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探析鲁迅文学接受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特征
论文关键词:鲁迅 文学接受理论 背景 特征 
  论文摘要:鲁迅的文学接受理论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提出来的,文学接受理论是鲁迅文艺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这一理论依旧对我们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鲁迅文学接受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分析了鲁迅文学接受理论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包括通俗易懂、大众化和时代性、辩证性、实践性。 
   
  “文学接受理论”是文学批评史上把读者和文学接受作为主要研究中心的一种文学理论。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学接受理论”是其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借鉴己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鲁迅的文学接受理论作更进一步的探讨。 
  一、鲁迅文学接受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分析鲁迅文学接受理论之前不得不首先分析一下“鲁迅文学”,鲁迅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范畴,“文学”一般具备了“思想性”、“艺术性”、“情感性”和“形式性”。鲁迅文学是深刻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现状和大众精神面貌的、有着深刻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大众化革命化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先进文学。鲁迅以前的中国主流文学基本是与大众脱离的,文艺的主角也主要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这种文学所展现的也仅仅是整个社会的一个侧面。鲁迅文学通过多种文学形式全面展现了那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以及大众的精神面貌,并从人性、意识形态的高度全面剖析了“国民性格”。鲁迅文学不仅具备了一般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还具备了一定的史料价值。wWW.11665.cOm鲁迅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是革命风起云涌、思想激荡、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鲁迅直面那个时代的社会实际,并用文学的形式深刻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因而鲁迅文学具备了时代性和革命性。鲁迅作文,不是为了文学而文学,鲁迅文学是为改造社会服务的,而这个改造社会的过程是建立在他深刻了解社会基础上的,鲁迅从更加深刻的层面——人性、传统文化、国民心理——来解读和批判那个时代,这正是鲁迅的过人之处。 
  “历史的发展,好像是首先要麻痹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有可能把他们从历来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似的。”①19世纪4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依靠洋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秋。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冲激下,显出了严重的落后性,从那时候开始,我国的传统文化就开始了重塑的过程。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进下,出现了突破传统文学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文学革新尝试,其中包括的新诗派、“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等,这些文学革新的尝试开始强烈冲撞着封闭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到了“五四”时期,文体变革被提到一个“新文化”的高度,中国新文学也由此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重任。在新文学运动中,鲁迅发表了很多重要的见解,这其中就包括文学接受理论。 
  鲁迅很早就把自己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时刻想着民族和国家的前途。1906年的“日俄战争幻灯片”深刻触动了鲁迅,让鲁迅认识到了“心灵深处的变革”对国人的重要性。鲁迅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历史的变革和发展往往首先需要在思想层面启蒙大众,接下来才有可能对整个社会进行深刻变革。鲁迅高度重视文学对“启发民众”的作用,鲁迅试图以文学作为启蒙的武器。鲁迅的文学创作深刻地打上当时时代的烙印,鲁迅的文学是紧密联系大众的,他的文学也是为大众服务的。正是如此,鲁迅的作品才会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延留。 
  二、鲁迅文学接受理论的特征 
  (一)通俗易懂 
  鲁迅文学接受理论主要是从阅读、创作感受出发的,其表述方式也是感悟式,在表述时通俗易懂。比喻是鲁迅惯用的手法之一,有些抽象的道理,鲁迅运用比喻深入浅出地表述,就为大家呈现出具体可感的形象。例如,为了论述文学接受的阶级差异性,鲁迅以“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作解释,通俗易懂。又如,鲁迅在论及作家和读者之间关系时,说他们是“厨司和食客”的关系。还比如,他要求读者在阅读时要保持合理的心理距离,他说看小说好比看铁笼中的老虎,必须用笼子隔开才能去看。鲁迅在进行分析、论述的过程中,多使用感性的材料,这使得他的文学接受理论通俗易懂。鲁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论述文学接受理论,其实是考虑到了当时大众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的,有时候过于抽象的理论不容易被大众所理解,而运用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言辞来表述深刻的理论想过反而更加。 
  (二)大众化和时代性 
  “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战线上,文学和艺术是一个重要的有成绩的部门。”②可以说,五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具体到文艺方面,涌现出了许多卓越的小说家、散文家、杂文家、剧作家、音乐家等等,时至今日,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还在丰富着我们的精神食粮。鲁迅作为“文化战线”上的一员,他是至今影响较大的一位,这种影响既包括文学作品本身,也包括他的文学理论。鲁迅的文学接受理论的重点在于为大众和时代服务,鲁迅用大众化的语言来写作,其作品之所以很容易在读者中引起共鸣主要是因为他准确把握住了大众的情感、心理、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鲁迅洞察到了那个时代中的人们所普遍具有的意识形态状况和精神诉求,“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③其实,毛泽东的这一番言论是对文艺工作者的最基本的要求,而要真正做到大众化,不仅应该需要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更应该了解大众的内心深处。鲁迅深刻把握住了那个时代国民整体的思想状态,鲁迅文学是对每一位国人在内心深处进行的一场革命。鲁迅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文学形象,剖析了那个时期整个国民的内心心理状态,鲁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促使读者不仅认识了自我,而且也认清了社会。如果说进步的政治理论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那么进步的文艺就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进步的文艺是巩固社会革命成果的重要因素,它填补了政治革命难以触及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迷茫和空白。 
  (三)实践性 
  “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如果我们按照教科书,找到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的定义,然后按照它们来规定今天文艺运动的方针,来评判今天所发生的各种见解和争论,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④鲁迅从来不进行脱离实际的纯理论思考,鲁迅一生十分注重从具体的历史实际出发,极其关注现代读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从读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分析文艺理论。鲁迅的文学接受理论中的很多观点,都是为了解决当时中国存在的问题而发表的。对于当时文坛上存在着不顾作品社会效果的“为艺术而艺术”的错误倾向,鲁迅从文学接受的效果出发,对他们提出了批评,并亲自指导了萧军、丁玲等青年作家。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鲁迅不仅对中国历代小说的垂直接受的情况进行了论述,还详细辨析了中国小说艺术审美接受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起因。鲁迅的这两部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接受史,这也是鲁迅运用自己的接受理论进行学术研究的具体实践。 

