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试论后周末年的一场政治谣言一一兼论赵匡撤上台
五代后周末年,社会上出现了一场以“都点检当天子”为主要内容的、蛊惑人心的政治谣言。这是由赵匡撤集团一手策划、炮制的代周篡权的重大政治阴谋。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这场别有用心的谣言没有开展深入的讨论,却认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撤才当上皇帝的。其实,导致富有生气的后周王朝顷刻颠覆、实现赵匡撤上台的真正原因,是那场政治谣言。本文仅就那场政治谣言产生的背景、出笼过程和内容以及历史教训等三个方面,作一论述,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后周太祖、世宗二主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家、政治家。太祖以保境息民为主,联络南唐,北败北汉,为此后的统一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世宗柴荣继位,临危不惧,力压强敌,取得了高平战役的胜利。他又深知民心所向,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或策划统一,西取四州;或三驾江淮,二次北伐;或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或改革朝政,振伤纲纪;或整顿禁军,调整机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风雨不测,世宗正在大展宏图、力图摆脱贫困、走向统一的重要时刻,朴显德六年(公元959)夏,病逝赞汁京,年仅三十九岁。
  宋代史学家欧阳修在他撰修的《新五代史》卷j‘二《周本纪》中,对世宗有着很高的评价:
  其为人明达英果,伟论议然。……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所纳,用人不疑,岂非所拼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其轻社程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诚非史氏之所及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二九四也说:上在藩,多务韬晦。www.11665.com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敢犯,攻城对敌,……应机决策,出人意表。又勤于为治,百司簿籍,过目无所忘,发奸披伏,聪察如神。闲暇则召儒者读前史,商榷大义。性不好丝竹珍玩之物。……故群臣有过则面质责之,服则赦之,有功则厚赏之。文武参用,各尽其能,人无不畏其明而怀其惠,故能破敌广地,所向无前。可见,世宗才识过人,气魄出众,深知民间疾苦、时政弊端,具有卓越非凡的才识。
  世宗临死之前,曾对身后的政局,预先作过一番布置安排。首先,加枢密使魏仁捕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与范质、王溥等权臣一道辅助幼子宗训,使柴氏子孙长久享有统治权。其次,免去殿前都点检、郭威女婿张永德之职,让副将赵匡凤充任都点检。但事与愿违。在世宗死后宗训年幼即位开始,后周大臣根本不服宰相魏仁浦、范质、王溥等人的命令和管理。他们以魏仁浦出身小吏,未经科举而不服其治。他们又以范质、王溥等“忠厚长者”、循规蹈矩、清廉自持而都不服贴。他们对出身行伍、性情刚俊暴决、有勇无谋的侍卫亲军副指挥韩通更不买账。这一切,都对身负重任的赵匡撒及其心腹谋士提供了代周篡权的极为有利的条件。
  相反,赵匡撤代张永德当上殿前都点检后,对其部下“恩威并济”,十分有办法驾驭将士,深得他们的“心悦诚服”。再加上赵匡撒历典禁兵、老于兵事、深谋远虑、战功赫赫,在后周统治集团里,声誉地位日增,他篡权野心日益暴露。对此,遭到殿中侍御史郑起的不满和揭露,以期引起后周宰相范质的重视。今据李熹《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四《太祖乾德元年十二月己亥》条载:以殿中侍御史郑起为西河令。起,不知何许人,轻俊无检操。显德末,为殿中侍御史,见上握禁兵,有人望,乃贻书范质,极言其事,质不听。……起坐左迁。右拾遗浦城杨徽之,亦尝言放世宗,以为上有人望,不宜典禁兵。上即位,将因事诛之,皇弟光义日:“此周室忠臣也,不宜深罪。”龄是亦出为天兴令。
  显然,尽管郑起、杨徽之以谏官身份向柴荣、范质反映赵匡撒“握禁兵,有人望”,“不宜典禁兵”,极言其事。终因匡撒是世宗的“患难兄弟”,加上匡撤又能掩饰自己,骗取了世宗、宰相的莫大信任,一切不利于他们的忠谏和建议,自然无法被后周统治集团所采纳。入宋以后,郑起、杨徽之遭受“左迁”,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没有贬杀也是大幸哉!
