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网络广场效应下的媒体舆论引导

  【摘  要】“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不论是在现实社会还是网络空间都再一次掀起了舆论高潮,从最初的“广场效应”到后来的深入思考、反省及建议,这一转变除了受众对于事件认识的逐渐理性外,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广场效应;舆论;新闻价值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市年仅两岁的小悦悦被两辆汽车碾压。此后7分钟内,摄像头记载18人路过无一出手相救。最后,一位拾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救起。10月15日南方电视台以《佛山南海女童接连被撞,18路人漠然走过》为题首先报道了该事件,随后媒体及广大受众特别是网民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有关“小悦悦事件”的爆炸式讨论。

  笔者持续关注了相关媒体的报道以及网民舆论的演变,发现广大受众特别是网民在类似事件发生后最初的反应大都是“围观、谴责、谩骂”,随着关注人数的增加,这种无自我意识的“围攻”越来越强烈,产生了网络“广场效应”。随着媒体对于事件的报道逐渐清晰化及舆论引导的介入,部分网民开始转向呼吁、反思甚至法律层面等更深入的探讨。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媒体的报道和舆论导向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网络“广场效应”的产生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误。”[1]在人群聚集的公开场合,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与日常生活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这种无意识统治下的群众心理问题,就是“广场效应”。wWW.11665.com互联网其实就是一个言论广场,它的效应主要就是“广场效应”,它指的是处在网络广场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产生的互相感染的情景。[2]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和开放性又会使有共同需求的人迅速“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络上的公开公共空间,面对社会典型事件迅速“聚集”,在缺乏正确引导和理智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网络“广场效应”。这种效应下的聚众者,心理会发生畸变,有意识的个体很容易消失,代之以无意识的群众。他们表面上是陌生人,相互之间似乎漠不关心、毫无关系,但因为广场——同一时间、空间——被捆绑在一起。网络“广场效应”虽说不会像现实社会的“广场效应”那样在短时间内对社会公共设施或人员造成安全威胁,但其对于网民的心理和意识会迅速造成严重的冲击,基数之大较之现实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这种影响也会在短期内波及现实社会空间。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新浪网、腾讯网、凤凰网和天涯论坛等门户网站都成为网络“广场效应”显现的平台。截至2011年10月23日,新浪网共有5387323条微博,腾讯网网友评论共有224861条,凤凰网共有951543人参与,其产生的影响力之大、传播速度之快和持久的关注度是现实空间所无法企及的。从网络舆论的指数分析,15日当事件被报道后,当晚在视频网站被大量转载和观看,基本上停留在关注的层面;16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传统媒体跟进报道,新浪、腾讯、网易、天涯论坛等网站针对群体性冷漠和社会道德沦丧展开讨论,局势一发而不可收;17日,中央媒体和境外媒体的关注让该事件的影响力急剧扩大,舆论指数一路攀升,舆论主要集中在从道德、人性角度拷问路人的见死不救;18日,舆情态势因路透社、bbc、华尔街日报、cnn等国际知名媒体的报道而蔓延至全球,达到一个制高点,舆论除对路人的谴责外,开始从各种角度反思这一事件,这一高潮持续至21日小悦悦离去,22日开始逐渐回落。

  媒体报道对网络“广场效应”和网络舆情的影响

  新闻媒体在有关“小悦悦事件”的报道数量和报道内容上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我们选取其中两家门户网站(一家为大陆网站新浪网,一家为香港网站凤凰网)持续一周的报道数据及信息来进行分析(见图1,从16日各媒体开始陆续关注到23日即小悦悦离去后第三天,以保证其数据的相对持续性)。先从报道数量来看,16日,两家门户网站报道数量均不超过5条。17日开始升温,均跃至20条以上。18日至21日报道数量虽有起伏,但起伏很小,数量都保持在20条左右。随着21日小悦悦的离去,后续两天的报道数量开始逐步回落,之后每天都有相关报道,但高潮已过去。

  从这一周两家门户网站报道所关注的内容来看,16日、17日主要集中在谴责路人和关注“小悦悦事件”的进展方面;18日至20日,有关谴责路人的报道开始减少,随之从各个层面开始反思这一事件的报道迅速增加,并达到一个高峰,其次人们开始关注救起小悦悦的好心“拾荒阿姨”,并持续关注“小悦悦事件”进展;21日,随着小悦悦的离去,除偶尔有一两篇谴责路人的报道外,主要集中在反思这一事件以及悼念小悦悦这一主题上,“拾荒阿姨”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见图1,图中所呈现的报道数目为新浪网和凤凰网报道数目之和)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网络自身的特点加上媒体的报道,极容易使一些社会敏感事件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而在网络舆论的指数变化方面,大多数网民对于事件的态度,是随着媒体报道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真正从事件一开始就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网民非常少,所以很容易造成网络“广场效应”。在这一阶段,网络空间中的广大受众在智力上是低于孤立的个人的,只接受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和观念,丧失理性,没有推理能力,思想情感易受到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变得极端、狂热,不能容忍对立的意见。从“小悦悦事件”前两天受众的评论中便可看出,由于大多数人的观点都集中在谴责路人和对社会道德的控诉方面,即使有极个别理智的声音,也会迅速被淹没,甚至遭到围攻。媒体的主流报道内容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前三天在舆论倾向“社会道德坍塌”、“礼崩乐坏”、“最缺德时代”等负面言论时,从18日开始,传统媒体及网络门户网站开始相继报道对“小悦悦事件”多层次的反思以及一些舍己救人、临危救助和其他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事件。新浪微博一项“小悦悦不幸离世,到底谁的责任”的调查显示,初期大家的焦点集中在“冷漠的路人”,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和议程设置的植入,到23日就有超过六成的选票投给了“无良肇事司机”,紧随其后的是“孩子父母没有尽到监护职责”,第三位才是“冷漠的路人”。

