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经济评论也要深入浅出

  经常写评论的人大都有一个感觉,就内容而言,相较于时事评论、文艺评论、思想评论等,经济评论要写得春风化雨、文采飞扬,确实不太容易。

  经济评论难写,难在专业性比较强,难在将枯燥的经济数据、生僻的经济术语,化为鲜活、通俗的通用语言;难在将一个经济现象、经济问题讲透说清,可谓“深入不易,浅出更难”。

  时下,有很多经济学家、经济方面的专才开专栏写评论,他们拥有深厚的经济学背景,丰富的从事经济工作的实际经验,写出的评论专业性强、预见性高,拥有大批拥趸。当然,但凡为人熟知、津津乐道的评论,大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如,易宪容几年前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谨防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题目中的“绑架”二字,形象生动,触目扎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房地产泡沫所带来的危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再看看经济时评家水皮的评论、经济学家谢国忠的评论,无不是绞尽脑汁让深刻的思考与活跃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想方设法激发人们的好奇心、阅读欲。

  看来,不管什么人,要写好经济评论,有两个硬条件绕不过去:一是对经济话题感兴趣、有好奇心。从宏观经济理论到具体的行业分析,从党和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到世界经济走势,都有兴趣去研究,有兴致去探讨。有了这种热情,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二是对语言文字感兴趣、有兴奋点。再独到的见解、再深刻的观点,也要靠文字表达出来。不琢磨文字,不揣摩语言,经济评论很容易流于艰涩、失于平庸。下面,笔者从写作技巧上谈谈经济评论如何才能深入浅出、跃然纸上。

  思维要抽象,表述宜形象。wWW.11665.coM经济评论要抓人,没有思想高度、没有理论深度,没有见解独到的观点、没有发人深省的论述,想让人在浩如烟海的文章中,记住你写的评论,确实有点异想天开。经济生活丰富多彩,经济新闻天天都有,要从中汲取有评论价值的新闻,评论员要大胆施展抽象思维能力,从经济现象中挖掘出其背后的深意,接下来,以明快的笔触、凝练的语言、清晰的脉络,把自己的思考展示给读者。

  通货膨胀是近两年的一个热门话题,怎么看待国内物价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一些人,其中不乏名人名家,在物价这个问题上显得过于“宽厚”,全然不顾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不断为过快的物价涨幅找借口。必须看到,对物价高与低的判断,绝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事关亿万民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为此,2010年10月,笔者以《谁最有资格界定“通胀警戒线”?》为题,用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的语言,用大众化、口语化的文字,对某些专家的暧昧态度给予了明确的反击。

  文章写道:

  “专家学者发表与老百姓的感受不太一样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论,这些年是越来越多了。比如,明明房价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承受力,泡沫明显,可专家却说‘长期看好,还要涨’;明明国家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是针对全国,偏偏就有专家说:‘受调控影响大的是一线城市,对我们这样的二线、三线城市影响甚微’……

  “换句话说,最有资格谈通胀警戒线的,不是名气大、位置高、收受丰的人,而是那些每天算计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芸芸众生。物价的涨幅超出了他们的生活承受力,就是在明白无误地警示有关部门:经济过热了,物价太高了,政策该调了。”

  由宏观视野看问题,从平民视角写文章,这样的评论,不仅立意高,手法也活。

  言“物”能及“人”,“人”“物”相结合。经济问题虽然与人们息息相关,但有的评论员在写经济评论时,容易陷入就经济谈经济、“见物不见人”的境地。这也难怪,与文娱、时政相比,经济问题因为客观性强、可量化度高,似乎与人关联度不大。其实,经济学也是研究人的,正因为有了人类的经济活动,才使得经济学有了可以研究的对象。所以,没有了人,经济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明白了这一点,评论员在写作经济评论时,应该时时处处树立“人”的观念——从人出发研究经济现象,以人为本撰写经济评论,言“物”及“人”、“人”“物”结合。

  2010年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央行对通货膨胀心存担心,所以要收缩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如果以央行对通胀的担心为题,也能写一篇评论,但以这样的思路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会太过理论化,激不起读者的阅读欲。1月16日,笔者发表了一篇评论,题目是《央行“意外”之举让谁尴尬不已?》,文章写道:

  “央行的‘这一手’让不少人‘大感意外’、‘大跌眼镜’。那么,这里的‘不少人’究竟是哪些人呢?