  恭帝即位,韩通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移领郸州。“振迹戎伍,委质前朝,彰灼茂功,践更勇爵。”军事大权尽归韩通,未免不惬人望。对此,韩通之子韩微“颇有智略,幼病枢,人目为‘真驼儿,。见太祖有人望,常劝通早为之所,通不听。后太祖幸开宝寺,见通及其子画像于壁,邃命去之。”韩微向其父建议早日铲除太祖这个野心家,而韩通却不采纳。结果,死朴匡撒军校王彦异的刀下,这是多么的富有讽刺意味。
  赵匡撒典掌禁兵后,在他幕下组成了以他弟弟光义、赵普、李处耘等人为核心的智囊班子。他们为匡撤献计献策,或联络领兵宿将,或制造民间讹言,或策划放密室,或点火般沐京。他们都是一些不甘寂寞的人物。如后来入宋出任宰相的赵普,在世宗亲征淮南进行清流关战役时,匡溉即求教聆他。据《默记》卷上云:“太祖以周军数千与晖遇聆清流关隘路,周师大败。··,…太祖兵再聚聆关下,且虞晖兵再至,问诸村人,云有镇州赵学究在村中教学,多智计,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太祖微服往访之。学究者固知为赵点检也,迎见加礼。太祖再三叩之。……太祖历试于周,功业自此而成,王业自此而始。……其赵学究即韩王普也”。不难看出,匡撤功业大显放后周与赵普的出谋献策有着重要的关系。匡撒代周篡权,同样离不出光义、赵普等智囊人物的鼎力相助。
  同时,赵匡撤亲自掌握禁兵,在他身边又团结凝聚了一批“知兵善战”、老放兵事的领兵武将。据李饮《宋朝事实》卷九记载,匡撤与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餐、王政忠等,结成义社十兄弟,成为生死之交、患难与共的铁哥儿。这些人又拥有一大批军士的支持。
  朝廷之内,由放“主少国疑”,“政出多门”,宗训年幼,不能负担起任何实际的责任,国家大事、重大政治、军事、经济举措,只好交给大臣们处决。而文武大臣中,不是有勇无谋者,即便性情率直的“忠厚长者”,他们均不是乱世中底定狂澜的柱石。而当时的一些握有兵权、拥有实力的宿将武夫,大多与赵匡撒互相勾结,因此,朝廷内外,人心浮动。在这种世宗段没、幼主登极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切都足以增长赵匡撤这个军事野心家野心。一个推翻现政权的巨大阴谋,在加紧酝酿着。施放政治谣言,便是推翻后周政权巨大阴谋中的重要手段。其手法是:
  首先,制造“上天授命”讹言。公元九六o年,即后周显德七年的阴历正月初一,朝廷接到来自镇、定二州言“契丹入侵.北汉兵自土门东下,与契丹合”的报告。周帝命太祖“领宿卫诸将御之。”即在太祖匡j9l临出发的那一天,“军校河中苗训者号知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久相磨荡,指谓太祖亲吏宋城楚昭辅日:‘此天命也,。”认为赵匡撤当皇帝,这是“日下复有一日’,完全是“上天授命”的预兆。
  其次,制造“检点做”的谣言,造谣惑众。世宗率军攻打契丹,无意中检符木牌一块,长约二、三尺多,上面写着“检点做”三个大字。这是赵匡撤一伙别有用心的人故意造谣惑众的伎俩。时值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典掌禁军,屡建军功。世宗对此倒有猜忌。更兼张永德是郭威爱婿,世宗认为自己死后,对张永德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在永德“从世宗北伐,还驻浪渊”时,即“解兵柄”,“加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恭帝嗣位,移忠武军节度”。解除他的军权,而用赵匡撤代张做了殿前都点检。这从事实上兑现了民间讹言,也为赵匡当上皇帝制造了合法的政治舆论。
  再次,赵匡撤自己制造“帝王之兴,自有天命”的舆论。据司马光《沫水记闻》卷一云:“太祖初即位,巫出微行,或谏日:‘陛下新得天下,人心未安,今数轻出,万一有不虞之变,其可悔乎生’上笑日‘帝王之兴,自有天命,求之亦不能得,拒之亦不能止。万一有不虞之变,其一可免乎!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然我终日侍侧,不能害我。若应为天下主,谁能图之?不应为天下主,虽闭门深居,何益也,?由是微行愈数,日:‘有天命者,任自为之,我不汝禁也,。聆是众心俱服,中外大安。”赵匡撤吹嘘自己“方面大耳”,有帝王之相而不被世宗研杀,乃是“应为天下主,谁能图之”,真是大一言下渐,也是他争做“天子”的政治野心;’纱大暴露。
