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试论“妙悟”看严羽对古代文学批评的传承、新变与推进
论文摘要:严羽提出的系列诗学观念影响深远,但这并非全是他的独创。文章以“妙悟”作为个案,管中窥豹,透视他如何以通达的眼光对历代理论资源兼容并蓄,为我所用地“拿来”,在广泛吸收和精心改造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巧妙地创造,纳入其独特的诗学体系中,使之具有深刻的辩证性和独立的美学品格。从“妙悟”可见,《沧浪诗话》中的许多诗学思想是严羽继承前人与推进更新的统一,显示出文化积淀和理论家敏锐眼光及创造力的统一。
  论文关键词:严羽;诗学体系;沧浪诗话;美学品格
  《沧浪诗话》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承前启后、具有转折性意义的理论著作,蕴含着丰厚的诗学资源在古代文学和文论领域,都具有无可撼动的思想价值与学术地位。对于扭转受理学浸染和江西诗派影响诗风回归到艺术本体论的诗歌道路,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严羽处在诗学动荡变幻的南宋时期,他有的放矢地对“兴趣”、“熟参”、“妙悟”等既定话题加以改造和推进,赋予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对于宋代诗坛具有相当的针砭作用。对明清“神韵”说、“性灵”说“格调”说的催生具有一定的开启意义,也给了后世诗人和文论家深远的影响。
                          一
  《沧浪诗话》改变了古代诗话风气、建立了比较严密的诗学体系。严羽提出系列诗学术语与范畴,鲜明地创造出独特的诗学思想,得到学界同行深入的研究和广泛认同。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并不否认严羽诗论的真知灼见和杰出成就,他的许多诗学观是在充分继承前人和同时代人的基础上推进的。他博采众家之所长,在广泛吸收前朝尤其是宋代各种诗论资源后作了富有个性的独特创新,高瞻远瞩地将之纳入比较严密的诗学体系中。WWw.11665.CoM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不断,薪火相传诗歌亦然。古代批评家的许多诗学观是具有前后承传性,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不断推进的,后代文化不可能止步不前,它必须依托前代文化作为生长点,不可能在真空中舞蹈;前期文化作为积淀又为其后提供一定的养料和水分,这体现出文化发展传承和推进相统一的规律。严羽的诗学理论即是这种辩证法的统一。
  严羽及其诗学不仅是明清时期人们研究和争论的焦点(钱振鳇《谪星说诗》,冯班严氏纠谬),更是当今时代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热点。对于严羽诗学产生的特定文化背景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学者也将之与江西诗派进行了一定的对比,可以部分见出严羽的继承和推进。但在笔者看来,主要侧重于分析前代影响和严羽的继承,而并没透视严羽究竟在哪些细微处作了怎样的变通和推进,没有具体落实严羽在哪些地方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此外,有些结语下得过早或绝对化,是值得商榷的。不能简单而武断地认为严羽的某个诗学术语就是直接从前代某派中来的,这需要展开详尽而具体的分析,才可于钩沉、鉴别、对比和阐释中窥其堂奥。
  因此,鉴于严羽论诗的鲜明针对性和强烈实践性,笔者以为:其一,我们应把严羽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更大的诗学环境中审视,他在建构自己诗学的时候究竟继承了古代什么同时又推进了什么,哪些是他对前人的精心吸收和充分借鉴,哪些是他的独特创新(哪怕只是局部)和演绎推进?力求公正、客观地把严羽和前人的思想观点区别开来,还其本来面目。其二,对于严羽继承和吸收的前代资源,必须归还其“著作权”;而对于严羽的独创,则须分析他究竟是怎样来创新,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怎样的加工,有了哪些补充和创新?他在一些关键环节是如何来推进并赋予许多范畴术语以新的内涵?可以从前后鲜明对比中看到严羽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中的地位及贡献,也可从历时性的坐标中透视严羽诗学思想的辩证性和深刻性。这对于更深入地理解严羽诗学观和把握其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篇幅之限,这里笔者重点选取关注度比较高的“妙悟”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的分析和透视。
                     二