  其一是为‘资产价格上涨’摇旗呐喊的某些人,代表人物:某位经常在电视上‘作秀’的金姓‘经济学家’。在去年10月底,他公开表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非常有可能形成北京、上海两大超级都市……以2009年1月1日的价格为基准,北京、上海的房价很可能会突破每平方米30万元。’

  其二是唯统计局公布的cpi马首是瞻的某些人……那些以cpi不高为由不承认当下存在通货膨胀的人,对央行的这一举动难道就不脸红、不尴尬?

  其三是某些近乎疯狂的开发商……央行的这一举动,将打碎他们的如意算盘,更要命的是,这可能还只是一个开始。”

  以“事”入手,从“人”分析,这样的评论,把看似乏味枯燥的经济现象,变成了有血有肉的街谈巷议,读起来亲切自然,让人解渴。


  分析像剥笋,长短当适中。那些读起来津津有味的评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讲起理来,酣畅淋漓、头头是道,读者会不知不觉循着作者的思路去想问题、看事情。这些评论的“魔力”从哪里来?在于其逻辑推理缜密细致,分析判断无懈可击。一篇评论的主干,是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写得是否精彩、到位、有理有据,直接决定了文章的“成色”。论述的过程,犹如电路的串联、并联,可分为并列论述和层层分析。笔者觉得,除非不得已,尽量不要用“并列论述”法,而要像抽丝、剥笋一样,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把评论员大脑中的思维过程,展现给读者。这样的论述,既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又能激发受众的阅读期待,更便于把问题讲清讲透。

  2010年4月29日,针对调整经济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认识误区,笔者发表了一篇题为《调结构不能不看市场的“脸色”》的社评,文章写道:

  “在调整结构这件事上,相关部门、有关人士在作规划、定计划、抓落实的时候,既要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也要看到‘无形之手’的力量,不要忽视了市场的‘脸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商品经济社会,商品从成品到卖出的一步是‘惊人的一跃’。如果‘跃’不出去,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生产者本身。

  我省的经济结构确实需要调整,但无论是调整产业结构,还是产品结构,成功与否,最终要看能否将产品顺利转化为商品。

  调整结构要看市场的‘脸色’,虽然靠市场的自发性来配置资源时间比较慢,但政府依然不宜包办代替。政府要做的,只能是引导、调控,通过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政府不该管的,千万不要去管,要让市场主体去自我定夺、自我调整。如果事无巨细,都要靠政府、靠‘有形之手’去‘抹平’,那么,这种‘被市场’的结果,将使真正的市场主体处于‘你说我做’、‘被动执行’的状态,其结果是,有的企业在调结构上做表面文章,明调实不调,或者虽然也调了,但可能方向不准,路子不对,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风险。”

  当今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正迎来一个“浅阅读”时代——年轻人阅读的速度越来越快,甚至带有很强的跳跃性,追求的则是阅读的快感。经济评论不是麦当劳、肯德基,但也要努力适应新变化,文章短一点,文字顺一些,用读者习惯的方式,慢慢“诱导”其体味新思考、品味新观点。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李兵 [标签: 深入浅出 深入浅出 设计模式 深入浅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苏中文学评论的价值
    在“苏中文学评论研讨会”的发言
    陕西文学评论界的三驾马车
    读《从灵魂出发—侯川文学评论集》
    时代语境下的人性彰显(小说评论)
    让新闻评论传播“正能量”
    英美文学评论存在的文化差异
    李长之和季羡林与《文学评论》
    在历史时空中展现乡土社会的原生态——龚桂…
    卡尔《美国小说评论史》
    广播新闻评论创新思考
    文学评论的怪相应该铲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