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外语论文 >> 语言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浅析对外汉语中级精读课教学
  摘 要:中级阶段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阶段,其中精读课(综合课)教学包括课堂导入、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修辞教学、文化知识教学、课文练习以及教学总结等要素和环节。本文从教师安排教学活动的角度,对中级汉语精读课的上述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对外汉语 中级 精读课
  
  从宏观上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具有纵横交错的系统整体性。在横向的分技能课程设置支撑下,依据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高低又呈现出纵向的层级性——从基础阶段(低至零起点)到高级阶段(有的还设有高高级),每个阶段除了具有对外汉语教学的共性之外,还具有个性特点。其中,中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是基础阶段的延伸和发展,“跨度大、层次多、知识面广、难点集中”[1](p84),对留学生来说是学习汉语的困难时期,也是学好汉语的关键阶段。面临这样艰巨的教学任务,教师应该把握住这一阶段横向坐标上的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中级汉语精读课(综合课)。它“以基础语言知识为中心进行综合训练”[2](p340),“处于主干、基础地位,是各专项技能课的纽带与核心。”[3](p3)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本文将以相对微观的视角,考察分析中级汉语精读课教学的原则、内容与方法,探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并总结成四字诀,以期能够对汉语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一、善始善终——组织教学
  既然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那么对外汉语教师就要体现出“导”的作用,首先应该把握好每次课堂教学的开始与结尾。Www.11665.COM
  (一)“始”
  1.有的放矢:教师应该根据对学生的先决知识和教学总体目标的分析,明确列出该次课的具体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板书或多媒体),并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交际练习需要的常用相关词语。
  2.引人入胜: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讲究解题和导入新课的内容及方法。
  (1)通过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课文题目进行解释说明。
  (2)通过听觉(音乐)、视觉(多媒体)等信息传播渠道,导入新课内容,加深整体印象。
  (3)通过提问、讨论、归纳等方法预测新课内容,引导学生建立基础结构,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
  (4)通过“学生自读”加“教师指导”的方法,处理课文之前的“提示”部分,不要忽略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文字。
  3.温故知新:遗忘是学习的一大障碍,汉语学习也不例外。经常复习、检查作业的教学活动可以放在一次课堂教学的开端,具体内容可以包括:
  (1)对学过的生词认读、解释、听写和运用;
  (2)运用学过的语言点进行表达;
  (3)复述学过的课文内容;
  (4)处理与学过内容相关的课后练习。
  以上所述的复习内容也可在课堂教学后期进行,有选择性地灵活处理。
  (二)“终”
  1.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教学结尾要善于总结。以重点词语、语法点和课文为主要内容,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强化训练学生对汉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并进行形式多样的评价与概括。
  2.学以致用:进入中级阶段的精读课教学,相对于初级阶段是离日常生活实际更远了,教学过程的实用性相对减弱了。有一些学习成果可能要进入库存,更多地出现应用的非直接性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要科学、合理、有效地布置作业,一般包括复习、预习、课后练习和补充练习。这一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有益于巩固对语言知识的记忆,并将之付诸于语言实践。
  二、有血有肉——词汇教学
  词语是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的基础材料。尤其是到了中级阶段,留学生面临着词汇学习更加丰富、复杂的严峻形势,因此,词汇教学更加成为中级汉语精读课的教学重点,如同保证血肉之躯的根本。具体要求如下:
  (一)有声有色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词,拼音、图片、动作等和汉字同时出现,进行朗读训练并使学生形象、直接地理解生词,可谓“声色同步”;
  2.只出现汉字,让学生认读,可谓“见色辨声”;
  3.运用“语境展现法”,通过学生熟悉或相关的语言材料举例、提问,创设语境,讲解生词,可谓“声色并重”。
  (二)血肉相连
  在讲练生词时,要用联系的眼光。以汉语词汇系统为线索,输入适量相关信息,在加深词语理解的同时扩大词汇量。比如,教师在讲解“奢侈品”这个生词时,不可避免地要讲到“~品”这个语素(有人称其为“类词缀”),并衍生出“奖品、产品、宣传品、物品、食品、商品”等同语素合成的词。另外,反义词、多音字等形式都可以成为可用的词汇学习网络系统。
  (三)一目了然
  汉语词汇十分丰富,其表现之一就是存在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这一语言现象正是汉语的魅力之所在,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题。怎样才能熟练准确地掌握同义词的不同用法呢?我们认为在中级汉语精读课上,应该做到对同义词的辨析清楚、易记。比如,可以通过板书列表格的形式,用最简明的语言,比较同义词,并采用多媒体展示相应的例句,从词语的意义范围、搭配对象、词性、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等几方面,互相对照,深入浅出地分析异同,并有针对性地做相关练习,加以巩固。例如:
  尊敬 下对上,幼对长 +人 程度深
  尊重 不限 +人/抽象事物(选择、意见、习惯、历史) 程度浅
  