  严羽大量地以“悟”言诗。“悟”作为古代一个关于审美思维方式的重要范畴,是指以审美方式把握对象时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规律,其审美内涵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被充实的。
  “悟”最初来自尚书,专指人的直觉活动,先是在哲学领域而后随着道家、玄学、禅宗乃至于陆王心学的发展、演变而逐步地孕育、展开、确立的。黄保真先生对其有精准的分析。综览之,以“悟”的方式把握对象,既不需要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也不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逐渐深化过程。“悟”是思维主体在一瞬间达到了对事物的感性形式和本质、本体的完整把握,它随着禅宗的发展逐步地引入到审美领域。诸如“般若”、“无知”与“顿悟成佛”说的提出,昭示人见性成佛,这种思维方式和老庄中人性与道体的契合有相通之处。至唐代,慧能以“悟”之程度来传授衣钵,后学者对“悟”的方式进行了不断地极大变革。发展了真心本觉、真如在自性、自性生万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见性成佛、单刀直入的“顿悟”思维。特别是南宋禅宗的后续者,更是纯任机锋,打扭喝斥,皆成禅机,于学者自身也只是“忽然而悟”,“言下大悟”,“自识本心”,“悟”成了完全地、彻底地超绝言象,完整而直接地引导人向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发展。在由“悟”到“体悟”再到.“顿悟”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文论家和艺术家得以摆脱儒家政教中心论的羁绊,而驰骋于艺术创造和理论创造的广阔空间。

  可见,悟一妙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专门概念是在经过严羽的论析才正式确立的。这是哲学、宗教中悟一妙悟之说向文艺理论领域的渗透、延伸,也是中国古代审美把握方式、艺术思维理论已经走向整体性的审美升华阶段,更是唐宋时期文人学士不断受禅宗影响的结果。在嘉泰普灯录》和五灯会元中记载了相当多上至皇帝下到普通文人、结交僧徒、参究学禅的盛况。宗教修养的思维方式,也必然为越来越多的文人所接受。于是便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禅理、禅趣、禅法引进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特别是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诗歌美学中。正是南宋普遍的以禅比诗风气为严羽引入此种资源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外部环境和契机。
                       三
  真正明确地把作为佛学用语的“悟”,引用来表现个人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活动的人,是刘宋时期的谢灵运,他在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中写尽对自然之美的审美把握。其后十世孙、诗僧、诗歌理论家皎然因得“空灵之道助”,著子诸道人辩宗论》来指称当时的顿悟成佛理论,其诗中“一悟得所遗”的“悟”就超出了“知觉、心解和了达”的涵义,而具有审美把握的经验了。在古代文论史上真正自觉地把禅宗的思维方式引来研究艺术思维问题的大概是皎然。他把禅家南宗七祖神会教人“悟中道第一谛”的观点,直接用于论述艺术思维。“可以神会,不可言得,此所谓诗家之中道也。”“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向使此道……崇之子释,则彻空王之奥。”虽未表“悟”字,却实谈悟理。
  到了宋代,士人特别重视学诗、作诗、赏诗的特点和规律,西昆派和黄庭坚在苏轼的基础上,以故为新,左准绳,右规矩,无一字无来历,则完全把诗歌创作变成了对古人蕴载诗情、诗美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作一番拆旧翻新,换一换编码方式。这一来抹杀了主体也抹杀了客体,更抹杀了诗之为诗的艺术本质。
  再加上某些追随者标榜宗派,鼓风扬波,乃至影响了一代诗风。这不能不是中国古代诗学历史上一次历史性倒退。于是矫正者便选取主体的视角以图重建正确的艺术思维理论,可算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这种诗学现实和文化背景下,借鉴禅宗的思维方式,着力标举一个“悟”字,便是具有全新意义的理论创造了。
