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外语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千古风情话离别
古代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唯美怡情的古风词韵陶冶着无数华夏儿女。而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他们或是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乡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此中情意,怎一个“别”字了得。正如诗人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概括出了人类别离时的共有情感。所以,诉离愁别绪、话深情厚谊、寄理想抱负就成了送别类诗歌常见的主题。在六年级学生毕业之际,我选择了四首送别诗歌《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进行送别诗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古人不同的送别方式,以话语相送的情深意重,以目光相送的悠远绵长,以喝酒相送的豪爽豁达,以唱歌相送的殷切洒脱,但是无论以什么方式相送,都是以真情相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真挚情感。
  一、书声朗朗,情境美读
  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入情入境的朗读会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仿佛文字有了生命。再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调,或快或慢的语速,情感的起伏迂回,就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灵。由于小学生没有丰厚的文学积淀,就不能枯燥地分析、机械地背诵,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教师应当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生情。
  本节课以“了解诗意、走入诗境、感悟诗情”为总体思路,重点导读两首诗、略读两首诗,并注意读出古诗文的节奏和韵味。通过节奏、停顿、平长仄短的指导,如七言诗歌的诵读有“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三”节奏,如“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WwW.11665.Com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感受读诗的乐趣。
  古诗词本身就是一段凄美的故事、一幅精美的图画、一首美妙的乐曲。而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中国民乐注重意境的描绘,讲究情感的渗透,往往在乐曲一开始就定下了情感的基调,并在旋律的舒扬中铺陈情感,正适合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匹配。在音乐的渲染和催化中,诗词的意象和情境更具立体动感,又使得学生于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陶冶。教学时我采用了洞箫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来创设离别氛围,通过不断地诵读品味诗中所包含的友情、不舍、担忧、祝福等,激发了学生深层的审美体验,加深了他们对诗词情感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二、品评语言,感受诗情
  古典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精练,优美,有时一个词、一个字就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涵泳,体味古诗语言的丰富内涵。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旷野苍茫,黄云落日,寒雪纷飞,远空断雁。诗歌前两句以苍茫悲凉的景色书写内心的别离心绪,情感深挚。一代琴师沦落至此,使人潸然泪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响亮有力的话语,振奋人心,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反复咀嚼,才能品得其中滋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惜别情思,创造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孤帆”“碧空尽”等重点词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深意长。
  古诗词教学中认知文字、品鉴词语、感受韵律、理通文脉、捕捉作品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会作品的语言艺术,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熟稔词语、贯通语法、修辞规律,形成灵敏的语感。
  三、补充资料,琴瑟和鸣
  古诗词是生命的歌,是情感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需要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古诗词离现今年代久远,理解起来不容易。
  教学中,我几次引入了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打开年代之窗。第一次是《别董大》中,对于“董大”的介绍:董大就是当时有名的琴师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十八拍》。里面写道:“

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就是这样一位身怀绝技的琴师却受到排挤,不得不背井离乡,沦落天涯。第二次是关于当时高适的一种生存状态,引入《别董大》【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了解当时的境况凄惨,却以一种豁达之心劝慰好朋友,体会高适的乐观。第三次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的时候,李白28岁,孟浩然已经40岁了。李白当时名气不大而孟浩然已经名扬天下。李白专程去鹿门山拜见孟浩然,两人性情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李白看着好友离去,思绪万千,欣然写下这首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四次是《送元二使安西》中对于渭城和安西的介绍。我借助中国版图让学生了解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横穿大半个中国,体会路途之遥远。再依次出现凄凉的荒漠图片,伴随着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体会路途之艰险,想象此时王维的心情。资料的补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开启了智慧之门,让学生读懂了诗人、感悟了诗情,真真切切感受文字的灵性。
  四、拓展诵读,延伸情感
  “送别诗”是经典诗词中的一朵奇葩。古代经典的送别诗还有很多,除了有不同的送别形式,还有不同的送别意象,表达着浓浓的离情别意。课堂教学最后,教师可以拓展其他的送别诗,引导他们继续诵读,继续感受和体会浓浓的送别情。如送别地点的不同(长亭、古道、渡口等),送别时间的不同(傍晚、月夜等),送别物象的不同(柳树、晚风、芳草、笛声、远山等)。我重点指导对于“折柳送别诗”的认知。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原因大体有三:一是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是“柳”“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是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古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简单的对于诠释词语、理解诗意的范围,直入作者情感的深处,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教学中更多地强调经验建构、探索、合作和对话,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激发学生与诗歌、诗人、社会对话的兴趣,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外语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