  (四)辩证性 
  鲁迅曾以泥土和好花、乔木的关系来比喻说明作者、读者的关系,他说:“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乔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⑤读者的接受影响着作家创作,创作与接受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西方接受理论认为文本作为客观存在的物体已基本上排除了作者因素,它不过是像花瓶等物品那样摆在那里,谁是花瓶的制造者无关紧要,西方接受理论过于重视客观性,而忽视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理论更不会把主客观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分析。很显然,这种观点存在严重缺陷。鲁迅的文学接受理论以读者的文学接受活动为重心,强调读者接受在文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与西方接受理论不同的是,鲁迅并没有把作品视为与作者完全无关的东西,而是高度重视作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鲁迅的文学接受理论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鲁迅坚信:“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故而鲁迅特别重视作家对读者的思想启蒙,对作家也就表现出特殊的关注。鲁迅的文学接受理论也因为重视作家的作用、关注创作而显得更为全面。对立统一规律的引入,让鲁迅的文学接受理论充满了辩证性。 
  总之,鲁迅的文学接受理论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文学接受理论是鲁迅文艺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文学接受理论具有通俗易懂、大众化和时代性、辩证性、实践性的特征。从根本上讲,鲁迅文学理论以及鲁迅文学作品都具有批判性和启蒙性,鲁迅文学是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历史写照,通过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生动活泼的历史画面。可以说,研究鲁迅文学是洞悉中国20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社会状况的一把钥匙,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晓进.愿意有共鸣的心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1). 
  [2]《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三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3]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6月,p847-p853. 
   
  注释: 
  ①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6月,p847。 
  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6月,p851。 
  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6月,p853。 
  ⑤《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胡湘梅 [标签: 鲁迅 文学 接受 理论 的时代 特征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实意义
    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浅谈
    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表现出的伟大人格
    从孔乙己之死谈鲁迅作品反封建主题的内涵与…
    关于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点思考
    鲁迅作品对当代青年成长的教育意义
    探析《简爱》的魅力
    探析古代文学中“亭”的建筑之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