  第四,大军临出征之前,制造京城内策立新天子的谣言。据《长编》卷一《建降元年春正月壬寅》条云:“殿前司副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太原慕容延钊将前军先发。时都下灌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五之计,惟内庭晏然不知。”显然京城内策立新天子的谣言,传遍至汁京城的大街小巷,一时满城风雨,早已乱作一团,民心浮动惊恐。“惟内庭晏然不知”,只瞒了当时后周统治集团的上层领导,他们还处在梦境之中。这种政治谣言的出笼,显然有着十分险恶的用心。
  第五,通过道学家之口,散布“赵点检作官家”的谣言。魏泰《东轩笔录》卷一记载这则政治谣言说:“陈传,字图南,有经世之才,生唐末,厌五代之乱,入武当山,学神仙导养之术,能辟谷,或一睡三年,后隐铃华山。自晋、汉已后,每闻一朝革命,则崛感数日,人有问者瞪口不答。一日,方乘驴游华阴,市人相语日:‘赵点检作官家’。传惊喜大笑,人问其故,又笑日:‘天下这回定朴也。’太祖事周为殿前都点检,拎尝见天日之表,知太平自此始耳。”看来,都点检赵匡撒“当天子”的谣言,不仅流传在汁京的每一个角落,而且还散布在肚西灼华阴、人迹罕到的山区。这也说明当时道学家陈传也参与了制造后周末年的那一场别有用心的政治谣言。
  第六,制造外国贡物有“宋”字的谣言。据袁娶《枫窗小犊》载:“艺祖受命元年秋,三佛齐来贡,时尚不知皇宋受禅也,贡物有通天犀,上有形如龙,龙形腾上而尾少白,左成宋形,其文即,r字也。艺祖即以此犀为带,每郊庙即系之。”看来,当时一些阴谋家为了将赵匡凤推上皇帝宝座,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了,竟将外国贡物的形制也自诩成l吏咙为“宋” 字,为皇宋受禅制造舆论。
  第七,制造所谓契丹入侵的谎言。这是赵姓集团实现阴谋的重要步骤。此事司马光在他的《谏水记闻》卷一中记载得很具体,说建隆元年正月辛丑朔,镇、定奏契丹与北汉合势入寇,太祖时为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受周恭帝诏,将宿卫诸军抵御。癸卯日,发师,宿放陈桥,“将士阴相与谋日:‘主上幼弱,未能亲政。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则知之?不若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甲辰天将亮,将士皆撰甲执兵仗,集聆骚门,罐视突入骚中。太祖尚未起身,太宗时为内殿抵候供奉官都知,入内告诉太祖,太祖惊起,出视之。诸将露刃罗立放庭中,说:“诸军无主,愿奉太尉为天子。”太祖未及答,或以黄袍加太祖之身,众皆拜朴庭下,大呼万岁。以政治谣言为先导的拥立赵匡撒当天子的一幕,至此结束。后周的临终顾命大臣范质、王博也逼不得已,只好下拜,口呼“万岁”。剩下的“主上及太后”,寡妇孤儿,更是无能为力,一筹莫展了。
  第八,预先制造禅位制书,鼓吹“天命”之说。太祖黄袍加身,返回沐京后,即至崇元殿行禅代礼。召文武百官就列,班次站定,独未有周帝禅位制书。此时翰林学士承旨陶谷,将早已起草好的禅位制书,“出诸袖中”,用幼主宗训的名义宣布说:
  天生蒸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而革命,其极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国命有归。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某,察上圣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烈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怨,厥绩愁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歌狱讼,归于至仁,应天顺民,法尧禅舜。如译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只畏天命)一场政治谣言,彻底葬送了富有生气的后周王朝,禅代仪式的隆重举行,正式宣告了以赵匡撤为首的政治集团的胜利。

  必须指出的是,后周末年的这场政治谣言,为后来的宋人散布种种流言蜚语、迷信符命、使赵匡撤的篡权代周行径,披上“命中注定”、“真龙天子”的合法外衣,起了很大作用。兹举例说明之。
  《孙公谈圃》说:“隋开汁河,其势正衡今南京,至城外迂其势以避之,古老相传为留赵湾。至艺祖以宋州节度使即帝位,乃其截也”。《烬余录》说:“宣祖微时,道出杜家庄,避雪门外。庄丁见状貌英伟,延款饮食。久之,主人爱其勤谨,赘为第四女婿,遂生太祖、太宗。庄前旧有窿,名双龙潭,至是乃验。”《古谣谚》弓}《神仙传》说:“初兵纷时,太祖之母,挑太祖、太宗放篮以避乱。陈传遇之,即吟日:“莫道当今无天子,都将天子上担挑。”
《石林燕语》卷一说:“太祖皇帝微时,尝被酒入南京高辛庙,香案有竹栖菱,因取以占己之名位。俗以一俯一仰为圣菱。自小校而上自节度使,一一掷之,皆不应。忽日:“过是则为天子乎?”一掷而得圣笺。天命岂不素定矣哉!”
