三十年国民政治心态的嬗变》,http://www.sznews.com,2008-10-24,深圳新闻网深圳评论。

  ⑧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1页。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曾丽红 [标签: 新中国 新中国 新中国 新中国 新中国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缺失…
    作为一种现代性建制的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
    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反思的必要…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语境中的自然精神选择及…
    基于“活动”的留学生本科《中国现代文学》…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的…
    提高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效果之刍议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及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的大众化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表现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
    卢甘斯克国立大学汉语专业中国文学课教学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