  三、画龙点睛——语法教学
  语法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所凭借的工具,语法教学的成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中级汉语精读课的神来之笔。教师应该尊重留学生的学习规律,尽量用浅显的语言形式讲解语法点,并一定要做到讲练结合,还可以穿插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结构。例如,在讲练语言点“随着”的用法时,首先创设语境来提问:“国家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怎么样?”预设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会提高。”然后教师给出句子:“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提高了。”接着,概括出语法公式:甲+随着+乙+(而)+v。其中,甲是名词(短语)或主谓短语,乙是条件,语义为“乙变了,甲也跟着变。”这一例句还可以改成另一种句式:“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于是,再总结出“随着”的第二种用法:“随着乙,甲+v。”(语义同上)可以再举例说明。学生理解了基本的语法之后,教师可以设计并组织相关内容、形式多样的游戏。比如,先造出几个(数量由学生人数而定)第二种用法的句子,然后将每个句子分成“随着乙”和“甲+v”两部分,分别写在小纸条上。课堂上,教师将小纸条分给学生每个人一张,并让他们读出自己手中的汉语,引导他们互相找到能组成一个正确句子的“另一半”,最后要求他们读出完整的句子,加深记忆。
  四、粗中有细——课文讲练
  作为精读课,最主要的语言材料是课文。课文是学习各语言要素的基本载体——学习和巩固字词,学习句子中词语之间的组合规律、语序规则、语气和语调等;同时引发对语篇的学习和训练——对语篇结构的掌握,内容的理解,培养语篇概括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推断的能力和领会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课文阅读是“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上而下模式相互作用的过程。”[4](p26)中级汉语精读课教学以此为原则,首先在扫除生词障碍的前提下,借助理解性问题和细节性问题串讲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和题材,进行问答、复述等分组或集体练习。

 五、登堂入室——修辞教学
  在初级汉语教学阶段,通常把语法结构作为教学重点,着力解决正确表达的问题。到了中级阶段,学生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有了一定的积累,词汇量也在迅速扩大,这为自由交际提供了一定基础却也造成了实际运用汉语的一些困难,比如对同义形式的选择等。因此,中级汉语教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提高对表达的得体性的重视程度。这一内容在词语和语法教学中都涉及到了。另外,中级班的学生已经接触了大量的汉语修辞内容,但他们自身的修辞意识和修辞能力都非常薄弱,远未达到相应的汉语理解水平和表达水平。为了使学生尽量掌握“地道”的汉语,修辞教学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学内容之一。例如《阶梯汉语·中级精读》(第2册)中,比喻修辞方式在第一课课文中就出现了:
明喻:“幸福像一种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物质。”
  暗喻:“关于幸福和快乐,许多哲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很少为人们所获得的奢侈品。”
  借喻:“日本人和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作者:田苗 [标签: 汉语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预防
    浅析水工建筑物冻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浅析计算机及信息化对设计之影响
    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几点思考
    浅析森林调查设计和森林可持续经营
    浅析火灾调查中液态物证的化学分析
    浅析某厂25000m3/h废气处理工程
    浅析新时期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探索
    浅析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全球经济治理概况
    浅析宋代榷茶制度与官府垄断下的茶市贸易
    浅析许秦豪电影作品中的悲伤意味
    浅析游牧民族“春捺钵”饮食器具造型艺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