  《曲消旧归》说:“五季割据,干戈相寻。有一僧佯狂而言多应,尝谓人日:‘汝等望太平甚切,若要太平,须待定光佛出世,。至太祖一天下,皆以为定光佛后身,盖用此僧语也。”《清波杂志》说:“五代时,有僧卓庵道边,艺蔬匈钱。一日梦金色黄龙食所艺葛首数畦,僧惊疮,已而见一伟人丈夫龄梦之地,取葛首食之。……伟丈夫,乃艺祖也。”
  以上宋人记载说明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后周末年的一场政治谣言,导致赵宋王朝的顺利建立。为了使这场谣言变成真理,两宋的封建士大夫为了效忠赵宋新王朝,他们不惜一切笔墨,竭力美化赵匡撤政治集团,制造“上授天命”的理论,愚弄百姓,便朴赵家子孙的永久统治。
  第二,散布政治谣言和迷信符命的人,有狂僧、神仙、道学家和庄丁等等,其情节奇异。其中有俄语、符验,也有僧人的预言和神仙的托梦。他们用“圣篓”、:‘留赵湾”、“天子上担挑”、“窿名双龙潭”、“佛光出世”、“黄龙食葛芭”等荒诞无稽的东西,为赵匡)6l、赵光义兄弟二人代周竺权制造合法合理的理论。这是后周末年一场政治谣言的继续和延伸。所不同的是只用诚讼、‘守命、预言、托梦兰类的迷信东西代替当时赤裸裸的“点检当天子”的讹言哭了。后周末年的一场政治谣言导致一个封建王朝在很短时间内颠覆,其历史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首先,著名改革家、政治家周世宗病残后,年仅七岁的幼子宗训即位。在这种“主少国疑”、“政出多门”的情势下,一些顾命辅助大臣必须德高望重,富有权威,恩威并济,在乱世中充当中流砒柱。相反,世宗死后,大臣中的范质、王溥等人都是一些循规蹈矩的“忠厚长者”,缺乏政治敏感性。在突发事变中,既无对策,又无行动。当他们被将士拥至匡清l衙署时,匡撤假装流涕呜咽日:“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渐负天地,将若之何?”质等未及对,军校罗彦壤已经挺剑上前吼叫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疾言厉色,迫得范、王二位“不知所为”,“溥降阶先拜,质不得已从之,遂称万岁。”临终顾命大臣,就如此对篡夺者屈服了。后周典掌禁兵重任的韩通,也是一位无谋有勇、刚恒自用武夫。当京城内“点检当天子”的讹言,在每一角落广泛流传时,连这位最有力量制止谣言四起、事变发生的人,也麻木不仁,毫无反应,导致赵匡撤集团的阴谋得逞。
  其次,对谣言要有警惕性。后周末年社会上早已流传“点检做天子”的政治谣言,柴荣虽有所察觉,解除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军职,但放松了代替者赵匡撤的警惕性,结果铸成大错,造成周王朝的灭亡。当赵匡撒率军出发前夕,汁京城内“点检当天子”的谣言又一次流传各处时,韩通儿子韩微对赵匡撒的阴谋有所察觉,向其父献计,要趁匡溉入府辞行的机会,乘机将他杀掉,以免后患无穷。但韩通不听儿子的忠告,又一次信任了匡撤,让这个心怀诡一诈的人物,安全地返回自己的家里。匡撤率军出发时,军校苗训又一次授意炮制看见二个太阳,一上一下,黑光磨荡了很久,对匡撤亲信楚昭辅说,这是“上天授命”的预兆。对焚产生在突发事变中的又一重大政治谣言,后周政府竟置着周闻,不加追查,任其泛滥流传。对于镇、定二州发来的契丹与北汉联合入侵的报告,实际上赵匡集团向朝廷谎报的军情。后周政府的宰相大臣们,也不细加调查核实,信以为真。结果是一场别有用心的政治谣言,将一个封建王朝推翻了。
  再次,必须警惕和识别一些不甘寂寞的人物,而这些人物恰恰又是后周末年政治谣言的炮制者、组织策划者。如入宋后出任宰柑的赵普,后周时他就是赵匡撤集团的核心人物、幕僚高参。他在匡撒与南唐交战砖淮南清流关时,就结下生死之缘。其人“多智计”,逗得“太祖再三叩之。”王锉在他的《默记》卷上说:“其学究即韩王普也。实与太祖定交放滁州,引为上介,辟为归德军节度使巡官。以至太祖受天命,卒为宗臣,比迹于萧、曹者”。竟与西汉刘邦时的萧何、曹参相比美。可见其人在后周末年是位不甘寂寞之人,他竭尽全力地要将赵匡撒推上皇帝宝座,而自己“卒为宗臣”。李处耘者,更是一位非等闲之辈。据《宋史》卷二五七本传说,“会太祖出征,驻军陈桥,处耘见军中谋欲推戴,逾白太宗,与王彦异谋,召马仁璃、李汉超等定议,始入白太祖,太祖拒之。俄而诸军大操,入骚门,太祖不能却。处耘临机决事,谋无不中,太祖嘉之”。这里的“临机决事,谋无不中”,正是对这位阴谋策划者的最好评价。至于匡撒兄弟光义,更是一位十足的阴谋家。
