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鲁迅创作与弗洛伊德学说

  关键词:鲁迅创作 弗洛伊德学说 精神分析
  摘 要:五四时期,鲁迅是引介弗洛伊德学说的较早的、较有影响的一位人物,他的一些文章对弗氏理论的精神实质进行新的阐释,特别是其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生命意识和社会人生态度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鲁迅有意识地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揭示中国传统文化虚伪、荒谬的本质,针砭时弊,所达到的批判力度为人们普遍赞赏。后来,鲁迅更多注意到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偏激”和“牵强”之处,此时,鲁迅已从原先肯定弗洛伊德学说合理的一极,转为否定弗洛伊德学说偏激的另一极。鲁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初自觉地将精神分析法运用于文学创作的少数作家之一。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以及散文诗集《野草》中,都成功运用精神分析法于艺术表现之中,作品对人物灵魂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
  
  一、引论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96年弗洛伊德正式提出了精神分析的概念。1900年他出版的《梦的解析》通常被人们视为精神分析学的正式形成。精神分析的传入中国,并在“五四”思想文化界以及稍后的文学艺术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这种学说顺应了当时颇为盛行的反叛封建传统,争取人的自由和人性解放的时代潮流,精神分析学有利于对封建主义的冲击,彻底改变中国久被禁锢和压抑的人的性情和性道德观。
  “五四”前后,以反封建主义和人性解放为出发点,思想文化界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了有的放矢,卓有成效的理论倡导,许多文章大多从肯定的角度将精神分析作为西方心理学流派的一支异军介绍给中国读者,并以此导致了“五四”思想文化界和文学艺术领域的一场革命。wwW.11665.cOm当时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引进,大多由国内学人根据弗洛伊德原著或其他西方学者研究资料编译阐述,而且纯客观介绍居多。鲁迅是当时引介弗洛伊德学说的较早的、较有影响的一位人物,鲁迅1922年创作小说《不周山》(后改为《补天》)之前,已阅读过有关精神物理学、精神动力学等西方心理学著作。
  “五四”时期,精神分析在小说创作中的影响较为直接,也较为显著。当时一些作品通过对性的大胆和深入的描写,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以及人性的自然需求,不仅宣扬了人道主义和人的价值观,而且给禁锢人性、扼杀人性的封建主义致命的一击。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以及后来的《故事新编》中,都有对弗洛伊德学说异常精彩、出神入化的运用。包括鲁迅的小说在内,“五四”时期精神分析倾向的小说,是那个时代中国新文学界反叛传统、大胆引荐西方文学思潮的产物,这些作品以新奇的现代意识,促进了人性解放和人的自觉意识的形成。
  
