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论中国古典文学之文武并重传统

论中国古典文学之文武并重传统

文学与武术均拥有各自灿烂的成长历史,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已经逐渐地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来;论文联盟http://另一方面,中国文学对武术这一传统技艺也有所吸纳,形成了文武并重、尚武崇力的文学创作传统。这不仅构成了传统文人的理想人格,也进一步丰富了文学的创作题材和作品的阳刚之气。
  一、文武并重与人格理想
  文武并重教育模式的制定,使得中国古人在对待文化修养的平衡点把握得极为科学。最初,能享受此种文武并置范式的教育对象仅仅是贵族子弟。之后,随着士阶层的兴起,下层民众开始有机会接受此种教育模式。
  平民学者中最著的有儒、墨两派。儒家创始于孔子。“儒”为术之称,他们通习礼、乐、射、御、书、数,古称“六艺”。……大抵当时的贵族阶级,照例都须通习此六艺,平民要想到贵族家庭去服务,至少亦必习得此六艺中之一二。这便是当时之所谓“士”。士的出身,其先多由贵族的庶孽子弟,及较低级的贵族子弟充任,其后始渐渐落到平民社会里去。孔子便是正式将古代的贵族学传播到平民社会的第一人。他自己是一个古代破落贵族子弟,因此他能习得当时存在的贵族的一切礼和艺。孔子又能把他们重新组织,加以一个新的理论根据。古代典籍流到孔子手里,都发挥出一番新精神来。[1]
  士人于文有礼、乐、书、数的习得,于武则有射、驭技艺的操练,武术因之进入到人们理想人格的建构视野当中。wWw.11665.com古代文武双全的模式逐渐形成,明人李贽在《焚书·读史·无所不佩》中有言:“古者男子出行不离剑配,远行不离弓矢,目逐不离觿玦”,如此才能“文武兼设”。[2]宝剑、弓矢既代表武功,更饱含了侠情。当代学者陈平原甚而以公式的形式概括了中国文人的理想人生境界,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3]
  文武并重的人格理想催生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尚武情结。在文武兼备人格模式的陶铸下,古代文士的尚武之风随之形成。先秦四方争战的时局使得人们非常重视个人的军事才能,甚至将其与文化才能等同视之。西周时期的尹吉甫,武则能率军大破猃狁,安邦定国;文则能做《蒸民》、《崧高》,名垂诗史,因而赢得了“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美誉。另外,《国语·晋语九·昭公》中也记载,“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技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4]从此可知,当时人们在给“贤”下定义时,“射御足力”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标准。“射御足力”,即身强力壮,擅长射箭驾车,这是贤良之人所应具备的品质之一。在孔子门下,文有子夏,武则有子路。其实,孔子自己也是博通六艺的。或许,后世文人不似先秦之人,既能接受“六艺”的教育,又可在马背上赢取功名。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永远萦绕着一个金戈铁马的梦想。
  二、文武并重与文学题材
  与此同时,人们对尚武精神的追求和推崇,在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或者说中国文学本身就体现出了文与武的统一。其中之一,便是对文学题材的影响。围绕武术而形成的比武论英雄、仗剑任侠题材常出现于文学作品中。且看曹植的《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诗中,我们看到持弓射雕的游侠儿,领略到了“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精湛马术,更为“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的武技所折服。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对于兵器的描写同样俯拾即是,比如庾信的《和赵王送峡中军》一诗:
  楼船聊习战,白羽试挥军。山城对却月,岸阵抵平云。赤地悬弩影,流星抱剑文。胡笳遥警夜,塞马暗嘶群。客行明月峡,猿声不可闻。
  诗句“赤地悬弩影,流星抱剑文”中的“流星”是指一把名为“流星”的宝剑。《古今注》中有记载,吴大皇帝拥有六把宝剑,分别为“白虹”、“紫电”、“辟邪”、“流星”、“青冥”、“百里”。诗人似乎格外钟情于流星宝剑,他将此剑纳入诗中,借以抒发壮志情怀。
  写武咏侠、以剑筹志的诗作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道风景。比如,以“少年场”、“侠客行”、“游侠篇”等为主题,或直接以之为标题的诗歌仅在数量上就颇成声势。此外,围绕武术而展开的侠义行为与豪侠精神,更是成为了文人倾力表现的对象。从以上几个例子即可看出,受尚武文化的影响,传统文人极其喜爱与武术相关的题材,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力量、自由的向往之情。可以这样认为,武术题材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的汇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精神面貌。