  李处耕“见军中谋欲推戴,逮白太宗”,说明太宗即策划了所谓“契丹入侵”的政治阴谋活动。至聆太祖开宝九年的一场“烛影釜声”,赵匡撒一命呜呼,更是太宗阴谋夺权的再一次表现。至龄后周末年,赵匡溉的“义社十兄弟’,这号人物更是一些野心勃勃的悍将武夫。他们决不甘心自己的哥儿赵匡撤接受幼主宗训和庸相范质、王溥的管辖和统治,他们朝思暮想着早日出头。如韩重置,“宋初,以诩戴功,摧为龙捷左厢都校、领永州防御使。”李继勋,宋初因功“加检校太尉”。这些人大多跟随世宗征淮南,立下战功。但这些“知兵善战”的人,通过征淮南、伐南唐,与赵匡撤勾结更加紧密。周世宗仅为一时的战功所迷惑,没有识破他们与赵匡撤的互相勾结的窃国野心,这也是世宗失误的地方。如果世宗早日对此“义社十兄弟”、匡撤政治军事集团的阴谋有所警惕,早日对当时的实力派人物实施认真的监督、制约举措,也许赵匡集团的一切诡计伎俩较难得逞。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样必须牢牢掌握舆论导向,千万不能让谣言、谎语、流言蜚语、神怪迷信之类的东西充斥社会,扰乱人心。赵匡j散集团在后周末年炮制的一场政治谣言,之所以愈演愈烈,之所以流传广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周政权没有运用自己的诏令、救文、律令、露布等法规条文,予以抵制。今据《旧五代史》卷一一七《周世宗纪》记载,显德四年,共下诏十条,未获禁妖言之类的诏令。卷一一八《周世宗纪》记载,显德五年,共下诏十条,亦未获禁谣言之类的诏文。卷一一九《周世宗纪》记载,显德六年正月至六月柴荣死,共下诏六条,也不获。恭帝即位后,更难觅见。可见,后周忽视了这方面的扶正抑邪,使别有用心的野心家钻了空子。相反,赵匡]il上台后,十分重视对自己的舆论宣传,对妖言之类,决不手软。如建隆二年四月,沧州无棣县民赵遇诈称皇弟。付有司鞠实,斩放东市。开宝五年十一月癸亥,禁释道私习天文、地理。开宝八年九月除名人宋惟忠弃市,坐私习天文,妖言利害,为其弟惟吉所告故也。凡是制造谣言,泡制迷信谬论者,均格杀不论。这是宋太祖吸取历史教训的结果。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顾吉辰 [标签: 后周 年的 政治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国际新闻传播特征
    试论影响新闻传播的话语理论体系
    试论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利弊
    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之当代生命力
    试论女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试论冰心儿童散文的独特艺术风格
    试论《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死亡描写
    试论唐代体育文学的发展与审美内容
    试论韩国高丽朝文学对苏轼诗文的消融
    试论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区别
    试论五十年代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嬗变的影响因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