  二、鲁迅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接受和阐释
  
  鲁迅在“五四”时期发表了一系列进行思想启蒙和促使人性解放的杂感和短评,其中一些篇章创造性地将弗洛伊德学说加以运用,并对弗氏理论的精神实质进行新的阐释。中国封建社会中伦理道德对生命现象的扭曲,集中体现在“性”的观念的畸变,在这方面妇女成为可悲的牺牲品。出于对封建主义伦理道德虚伪性的极度反感,和对屡遭封建主义戕害的中国妇女的高度同情,鲁迅在《我之节烈观》这篇杂感中愤然写道:几千年来对于妇女来说,“烈”被看做是至关重要的,“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他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议论。”①在这里,鲁迅不仅批判了封建主义对妇女的戕害和正常人性的扼杀,而且对“性”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进行确认,实际上是对弗洛伊德的生命本能论、性欲论、人格结构学说给予了继承和发展。在另一篇杂感《坚壁清野主义》中,鲁迅又从“自然与性”的严正立场出发,批判了封建的“坚壁清野主义”,提出:“要风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这正是教育者有所当为之事。”②“五四”时期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接受,多是以人性解放和人的进化为基点的,是借精神分析的利器,剖析封建主义虚伪的本质,对此,鲁迅也不例外。鲁迅当时除受到进化论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对他生命意识和社会人生态度的确立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有意识地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揭示传统文化虚伪、荒谬的本质,针砭时弊,所达到的批判力度为人们普遍赞赏。
  后来,鲁迅更多注意到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偏激”和“牵强”之处,在《诗歌之敌》里,他把“佛罗特派”归入“迷狂派”一类,指出:“近来的科学者虽然对于文艺稍稍加以重视了,但如意大利的伦勃罗梭一流总想在大艺术中发见疯狂,奥国的佛罗特一流专一用解剖刀来分割文艺,冷静到入了迷,至于不觉得自己的过度的穿凿附会者,也还是属于这一类。”③1933年大年初一,鲁迅得到一本《东方杂志》新年特大号,该刊临末有“新年的梦想”,问的是“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和“个人生活”,答的有一百四十多人。为此,鲁迅写了《听说梦》一文,对于弗氏泛性论“过度的穿凿附会”,鲁迅在该文章中给予了鲜明的揭示:“不过,佛洛伊特恐怕是有几文钱,吃得饱饱的罢,所以没有感到吃饭之难,只注意于性欲。有许多人正和他在同一境遇上,就也轰然的拍起手来。诚然,他也告诉过我们,女儿多爱父亲,儿子多爱母亲,即因为异性的缘故。然而婴孩出生不多久,无论男女,就尖起嘴唇,将头转来转去。莫非它想和异性接吻么?不,谁都知道:是要吃东西!”接下,鲁迅在该文中进一步嘲讽了回避社会性和现实性,大谈特谈精神和理想的“佛洛伊特式”的“痴人说梦”的行为:“食欲的根柢,实在比性欲还要深,在目下开口爱人,闭口情书,并不以为肉麻的时候,我们也大可以不必讳言要吃饭。因为是醒着做的梦,所以不免有些不真,因为题目究竟是‘梦想’,而且如记者先生所说,我们是‘物质的需要远过于精神的追求了’,所以乘着censors(也引用佛洛伊特语)的监护好像解除了之际,便公开了一部分。其实也是在‘梦中贴标语,喊口号’,不过不是积极的罢了,而且有些也许倒和表面的‘标语’正相反。”此时,鲁迅已从原先肯定弗洛伊德学说合理的一极,转为否定弗洛伊德学说偏激的另一极。
  1924年鲁迅花费大量心血,翻译了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鲁迅在《〈苦闷的象征〉引言》和《译〈苦闷的象征〉后三日序》中用厨川白村的原话概括了《苦闷的象征》全书的主旨:“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译文见《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9页)厨川白村虽然承袭了弗氏用被压抑的本能欲望来解释文艺创作的动因,但对弗氏“将一切都归在‘性底渴望’里的偏见”持有异议。《苦闷的象征》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伯格森的生命哲学的糅合,厨川白村虽认可弗洛伊德用被压抑的本能欲望来解释文艺创作的动因,但对弗氏“将一切都归在‘性底渴望’里的偏见”提出疑义,他用广义的生命冲动取代“性底渴望”,认为“精神和物质,灵和肉,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着不绝的不调和,不断的冲突和纠葛。所以生命力愈旺盛,这冲突这纠葛就该愈激烈”④。鲁迅对厨川白村的观点基本持肯定态度。经由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翻译和评说,厨川白村对弗洛伊德学说的独到见解,便在“五四”文坛释放出巨大的影响力。鲁迅肯定了厨川白村对精神分析所持的批判借鉴态度:既扬弃了弗洛伊德把一切归之性欲的“专断”,又汲取了其中合理的因素,如压抑、升华等等,从而产生自己对文艺的独到见解。