  当然,在宋代以悟—一妙悟作为艺术思维的特殊方式,在理论上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先是陈师道、韩驹、吴可等人,从诗歌创作的表层因素——法与学开始,如陈师道日“法在人,故必学;巧在己,故必悟。”(谈丛)吕本中日:“作文必要悟入处,悟入必自工夫中来,非侥幸可得也。”(《童蒙训》)又“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间耳。……”(与曾吉父论诗第一帖)等等,他们都是就诗论诗,或者以流为源,而没有达到艺术思维规律的高度;接着,陆、杨论诗谈“悟”与“诗家三昧”,他们从生活实践、个人阅历中,感物生兴,触境而悟,探寻到了创作的源泉,这深入一层地触及到了艺术思维的奥秘;最后是姜夔、包恢和严羽等人的推进。严羽是集大成者,其诗辨鲜明道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目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己。惟悟乃为当行,……”不过,他对姜夔、包恢二人的接受和改造是很明显的。姜夔揭示了妙悟思维基本规律的两个要点:从有待到无待,从有序到无序。包恢则在答傅当可论诗一书中,说:“诗家者流,以汪洋淡泊为高,其体有似造化之未发者,有似造化之已发者……”包恢看得非常透彻,论述也很精辟,触及到了妙悟思维的无限境界。其“造化之未发者”,是对自我的一次审美超越,刹那间体验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与永恒。而“造化之已发者”,则是借可感之景而进入到超越之境,缘有限之物领略到无限之美,是神思妙悟的极致,这与司空图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同出一辙。
                         四
  严羽则秉承前辈和同时代人,首先他提出“兴趣”说,完成了对诗的审美特质的重建,从而把“妙悟”思维置于正确的理论前提下;其次他强调了妙悟的主体性原则:“诗者,吟咏性情者也。”他还把词、理、意、兴视为诗的四大要素,而批评当代尚词、尚理而忽视了批评主体意兴的创作倾向。这就“从根本上同一切翻拆古诗、补缀奇字、高谈名理、议政论世,即同错把诗的符号系统、编码方式当作诗本身,错把诗的政教功能当作诗本身,而无视审美主体的理论主张,划清了界限。”

  此外,他还全面地概括出构成诗歌艺术的“有待”、“有序”、“有限”,总之是有迹可求的诸多因素。他论“诗之法有五”、“诗之品有九”、“其用工有三”等的目的,大约在于给学诗者指示参诗、悟入的门径。但从其系列诗学话语——不落言荃、羚羊挂角、空音镜象、透彻之悟等来看,他着重强调的是“妙悟”本身,是真正从理论上确立了“妙悟”的本体性艺术思维。严羽之后,“妙悟”成了说诗、评画、论书、谈曲者的通常用语,后人无论是补充、引申,还是批评、曲解等,都没有根本性地突破由严羽集大成的“妙悟”之内涵和外延。
  严羽以悟言诗,和佛教禅宗南宗的“顿悟”、北宗的“渐悟”之说有关,也和宋朝以禅比喻诗的风气有关。上引吕本中等人关于“悟”的认识和阐发,可谓是严羽论“悟”的前奏,也可以看出二者的密切联系以及严羽对其诗论的继承和超越。严羽和江西诗派都高度重视“识”,广泛阅读前人经典、积累先人优秀杰作来酝酿,培育诗人的识别力。这是作诗的基础和第一前提,但严羽的高妙之处在于认为这只是作诗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他看到作诗需要别材、别趣,才不至于陷入临摹工匠而高出一筹。为了使参诗中获取的审美经验转化为创作的驾轻就熟和出神入化,双方都建议必先“悟入”,即要求接受主体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反复品鉴、反复玩味而达到心领神会、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的境界。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邓心强 [标签: 文学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国际新闻传播特征
    试论影响新闻传播的话语理论体系
    试论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利弊
    论“温故知新”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之当代生命力
    试论女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试论冰心儿童散文的独特艺术风格
    试论《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死亡描写
    试论唐代体育文学的发展与审美内容
    试论韩国高丽朝文学对苏轼诗文的消融
    试论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区别
    试论五十年代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