  三、文武并重与文学风格
  文学题材的择取会给作品整体面貌带来深刻影响,这便是后世文论家所言之文学风格。中国文学的风格有阳刚与阴柔之论文联盟http://分,以往学界在讨论文风差异之时,往往将南北地域的不同作为首要因素。笔者以为,组成文学作品阳刚风格的原因来自多方面,除开地理文化差异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文武皆备的人格模式与崇武任侠的精神取向,共同缔造了文学作品的阳刚风格。
  清人姚鼐首次从美学的角度界定文学风格,认为“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复鲁洁非书》)[5]进而,又进一步解析道:“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复鲁洁非书》)[6]阳刚之风格特征跃然于眼前。此外,曾国藩将姚绍之阳刚阴柔论予以深入阐发,并如此评定阳刚之美:“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如英雄侠士,锡裘而来,绝无龌龊猥鄙之态。”(《鸣原堂论文》)[7]姚、曾二人在诠释阳刚美学时,能以征战、任侠等题材生动喻之,这也恰好应证了军事、任侠题材与阳刚文风的内在关系。
  武术与文学的结合产生了大量以武技格斗和任侠仗义为题材的作品,而诸类题材的汇入,又使得中国文学形成了鲜明的阳刚风貌。其一,是武技对抗性内容的激烈气氛。武术的媒介是形体动作,它能表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并与人的心灵、人的生命的律动保持着高度的“同构”。“由于对抗性的叙事语境使武术打斗能够将人物内在的情绪、情感通过外在的动作呈现出来,使动作本身成为展现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段。同时由于激烈的武打动作使对抗双方的矛盾冲突得到强化”[8],因此对抗性的武打和搏杀场面,易使作品呈现出悲壮、激烈的气氛。其二,是任侠仗义主题的高扬品格。此种阳刚之美,更多地呈现出“划然轩昂,尽弃故常;跌宕顿挫,扪之有芒”的雄壮之态。[9]荆轲在易水之畔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场之士皆为之瞋目发指,荆轲头也不回登车而去。在秦廷之上,荆轲虽未得手,却在牺牲后仍使得秦王“怡者良久”。梁启超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盛赞荆坷《易水歌》和项羽《垓下歌》为“哀壮之音”,其实这流露出的正是阳刚之美,一股极强的生命力先是被压抑,后喷涌勃发至死不息。此种阳刚之美,被德国美学家康德视作崇高的力量。在分析崇高之美时,康德试图从自然界和人的内心来剖析崇高的内涵,最终得出促成崇高美感的对象“不单是由于它在自然所表示的威力激动我们深心的崇敬,而且更多地是由于我们内部具有机能,无畏惧地去评判它,把我们的规定使命作为对它超越着来思维。”(《崇高的分析》)[10]因此,精神境界的提升成为了康德崇高美学的最终指向。而他的这个结论,也给以任侠为核心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美学精神作了恰切的诠释。
  综上所述,以六艺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不仅缔造了传统文人心目中文武并重的理想人格,同时也为中国古典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雄壮的风格。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曾小月 [标签: 中国 文学 文学 文学 文学 中国 文学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缺失…
    作为一种现代性建制的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
    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反思的必要…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语境中的自然精神选择及…
    基于“活动”的留学生本科《中国现代文学》…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的…
    提高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效果之刍议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及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的大众化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表现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
    卢甘斯克国立大学汉语专业中国文学课教学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