  三、弗洛伊德学说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初自觉地将精神分析法运用于文学创作的少数作家之一。他最早的一些小说作品,如《阿q正传》《不周山》(后改名为《补天》),都成功运用精神分析法于艺术表现之中。鲁迅以女娲补天故事写成的《不周山》“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⑤。这篇小说与弗洛伊德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曾说:写这篇小说“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佛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弗洛伊德坚持“本能决定论”,他所说的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驱力。早期,弗洛伊德主张人有两种本能:一是自我本能,二是性本能,它们都源于人体内部的需要或冲动,并通过能量的释放达到心理紧张的缓解和快乐的满足。后来,弗洛伊德又将其发展为这样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强调人的生命现象始终存在着两极化——建设性和破坏性、进取性和倒退性。在《补天》里,鲁迅描写的便是女娲身上本能力量的蓄积和释放。小说的第一部分情节表现的是被压抑的性的本能力量被释放而获得心理的满足,与弗洛伊德早期的本能论相吻合。小说的第二部分情节则写了女娲与天崩地塌的大破坏和大毁灭相抗争的炼石补天的伟业,将生命现象中生与死,大建设与大破坏的两极对立做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无疑又与弗洛伊德后期的本能论相贴和。小说还大量描写了被女娲造出的无数小人种种荒唐、可笑的举止,他们极力掩藏着人的本能欲念,面对赤身裸体、曲线毕露的女娲,竟背诵如流地说道:“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禽兽行。国有常刑,惟禁!”一个个獐头鼠目,酸腔酸调,忸怩作态,全然是封建卫道士的滑稽伪善的嘴脸,这里,鲁迅用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辛辣地嘲讽了现实社会中荒谬之极的封建主义伦理道德,达到了异乎寻常的批判力度。
  潜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的基础,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潜意识按着快乐原则使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以掩饰的方式表露出来。在文学作品中揭示人的潜意识,是将笔触深入到了人的灵魂深处,袒露出被种种社会因素压抑和掩隐的人的本性和精神实质,无疑,这大大强化了人物描写的深度,而且还有助于深入揭示人与社会的密切而复杂的联系,鲁迅的作品在这方面是成功的典范。鲁迅的一些小说运用精神分析法,深刻剖析了人物深层的、潜在的意识流动,写出了他们外在的言行举止与内在的心理动机之间的错位和抵牾,对人物灵魂进行了异常深刻的理性的审视和拷问。在《肥皂》和《高老夫子》这两篇小说中,作者借助于对人物一系列潜意识活动的描述,袒露出鄙俗的封建旧派人物伪善、肮脏的阴暗心理,辛辣地嘲讽和鞭挞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封建伦理道德的伪善和荒谬。鲁迅的其他一些小说,如《弟兄》《白光》《离婚》等,以及《野草》的若干篇章,也都于潜意识领域,深入发掘人物超常态的心理因素和精神特性,使作品在透视人物灵魂方面具有了非凡的深度和广度。我们来看看鲁迅在这些小说中,对主人公所作的深刻细腻的无意识心理描写。例如,《弟兄》中的哥哥张沛君与弟弟和睦相处,感情密切,被人们视为人伦楷模。因社会上流行猩红热,弟弟不幸染病卧床不起,哥哥连忙求医问药。想到弟弟的病难以医治,哥哥的心情烦乱起来,凌乱的思绪对他纠缠不已,潜意识使得他不自觉地盘算起弟弟死后的安排:弟弟不在了,家什怎么支持呢,靠自己一个?虽然住在小城里,可是百物也昂贵起来了……梦中的他只让自己的三个孩子上学,对于哭嚷着也要跟着去上学的弟弟的孩子,他居然挥舞着“铁铸似的”巴掌,把侄儿荷生打得满脸是血。潜意识把人性的本真袒露了出来,在社会生活中被压抑和被遮掩的私欲,在梦中会以真实的面目出现,它们对人在社会中所遵循的道德理性形成冲击,这本身就是一种嘲讽,但对人生却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再如《离婚》这篇小说,写实地描摹与人物潜在的心灵透视密切结合。爱姑性格泼辣,敢想敢为,她竟然做出了礼教所不能容忍的事情,与被她称为“小畜生”的丈夫离婚。然而,面对七大人时,爱姑感到他高深莫测,甚是威严,于是,在一种貌似谦恭、威严,实则虚伪、卑劣的悲喜剧般的氛围中,爱姑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被降伏了。爱姑在“离婚”这场戏中的败北,完全是由积淀于潜意识中的农民病态心理弱点所造成的,鲁迅对人物灵魂深处的心理痼疾的开掘是很令人警醒的。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成功运用精神分析的又一经典作品,这部作品中对生命意识的表现,对人的潜意识领域的开掘,以及有效表达人的复杂隐晦心理的象征手法的运用,都可从弗洛伊德那里找到渊源。《野草》是鲁迅精神的自传和心灵的独白,鲁迅在《野草》中,用隐晦曲折的方式,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激烈搏斗,不计成败得失的上下求索,以及对畸形病态社会的鞭挞,而且鲁迅还无情面地解剖自己,抒发了孤独的改革者的愤激。
  《野草》的幽深的艺术世界是由密集的潜意识内容编织而成的,进入《野草》的艺术世界,你会领略到冰谷、地狱、丛葬、无物之阵……这是个不同于未庄、鲁镇、s城的生活环境;《野草》里还有耶稣受难,“我”与“死尸”的对话,“影”向“人”告别等宗教传说和怪诞的场景。《野草》中运用得较多的是自然景物的象征,《秋夜》《腊叶》《雪》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野草》中有些篇章是通过塑造具有象征性的人物形象来表现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小感触”的。《这样的战士》刻画了一个有着清醒的头脑和韧性战斗精神的战士形象。《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性格化的对话、动作塑造了三个具有象征色彩的人物形象。《野草》里有三分之一是写奇谲怪诞的梦境的,作者撷取和描绘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种种荒诞不经的画面,以此作为自己思想感情活动的象征,因描写的是梦境,就采取对客观事物扭曲改装、变形等手段来进行象征性表现。例如,火会被冰冻成像珊瑚似的炎炎的形,受到温暖后又会燃烧起来流动地上(《死火》);狗会追在人的背后同人说话,对人驳诘(《狗的驳诘》);月亮会从西边向东边移去(《秋夜》);一男一女裸着全身持刀立于旷野,既不拥抱也不杀戮,直至干枯(《复仇》)等等。这类描写,使得作品所创造的象征性艺术世界更为奇异,更深入地表现出作家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现实的碰撞和交融。
  总之,弗洛伊德学说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并不表现在他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整体性认同上,而表现在潜意识理论对鲁迅开掘人物灵魂的深度与广度的启发和帮助上。实际上,鲁迅是以“拿来主义”的眼光,吸取弗洛伊德学说的养分,使其作品向社会人生的纵深领域开掘,大大强化了鲁迅文学作品的精神特性。鲁迅运用精神分析这把切入肌肤,深入灵魂的解剖刀,深入发掘出人的潜意识中的自我本能欲望,更深刻揭示出“伪道学家”无意识领域的卑劣心理内涵,使封建主义伦理道德虚伪的本性原形毕露,极大地促进了人性的解放和社会的进化。

  
  ① 鲁迅:《坟·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② 鲁迅:《坟·坚壁清野主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③ 鲁迅:《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④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版。
  ⑤ 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黄健 [标签: 鲁迅 创作 弗洛伊德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现代文学思潮与丁玲创作风格转变
    浅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实意义
    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浅谈
    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表现出的伟大人格
    从孔乙己之死谈鲁迅作品反封建主题的内涵与…
    关于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点思考
    鲁迅作品对当代青年成长的教育意义
    论现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与创作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