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谈对《荷塘月色》的曲解与理解
【摘 要】《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景抒情的一篇著名散文,多年来被选进中学教材,与他的《背影》一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的享受,被人们奉为散文中的经典。但近几年来竟被有关人士曲解。文学欣赏应抛开一切的功利目的,用心随朱先生共同受用那无边的荷香月色。
  【关键词】荷塘月色曲解理解朱自清
  
  一
  
  《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是朱自清先生写景抒情的一篇著名散文。它与《背影》一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的享受,被人们奉为散文中的经典。
  所谓经典即历久不衰者也。它虽经过时间的荡涤,人事的变迁,但其间的意蕴却犹如一壶老酒,越发香醇。朱先生的《荷》便属其列。凡是学过此文的人不论他是谁,一提到《荷》,无不口碑称赞,皆曰:此文读罢,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但是如今的文坛,却出现一种怪现象——肢解经典。很多非文学因素充斥其中,文学的审美意蕴被搁置一旁,取而代之的则是“追根究底”。《荷》就是其中一例。诸多的欣赏文章不问它的文学色彩,不品它的内在情感,穷追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由此引发并探讨其写作原因,作者为何心中不静,所写景色的真假实虚等等。更有甚者,连朱先生此时的妻子究竟是何人,她的处境如何都要弄个一清二楚。我们说学术研究固然是好事,深入细致的发掘,更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理解文章,但在欣赏的文章中也如此地本末倒置,真是
  让人感到不解,更可惜了《荷》这样的一篇美文,被人们无端的曲解了。wWW.11665.CoM
  
  二
  
  《荷》是朱自清先生一九二七年在北京清华园的创作。这里我们先抛开创作景物的实虚问题,单来看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散文的环形结构尤为与众不同。全文分内外两条线索:内线——从开篇的心中不静到出门寻静,从荷塘的入静到猛抬头又回到家门的出静,以不静开头,又以不静结尾;外线——由家到路,由路到塘,又由塘回到家,同样的由家起,由家结。在文中,我们通过仔细阅读又可以品出,家是现实世界的代表,荷塘则是一个理想境界,在内线与外线的巧妙结合中,散文全篇又形成了一个由现实到非现实再回到现实的圆。短短的千余字,结构上却如此的天衣无缝,如此的无懈可击,不得不令我们佩服朱先生精妙的创作构思。
  可是,对于一篇美文来说,好的构思仅仅是成功的开始,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以及优美的文
  笔乃至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三
  
  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我们可读出全文因愁而起。这份愁不论为何因,我们都能感觉出这愁是淡淡的,或许正是这份淡淡的愁无以排遣,作者才走出家门,走向荷塘;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份淡淡的愁,使整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也是淡淡的,没有浓墨重彩、华贵绮丽,有的仅是细腻清新,似人在默默低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你娓娓道来。
  小煤屑路是荷塘与家的连接者。在这条“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路上,作者的心也一点点的由不静恢复到宁静,淡淡的月光似乎给人一种幽冷之感,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又营造了另一番雅致的情形。月下独行,这是心灵的暂时放松,这也是灵魂的片刻假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在这里,我们不能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规范朱先生,更不能从功利主义出发去歪曲朱先生的想法,而应用一颗平常的心去体味,去理解他。那么,又有谁能够断然地说朱先生笔下的那个月下独行的人不是我们自己呢?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只是为了让自我摘下平日里戴的假面具,自由的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罢了。

  月下荷塘,是这篇散文的主体,也是历来最为人们所传颂的部分。众所周知,月与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它们的雅致与高洁早已融入炎黄子孙们的血液之中,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骚客为之狂泼笔墨,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传世之作。唐代张九龄有诗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如此相思,好美;南唐的李璟有词云“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如此凄婉,好美;宋代大文豪苏轼作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如此洒脱,好美;……如今,我们欣赏朱先生这篇《荷》感到:荷,娉婷袅娜;月,如烟似雾,心中别又荡起一股柔情,真的好美。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缕缕清香、脉脉的流水、静静的月光、淡淡的云、弯弯的杨柳、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隐隐约约的远山……一连串叠字,运用得细腻柔婉,使人甘愿放下一切杂念,去细细的品味这幽美的意境,生怕破坏这宁静的氛围。在散文中,我们沉醉了,眼前仿若出现了那一片月下的荷塘,真有一种不胜凉风的娇羞之感。作者恨不得把所有美好事物所具有的特征都赋予这满塘的荷花。而月光,更为这荷塘添了曼妙的一笔。月光与荷塘的交相呼应,令作者暂时忘却尘世间的一切烦恼,超脱了自我,沉浸于这完美的人间仙境之中。我们也透过朱先生那清新的文笔,仿佛在视觉、听觉等诸多方面享受到了美的熏陶。
  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也把作者的思绪带出了那片荷塘。走出那个理想的世界。从不静到静,心灵是一点点地变得闲适,情绪一点点地变得舒缓;而由静到不静,人的思绪则一点点纷繁复杂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看似淡淡的一句话,蕴含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入静时“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出静时“什么都没有”,其间的那份怅然若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孤寂呢?“一切景语皆情语”从美学上来说,情感是美感的心理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审美心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一份“情”在其中,所以朱先生在听到蝉声与蛙声时,那份感知便撞开了他情感的大门,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我们不能简单地从以动衬静的角度去理解,因为那样实在是太浅薄了,蝉们与蛙们是单有热闹吗?不,它们还有自由,它们还有美好的生活,而这些却恰恰是作者所期盼的。
  有的读者很不理解为何作者在描绘完一幅美景之后,笔锋一转,又写起了“采莲赋”与“西洲曲”,并由此而惦记起江南。有的竟把它理解为是一种“逃避”其实,这是不妥的。从感情上来说,人的思想是复杂多变的,每个人都会有跳跃式的思维,这种思维对一名作家来说尤为重要。它能增加作家、作品与读者这三者之间的距离感,同时也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采莲赋》与《西洲曲》中所描绘的江南,或许正是作者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象征。这部分的描写除了增加作品本身的文化底蕴外,还是作者“出静”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蝉声、蛙声打破宁静起至走入家门止,自然而然的将地点由荷塘转换到了家,或许此时作者依旧走在小煤屑路上,依旧在思索,只是心一点点的由静变得不静,人又再一次的回到了现实的世界而已。在《荷》一文中,朱先生运用细腻的笔触使全文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浑然一体。于无声之中打动了我,也打动了你。
  
  四
  
  《荷塘月色》百读不厌,今天我们再读它,心依旧有所触,有所感,让我们抛开一切的功利目的,用我们的心随朱先生共同受用那无边的荷香月色吧。
  
  参考文献:
  [1]张小伟.“逃避与美”:普遍经验之一.名作欣赏,2003,(4).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杨金忠 [标签: 荷塘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浮士德》对《约伯记》叙事结构的继承与颠…
    浅谈对外汉语课堂注入文学元素的方法
    论《四库全书总目》对《汉纪》研究的意义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推广是一种文化…
    浅谈对网络媒体新闻价值的思考
    浅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的研究
    浅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初探
    浅谈对“美女”称呼语的语用解读
    对《绿》与《荷塘月色》审美赏析
    由《荷塘月色》想到景物描写的分寸把握问题
    对《边城》美的赏析
    浅谈一个女人抗争的一生对《简爱》女权主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