  在传媒网络“广场效应”中传媒如何进行舆论引导

  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在于向社会公众提供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供人们了解外界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介在舆论的过程中只是材料供应者和意见反映者。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新闻媒体应该“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释疑解惑,有效凝聚共识”[3]。面对网络“广场效应”,舆情是朝着正面还是负面发展,媒体的报道和舆论引导至关重要。

  第一,新闻媒体必须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心理震荡。在“小悦悦事件”的前期报道中,许多新闻媒体并没有立足于客观真实全面的信息报道,而是带着情绪进行采访报道的。“漠视”、“冷血”、“见死不救”、“道德沦丧”等带有明显感情倾向和情绪的字眼在前期报道中大量出现。“记者要表达事实而不是情绪。好的节目、好的报道、好的媒体应该是有耐心的,不要耸人听闻,而要平和地传播事件真相和社会问题。我们要真的沉浸到生活中,而不是急着建功立业。一个人虚弱时才需要大声叫喊,报道也一样。事实本身自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渗入人们的内心。”[4]对于典型性事件,媒体更应该冷静,在充分把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传递,媒体对于社会和大众的责任要求其不能纯粹考虑眼球效应,一味地去迎合受众的口味甚至情绪,最终只能助长“广场效应”的严重化,造成整个社会民众的心理危机和信任危机。

  第二,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应注意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和过滤,遵循客观、公正、平衡的报道原则。“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新浪、腾讯、网易等几大网站都设置了关于“社会道德底线丧失”、“社会道德倒退”等类似问题的网上调查,网民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表示赞同的都超过半数。以凤凰网的调查为例,截至10月16日,参与调查的人数为402036人,关于问题“你如何看待18名路人漠视车辆碾压女童事件”,有38%的人选择“失望,在社会道德价值观上缺乏建树和表率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世界大国”,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选项;而关于问题“近期类似事件频繁发生,你认为社会道德是否在倒退”的调查中,55.8%的受众选择了“是,社会发展加快,人们心态落差剧烈,社会道德水平是在倒退”这一项,38.2%的受众选择了“是,在一些案件的负面影响和新闻报道的影响下,社会道德是在倒退”,只有2.6%的受众选择“不是,中国的主流道德还是好的”。而就在媒体大肆报道和议论道德滑坡的时候,“女大学生伸援手,桥边救下母女俩”、“患癌症老人捐出救命钱,帮助重建家乡小学”等见危施救、乐于助人的善人善事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追踪报道热点是新闻价值取向的一个方面,更能吸引受众眼球,带来经济效益,但新闻价值选择中还需兼顾社会效益。特别是对于一个阶段的报道来讲,受众关心的内容毕竟是多方面的,应该在重点报道的基础上兼顾更多受众的需求和社会的平衡。这里所谓的“平衡”,不是指为了达到对各方的妥协而做出的苟且,而是一种使新闻的核心理念得以实施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这样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可以使记者在调查上更加冷静和中立,在语言表述上不作价值判断,在整个报道形式上观点均衡并且富有建设性。而对于典型事件、敏感事件的报道,在最初的引入期新闻媒体更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为受众提供更多真实、完整的信息,使事件从开始就呈现出相对正常的舆论氛围。

  第三,新闻媒体应更加注重典型事件的后续追踪报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高速传播和民众主体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会成为舆论的焦点,对于社会舆论热点事件,事件过程本身是阶段性的,但所引发的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应是长期的。网络时代,受众的碎片化呈现出来的是人们对于新闻快餐三分钟的热情保持度,往往是发泄一番之后就再也没有兴趣了,本质上反映出媒体舆论引导的浅层次化。而对于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怎样从更深层次、更多方面、更长远地进行解读和引导是新闻媒体应该长期思考和实践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矛盾多发”时期,作为社会的守望者,新闻媒体应该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面对典型事件、突发重大事件时做到不缺席、不失语、不起哄、不偏激,充分互动,正确解读,深入报道,给我们创建一个和谐的现实和网络伦理空间。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9.
  [2]赵媛媛.解读“新意见阶层”的兴起与转型期中国网络政治参与[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
  [3]人民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11-18.
  [4]柴静.记者要表达事实而不是情绪[j],中国青年报,2011-10-23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尚文静 [标签: 场效应 媒体 效应 网络 媒体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基层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从“王濛事件”看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管理的困…
    基于B—SLIM理论的英美文学网络平台模块划分…
    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策略
    网络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
    看网络游戏中的中国文学元素
    网络传媒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
    从网络新闻传播特质看专业人才教育
    浅析网络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我国网络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由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新闻网看高校网络新闻的…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及问题浅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